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勺狀亞側耳
- 拉丁學名:Hohenbuehelia petaloides (Bull. : Fr.) Schulz.
- 別稱:花瓣亞側耳
- 界:真菌界
- 目:傘菌目
- 科:側耳科
- 屬:亞側耳屬
- 分布區域:河北、吉林、河南、廣東、西藏等。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基本特性,製備再生,
形態特徵
子實體較小。菌蓋直徑3-7cm,人工權培條件下勺狀亞側耳要求培蕎料水分含量在65左右是,菇體較野生大,,勺形或扇形,向柄部漸細,無後沿,光滑,白色後呈淡粉灰色至淺褐色,水浸狀,稍粘,邊緣有條紋。菌褶白色,不等長,稠密,延生,窄。柄側生,污白色,有細絨毛,長1-3cm,粗0.5-1cm。孢子光滑,無色,近橢圓形,壁薄,有內含物,4.5-6μm×3-4.6μm。囊體多,無色至淺黃色,梭形,厚壁,35-85μm×10-20μm。
生長環境
夏季在枯腐木上或埋於地下的腐木上生出,群生或近叢生。勺狀亞側耳是一種木腐菊類,屬晚秋低溫菌,菌絲體在含有纖維歡。營養要求,母質家的培養料上均能生長.人工倍養時可用闊葉木後、玉米芯、豆桔為主料。溫度:本文僅就pH值和溫度這二大因素對菌絲生長的影響加以研究,試圖得出亞側耳菌絲生長的最適pH值和最適溫度,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3一28℃,子實體形成纂適溫度為8一16℃。亞側耳是我國東北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分不於河北、黑龍江、吉林、山西、廣西、陝西、四川等地。在長白山區,針葉樹種可生長亞側耳,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寄生在鍛、械、樺、毛赤楊等闊葉樹活立木及倒腐木上,多生在鬱閉度較高的林間,人工權培條件下勺狀亞側耳要求培蕎料水分含量在65左右時,菇體較野生大,苗蓋直徑可達5-20cm。在元蘑煮汁培養基上菌絲潔白、濃密,但生長速度不快。在碳源方面,對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澱粉分解能力強。
分布範圍
亞側耳(凍蘑),是長白山區著名野生食用菌之一,屬晚秋低溫菌。在長白山區,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寄生在鍛、械、樺、毛赤楊等闊葉樹活立木及倒腐木上。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引種實驗栽培。資料記載和人們普遍認為凍蘑只能生長在闊葉樹上。有人多次在1985年長白山自然保護區菌類調查中,多次在落葉松、冷杉、倒腐木或樹幹上採集到凍蘑子實體。這說明凍蘑對針葉樹的各種油質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這對凍蘑的室外針葉樹木段栽培和室內利用針葉樹鋸末栽培,以及利用針葉樹種邊腳料,擴大栽培範圍,提高經濟效益具有一定的意義。針葉樹種可生長亞側耳,是長白山區著名野生食用菌之一,屬晚秋低溫菌。在長白山區,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寄生在椴、槭、樺、毛赤楊等闊葉樹活立木及倒腐木上。
栽培技術
勺狀亞側耳別名黃蘑、冬蘑、凍蘑、晚生北風菌,隸屬於層菌綱、傘菌目、白蘑科、亞側耳屬,是我國東北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分布於河北、黑龍江、吉林、山西、廣西、陝西、四川等地。勺狀亞側耳的子實體的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180及艾氏腹水癌抑制率為70%。中醫學認為,勺狀亞側耳性甘、溫,能祛風活絡、清熱澡濕。適用於癲癰、肝硬化腹水、風濕痛、肌肉痛和目赤腫痛等症。勺狀亞側耳現已栽培成功,南方地區只要條件適宜均可栽培。二、生活習性秋季生於標、楊、柳、樺樹林或其他闊葉樹的枯倒木上。三、生物學特性:1.營養。在碳源方面,對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澱粉分解能力強。闊葉樹木屑、甘蔗渣、棉籽殼等均可作為培養基質。在氮源萬面,鼓皮、石膏、碳酸鈣、硫酸鎂等均可作為補充。2.溫度。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3一28℃。子實體形成纂適溫度為8一16℃。
