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大寮鄉的嵌瓷藝術以許氏家族為代表。1906年,當地民間藝人許石泉拜被奉為“嵌瓷祖師”的吳丹成為師,學成後把技藝傳給子孫及族人,此後世代相傳,形成了自具特色的大寮嵌瓷。
據有關史料記載和現存古代廟宇、祠堂和民宅的建築裝飾見證,普寧嵌瓷始於明代萬曆年間,盛行於清代,清末民初還湧現了一批能工巧匠。
文化特徵
嵌瓷以繪畫、雕塑為基礎,用專門燒制的彩釉瓷片粘嵌出人物、花卉和飛禽走獸等藝術造型,對廟宇和建築物的屋頂、牆壁等部分進行裝飾。潮汕嵌瓷的工藝技術別具一格,多採用半浮雕或圓雕樣式,形象生動,色彩斑斕,質地堅實穩定。在潮汕地區,瓷器作坊往往和嵌瓷工匠密切配合以燒制各種色彩的低溫瓷器。這些瓷器復由工匠精心剪取,形成鑲嵌所需的瓷片,再以粘合劑將瓷片拼製成局部構件,最後將構件組合出各種表現民俗、民間故事或祥瑞喜慶主題的圖案或塑像。
普寧嵌瓷主要以色彩鮮艷而又精薄的瓷盤、瓷碗、瓷碟、瓷杯、瓷盒、瓷片等為原料,以石灰、紅糖、草紙調製的灰漿作鑲嵌沾合劑。其製作工藝借鑑繪畫和雕塑技法,根據造型設計,分為剪裁和鑲嵌兩部分,先把瓷器剪裁成用於鑲嵌的各式小配件,鑲嵌次序是把配件組合成部位,再把部位組合成整體,組合過程還要運用重疊鑲嵌、穿插鑲嵌等技術,才能最終完成人物動物、花鳥蟲魚等各類嵌瓷造型。
普寧嵌瓷的裝飾布圖多採用對稱式結構,有平嵌、浮嵌和立嵌等表現手法,設色多用對比,在對比中追求協調和諧,鮮艷明快。普寧嵌瓷善於按照建築結構特點,安排富有吉祥寓意的題材裝飾,如在廟宇、祠堂屋脊正面,多飾以大型的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等,構圖氣勢雄偉,以大動態大效果取勝;脊頭、屋角頭多飾以文武加冠的三星圖立體人物;檐下牆壁則飾以花卉鳥獸、魚蝦昆蟲等;照壁上常飾以麒麟、獅、象、仙鶴、梅鹿等。
大寮嵌瓷製作工藝是用剪取敲制的各種釉彩瓷片,經鑲嵌、沾接、堆砌而成為人物、飛禽走獸、山水花鳥等造型裝飾品,其嵌藝精細,造型生動,五彩繽紛,富麗堂皇,且經得起風吹雨淋,久不褪色。
製作工序
塑坯胎
稱縛瓦骨。用磚條、瓦片等材料,剪下成所要鑲嵌對象的棱骨構件,若立體嵌則要先用鐵絲紮好的骨架,後配上用石灰、紅糖和草紙調勻而成的灰漿塑好雛形。
剪取瓷片
稱剪饒。一般是把完整的瓷器往硬地摔或用鉗子敲擊,後依裂開瓷片的形狀用鉗子加工取饒。
鑲嵌瓷片
稱貼饒,也就是嵌瓷的實際過程了。這會製作的師傅要有一定的造型和色彩基礎,作品的檔次、水平在這道工序決定。
綜合調整
從整體構圖、設色、層次、疏密、動態、造型等作各個角度斟酌,該增該減反覆調整,如室內部分和單件工藝品加以貼金、描銀、鉤線,有的還用玻璃珠,膠片點綴。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普寧嵌瓷造型生動細膩,釉彩富麗多姿,尤其質地堅實,久經風雨烈日而不褪色,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氣溫高且常有颱風侵襲的亞熱帶地區,為其他裝飾工藝所無法代替,是自成一體、獨具特色的稀有工藝品種。
傳承狀況
由於市場經濟和新潮文化、外來文化的衝擊,加之現代民居趨向樓房化,普寧嵌瓷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嵌瓷藝人的收入也低於普通的樓房裝修工,更導致技藝傳承後繼乏人,急需採取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
大寮嵌瓷歷史上主要依附於潮汕的祠堂、廟宇等大型建築裝飾,套用空間大受制約,如今又未形成規模產業,加上有些老藝人已逝世,年青藝人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也多棄藝從商,技藝的保存和傳承已面臨危機,急待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扶持。
傳承人物
在清光緒至民國年間的代表人物有陳武生、何翔雲;新中國成立前後有陳如遜、陳文江等藝人;上世紀60年代普寧工藝廠成立後,集中在廠里的藝人則多達20餘人。
在台灣、福建一帶也有此類工藝,稱剪貼瓷、剪黏,其為嶺東潮府本土匠人如民國普寧大師何金龍及其門人所傳,也有或受其影響而形成。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鑲嵌(嵌瓷)項目保護單位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大寮嵌瓷工藝社、普寧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21年7月1日,
三水區博物館舉辦《永不褪去的色彩——廣東普寧嵌瓷文化展》。該展覽採用圖片與實物相結合的形式,遴選出37幅嵌瓷屏畫精品,展示普寧嵌瓷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二代傳人許梅州製作的《鄭成功》已為北京博物館收藏,第三、四代傳人許漢根、許漢亮、許少鵬曾應邀為新加坡雙林寺、香港慈雲閣嵌瓷作畫,許少鵬的《雙龍戲珠》、《孔雀迎春》、《楊香打虎救父》還被慈雲閣和劉明通博物館收藏。大寮嵌瓷的代表作還有《四大天王》、《八仙過海》、《觀音出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