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價值理論

勞動價值理論

勞動價值論的一般邏輯構圖是勞動價值價格:旨在確立生成規定上的對象運動的連續性假說。這導致馬克思把價格歸結於價值,把價值歸結於勞動。這樣就從經濟形態的全領域中把握了生產和分配,同時揭示了“商品經濟形態”的發生。勞動是一個歷史範疇價值是一個商品經濟範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出發點。 馬克思以他創立的勞動價值理論為基本立論基礎,系統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及其市場經濟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規律。

歸根結底,勞動價值論是關於商品生產與交換的歷史理論。

此外,《資本論》是一部偉大的歷史宏篇。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等論著中,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進行了精闢的闡述。要研究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必須認真攻讀《資本論》。

基本介紹

緒論,基本原理,馬克思經濟學,《資本論》研究,科學看待,科學套用,

緒論

方法論探討的層面上看,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它的討論以價值理論為開端。
產品成為商品以交換為前提。交換就有個比率的問題,價值以這個比率,也就是以交換價值其具體表達形式。但是這樣一來,價值和勞動的關係從而價值的實質所在,往往被人們認識模糊了。事實真相是:如果不從歷史存在者出發,那么所得到的“社會存在”就只能是抽象知識和概念。閱讀勞動價值理論的邏輯是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結合,即商品經濟形態社會的分析和古典主義及其批判基礎上的馬克思的構建。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關於價值由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商品價值決定於體現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的認識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從學說史上看,勞動決定價值這一思想最初由配第提出。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分別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了巨大貢獻。
深化對社會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是一個十分重大、嚴肅的課題。可以說,共產黨人在一百多年以來改造世界和創立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一個最本源的思想動因和最基本的歷史合理性依據,就是來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中國共產黨人們面臨著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選擇:應當怎樣看待和評價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如果徹底放棄和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就等於徹底放棄和否定了自己的歷史,就抽掉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也就要徹底改變自己的發展軌跡了;如果還想舉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在馬克思奠基的歷史基礎上繼續前進,就不能輕易放棄和否定這個理論,並且需要按照新的社會主義實踐對這個理論進行發展和創新。顯然,我們應該選擇後者。
勞動價值理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出發點。 馬克思以他創立的勞動價值理論為基本立論基礎,系統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及其市場經濟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規律。馬克思論證和研究這個理論體系的方式是:“我又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瀏覽了一遍,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但也正是在這裡,馬克思譏笑了資產階級工作者:“在所有的現代經濟學家中,巴師夏先生的《經濟的諧和》集庸俗之大成。只有癩蛤蟆才能搞出這種諧和的爛泥湯。”

基本原理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告訴我們,一切商品的價值都是由人的勞動創造的,凝結在商品價值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決定商品價格變動的終極原因。
價值這一經濟學最基本的範疇,從最一般的本質抽象層次上說,它有其穩定而確切的、適用於一切價值形態的特定內涵。但是,這不等於說價值概念本身是一成不變的。由此可以伸引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係本質的重要經濟原理。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遺產創造一國財富的最終源泉是什麼 ?進而言之,人類社會的財富究竟是靠什麼創造出來的?這個看似極簡單的問題,曾經在近代困擾了人們數百年的時間。16世紀到17世紀中後期,英國的學者認為,只有海外商業貿易活動才是國家的財富之源。這種認識後來發展成為一種權威性的理論——重商主義。在18世紀中後期和19世紀初葉,有兩個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先後分別論證提出,勞動特別是產業部門的勞動,是創造財富價值的重要源泉。進而創立了勞動價值理論的最終學說。19世紀中期,馬克思以前人的理論研究為基礎,並在方法論和學說體系上進行了深刻改造和重要創新,提出了自己的勞動價值理論。
勞動價值理論

