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鎮(廣東省普寧市轄鎮)

梅林鎮(廣東省普寧市轄鎮)

梅林鎮隸屬於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歷史隸屬潮州府,地處潮汕地區西部。梅林鎮是南陽山區各鎮區的中心,東西南北分別與雲落鎮、高埔鎮、船埔鎮、里湖鎮、交界。

普寧市梅林鎮常住人口79000人左右,面積147.7平方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梅林鎮
  • 別名:梅林區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
  • 下轄地區:新樓村,鳳池村,新梅村,東門村等
  • 政府駐地:梅光村
  • 電話區號:0663(+86)
  • 郵政區碼:515337
  • 地理位置: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西部
  • 面積:147.7平方千米
  • 人口:79000人
  • 方言: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盤龍閣西林古寺
  • 機場揭陽潮汕國際機場
  • 火車站揭陽站普寧站
  • 車牌代碼:粵 V
  • 教學資源:普寧六中,鎮中,南陽中學
  • 傑出人士官秀岩吳孔希、吳友賢
  • 梅林特產青梅烏欖青欖荔枝涼果
  • 主要姓氏:賴姓,吳姓,楊姓,官姓,鄭姓等
  • 周邊鄉鎮船埔鎮大坪鎮高埔鎮雲落鎮
  • 行政代碼:445281
概況,農業,工業發展,新農村與社區建設,社會保障,文教文體事業,衛生和計畫生育,區位優勢,概述,建制沿革,歷史沿革,經濟交通,旅遊觀光,著名人物,行政轄區,梅林鎮主要活動,梅林教育基地,

概況

梅林鎮位於揭陽普寧市區西南19公里處,東經115o59'07",北緯23o14'57"。東與雲落鎮、西與船埔鎮、北與普僑區、南與高埔鎮為鄰,總面積147.71平方公里。轄3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共有自然村103個。2016年,總人口7.87萬人。全年工農業總產值7.37億元,財政收入1750.5萬元,完成國稅收入93.79萬元,完成地稅收入111.9萬元,固定資產總投資3.93億元。全鎮有工業企業103家,以發展水果、食品加工為支柱產業;農業特色突出,是普寧青梅、青欖、油柑等水果的主產區之一;商貿流通活躍,主要有農貿綜合市場、服裝市場、草藥市場、新樓綜合市場等4個專業市場,有商戶893戶,年集貿成交額4500多萬元。轄區內有盤龍閣寺、西林寺、盤龍灣渡假村等旅遊景點。

農業

2016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1749公頃,總產量9961噸;青梅種植面積901公頃,總產量2970噸;青欖種植面積953公頃,總產量3500噸;其他果蔬總產量17813噸;淡水養殖總產量212噸;禽畜飼養量生豬0.61萬頭,“三鳥”5.4萬隻。全年農業總產值791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5649元。

工業發展

2016年,鎮繼續實施鄉賢回歸工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鎮有工業企業103家,新增規模上工業企業1家為普寧市林裕食品有限公司,培植新增限額上商業企業1家為普寧市集勝家具有限公司。

新農村與社區建設

2016年,鎮繼續實施“美麗鄉村”三大工程建設。鎮村(居)二級共投入220多萬元,開展農村垃圾大整治行動,建成農村(居)生活垃圾收集點124個、鎮垃圾轉運壓縮站1個,生活垃圾填埋場1處。鎮組建由23人組成的專職環衛隊伍,日常負責全鎮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轉運工作。各村(居)配備專門保潔員79人和生活垃圾協管員36人,負責鎮區各村(居)公共區域保潔垃圾清運。開展村居植綠覆綠大行動,完成鎮村道路綠化9公里。

社會保障

2016年,鎮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13709人,城鄉居民醫保參保57897人。

