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經濟學手冊(第3A卷)

勞動經濟學手冊(第3A卷)

《勞動經濟學手冊(第3A卷)》是2011年2月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國)奧利·阿申費爾特 (美國)戴維·卡德。

基本介紹

  • 書名:勞動經濟學手冊(第3A卷) 
  • 作者:(美國)奧利·阿申費爾特 (美國)戴維·卡德
  • 原版名稱: Handbooks in Economics Handbook of Labor Econonics Volume 3A
  • 譯者:宋玥 王桂勝 劉永久
  • ISBN:9787505889514
  • 類別:經濟學類
  • 頁數:1024
  • 定價:210.00元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2
  • 開本:16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文摘,

編輯推薦

《勞動經濟學手冊(第3A卷)》是經濟學手冊之一。不但能為專業者的文庫提供比較有用的參考著作,而且也為經濟學研究生的高等課程提供有待於選用的閱讀教材。

內容簡介

《勞動經濟學手冊(第3A卷)》其目的在於為專業研究人員和高學位的研究生提供最有權威性的資料來源、參考文獻和閱讀素材。本系列手冊中的每一本系對經濟學中的每一門分支學科的最前沿的發展,根據其內容分成各章並做出全面的總結,而各章的執筆均為分支學科的有關領域的領先學者。總結的範圍不但包括已被認同的成果,而且也涵蓋來自職業雜誌和探討性文獻所代表的較新近的發展。雖然各章含有一些第一手的資料,但各章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全面的和較易於看懂的總結。本《經濟學手冊》不但能為專業者的文庫提供比較有用的參考著作,而且也為經濟學研究生的高等課程提供有待於選用的閱讀教材。