馬克思經濟學

在一切商品上,都凝結著一定數量的人類勞動。這種勞動一方面是具體形態的勞動,例如種田的勞動和紡織的勞動,另一方面同時又是抽象形態的勞動,即都是人的勞動力——腦力和體力在生產中的耗費和支出。正是由於存在著這種抽象形態的勞動,才使得各色各樣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例如糧食和紡織品,能夠在同一測度標準的尺度下進行比較、衡量、交換、交易和買賣。人們在市場上交換商品,實際上是在相互交換各自的勞動。也正是這種抽象形態的勞動,形成了商品的價值。馬克思進一步發現,形成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在社會現有的標準生產條件、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下,生產一個單位使用價值所必要的勞動時間。 一個農民生產的20公斤大米如果能同一個裁縫製作的一件上衣達成交換,表明兩個交換物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大致相同的。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生產單位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會不斷減少。
抽象勞動是不斷否定自身的生成性實體,否定的最終根據仍然是勞動具體性的生成。勞動的自我批判從而發展建基於能力的發展和能力差異的發展,後者將與不同財產關係和形式結合,並不斷揚棄它們。因此,“要考察共同的勞動即直接的社會勞動,我們沒有必要回溯到一切文明民族的歷史初期都有過的這種勞動的原始的自然形式。”“最後,讓我們構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並且按照預先商定的計畫,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我們關於魯濱遜的勞動所談到的一切,在這裡重演了,不過不是在個人身上,而是在社會範圍內重演。”

《資本論》研究

馬克思以勞動價值論為立論基礎,還深引出來一系列重要的相關原理。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包括:(1)儘管市場上的商品價格波動是複雜多變的,但在商品價格變化的背後,是商品的價值起著最終制約作用的東西。一輛汽車的市場價格有時會大幅升高,但再高也不會高過飛機的價格;一架彩電的市場價格有時會大幅跌低,但再低也不會低過鉛筆的價格,因為說到底,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起作用。商品的價格圍繞商品價值自發地進行市場波動,正是商品價值實現的過程。這種理論分析通常被稱為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 (2)通過商品價格圍繞商品價值進行自發性競爭波動的市場活動,漲價和跌價,又決定著社會可支配的總勞動時間有多少能用在每一種特定商品和生產部門的生產上,即社會總勞動時間分配的規律。(3)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一方面是創造使用價值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從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的過程看,資本家花錢購買的生產資料——設備、原料等是生產過程的必要條件,但不會增加任何新的價值,只有工人耗費勞動把生產資料加工轉變為產品的過程,才能創造出新價值。由此,資本家購置生產資料的資本是不變資本,支付勞動者工資的資本才是可變資本。