文教文體事業

全鎮有中學3所,其中市辦梅林中學1所,有高中生320人、國中生960人,教職工127人;鎮辦初級中學2所有國中生1032人,教職工121人;有公辦國小23所,在校生3856人,教職工357人。是年鎮教育創強工作通過省政府教育督導室驗收,全鎮各中國小的儀器設備、圖書的配置均達到了教育強鎮的標準,25所中國小全部完成標準化學校建設任務,被認定為標準化學校覆蓋率達100%.2016年,梅林鎮加強鎮文化站硬體建設,新增藏書1000冊。春節、元宵節舉辦“英歌”、“迎長燈”、“猜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轄區有鎮文化站(含廣播電視)1個,村(居)文化室(農家書屋)36個,文體廣場30個。

衛生和計畫生育

鎮有梅林中心衛生院1所,占地面積342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設有急診科、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五官科、中醫科、痔瘡科、X光、心電圖、B超、注射室、中西藥房、計免門診等科室。有村(居)衛生站(室)36個。是年常住人口出生710人,人口出生率13.9‰。符合政策生育率97.75%,人口自然增長率7.44‰,已婚育齡夫婦參加免費孕前優生檢查323人。

區位優勢

梅林鎮是普寧市南陽山區中心腹地,東與雲落鎮、西與船埔鎮、北與普僑區、南與高埔鎮為鄰。距普寧市區19公里,2003年南陽鄉撤併合入梅林鎮,轄區面積147.71平方公里,屬農業生態發展鎮。梅林又是山區主要交通幹道,以梅林鎮為中心,東接高埔鎮(梅葵公路),西向南陽通石牌接揭西縣(石埔公路),北通里湖鎮(里坪公路)接汕頭市通福建省,東北向接雲落鎮(梅雲公路)接廣汕線通全國各地,普惠高速橫穿九嶺村接梅林鎮華寮村,西與船埔鎮交道通大坪鎮。
梅林鎮地處南陽山區,山青水秀,風光美不勝收。梅林鎮深入踐行生態優先戰略,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境內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通過扶持綠立瑞邦蕉柑生產基地無公害標準化種植4000多畝,創建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生態農業經濟。以粵東名剎盤龍閣寺、南陽西林古寺和盤龍灣溫泉渡假村等知名旅遊景點為依託,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經濟。

概述

梅林鎮由廣東省普寧市轄鎮。
有梅(林)雲(落)、里(湖)後(溪)公路接324國道和安(流)前(埔)省道。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梅林鎮
轄梅林居民管理區和邊潭、邊角、邊埔、尖石、豐田、邊上、邊圍、青潭、毛嶺、高田、西門、梅光、東門【包含“九姓軍”後裔—相屋村】、新梅、埔尾、上樓、澗頭、新樓、鳳池、華寮等村,加上2003年併入梅林鎮的原南陽鄉所轄行政村,共36個農村管理區。
農業主產水稻、番薯、水果。是市水果主產區之一,有青梅、橄欖等基地。盛產中藥材和草藥。工業主要有水果、中草藥加工和利用砂、石、土資源生產建築材料。
梅林墟原在西門村、梅光村與相屋村之間的一條街道“鹽街”,後由於梅林人多為患,一條街道已經不足以做為鎮中心,梅林墟再遷到梅林老公路(即現在的梅林市場)。
集市貿易活躍,有中草藥、水果等專業市場。境內盤龍閣寺已開為游度假區。.
因梅林鎮墟外四面環山,屬丘陵地帶,從高處俯瞰梅林,就好象一朵落地的梅花一樣,故此有傳說梅林是一風水寶地”倒地梅花”局。
梅林鎮西門村、梅光村、高田村、還有東門村部分吳姓村名是從幾百年前從佛山市三水區遷到梅林的,原來只有西門村和梅光村,後因為人滿為患,西門村部分村名移居南邊一塊荒地,經過兩百年多年的發展,形成了高田村。而賴氏、官氏是從福建遷來的(賴氏官氏有家譜證明)。在後唐期間已有九姓(九姓郡:程/何/董/宋/相/范/鄧/蘇/周),乃至明朝初才陸續有其他姓氏加入梅林一同開基梅林。

