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故里位於沛豐邑(今豐縣)中陽里(今豐縣中陽里街道),(《史記》、《漢書》)今天的豐縣中陽里地區。劉邦廣場位於老城區中心,由南京市園林規劃設計院設計,縣規劃局具體實施,於2002年4月份開始拆遷建設,占地面積約1.6公頃,總投資210萬元。
廣場中心設有劉邦雕塑,由江蘇省美術館油雕院吳支超教授設計製作,雕塑高5米,花崗岩材質,底座高4米,花崗岩貼面。其餘是大塊綠地,鋪地分隔,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並設有花壇。西入口兩側各設一小品,龍頭噴水,並鑲嵌反映劉邦生平的漢像畫浮雕,是一座布局對稱、體現漢代文化高品位的市民休閒廣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邦故里
- 地址:江蘇徐州豐縣(中陽里街道)
- 建設時間:2002年4月
- 占地面積:約1.6公頃
劉邦簡介
劉邦事跡
豐縣簡介
一、豐邑城。見於《史記》、《漢書》記載,漢高祖劉邦是“沛豐邑中陽里人”。史書又說“豐,故梁徙也”,可見豐城的形成與魏國移民有密切關係。劉邦當年依託豐城打敗秦泗川監平;雍齒叛變,劉邦三打豐城,才收復失地。秦漢豐城與今豐縣城即便不完全重合,也不會相去太遠。至少可以確認今豐城與唐宋時期的故址區位相同,初宋碑出土,可資證明。當然,明朝嘉靖年間,縣治曾短暫遷駐豐縣東華山,其時不過三十年左右。根據歷來史籍記載,結合豐沛水系,大致可以說秦漢豐城與今豐城方位大體一致或相離很近。
二、中陽里。位於豐邑城內。邑即城的意思,中陽里為邑中之里。《史記》記載劉邦與盧綰小時候在中陽里出生、學習、生活的情形。《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明確記載“合陽侯,高祖兄,兵初起,侍太公守豐”。結合《史記》語境,“守豐”顯然是守“豐城”。合陽侯即劉邦二哥劉仲,太公即劉邦父親,劉邦剛起兵時,二哥在豐城家裡侍奉他們的父親。換句話說劉邦的家就在豐城。不言而喻,中陽里位於秦漢豐城內,大致在文廟及城東北郊區一帶。劉邦在關中建新豐,把街坊鄰居搬過去,也證明中陽里就在豐城內。《(北)魏書地形志》說豐有豐城,漢高祖舊宅、廟碑。宋代文獻《太平寰宇記》明確說高祖故宅在城內。後人為了紀念,五代時建中陽坊。《大明一統志》也記載高祖宅在豐縣中陽坊。豐縣地方政府於1980年代重立“中陽里”碑石。經江蘇省政府批准,2014年豐縣正式設立中陽里街道辦事處。也大致可以說古今中陽里一脈相承。
三、枌榆社。見於《史記 封禪書》與《漢書 郊祀志》。枌榆社位於古豐城東北。根據《史記》、《漢書》注釋記載,魏晉時代的張晏、晉灼兩人明確說枌榆社在豐(城)東北十五里。三國時人張晏是研究《史家》的著名學者,去漢未遠,所論當有依據或來自親身調查。《大明一統志》說枌榆社位於豐西二十里,顯然是誤讀《後漢書 郡國志》(實為《續漢志》)的結果,只要稍微分析下句式就可明了。《後漢書 郡國志》記載:蕭本國,沛有泗水亭,豐西有大澤,高祖斬白蛇於此,有枌榆亭。這裡的蕭、沛、豐都是羅列的縣名,是“主語”,“豐”詞條下有兩句內容。一是豐西有大澤,高祖斬蛇於此。二是豐有枌榆亭。《大明一統志》將兩句話混為一談。這裡“關鍵字”是“此”,“此”指的是“豐西大澤”,與枌榆亭無關。假如豐西澤與枌榆亭處同一區域,句式應該是:“豐西有大澤、枌榆亭,高祖斬白蛇於此”。所以枌榆社在豐城東北,應是可信的。需要說明的是,《大清一統志》校正了《大明一統志》的記載錯誤。枌榆社當位於今天鳳城街道或師寨鎮轄區。