(4)資本家為購買設備和原料等支付了生產資料耗費的價值,僱傭工人發放工資又支付了補償勞動力耗費的價值。為了獲得利潤,資本家一定會把僱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一直延長到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時間以上,這種延長所創造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完全歸資本家所有。 馬克思的結論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價值增殖的過程和資本財富積累的全部基礎,就是建立在剝削僱傭工人剩餘價值之上的。在這裡可以看到,馬克思對勞動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分析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理論整體。我們這裡講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就是包涵了兩者內容統一的理論學說。
勞動價值理論
客觀地說,無論交換價值的發展或相對剩餘價值的發展都整體顯露了一種歷史財產關係上的結構,——交換形式、協作形式的工作邏輯本質上是一樣的,即摹寫“價值(形式)”、“剩餘價值(形式)”的發生。並且在分析上都從一個特殊的歷史財產形式(產品形式、貨幣形式)開始,目的就是找出獨特的財產關係的規定。這種研究使歷史像燈火般的通明、透徹。於是,全部的理論意義在於揭明一種區分:價值生產在性質上固然支配了自然物,以至於社會性地支配使用價值生產,但仍舊是為了獲取“使用價值形式”,只不過力圖採用更為廉價的方式(相較產品社會而言),它的目的還從來不是“社會利潤”;然而,剩餘價值生產的目的從來就是直接為了獲取剩餘價值,即一般地得到利潤,資本家賦予商品生產完全不同的歷史發展含意。後者甚至可以說從直接的形態上也支配著使用價值(生產)。這是一獨立完整體式,對應了特殊的社會生產的價值發展規律。這種特殊價值和價值形式的發展亦就是剩餘價值生產的整體發展過程。可見在經濟構造上,剩餘價值生產並不依靠任何其它發展實體或形式,而擁有自己的獨特發展實體和實現形式。剩餘價值生產創造了特殊的交換價值類型,迫使使用價值的比例關係全部社會換算成“貨幣關係”,為利潤的最大化和社會攫取工作做好充分量的準備。實存的規定是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因此,如果和《價值形式》的批判性解剖保持工作一致,那么可以說,整個《資本的生產過程》第四篇《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關於以貨幣發生史為背景的工廠發生史的摹寫。從單純協作併入資本主義規定開始,一直到真正意義的資本主義協作奠立為止,完整的史的分析路徑使得單純的量的分析黯然失色,以致在這裡,抽象的量的運動要灰溜溜地逃開了。
真正具有價值性的分析結果是有關於剩餘價值發展邏輯形態的,這樣,“價值規律也不是間接地,像某些拘守於商品世界拜物教現象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表現在商品價格的一般發展之中”,並且,“價值學說的意義總的說來並不表現在:為在現存資本主義社會裡追求私人利益的商人的實際盤算,或者為一般地操持繁榮資本主義理財的資產階級國務活動家的經濟政策措施,創造某種理論的基礎。”其實,“按照馬克思的看法,他理論的科學的最終目的在於:‘揭示現代社會經濟的運動規律,這就是同時揭示它歷史發展的規律’。”關於它的目的,“後來馬克思主義者列寧更加清楚地說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直接目的在於揭示在現今資本主義社會裡存在的對抗與剝削的一切形式,以便有助於無產階級去剷除它們’。”