建制沿革

歷史沿革

普寧市梅林鎮原屬海豐縣龍溪都轄區,明嘉靖三年置惠來縣,原海豐縣龍溪都劃歸惠來縣轄!
惠來縣第三區(梅林區),(設立日期待考)
194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作區域調整:將惠來縣梅林區轄屬的梅峰鎮、松陽鄉,南陽鄉,高埔鄉,雲落鄉,崩坎鄉,葵龍鄉,埔頭鄉共8鄉鎮505村,劃歸普寧縣。(即:惠來縣的南陽山區和陸豐縣的大坪鄉等505個村劃歸普寧縣轄至今)
1957年設梅林鄉,1958年併入南陽山公社,1961年析建梅林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位於縣境西部,面積74.6平方公里。2003年,普寧市撤銷南陽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梅林鎮,調整後,梅林鎮轄原梅林鎮和原南陽鄉的行政區域範圍,梅林鎮政府駐原梅林鎮政府駐地。

經濟交通

鎮經濟以農業為主,外向流回經濟次之。轄區內有梅林社區居委會,三十六個行政村。梅林圩是梅林鎮經濟文化中心,梅林鎮區高樓林立,其他鎮包括山區人入遷梅林鎮是這幾年最熱的話題,該鎮交通發達,商貿繁榮,梅林又是山區主要交通幹道,以梅林鎮為中心,東接高埔鎮,西向南陽通里湖鎮揭西縣,北通里湖鎮接汕頭市通福建省,東北向接雲落鎮接廣汕線直通全國各地,惠普高速橫穿大狗嶺村接梅林鎮華寮村,南與船埔鎮交道通大坪鎮,每天都有大坪/船埔的中巴途經梅林,自然的地理條件讓梅林的交通非常發達。梅林鎮有直通珠江三角洲的大巴車:梅林--廣州/梅林--深圳/梅林--東莞,天天來回直通,為梅林人外出經商/打工/探親/旅遊的人員提供非常便利的交通方式。梅林又於鎮區為中心,鎮區周邊有梅光村(中央寨)、高田村、西門村、東門村、埔尾村、新梅村、新樓村、鳳池村為依託與鎮區連成一體,梅林鎮是屬“倒地梅花”局,是一個風水寶地。

旅遊觀光

鎮內有一旅遊勝地“盤龍禪寺”,位於G324國道普寧段北側,梅林鎮南端。有六山十八景的自然景觀,三大如來、四大天王、五大菩薩、十八羅漢等漢白玉雕像,還有點綴山間的亭、台、樓閣、寶塔等,有3.4公里長的公路縱貫旅遊區。是
普寧市梅林鎮 沿河景色普寧市梅林鎮 沿河景色
廣東省普寧市梅林鎮中心全景廣東省普寧市梅林鎮中心全景
普寧市重要旅遊項目,粵東較大規模的旅遊景區。盤龍閣位於普寧市區以西偏南19公里,梅林鎮政府東南6公里的龍獅崗上,是一處坐東南向西北,聞名於粵東的古建築群。盤龍灣溫泉度假村坐落於G324線國道田心向梅林方直進1KM處。現已試業中,其它設施有待完成。梅林鎮內/外向型的工業還不算發達,屬一塊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尚待時日望在外鄉賢名流,慷慨解囊,支持家鄉公益事業。梅林地傑人靈,雖無工廠林立,人山人海,但也不缺它獨有之處。梅林鎮的“狗肉火鍋”、“狗肉粄湯”、“梅林菜粄”、“梅林缸粄”、“客家擂茶”等是人們到梅林鎮時必不可少的必品之美味。
其它情況
普寧市梅林鎮 盤龍閣旅遊風景區普寧市梅林鎮 盤龍閣旅遊風景區
梅林名稱由來是因梅林鎮墟外四面環山,屬丘陵地帶,從高處俯瞰梅林,就好像一朵落地的梅花一樣,故此有傳說梅林是一風水寶地"倒地梅花"局。梅林鎮大部分的原住姓是福建遷來的(賴氏官氏有家譜證明),只有梅光村/西門村/東門村/高田村的吳姓是從佛山三水遷來的。在明朝以前就有九姓(九姓郡:程/何/董/宋/相/范/鄧/蘇/周),乃至明朝初期後才陸續有其他姓氏加入梅林一同開基梅林。