四、豐西澤。見於《史記》、《漢書》記載。唐初文獻《括地誌》(按。亡佚書《括地誌》是唐初具有官修性質的地理志書,很多內容被唐《元和郡縣圖志》與宋《太平寰宇記》所吸收)說斬蛇溝在豐西十五里入泡水。《元和郡縣圖志》也說豐西澤在縣(城)西一十五里,高祖斬蛇於此。當然十五里是豐西澤與豐縣城最短的距離。豐西澤面積在秦漢時期較大,劉邦斬蛇位置在澤“中”,說明斬蛇處西距豐城應超過十五里。劉邦豐西斬蛇,經曆始皇“東遊以厭王氣”之後,才隱居芒碭山。由此可見,永城芒碭山所立斬蛇碑亭是背離史實的。豐西澤斬蛇處大致位於今天王溝鎮轄區。
五、大澤。見於《史記》記載,“(高祖)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根據《史記》不同敘述,“大澤之陂”與“豐西澤”有明顯區別。就方位而言,豐西澤距離豐城較遠,比較荒涼。大澤之陂在豐城周邊郊區。就面積而言,豐西澤區域較大,屬於水草沼澤地,而大澤之陂類似小河、小湖泊旁。劉太公一家居住邑里,在城外耕作,這也是秦漢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宋代文獻《太平寰宇記》明確說大澤在豐北六里。1981年此處發現明清龍霧橋碑,複述宋代紹聖年間的廟碑內容。明、清《一統志》說龍霧橋在豐東北五里或六里。明清縣誌也記載了大致內容。大澤大致位於今天鳳城街道轄區。
六、高祖廟。《史記》、《漢書》並未記載豐縣有高祖廟。高祖原廟位於沛縣,為原沛宮,孝惠五年立,這見於《史記》記載。東晉戴延之《西征記》記載“(豐)縣西北有高祖廟,為亭長處”。這裡亭長處顯然指的是豐縣設定的鄉亭處所,或許反映晉代前後的一些情況,但不可能位於沛縣,因為泗水亭在沛縣東,而非西北。《大明一統志》與《大清一統志》兩部官修志書認為豐縣有兩處高祖廟,一處位於縣治中陽坊。另一處位於縣城西北十二里。趙莊鎮金劉寨附近出土了名為“西漢高祖”的清康熙時碑石。
七、厭氣台。又名秦台。《史記》、《漢書》並未記載秦始皇到豐築台。但是《史記》確有如下記載: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東遊以厭之。這是厭氣台得名的典故出處。宋代文獻明確提到了豐縣厭氣台。《太平寰宇記》載“厭氣台在縣城中”,又說“秦皇東遊以厭之,因此築台”。北宋初期著名文人王禹稱寫了《厭氣台銘》,序雲“某游豐沛睹防之舊址”,銘有曰:防之築兮救秦之衷,厭之不得為漢之基。與此同時,另一位宋初文人梁顥寫了首《厭氣台》,詩云:天生王氣何能厭,嬴氏空勞築此台,今日我來台上看,殘春寂寞野花開。明人朱景陽也寫了首《秦台月夜》,首句曰:厭氣台空荒草深,猶存斷碣識贏秦。這些作品集中反映秦亡漢興非個人意志所能扭轉。秦台(厭氣台)處於今中陽里街道轄區。
九、漢家陵墓。《漢書》引用劉向所言,“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太上皇父,其遷墳日淺,墳墓在豐鮮也,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劉邦祖上是否擁有貴族頭銜,這裡放下不論。“其遷墳日淺,墳墓在豐鮮也”。這說明劉家在豐墳墓雖然極少,並非沒有,至少應該有一個,否則劉邦沒必要置祠祀官。太上皇葬於關中。我們可以推斷豐公陵墓應該在豐。具體位置或離今豐城不遠,尚待考證。縣誌記載了豐公祠。
——摘自丁維軍《豐縣漢家遺蹟》徐州日報社《今日徐州》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