科學看待

應該如何看待和評價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首先要研究的題目是,必須確立一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方法,我認為從徹底唯物史論的觀點出發,應當是堅持學術評價、歷史評價和實踐評價三個評價尺度的統一。
以《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出版的時間為算,從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理論到21世紀的今天,已經有134年的時間了。今天社會的人們,應當怎樣看待和評價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以及由此深引的經濟分析原理呢?我們過去長期以來的有關認識分析方法和進一步擴大推及的許多論斷,是否有重新深化認識和思考的必要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認為首先應該研究的題目是,必須確立一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方法,然後才可能有所依循的逐步深入探討。這個評價方法,應該對所有在人類思想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理論、學說、原理,都是適用的。我認為,從徹底唯物史論的觀點出發,應當是堅持學術評價歷史評價實踐評價三個評價尺度的統一。
所謂學術評價,就是指這種理論、學說、原理,是否繼承發展了同一研究領域前人的先進學術成果,是否真正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視角、學術方法和學術立場,是否能準確的概括出其選定研究對象(經驗材料)的本質特徵,以及是否具有完備系統的自身邏輯論證體系,從而站在那個歷史時代的學術最高峰。由於人類社會歷史現象是極其複雜豐富的,任何學者個人頭腦生成的理論認識都無法窮其全貌,即使創造者具有極高的個人天分,其創立的理論、學說、原理具有極高的學術質量,也不能說可以涵蓋其研究對象的一切理論認識。更重要的是,任何社會歷史現象都是立體多象的活動,每一個學術創造者都必須選擇某一學術視角、某一學術方法和某一學術立場進行理論研究,儘管這種選擇本身就大有高下之分和優劣之分,但是對任何社會歷史現象的理論認識來說,都不存在學術視角、學術方法和學術立場的唯一性。
歷史評價的意義是,任何在人類思想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理論、學說、原理,說到底都是對一定社會歷史時期人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活動的理論解釋。但是不同的理論解釋,其深刻程度從而對歷史的影響是大不相同的。有的理論解釋只是在比較短瞬的時間裡發生影響,有的則能在一個較長的社會歷史時期產生廣闊深遠的影響。然而,無論怎樣偉大的理論大師,他的理論觀點的歷史影響力都不可能是無限延長的,因為其理論觀點賴以為實證基礎的歷史經驗材料總要發生變化,局部的變化和整體性的變化。人類的社會歷史活動是一個永無止息和表現出越來越豐富複雜特徵的發展過程。當新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不斷出現,乃至發生革命性變革的時候,原有理論解釋所依據的歷史經驗材料就會顯的比較陳舊了,從而以此為立論基礎的理論解釋的歷史影響力,也自然地會趨於遞減,只有根據新的歷史經驗材料加以發展和創新才可能獲得新的生命力。在人類思想史上,也許只有一種理論、學說、原理,能夠永遠無須擔憂歷史經驗材料的變化而保持其歷史影響力永存,那就是宗教。
人類思想史上的許多理論、學說、原理,都是有社會實踐價值的,直接或間接的實踐價值。有的對某一社會人群的實踐活動產生影響,有的成為政府行動的指南,有的甚至能夠對極其廣大社會人群的實踐活動產生巨大的指導作用,有的甚至直接成為推動社會革命的思想武器。但是,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也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當原有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目標和發展利益得到滿足之後,為了追求新的發展目標和得到新的發展利益,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必然要逐步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方式,從而出現社會實踐活動本身的演變、變革和進步。這時候,新的實踐活動主體就會感到作為實踐指導的原有理論解釋,不那么管用了,有的已經顯得部分的失效了,有的甚至已經基本過時了,進而,新的實踐活動就必然需要尋找新的理論解釋的指導。
按照人類思想史特別是人類經濟思想史的學術價值衡量,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極其卓越超凡的。馬克思繼承並創造性的發展了他那個時代站在學術最高峰的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學說關於勞動價值論的合理內容,並對當時和前人有關勞動價值研究的幾乎全部思想材料進行了重新審視、棄取。他用師承黑格爾哲學體系而演化發展出來的抽象分析和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相統一的方法,從分析商品細胞的基本矛盾開始,由最簡單、抽象的範疇——商品、勞動、價值、貨幣等逐步上升到比較複雜、具體的範疇——資本、剩餘價值、利潤、利息、地租……最終建立了他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理論體系。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以及深引而來的一系列經濟分析原理,在其自己設計的邏輯體系構造上是非常嚴密精確的,幾乎沒有重要的邏輯破綻,其驚人的思想說服力至今仍令人嘆為觀止。 它作為人類思想史上一個寶貴的科學文獻將永遠閃爍著自己應有的光輝。
勞動價值理論
