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介紹
首羨鎮位於
豐縣最西北部,蘇魯兩省四縣交界,距縣25公里,總面積122.32平方千米。下轄33個行政村,170個自然村,人口92431人(2017)。
位於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西北部,與山東省金鄉縣、魚台縣相臨,距縣城26千米。轄6個社區、33個
行政村。屬革命老區,是中共豐縣縣委舊址和豐縣抗日民主政府的誕生地。豐魚公路過境。李堂煤礦在境內。
歷史
首羨鎮相傳此地建過縣城,取名首縣,後演變為首羨集,為農民集市貿易場所。 1928年(民國17年)國民政府將首羨列入第四區。
1950年春,首羨改稱七區;
1955年11月改稱首羨區;
1957年原首羨鄉、便集鄉合併為首羨鄉;
1958年改為首羨人民公社;
1980年設鄉建制為首羨鄉;
1999年撤鄉建鎮;
2000年將原首羨鎮與原和集鄉並為首羨鎮。
沿革
1948年為首羨區,1958年建首羨公社,1983年建鄉。1996年,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轄首羨、崔莊、白李莊、穆莊、大汪樓、李堂、田莊、曾莊、渠三樓、大畢莊、小畢莊、渠閣、南樓、葛莊、西張集、溫莊、荏李莊、張後屯、張老家、朱窪、費莊、沙河店、渠新莊、迭路24個行政村。2000年4月,撤銷和集鄉,併入首羨鎮,面積120平方千米,轄4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首羨村。2008年末,面積120平方千米,轄首羨、崔莊、李堂、田莊、王堂莊、渠閣、南樓、葛莊、張集、溫莊、後屯、張老家、費莊、沙河店、茌李莊、和集、徐老家、袁老家、郭集、黃樓、崔老家、王炮樓、葛針園、三官廟、便集、連莊、王小莊、李藥鋪、渠集、董莊、王大莊、渠三座樓村、渠新莊33個行政村,187個村民小組。
原和集鄉位於豐縣西北部,距縣城15千米。豐首公路過境。1981年析趙莊、首羨、順河3個公社部分大隊建和集公社,1983年建和集鄉。1996年,面積60平方千米,轄和集、韓河、徐老家、袁老家、師王莊、西郭集、小黃樓、劉老莊、崔老家、王炮樓、北宋樓、袁寨、葛針園、丁大莊、三官廟、便集、連莊、前園、王小莊、平莊、李藥鋪、渠集、董莊、江莊24個行政村。
2017年,人口92431人(2017)。
代碼
320321102:~001 121首羨社區 ~002 122便集社區 ~003 123李堂社區 ~004 122沙河店社區 ~005 122渠閣社區 ~201 121首羨村 ~202 122崔莊村 ~203 220田莊村 ~204 220王大莊村 ~205 220王堂村 ~206 122渠閣村 ~207 220南樓村 ~208 220葛莊村 ~209 220張後屯村 ~210 220張老家村 ~211 220溫莊村 ~212 220張集村 ~213 220渠新莊村 ~214 220費莊村 ~215 123李堂村 ~216 220渠三座樓村 ~217 220茌李莊村 ~218 122沙河店村 ~219 220徐老家村 ~220 220袁老家村 ~221 220三官廟村 ~222 220葛針園村 ~223 122和集村 ~224 220渠集村 ~225 220董莊村 ~226 220崔老家村 ~227 220王炮樓村 ~228 220連莊村 ~229 122便集村 ~230 220西郭集村 ~231 220黃樓村 ~232 220李藥鋪村 ~233 220王小莊村
轄下地區
首羨社區、便集社區、李堂社區、沙河店社區、渠閣社區、首羨村、崔莊村、田莊村、王大莊村、王堂村、渠閣村、南樓村、葛莊村、張後屯村、張老家村、溫莊村、張集村、渠新莊村、費莊村、李堂村、渠三座樓村、茌李莊村、沙河店村、徐老家村、袁老家村、三官廟村、葛針園村、和集村、渠集村、董莊村、崔老家村、王炮樓村、連莊村、便集村、西郭集村、黃樓村、李藥鋪村、王小莊村。
自然資源