生長pH值和溫度
亞側耳細嫩清香,富含蛋白質、胺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物質。作為一種草藥,有祛風活絡、清熱燥濕的功效,用於治療癲痛病、風濕、肝腹水等。該菌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為70%。有關亞側耳營養成分和藥理方面研究比較多,而關於菌絲營養特性方面研究甚少,而本文僅就pH值和溫度這二大因素對菌絲生長的影響加以研究,試圖得出亞側耳菌絲生長的最適pH值和最適溫度。1材料與方法1.1材料菌種由延邊大學農學院菌物研究所提供。1.2方法培養基製備:馬鈴薯400g,加水2000ml熬汁過濾,將過濾液分裝在5個瓶中,將其pH值調到5、6、7、8、9各瓶溶液均放入等量的葡萄糖(40g)、牛肉膏(4g)和瓊脂(40g),熬後,各分裝25個培養皿,每個培養面15ml,標記好pH值。滅菌:將125個培養皿在0.1~0.15kg/cm2壓力下滅菌30min。接種:在無菌室,先用紫外線殺菌30min,然後再超淨平台,一次編號,接入等體積的母種菌塊。培養與觀察:講同一PH的培養皿分5組,分別置於溫度為22.24.26.28.30的恆溫箱內培養。定期觀察菌絲生長特徵,測量菌絲的生長速度。
基本特性
(一)野生習性勺狀亞側耳一般在氣溫漸低、溫差較大的8月中旬至10月初生長在榆、椴、柞等倒木或枯枝上,若遇秋雨6天左右即可成熟,子實體群生,多生在鬱閉度較高的林間。
(二)形態特徵野生的勺狀亞側耳菇體較小,菌蓋直徑2~5cm,勺形,向菌柄處變細,無後沿、光滑,初期白色。在人工權培條件下菇體較野生大,苗蓋直徑可達5-20cm。
(三) 生物學特性菌蓋直徑3~12cm,扁半球形或腎形,黃綠色,有短絨毛,邊緣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稍密,白至淡黃色,寬,近延生;菌柄側生,短或無,孢子印白色,孢子臘腸形,4.5~5.51×1~1.6μm,無色,光滑;囊狀體梭形,中部膨大,29~45×10~15μm。在人工權培條件下菇體較野生大,苗蓋直徑可達5-20cm。
(四)營養要求,勺狀亞側耳是一種木腐菊類,菌絲體在含有纖維歡.母質家的培養料上均能生長.人工培養時可用闊葉木後、玉米芯、豆桔為主料.
(五)生長公度:此蔭對退度適應范田較寬.10-321C均可出菇,但以15-22C最為適宜且沮差對出菇有一定機激作用.
(六)其它條件:勺狀亞側耳要求培蕎料水分含量在65左右。出菇期間有90%左右的相對濕度.較好的通風條件和一定的散肘光.pH位以6左右為好.
(七)在元蘑煮汁培養基上菌絲潔白、濃密,但生長速度不快。
製備再生
亞側耳子實體所含的多糖對小鼠肉瘤S180抑制率達52.6%~98.6%,而子實體所含鹼溶性蛋白(Fb)能明顯抑制小鼠肉瘤S180和肝癌H22增長[4,5]。除此之外亞側耳子實體的鹼提物對X射線照射小鼠免疫功能具有保護作用。亞側耳已經人工栽培成功。原生質體製備是原生質體誘變、融合育種技術開展的基礎。本文首次對亞側耳原生質體的製備及再生條件進行了詳細的報導,為今後通過亞側耳原生質體進行誘變及融合育種奠定了基礎。材料與方法1.1供試菌株亞側耳由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森林資源微生物實驗室提供。1.2培養基液體培養基:葡萄糖20g、酵母浸粉2.272g、馬鈴薯200g、硫酸鎂0.5g、磷酸氫二鉀1g、維生素B110mg,蒸餾水1000mL,pH5.8。再生培養基:葡萄糖20g、蛋白腖2g、磷酸二氫鉀0.5g、硫酸鎂1.0g、氯化鈣0.5g、VB110mg、瓊脂18g,蒸餾水1000mL,加入不同種類及濃度的滲透壓穩定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