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龍船(劃龍船)

扒龍船

劃龍船一般指本詞條

扒龍船,是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龍船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扒龍舟分為起龍、游龍、競賽、收龍等幾個環節。該文化活動發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百越,多在端午節舉行。扒龍船是廣泛流行於江蘇、浙江、福建、嶺南、台灣,湖南和江西等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目前,扒龍船的起源有江浙地區的吳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兩種說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龍舟運動和龍舟文化逐步流傳至海外,並被世界各地人民接受和喜愛。扒龍船,承載著歷史與文化,划過了千年時光,更從中國劃向世界,展示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風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扒龍船
  • 流行地區:中國東南部沿海一帶
  • 活動時間端午節
  • 別名划龍舟
  • 類別: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歷史淵源,江浙地區,湖南沅陵,各地龍船,江蘇,浙江,廣東,龍船介紹,民俗活動,

歷史淵源

扒龍船,是端午節傳統的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距屈子投江千餘年前,划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於吳越水鄉一帶,目的是通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明代萬曆《溫州府志》記載:“競渡起自越王勾踐,永嘉水鄉用以祈賽。”南宋葉適詩:“一村一船遍一邦,處處旗腳爭飛揚,祈年賽願從其俗,禁斷無益反為酷”。可見溫州一帶的競渡,淵源於古代越族龍圖騰崇拜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用於祈求平安和豐收。目前,扒龍船的起源有江浙地區的吳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兩種說法。
扒龍船比賽扒龍船比賽

江浙地區

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的記載。我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閒時又相約划船競速,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閒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據專家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地區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在東漢。事實上,我國南方吳越一帶直到東漢時才開發,端午的習俗最初只在長江下游吳越民族中流行,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 。至今專家公認的中國最早的“龍舟競渡”的圖形,發現於浙江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甲村。
端午節早期源頭是對龍圖騰的崇拜,這主要源自原始部族的信仰。因此,原始先民在端午節,以划龍舟敬神而自娛,舞龍燈祭拜而自樂。因而古代又稱端午節為“龍日”。端午節標誌性食俗是吃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葉、竹殼、茭白葉等,稻米與竹主要產區在南方地區。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他們不僅有“斷髮紋身”的風俗,而且每年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盛大的圖騰祭。拋竹筒食物,划龍舟祭龍,其中便有類似今日競渡的遊戲,這便是端午習俗的由來。浙江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證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而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

湖南沅陵

扒龍船源於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說,在反映中華龍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龍船歷史淵源的《沅陵千年龍船》一書里,收編了104篇作家、學者對沅陵龍船的精闢論述。這些文章科學、系統地論證了沅陵傳統龍舟的起源,記錄了沅陵龍舟活動的參賽規模、船建等情況。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船發源於遠古,祭祀的對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下6兒6 女,兒女互相婚配,繁衍為苗、瑤、侗、土、畲、黎6個民族。盤瓠死後,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林密,巫師不知他魂在何處,就讓各族人打造一 條龍船,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後來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動。沅陵龍舟起源於5000年前,所以比紀念屈原的說法要早3000 多年。

各地龍船

江蘇

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而蘇州龍舟競渡的最早起源當為“胥門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詩人邵長衡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嘆。到清朝,蘇州端午龍舟競渡盛極一時,地點眾多,“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進入二十一世紀,古城蘇州還保持著舉辦各類端午龍舟競渡的活動傳統。蘇州的端午節習俗還有喝雄黃酒、佩掛香囊、懸掛菖蒲、懸掛鐘馗像。
南京自古就有賽龍舟的傳統。南京地方志“民俗宗教方言篇”中就有關於龍舟賽的記載:“午後,秦淮河有龍舟競渡,觀者蟻集。”民國文史專家夏仁虎的《歲華憶語》也描繪了端午節時南京龍舟賽的情景:“午餐即盡,則相率至秦淮水濱,看龍舟矣……”有專家指出,直到明清時代秦淮河上仍然是有賽龍舟繁華盛景的,只是到了近代由於歷史等各種原因,秦淮河上就很難再看到龍舟競渡的場景了。
江蘇常州自古就有賽龍舟的傳統,清代常州詩人洪亮吉在《外家記聞》里,記載舊時常州城內五月端陽賽龍舟的盛況:“端陽雲溪競渡有龍舟六艘,城內是五色龍,東門的大小青龍、西門是金龍、南門是白龍、北門是烏龍”。“清晨,故城四方民眾劃著名六龍舟,匯聚城內子城河白雲渡東端的白雲古渡,爭相競渡。夜以繼日,挑燈競渡,一條條光燦燦的火龍舟游於溪中。”據《武進縣誌》記載:“夜龍舟之戲四面各垂小燈,競渡如白晝。”