鎮內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探明儲量在6000萬噸以上。鎮內河溝渠密布,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方便,主要種植麥、棉、
玉米、
大蒜、洋蔥、
大豆等農作物,尤其近幾年來最佳化產業結構,以大蒜、
洋蔥等特種菜基地建設己初具規模,大蒜、洋蔥面積達到i0萬畝。首羨鎮文化底蘊豐厚,鎮內娥墓崮村有著美麗傳說,娥墓秋容為豐縣古八景之一。這裡還是一個
革命老區,曾是第一屆豐縣縣委的辦公地和豐縣抗日民主政府的誕生地,在黨的領導下,老區人民紛紛投身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洪流中去,用
鮮血和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詩篇。全鎮共有580餘名
青年血灑沙場,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曾發生過李藥鋪
地道戰、王堂戰鬥等大小戰役數十次,為挖掘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昭示後人,教育後代,在鎮內張後屯村老縣委遺址建立了陳列館,在一些戰鬥遺址上立碑紀念。
產業發展措施
首羨鎮七大舉措打造優勢農產品基地: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鎮裡成立領導小組,由
鎮長任組長,分管副鎮長任副組長,黨政辦、農經中心、農技中心、畜牧中心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辦公室設在農業服務中心。負責組織協調和示範村、示範點的督促指導。
二是合理規劃布局。建成15個洋蔥特色產業村,沿公路地帶建成示範帶,打造特菜
長廊;建成10個大蒜產業示範村;建成兩個生豬產業村,兩個
生豬示範小區;建成一個肉鴨示範基地,大力發展肉鴨生產;建成三個
青山羊養殖重點村。
三是狠抓典型示範。按照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突出各個項目的大戶、業主、示範片的建設,以點帶面,做出榜樣,帶動項目的全面發展,做好典型示範,促進規模發展。
四是推廣先進科技。在洋蔥發展上抓品質改良提升,科學管理。在大蒜產業發展上發展優質品種,成片集中。在生豬發展上培育養殖大戶推廣科學飼養和疫病防治,改良品種提高養殖規模和水平。在山羊生產上推廣普及科學飼養,改良品質,提高效益。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及時將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及經費兌現到村、農戶,相關的其它扶持政策優先扶持項目村。
六是保障行銷暢通。分別成立洋蔥、大蒜、畜業專業合作組織,對開展活動好,運作規範,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專業合作組織,鎮財政每年補助一定的資金,對發展的行銷企業,享受招商引資企業優惠政策,按相關政策給予扶持,並進行表彰。
七是強化目標考核。把對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進行單項目標考核,鎮上與有發展任務的村簽訂目標責任書,農業產業化建設納入對村幹部的年度綜合目標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年終評優、評先進的重要依據。
村屯特色
引領文明新風
首羨鎮帶領民眾調結構、促增收,興集市、活流通,民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對照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和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求,在鄉風文明方面還有一定差距。於是鎮黨委決定在黨員中開展“掛牌子、亮身份、樹形象”活動,在民眾中開展“政治思想好、尊敬老人好、鄰里團結好、教育子女好、講究