目錄

第23章實證方法
摘要
1.引言
2.因果關係中的識別策略
2.1 因果關係的範圍
2.2 回歸模型的識別
2.3 異質性和非線性的結果
2.4 可駁斥性
3.蒐集數據的方法
3.1 次數據集
3.2 原始數據收集和調查
3.3 管理數據和記錄連結
3.4 樣本組合
4.計量問題
4.1計量誤差模型
4.2 勞動力數據中計量誤差範圍
4.3權重與分配值
5.結論
附錄a
a.1 文中等式(9)的證明
a.2 文中等式(34)的證明
a.3 1990年人口普查學校教育
參考文獻
第24章經濟學方法新發展
摘要
1.勞動經濟學家在做什麼
2.定性模型、有限因變數模型和選擇偏差模型的發展
2.1 二元選擇模型
2.2 多項選擇模型
2.3 審查回歸模型(tobit)
2.4 樣本選擇偏差模型
3.結論
參考文獻
第25章市場運行的機制和法律
摘要
1.引言
2.本章的範圍
3.為什麼有勞動力市場機制的存在?
4.理論概述——關於勞動力市場機制、工資水平、工資分布和就業理論分析的進展
4.1 工會一僱主談判——壟斷工會和有效談判模型之外
4.2 工資制定集中化的影響
4.3 就業保護、就業和工資
4.4 工資制定、集中化和社會政策間的相互關係
5.工資集中化和巨觀經濟成就幾31
6.工資制定機制和工資的不平等性
6.1 集體談判機制和總體工資的不平等性
6.2 工資制定機制和特定群體的相對報酬——女性
6.3 工資制定機制和特定群體的相對報酬——最低工資
7.對勞動力市場機制的評論
7.1 就業和工資制定機制
7.2 對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和就業的評論
7.3 對勞動力市場機制的負面影響的評論
8.結論
參考文獻八69
第26章工資結構變化
摘要
1.引言
2.美國工資結構的變化幾80
2.1 美國工資結構的變化,1963-1995年3月份cps數據
2.2 不同數據來源的工資結構趨勢的穩健性
2.3 總補償不平等與工資不平等
2.4 工資不平等的變化中可觀察與不可觀察的因素
2.5 收入不平等中的持久因素和短暫因素
2.6 不平等和教育報酬中的團體與時間效應
2.7 美國工資結構的長期歷史變化
3.其他發達oecd國家中的變化
4.概念框架——供給、需求和制度
5.供給和需求因素
5.1 一個簡單的供給和需求框架
5.2 供給與需求分析中的一些問題
5.3 教育工資差距變化的供給和需求分析
5.4 行業間和行業內相對需求的轉移
5.5 技能偏向的技術變動
5.6 全球化與非工業化
5.7 小結
6.勞動力市場租金和勞動力市場制度
6.1 行業租金
6.2 工會
6.3 最低工資
6.4 sdi模型和國家之間工資結構變化的差異
7.結論
參考文獻
第7部分 供 應 方
第27章勞動供給模型綜述
摘要
1.引言
2.稅收和福利政策是如何變化的?
2.1 美國稅收和福利計畫
2.2 英國稅收和福利計畫
3.近期實際趨勢
3.1 數據來源
3.2工作參與
3.3 工時數
3.4 實際工資
4.勞動供給的框架性描述1296
4.1 靜態勞動供給模型1297
4.2 確定性多期勞動供給模型
4.3 非確定性多期勞動供給模型
4.4 基本實證設定
4.5 哪一種彈性適用於政策評價?
5.政策改革和自然試驗法
5.1 自然試驗法和雙重差分估計量
5.2 雙重差分估計量能夠度量行為反應嗎71320
5.3 實際套用的評價
6.非參與式估計和非線性預算約束估計
6.1 附加稅收的經濟模型
6.2 工具變數估計
6.3 最大似然法——凸微分約束與充分參與
6.4 最大似然法——凸分段線性約束與充分參與
6.5 最大似然法——參與的固定成本與缺失工資的解釋1341
6.6 福利參與和非凸預算約束
6.7 一個簡化計算的方法和離散工時選擇1349
6.8 非線性預算約束模型的實證結果考查
7.家庭勞動供給1362
7.1 家庭勞動供給的基本經濟模型
7.2 家庭勞動供給的集體模型
7.3 家庭勞動供給模型的一些實證結果
8.動態結構模型
8.1 標準跨期勞動供給參與模型
8.2 乾中學與人力資本
8.3 習慣保持
8.4 實際結果的評價n5
9.總結1388
附錄入期內偏好設定
參考文獻
第28章對移民的經濟分析
摘要
1.引言
2.移民與移人國經濟1401
2.1 同質勞動力模型1401
2.2 異質勞動力與完全彈性資本
2.3 異質勞動力與非彈性資本
2.4 移民影響的模擬
3.移民的技能水平——理論
3.1 遷移決策
3.2 移民的自我選擇
3.3 對可觀測特徵的選擇
4.移民的技能——實證
4.1 識別問題
4.2 經濟同化
4.3 美國的經驗性證據
4.4 收斂和條件收斂
5.移民和工資結構1434
5.1 空間相關1434
5.2 工資決定和國內移民模型1440
5.3 持久供給衝擊模型
5.4 移民和本國內部遷移1447
5.5 要素比例方法
6.結論
參考文獻
第29章代際流動性
摘要
1.引言
2.一個簡單的理論模型
3.兄妹間收入的相關性
3.1 統計模型
3.2 實證研究
3.3 我們所知道的和仍未知的
4.代際收入的相關性
4.1 統計模型
4.2 實證研究
4.3 我們所知道的和仍未知的
5.社區影響
5.1 統計模型
5.2 實證研究
5.3 我們所知道的和仍未知的
6.結論
參考文獻
第30章教育與工資
摘要
1.引言
2.人力資本工資報酬函式
2.1 函式形式
2.2 對教育的測量
2.3 對工資報酬的測量
2.4 小結
3.教育回報的因果模型
3.1 理論問題
3.2 觀察到的學校教育與工資報酬結果
3.3 測量誤差
3.4 學校教育回報的工具變數估計值
3.5 工具變數的局限
3.6 家庭背景
3.7 兄弟姐妹和雙胞胎的模型
3.8 小結
4.對近期實證研究的選擇性回顧
4.1 基於學校體制之制度特徵的工具變數
4.2 採用家庭背景作為控制或工具的估計量
4.3 採用雙胞胎樣本的教育和工資報酬研究
4.4 關於教育回報中的異質性的直接證據
5.結論
附錄a
a.1 隨機係數模型的015估計
a.2 隨機係數模型的估計
a.3 二元回歸模型中的測量誤差
參考文獻
第31章勞動力市場的計量經濟學
摘要
1.引言
2.公共職業培訓與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
3.在評價社會計畫時的問題以及令人感興趣的參數
3.1 評價問題
3.2 令人感興趣的反事實情況
3.3 文獻中最常估計的反事實情況
3.4 已處理狀態上的處理是一個有趣的經濟參數嗎?
4.對於評價問題的經典解決方法
4.1 之前一之後估計量
4.2 雙重差分估計量
4.3 截面估計量
5.社會實驗
5.1 社會實驗如何解決評價問題
5.2 處理的意圖和替代偏差
5.3 實踐中的社會實驗
6.產出和參加計畫的計量經濟模型
6.1 經濟模型的套用
6.2 收入和參加計畫的典範模型
6.3 工資報酬期望現值的最大化
6.4 決定參加時的有資格參加計畫規則的作用
6.5 管理許可權以及提供培訓的效率和公平
6.6 計畫評價的經濟方法和社會實驗的現代方法之間的衝突
7.非實驗評價
7.1 在非實驗評價中的因果推論問題
7.2 建立一個對照組
7.3 計量經濟評價估計量
7.4 對截面估計量的識別假設
7.5 對參加者群體採用總時間數列數據去評價計畫
7.6 面版數據估計量
7.7 對有偏抽樣計畫的穩健性
7.8 有界性和敏感性分析
8.計量經濟套用
8.1 數據源
8.2 選擇偏差的特徵
8.3 非實驗方法靈敏度的一個模擬研究
8.4 設定檢驗和聯合謬誤
9.間接效應、取代效應和一般均衡處理效應
9.1 對取代和替代的傳統研究的回顧
9.2 一般均衡研究
9.3 一般均衡方法的總結
10.實證研究成果的綜述
10.1 計畫評價的目標
10.2 政府計畫對勞動力市場產生的影響
10.3 美國社會實驗的調查研究結果
10.4 從美國計畫的非實驗性評價中得到的研究成果
10.5 來自歐洲評價的研究成果
11.總結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作者簡介