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歷史活動是極其複雜多樣的,進行研究的方法、思路和結論也必定是複雜多樣的。馬克思選擇了他獨特的學術視角、學術方法和學術目標。他的學術視角是重在考察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本質,他的學術方法是淵源於黑格爾體系的抽象分析,他的學術目標是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剝削特徵為工人階級的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合理性提供理論依據。在馬克思的同時代和其之後,也有許多重要的經濟學大師選擇了不同的學術視角、學術方法和學術目標,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歷史活動進行考察、分析,並建立了相應的學說體系。其中就有我們今天稱為西方經濟學的諸多學派。他們的學術視角是重在研究市場交換活動與價格,他們的主流學術方法是邊際分析、宏微觀分析和制度分析,他們的學術目標是研究如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由此,也就當然不會同意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我們贊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完全有理由的。但是一味排斥反對勞動價值理論的所有學術成果,則值得做點反思。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一種獨創性的學術分析和學術論斷,它從來就沒有準備也不可能替代從其他的學術視角、學術方法和學術目標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歷史活動的理論考察。不能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理解為,是對資本主義的商品、勞動、交換、市場及其生產方式的唯一理論解釋。在學術方法上進行比較借鑑分析總是有好處的。
在這裡,一個最典型的學術議題就是,究竟是什麼東西決定著商品的價值。馬克思認為終極因素是一般勞動的凝結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西方經濟學者則認為勞動因素是不重要的,勞動價值決定的機理對市場活動沒有多少實際意義,重要的是市場供求活動決定的商品的均衡價格,這種均衡價格對於決定商品的價值才是有意義的。那么,誰的說法更合理呢?我認為這裡可以分成兩個問題來看。一個是理論、學術深入研究的問題,勞動價值理論和均衡價格學說各有其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要對兩者進行整合性研究是一個非常艱深的課題,儘管已有許多積極的學術探索,但至今也沒有出現能得到普遍認同的研究成果。另一個就是選擇不同的學術視角問題。假若你選擇馬克思的同一學術視角——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特別是勞動與資本之間關係的秘密,那么運用勞動價值理論的分析方法應該是適用的;假若你為了研究市場價格和市場體制運行的一般規律,那么價格均衡理論的分析就可能是比較合用的工具。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至今也沒有被人真正看透。其實把問題顛倒過來就清楚了。如果用價格均衡理論來分析和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肯定得出庸俗的結論,這是許多西方學者曾經做過的事情;但如果用勞動價值理論來分析市場價格和市場體制運行的一般規律,則會出現分析論證的粗疏和實踐的不適用,這又是我們的學者過去曾經做過的事情。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歷史價值是深遠長久的,它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理論解釋曾經產生過長時間的思想影響力。但是,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出現重要變革的今天,不能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所有理論解釋都是完備、合理和適時的
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非常明確地指出:“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因為“到現在為止,資本主義的典型地點是英國”。這就是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以19世紀中期英國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狀況作為實證經驗材料的。
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來說,這種歷史經驗材料最重要的特徵表現為:(1)在海外殖民掠奪、奴隸貿易和國內圈地運動等資本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活動的基礎上,英國的工業革命率先發動並基本完成。機器大工業全面替代工場手工業逐步確立了產業主導地位 。由於加入了近代科學技術而製造的大機器裝備和機化生產,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利潤水平和經濟成長的主要條件。(2)對僱傭工人進行野蠻剝削的工廠制度普遍建立。資本利潤的增加和積累大量依賴工人勞動時間的延長,高額的剩餘價值率是工廠主發財的公開秘密。19世紀上半期,英、美、法等國工廠的工作日一般長達14小時,甚至16—18小時。工人的勞動條件極端惡劣。童工的大量使用成為慣例,1832年,僅英國紡織業的男女童工就高達45.23 %。⑤。(3)勞動和資本之間的矛盾極其尖銳。各工業國家的工人工資出現普遍下降趨勢,壓低工資成為工廠主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的主要手段。低工資加上經常性失業產生了大量的貧民和貧民區。⑥與此同時,資本財富依靠犧牲工人利益迅速增加。勞動與資本亦或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階級的矛盾,演化為激烈的社會階級鬥爭。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就是對這樣的歷史經驗材料的理論闡述和理論解釋。任何真正尊重歷史的人都會發現,馬克思的理論闡述和理論解釋是如此的深刻、準確,簡直就是對這個歷史經驗材料的理論摹寫,以致於如果你想真正了解這個歷史,就不能不知道一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
