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工藝

剪瓷雕工藝

剪瓷雕工藝,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剪瓷雕亦稱嵌瓷、剪黏,是流行於福建南部、廣東東南部潮汕地區、台灣西部和越南等地區的一種傳統建築裝飾工藝,屬瓷片拼貼的一種。詔安剪瓷雕工藝是詔安寺廟、祖祠等建築中一種傳統手工裝飾技藝。相傳,從宋代晚期漳州市興建西山岩的“初來寺”時就已經有了剪瓷雕技藝;到了明代便開始盛行。詔安剪瓷雕工藝主要表現在剪、黏、嵌、雕等環節,並結合繪畫和灰塑造型工藝,分平雕、浮雕(分半浮雕和疊雕)和圓雕(或稱立體雕)三種形式,具有色彩鮮艷、造型生動、立體感強、久不褪色的特點。

2011年12月14日,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申報的“剪瓷雕工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2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瓷雕工藝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14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
  • 保護單位:漳州市詔安縣第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 項目編號:Ⅷ-25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剪瓷雕是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閩南、廣東潮汕以及台灣所特有的建築裝飾工藝。這些地區的傳統建築,除了注重主體結構外,為了修飾與美化外觀,往往會運用許多裝飾的手法,諸如木雕、石雕、彩繪、泥塑、交趾陶、剪瓷雕等,以加強建築物的美感。閩南、粵東、台灣的廟宇建築,裝飾之風尤盛,故剪瓷雕作品也較為突出。
相傳,從宋代晚期興建西山岩的“初來寺”時,漳州就已經有了剪瓷雕技藝。
到了明代,詔安興建寺廟、祖祠,詔安剪瓷雕工藝便開始盛行。
詔安縣位於福建省南端,閩粵交界處,素有“福建南大門”“漳南第一關”之稱,與台灣一衣帶水,自古便是閩南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與海外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隨著詔安與海外文化交流的發展,詔安剪瓷雕工藝便逐漸向東南亞及台灣地區傳播。

工藝特徵

詔安剪瓷雕工藝是詔安寺廟、祖祠等建築中一種傳統手工裝飾技藝,其技藝主要表現在剪、黏、嵌、雕等環節,並結合繪畫和灰塑造型工藝,分平雕、浮雕(分半浮雕和疊雕)和圓雕(或稱立體雕)三種形式;題材以吉祥如意、福祿壽喜和花鳥蟲魚、人物故事為主要內容;特點是色彩鮮艷、造型生動、立體感強、久不褪色。

工藝流程

詔安剪瓷雕工藝是民間藝人利用各種顏色鮮艷、胎薄質脆的彩瓷器或殘損價廉的彩瓷為原料,剪成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細小瓷片,再按照藝術造型的需要砌粘出人物、動物、花卉、山水,或鑲嵌於民居的照壁,或聳立於寺廟宮觀與府堂之屋頂、屋脊、翹角、門樓以及牆面的水車垛上。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詔安剪瓷雕工藝在閩台地區乃至東南亞有較大的影響,在那些具有閩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築或園林建築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裝飾。

傳承人物

沈振澤,漢族,漳州市詔安縣人,1962年7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瓷雕工藝(詔安)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沈振澤17歲繼承家學,掌握了剪瓷雕傳統工藝核心技術,並不斷吸取他人之長,長期進行剪瓷雕、古建築、風水、文物收藏研討及探索,兼顧學習泥作技藝,在內容和表現技法上大膽創新,將屋頂剪瓷雕演變為可以進入展覽館展示的作品,製作出居家和旅遊禮品。成立“沈氏藝圃家族剪瓷雕陳列館”,大力培養第五代傳承人沈阿斌等60多位詔安剪瓷雕工藝新一代技術人才。沈振澤被評為首批漳州市民間文藝家“明星示範戶”、漳州市民間文藝優秀會員、漳州市民間藝術大師。
沈振南,男,1965年4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瓷雕工藝(詔安)”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09年,詔安縣文體局完成了對剪瓷雕民間傳統工藝的梳理、記錄、入檔。

社會影響

主要展覽
2019年5月18日上午,由詔安縣文旅局主辦,詔安縣博物館、詔安縣圖書館承辦的2019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519中國旅遊日系列活動在詔安縣圖書館舉行。活動展區展示有剪瓷雕作品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