譯者:宋玥 王桂勝 劉永久 等 編者:(美國)奧利·阿申費爾特 (美國)戴維·卡德

文摘

在這一廣泛套用的實踐中的危險是:對於影響少量的個體的政策,社會實驗研究或個體經濟學“處理效應”學說中正確的研究成果對於影響整個經濟的政策也不一定是正確的。一個全國的學費降低的政策可以刺激學校的註冊,同時也會降低技能的價格。在忽略註冊變化對技能價格影響下,引起註冊變化的代理人將不在按照傳統方法計算它的水平上到學校註冊。因此,標準的政策評價實踐在關於學費政策對獲得學校教育及工資不平衡的影響的問題上可能有誤導。實證的問題是:有多誤導?赫克曼等(1998年e)闡明在有關教育評價的文獻中的常規實踐得出的註冊反應的估計值比長期一般均衡效應大10倍。他們改進“處理效應”文獻中的現有做法,通過考慮該計畫的整體利益,以及考慮支持由各階層承擔的資助處理的稅金支出。
評估國家學費政策的一般均衡效應需要比學費一註冊參數更多的信息,這個參數是局部均衡分析的核心。各類政策建議成功地外推到已知經驗範圍以外,並且忽略所導致的技能的量變對技能價格的影響。為了對當前的實踐加以改進,赫克曼等(1998年e)發展了為不同技能定價的一個經驗證明合理的期望值,改善了預見重疊產生一般均衡框架。這·發現是基於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理論。該理論是關於學校教育和學後人力資本的供給。該理論認為,不同的學校教育水平代表不同的技能,不同的個人學習能力不同,人力資本的初始天資不同。一個家庭的節約行為能積累資本儲存量,其產出是將不同的人力資本和物力資本結合的產物。要素市場是具有競爭性並具價格靈活性的。該框架解釋了過去30年內美國工資不平衡加劇的問題。他們將他們的框架用於評價試圖增加學校註冊率的學費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