浙江

浙江寧波是中國“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之一,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證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而中國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羽人競渡”發源於寧波一帶。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的論述,最好的證明就是寧波出土的銅鉞“羽人競渡”。如今“龍舟之鄉”鄞州雲龍的端午龍舟競渡風俗仍然十分興旺,村村有“龍舟”,企業出龍舟,端午當日,龍舟競發,鼓聲喧天,河江兩岸百姓蜂擁,呼聲如潮。
溫州龍舟競渡的習俗,各鄉一般在四月初一開殿門祭神後開劃,稱之“競渡”,也有俗叫“上水”。據民間的俗規,各龍舟均由所在地相關廟宇設香官神專管。有些地方若要做新龍舟,要在四月初一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後開始造船。到了端午當天,“聚舟數百,名曰‘鬥龍舟’”(龍船劃畢歸去叫“收香”),“鬥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即將龍舟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存放並祭香官神。樂清地區的鄭氏龍舟舵的長度達3.5米,這長舵龍舟成了鄭氏的標誌,世代相傳。在蒼南仙居,有一種叫“龍船母”的龍船,用於專門整飭劃龍船的秩序。相傳元末明初,江南垟一帶瘟疫流行,有陳十四娘娘化民女為民治病。四月初一,該民女失足仙居當地一河口,村民擊鼓打撈,結果獲得一隻香爐,村民便將之立為神母,於是有了“龍船母”。於是有了四月初一由仙居開祠鼓起划龍舟之例。昔日梧田、花柳塘、蟬街等地最為著名的一種供觀賞之用的龍舟,叫“水上台閣”,亦稱“彩舫”,堪稱獨有。《溫州民俗大全》中記述:台閣約長18米,寬4米,可容百餘人。前後裝飾龍頭龍尾,均用木頭精雕細刻而成,須腳、眼睛、鱗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貼金裝飾。龍舟上台閣上均用木材或竹竿搭設亭台三座,中亭高聳,形似亭台樓閣,故而得名。

廣東

在廣東,端午的節味並不限於節日當天,一般在農曆四月初八左右,廣州的各個村落便會將去年端午節後沉入河涌底的龍舟從淤泥中挖出來,並舉行祭祀儀式。從農曆四月下旬到五月初五就是賽龍舟的高潮,各個村落互相走訪,舉行競渡。之後到農曆五月中旬重新埋龍舟,前後要歷時一個多月。扒龍船包括“請龍”、“聚龍”、“騰龍”、“游龍”、“接龍”、“賞龍”六大板塊,充分的將龍舟文化融入當地特色。據明嘉靖《香山縣誌》中記載:“端午為粽祀神或采畫龍舟,水中競渡······” 清同治的《香山縣誌》中也記載:“五月端陽以粽祀神。龍舟競渡,畫船彩色······”並載“龍舟競渡盛行”,可見端午節扒龍船歷史悠久。

龍船介紹

龍船,就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形狀的船。中國自古以來也有以船送瘟神的習俗,除了龍舟送瘟,民間還有旱龍舟送瘟和紙船送瘟的風俗。龍船,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繡對聯、花草等,還有繡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鳳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民俗活動

扒龍船是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中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隨著時代的發展,扒龍船運動和龍舟文化逐步流傳至海外,並被世界各地人民接受和喜愛。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邊“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響鑼鼓,扛起龍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燒香禮拜。俗語說:“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表示歡迎,稱為“接龍船”。賽過龍,還要於初十“送水神”,並舉行“謝江”的儀式。扒龍船是中國傳統的體育競技項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文化色彩。
南方,江寬海闊,河網縱橫,自古以來水運發達,扒龍船活動歷史悠久。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後,沿河各村都有扒龍船的習慣,直到現在,民間都經常有扒龍船活動。扒龍船的目的意義全國各地都大同小異,扒龍船還有敬龍神與驅邪送瘟的意思。龍舟比賽在賽前一般會進行“點睛”儀式,寓意讓龍舟生龍活虎,更寄寓著平安吉祥的祝願。各地的龍船多為長條形木船,這些龍船平時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每年的五月初一前後,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水手開始訓練,直練到初五參加比賽。一條龍舟,承載著歷史與文化,划過了千年時光,更從中國劃向世界,展示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風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