但是,在《資本論》出版了134年之後,世界已經發生了歷史巨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依據的歷史經驗材料——19世紀中後期英國資本主義的那些種種情況,已經看不見了。新的情況、新的發展、新的動態大量出現,給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我認為最重要的有如下幾點:
(1)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使科技因素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據有關資料統計,發達工業國家經濟成長的40—60 %,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要素的增加,而是依靠科技創新因素的推動。這種情況,同馬克思描述的經典生產過程——資本+活勞動,或者生產資料+僱傭工人,所完全不同了。科技創新在一些生產過程中成為商品價值量增長的主導性因素。顯然,這種因素完全不是工人的生產勞動創造的,也很難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尺度衡量。即使把它看成是過去科技人員勞動的沉澱,也與工人的生產勞動和價值創造無關。
(2)勞動的形式及其作用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馬克思認為,只有工人的生產勞動才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然而現實經濟生活表明,一方面是工人的生產性勞動在許多現代產業部門中的含量、作用大幅遞減,另一方面在生產過程中的各種非生產性勞動的作用大量增加,例如管理性勞動、科技性勞動、服務性勞動,等等。這些不同形式的勞動同生產性勞動怎樣比較、換算、衡量,它們同商品價值創造究竟有無關係,有什麼樣的關係,等等,都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無法回答的。
(3)資本家獲取利潤及其剩餘價值的實現形式也在發生變化。馬克思認為,資本利潤的獲取主要依賴工人絕對勞動時間和相對勞動時間的延長。但是當資本主義的野蠻剝削時代結束之後,法定勞動時間和法定工資已經普遍實行,縮短工作時間和彈性工作制正在成為一種重要趨勢。許多經濟部門資本利潤的增加,主要依靠降低設備和原材料的成本,依靠技術創新和經營管理的改進。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利潤的增加和剩餘價值究竟是什麼關係,同工人的生產勞動又是什麼關係……這些問題,也不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所能說明的。
勞動價值理論
(4) 資本和勞動之間的矛盾形式也出現了非常複雜的情況。一個也許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工人持股,特別是在本企業的持股。儘管實際控制股份和控制股權仍然掌握在少數人資本家手中,但這畢竟使資本與勞動的剛性邊界和利益對立出現了軟化。即使依舊把它看作是一種新的資本剝削形式,也完全不是馬克思分析的同一範疇了。
此外,現代市場經濟的活動形式越來越趨複雜多樣,尤其是金融活動形式不斷創新、深化,這就使商品價值與市場價格相背離的鏈條越來越長、相互關在線上制越來越離複雜,勞動創造商品價值的因素越來越顯得模糊不清。由於這一切原因,如果你仍然堅持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來解釋今天資本主義的經濟生活,仍然相信《資本論》對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的思想影響力同100多年前完全相同,那就未免給人以隔世之感了。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實踐價值是無與倫比的,它曾在100多年時間裡成為動員全世界無產階級進行階級鬥爭和革命的直接思想武器。但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歷史條件下,不能認為這裡所有的概念、範疇都是不可改變和發展的教條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啟迪了整整幾代被壓迫無產階級的思想和智慧,組織起來,為自己的階級利益同資產階級展開長期艱苦的鬥爭。 在人類歷史上可曾見過這樣情景,一本學術著作——《資本論》,一個經濟學原理——勞動價值論,居然能在100多年的時間裡動員感召起全世界十幾億人為改變自己的悲慘命運而進行社會革命的偉大實踐。 這簡直堪稱人類史上的一個奇蹟。如果沒有《資本論》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工人聯合起來成為一個有組織的階級進行政治鬥爭及其國際性的發展,以及由此而演化形成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建立無產階級國家政權的實踐, 也許還要在漫長的歷史中探索。而沒有這一切,今天人們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已經所習以為常看到的東西:勞動和勞動者的尊嚴、勞動法和工資法的不斷完善、工會組織的強大力量、代表工人利益的議會黨團,等等,也許還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但是,歷史畢竟已經掀開了新的一頁。今天我們中國人所面對的,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 馬克思所考察的那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制度性的改變。按照馬克思自己貫徹始終的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相一致的方法原則,當歷史的邏輯已經改變軌道的時候,理論的邏輯當然也應當發生變化。如果無視這種變化,繼續套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概念、範疇、原理,來解釋和指導市場經濟體制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就既不符合馬克思的邏輯分析方法,也不符合人們的生活經驗知識。

