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墓堌,位於豐縣城西北30餘里,現屬首羨鎮。娥墓堌相傳是堯帝之女娥皇之墓。舜繼堯位之後,為一統中原,四處征戰,久不回宮。娥皇為隨其夫,出宮追尋,病死在這裡(亦說是溺於黃水),即草草埋葬於此。娥墓方圓十餘畝。據墓碑記載:“明成化、弘治中二次盜掘,其墓四面有門,環數百步,中有洞宇甬道,積石頗多。”1965年夏,娥墓村民在這片廢墟上墾荒時,發現地面一米下有許多磚砌墓穴,磚墓下便是一層層石棺,棺壁厚約十厘米,板面光滑,稜角整齊,直至三四米深。棺中有枯骨,還有成串的方孔圓錢及劍、矛、銅鏡等隨葬品。錢幣已鏽蝕,字文難辨,稍用力即碎;劍已鏽蝕的只剩下劍柄成形。廢墟的黑土中找到一枚銅製方孔圓錢,正面鑄有篆體“五銖”二字。另見黑陶等器物。從出土文物看時代較久遠。
基本介紹
簡介,修建,損毀,地圖信息,
簡介
娥墓堌相傳是堯帝之女娥皇之墓。舜繼堯位之後,為一統中原,四處征戰,久不回宮。娥皇為隨其夫,出宮追尋,病死在這裡(亦說是溺於黃水),即草草埋葬於此。其真實性無可考證。據明《豐縣誌》載:“娥墓,在縣治西北30里。相傳娥女,未詳姓氏,疑必古烈女焉。”
娥墓方圓十餘畝。據墓碑記載:“明成化、弘治中二次盜掘,其墓四面有門,環數百步,中有洞宇甬道,積石頗多。”1965年夏,娥墓村民在這片廢墟上墾荒時,發現地面一米下有許多磚砌墓穴,磚墓下便是一層層石棺,棺壁厚約十厘米,板面光滑,稜角整齊,直至三四米深。棺中有枯骨,還有成串的方孔圓錢及劍、矛、銅鏡等隨葬品。錢幣已鏽蝕,字文難辨,稍用力即碎;劍已鏽蝕的只剩下劍柄成形。廢墟的黑土中找到一枚銅製方孔圓錢,正面鑄有篆體“五銖”二字。另見黑陶等器物。從出土文物看時代較久遠。
修建
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在娥墓堌建立了娥墓岱祠。其建築群雄偉壯觀,氣勢非凡。至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重修。據明版《豐縣誌》載,建大殿三間,後堂三間,廟裡神像莊重嚴肅,斗拱加以彩畫,大梁凌空,飛檐繞霧,丹青炫耀,金碧輝煌。廟前修建門樓,廟後栽樹150棵。至民國初年,娥墓岱祠仍有東西兩座大殿,各為三間,分作兩院,各有山門三間。西大殿叫做“人祖廟”,琉璃瓦覆頂,脊上有鐵叉雲燕,殿門東旁有四幢石碑。東大殿稱為“天齊廟”,有十幾層台階,穿過大殿正堂有一橋與後閣相連,後閣為三開間二層樓,此橋名曰金銀橋。大殿前各有東西廊房五間,在東廊房的南面有土地廟;“人祖廟”與“天齊廟”之間是關帝廟;“人祖廟”的西北角是火神廟;火神廟南面是華祖廟。以上各廟均塑有神像,威嚴壯觀,栩栩如生。自建廟時崇奉者四時不斷。遇到災情祈禱者更多。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娥墓廟會,熱鬧非凡,風雨無阻,“遠近來者數萬人,且日夜為市”。
損毀
自1926年砸爛古鐘,拆除“人祖廟”始,至1964年的40年間,這片龐大的古建築群被陸續拆除,原來的娥墓堌也被改造成平展的農田,娥墓廟會隨之解散。這正如明代劉見龍所述:“淑女芳丘何處存?亂雲堆里伴荒村。鐵心不改秋天景,玉貌難招夜月魂。花木四時爭艷冶,英靈千古照黃昏。風流絕代猶遺響,仙骨余香永世聞。”
地圖信息
地址:徐州市豐縣首常線南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