化膿性關節炎

化膿性關節炎是一種由化膿性細菌直接感染,並引起關節破壞及功能喪失的關節炎,又稱細菌性關節炎或敗血症性關節炎。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好發於兒童、老年體弱和慢性關節病患者,男性居多,男女之比2~3:1。受累的多為單一的肢體大關節,如髖關節,膝關節及肘關節等。如為火器損傷,則根據受傷部位而定,一般膝、肘關節發生率較高。

基本介紹

  • 別稱:細菌性關節炎、敗血症性關節炎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兒童、老年體弱和慢性關節病患者,男性
  • 常見發病部位:髖關節,膝關節及肘關節
  • 常見病因:金色葡萄球菌,其次為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大腸桿菌、流感嗜血桿菌等
  • 常見症狀:寒戰高熱,全身症狀嚴重,小兒則因高熱可引起抽搐。局部有紅腫疼痛及明顯壓痛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50%以上的致病菌為金色葡萄球菌,其次為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大腸桿菌、流感嗜血桿菌等。感染以血源性感染最多見,另外細菌可由關節腔穿刺、手術、損傷或關節鄰近組織的感染直接進入關節。血源性感染也可為急性發熱的併發症,如麻疹猩紅熱肺炎等,多見於兒童。外傷性引起者,多屬開放性損傷,尤其是傷口沒有獲得適當處理的情況下容易發生。鄰近感染病灶如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可直接蔓延至關節。

臨床表現

化膿性關節炎急性期主要症狀為中毒的表現:患者突有寒戰高熱,全身症狀嚴重,小兒患者則因高熱可引起抽搐。局部有紅腫疼痛及明顯壓痛等急性炎症表現。關節液增加,有波動,這在表淺關節如膝關節更為明顯,有髕骨漂浮征。病人常將膝關節置於半彎曲位,使關節囊鬆弛,以減輕張力。如長期屈曲,必將發生關節屈曲攣縮,關節稍動即有疼痛,有保護性肌肉痙攣。
成人多累及膝關節,兒童多累及髖關節,其次為踝、肘、腕和肩關節,手足小關節罕見。
2.炎症表現
關節紅、腫、熱、痛,壓痛明顯,活動受限。深部關節如髖關節感染時,局部腫脹、疼痛,但紅熱不明顯。
3.中毒症狀
起病急驟,有畏寒、發熱、乏力、納差等全身中毒症狀。
4.原發感染病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白細胞總數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增快,血培養可陽性。
(2)關節滑液檢查 宜儘早進行。①滑液為漿液性或膿性,白細胞計數總數常大於50×109/L,中性粒細胞大於80%。②革蘭染色可找到細菌。細菌培養陽性,如為陰性,應重作並行厭氧菌培養,同時作藥敏試驗。
(3)關節鏡檢查 可直接觀察關節腔結構,採取滑液或組織檢查。
2.X線檢查
X線檢查時,在早期由於關節液增加而關節囊腫脹,間隙增寬,骨端逐漸有脫鈣現象。如關節面軟骨有破壞,則關節間隙變窄。有時可並發骨骺滑脫或病理性脫位。較晚期,關節面軟骨下骨呈反應性增生,骨質硬化,密度增加。最後關節軟骨完全溶解,關節間隙消失,呈骨性或纖維性強直,或並發病理性脫位。

診斷

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及體徵,疑有血源性化膿性關節炎病人應作血液及關節液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X線檢查僅見關節腫脹;稍晚可有骨質脫鈣,因軟骨及骨質破壞而有關節間隙狹窄,晚期可發生關節骨性或纖維強硬及畸形等,有新骨增生現象,但死骨形成較少。

治療

1.一般治療
(1)補液以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2)採用皮膚牽引或石膏托板將患肢固定於功能位。
(3)積極鍛鍊;
(4)關節穿刺引流,用生理鹽水沖洗。
2.藥物治療
(1)使用有效抗生素 急性期,需靜脈給藥,感染控制後,改為口服。
(2)關節穿刺 抽液、沖冼、注入有效抗生素,至關節無滲液為止。
3.手術治療
(1)應做好初期外科處理 預防關節感染。
(2)局部治療 包括關節穿刺,患肢固定及手術切開引流等。如為閉合性者,應儘量抽出關節液,再注入抗生素,每日進行一次。如為膿汁或傷後感染,應及早切開引流,傷口也可用抗菌藥物滴注引流法處理,或局部濕敷,儘快控制感染。患肢應予適當固定或牽引,避免感染擴散,並保持功能位置。防止攣縮畸形,或糾正已有的畸形,一旦急性炎症消退或傷口癒合,即開始關節的自動及輕度的被動活動,以恢復關節的活動度。但也不可活動過早或過多,以免症狀復發。
患者恢復期應該注意的是:注意休息,適量勞動,勞逸結合。保持皮膚清潔衛生,防止感染。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定期門診隨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