科學套用

歸根結底,勞動價值論是一個由各種不同理論層次構成的完整的科學體系,相應地,這一理論的條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由不同理論層次上的各種條件構成的一個完備的條件系統。勞動價值論的不同理論層次之間的發展和演進,說到底不過是它們的條件運動和轉化的結果。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既說明了在資本主義生產初期價值怎樣表現為價格,同時它也說明了在資本主義部門之間競爭充分展開後價值怎樣轉化為生產價格,進而,生產價格怎樣再表現為價格。因此,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不僅是關於商品價值的理論, 而且也是說明商品價格的科學理論。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許多經濟學教科書(包括前蘇聯引入的)生硬地搬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概念、範疇、原理,對社會主義經濟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其中的問題、矛盾重重,在總體理論構架上從來就沒有被人們普遍接受。其中的許多分析論斷牽強附會,經不住認真推敲,拿來作為實踐的理論指導令人感到非常彆扭。例如個體業主究竟僱傭多少人才算剝削,社會主義經濟是否存在資本和剩餘價值,等等,曾在國內外社會主義理論界爭論了幾十年也沒有說清楚,根本是一筆糊塗帳。有些理論分析常常同實踐活動發生悖理的矛盾,甚至可以拿來作為質疑改革開放的依據。例如完全照搬馬克思關於勞動與資本和剩餘價值的一般分析,那么說資本主義剝削已經在中國確立了重要基礎,也並非是荒謬的說法,等等。因此,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新鮮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創新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深化對社會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就成為一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迫待解決的重大歷史課題了。在這裡,以下三個問題是最為重要的。
勞動價值理論
第一,勞動創造價值的方式和作用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和人類財富價值的終極源泉,沒有人的勞動,一切物質要素都不可能自發地對價值創造產生影響。這個基本原理並沒有被推翻。但是,勞動與價值的關係、勞動創造商品價值的方式和作用機制,變的更加複雜了。其中出現的許多現象,是馬克思完全沒有預想到的。這就不能簡單的套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來解釋一切,而需要根據新的實踐活動和新的歷史經驗材料,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 在這裡,最需要研究的問題是,勞動的形式及其作用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馬克思分析勞動與價值的關係時,勞動的主體是僱傭工人,勞動的範疇就是生產勞動,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只有工人的生產勞動才成為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生活的發展,勞動創造商品價值的形式和作用方式,已經表現出越來越多的豐富多樣性。如果仍然拘泥於只有工人的生產勞動才可能創造商品價值的分析,就無法對下述複雜情況做出合理的解釋了。首先,科技創新性勞動的和生產性勞動常常同時對價值增殖發揮作用。在某些現代經濟部門中,如IT產業 ,科技創新勞動對產品價值增殖的作用是絕對優先的。對一個軟體產品的生產過程來講,新技術、新程式的開發研製並不是工人的生產性勞動,最終產品也不是生產勞動的結果。如果說這個過程中還包括硬碟、包裝等輔助性生產勞動的話,那么其勞動含量和創造價值的比例也幾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事實證明,正是科技創新性勞動創造了軟體產品的價值。這種創造恰恰表現了人類勞動行為的一種歷史進步——腦力勞動質量的提高及其對生產活動直接作用力的不斷增大。
在一個現代大企業的生產過程中,沒有高水準的管理勞動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這種勞動無論是對單個產品還是對企業總量產品的價值增殖來講,都是一個絕對必要條件。人們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案例:一個落後企業,它的資本投入規模和技術水平可能不變、勞動力的數量和勞動強度可能不變,僅僅改變了企業管理方式,引進了新的管理人員和新的經營管理方法,企業的總產值就可能大幅提升,甚至倍增。這裡新增的產品價值,顯然不能說同管理者的管理性勞動沒有關係,也不能論定為就是工人生產勞動的創造。為了提高生產勞動效率,管理勞動從生產勞動中分離出來,並按照不同於生產勞動的機制發生作用,管理本身又發展成為一門系統精深的科學,恰恰是人類勞動分工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現代經濟生活中,還有一種重要的勞動門類——服務。它的行業種類和表現形式非常複雜,其產品價值量在社會經濟總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已開發國家已經出現了占有優勢比例的趨勢。通常認為,服務勞動只能實現商品的價值而不會增加新的價值。但實際在許多情況下,服務性勞動與生產性勞動大量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一體化的勞動過程。例如商品售後服務已被普遍視為是企業生產過程的直接延續,其創造的價值已成為商品最終價值和價格的組成部分。有些種類的服務領域例如生活服務,是獨立提供服務產品的,直接為國民經濟創造了大量價值財富,把它們一概排除在創造價值的勞動之外,顯然值得重新研究。
勞動價值理論
還有一種勞動——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勞動,姑且叫文化性勞動吧。這種勞動即脫離生產過程又脫離商業過程,從表面看同產品價值量的增加無關。但是,它通過對勞動者文化、教育水準的提高從而勞動素質的提高,已經把自己的勞動加入到勞動力創造價值的活動中去了,並成為勞動力成本的內在組成部分。所謂人力資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會為文化教育勞動付出的資本。這種文化性勞動,是否也應當納入創造商品價值勞動的一部分呢。
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肯定還會出現更加豐富多彩和人們無法預想到的勞動形式,從而使勞動與價值的關係以及勞動創造價值的作用機制,變的更趨複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地進行新的研究,不斷地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進行發展和創新。如果總是停留在原有理論認識的基礎上,就肯定會同現實生活的差距越離越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