衛生好、科學種田好、計畫生育好、勤勞致富好、幫困濟貧好、大膽創新好”的十好村民評比活動。活動開展以來,全鎮鄉風發生了顯著變化,
夫妻親了,婆媳近了,鄰居和了,子女孝了,街道淨了,鄉風正了。
加強鄉村公路綜合整治
首羨鎮黨委、政府把鄉村公路維修養護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組織公路沿線各村組對全鎮修鋪的60餘公里水泥路、
柏油路進行全面養護,以確保農村公路的暢通。一是組織上好路肩土。按照公路養護要求,對全鎮一年來修鋪的
公路全部上好路肩土,對前兩年因水毀或人為損失的部分公路上土維護。二是組織施工隊對路面維修。對部分斷裂、塌陷的地段進行全面整修。三是全面清理路面障礙,確保暢通。針對村民柴草、建築材料及占道擺攤設點進行全面清理。四是對主要交通路口、事故多發地段設立警示
標誌,提醒駕乘人員安全行駛。
名勝古蹟
娥墓秋容
明·佚名
一荒抔土不知年,貞烈猶存感地天;
試看西風零落後,四圍花木尚爭妍。
娥墓堌
娥墓堌位於豐縣城西北30餘里,現屬首羨鎮。娥墓村即因緊靠
娥墓堌而得名。
娥墓堌相傳是堯帝之女
娥皇之墓。舜繼堯位之後,為一統中原,四處征戰,久不回宮。娥皇為隨其夫,出宮追尋,病死在這裡(亦說是溺於黃水),即草草埋葬於此。其真實性無可考證。據明《豐縣誌》載:“娥墓,在縣治西北30里。相傳娥女,未詳姓氏,疑必古烈女焉。”娥墓方圓十餘畝。據墓碑記載:“明成化、弘治中二次盜掘,其墓四面有門,環數百步,中有洞宇甬道,積石頗多。”1965年夏,娥墓村民在這片廢墟上墾荒時,發現地面一米下有許多磚砌墓穴,磚墓下便是一層層石棺,棺壁厚約十厘米,板面光滑,稜角整齊,直至三四米深。棺中有枯骨,還有成串的方孔圓錢及劍、矛、銅鏡等隨葬品。錢幣已鏽蝕,字文難辨,稍用力即碎;劍已鏽蝕的只剩下劍柄成形。廢墟的黑土中找到一枚銅製方孔圓錢,正面鑄有篆體“五銖”二字。另見
黑陶等器物。從出土文物看時代較久遠。
火神廟
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在娥墓堌建立了娥墓岱祠。其建築群雄偉壯觀,氣勢非凡。至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重修。據明版《豐縣誌》載,建大殿三間,後堂三間,廟裡
神像莊重嚴肅,斗拱加以
彩畫,大梁凌空,飛檐繞霧,丹青炫耀,金碧輝煌。廟前修建
門樓,廟後栽樹150棵。至民國初年,娥墓岱祠仍有東西兩座大殿,各為三間,分作兩院,各有山門三間。西大殿叫做“人祖廟”,琉璃瓦覆頂,脊上有鐵叉雲燕,殿門東旁有四幢石碑。東大殿稱為“天齊廟”,有十幾層台階,穿過大殿正堂有一橋與後閣相連,後閣為三開間二層樓,此橋名曰金銀橋。大殿前各有東西廊房五間,在東廊房的南面有土地廟;“人祖廟”與“天齊廟”之間是關帝廟;“人祖廟”的西北角是火神廟;
火神廟南面是華祖廟。以上各廟均塑有神像,威嚴壯觀,栩栩如生。自建廟時崇奉者四時不斷。遇到災情祈禱者更多。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娥墓廟會,熱鬧非凡,風雨無阻,“遠近來者數萬人,且日夜為市”。自1926年砸爛古鐘,拆除“人祖廟”始,至1964年的40年間,這片龐大的古建築群被陸續拆除,原來的娥墓堌也被改造成平展的
農田,娥墓廟會隨之解散。這正如明代劉見龍所述:“淑女芳丘何處存?亂雲堆里伴荒村。鐵心不改秋天景,玉貌難招夜月魂。花木四時爭艷冶,英靈千古照黃昏。風流絕代猶遺響,仙骨余香永世聞。”
荊軻墓
據首羨鎮便集村馬昌時老人講,幼年時曾見村東矗立著一塊古
石碑,碑記載著荊冢村的來歷。戰國末年,
荊軻刺殺秦王未遂,被秦武士所殺。秦王殺死荊軻後,為儆戒敢於反秦者,將荊軻屍體剁為肉醬,分埋各地,荊冢村由此而得名。明《豐縣誌》記載,便集古稱荊冢村。這座土墓,直到1934年開挖西支河時被埋於南岸河堤下。民國時劉德著先生曾作詩一首:“凜凜英風易水濱,衝冠發指恨秦君。只今唯有當年月,猶自光明照土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