著名人物

官秀岩1932月出生,廣東普寧市梅林鎮人,大專文化。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文研中心創作委員;東方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神州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高級書法師;子昂書畫社
客座教接、高級書畫師;長期從事印、國小教育工作。曾多次被評為縣優秀教師、教育先進工作者等,退休後,現任深圳華商公司倉庫管理員。作品曾數十次在國內和日本、韓國、巴西參展。獲獎。人書或被收藏。曾應邀出席北京中國文化藝術研修會年獸在深圳市舉辦過個人“甲骨文書法展覽”,蛇口電視台。《深圳特區報》、《南山根》。《蛇口訊息報》等報刊都作了採訪專題報導。作品和傳略被載人《當代著名書畫家精品集》、《二十世紀書畫名家作品精華》、《中國藝術人才書畫作品精品集》、《中華書畫導師》、《跨世紀書畫家精品集萃》、《當代書畫名家大辭典》。等近二十部著作及人網中國藝術人才庫與二十一世紀人才庫和彩色光碟等。
普寧市梅林鎮 官秀岩普寧市梅林鎮 官秀岩
吳孔希,男,1936年生,廣東普寧市梅林鎮人,全國養兔大王,首創“純兔毛紗線技術”。現任普寧市昊天實業公司總經理。

行政轄區

梅林鎮
西門村、東門村、相屋村、邊潭村、邊角村、邊埔村、邊上村、邊圍村、尖石村、青潭村、毛嶺村、梅光村、軍田村、高田村、豐田村、新梅村、新樓村、上樓村、松樓村、松陽村、澗頭村、溪頭村、華寮村、磜頭村、埔尾村、南陽村、風池村、永蘭村、中段村、隆營村、大廖村、桂樟村、犁頭凸村、大嶺下村、黃割田村、大高田村、歲余坑村。
梅光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7公里處。曾名中央寨,在文革時期被改為梅光村。人口0.2萬。明初,吳氏一支從佛山三水遷此定居,東門吳氏是六世從梅光分出,與梅光同祖。高田吳氏是從西門分出,與西門同祖。梅光一世祖與西門一世祖是叔侄關糸,於明初(公元1386年)從佛山三水遷往梅林,距今六百多年。因村分上社、中社、下社3個聚落,該村地處中央,屬中社,故名中央寨,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混凝土結構樓房。全村有耕地428畝,山地2842畝。農、林、果3業並舉。水果主產鳳梨、李、香蕉等。是普寧市梅林中學和鎮辦陶瓷廠所在地(陶瓷廠現建委梅林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村中有英歌隊。村民尚習武術,有舞獅班,被譽為武術之鄉。30%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里坪公路經過村中。
西門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8公里處,人口0.15萬。六百年前有程、何、賴3姓居民在此聚居,後吳姓從佛山三水遷入,與梅光同祖。高田吳氏是從西門分出,與西門同祖。梅光一世祖與西門一世祖是叔侄關糸,今存吳、何兩姓。村處梅林圩西面,故名西門。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混凝土結構平房。全村有耕地375畝,山地1524畝。農、林、果並舉。盛產橄欖、油甘等。有里坪公路和梅雲公路經過。經營麺線的歷史悠久,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現還有40多家間麺線加工房,被稱為麺線之鄉有食品加工企業1家,有國小1所。有部分村民外出務工和經商。
高田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0.7公里處。又名小高田,全村0.11萬人。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創村,因在地勢較高處開荒種田,故名。聚落沿梅林河西岸呈塊狀分布。建築為混凝土結構平房。全村有耕地236畝,山地2200畝。以農為主,兼養長毛兔及經營運輸、磚瓦、果林等副業。有磚瓦廠1家。小水電站2個。有果園1000畝,主產油甘、橄欖、鳳梨、青梅、李、香蕉等。造林1200畝,種植美國衫、松。傳統尚武,有舞獅班。
東門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5公里處。人口0.16萬。四百年前,東門吳氏是六世從梅光分出。有吳、賴、張、王、戴等姓居民在此聚居,後張姓他遷。解放前後梅林大街被稱為梅林老圩,上圩的人們在此經營生意。因地處梅林東門,故名。聚落成塊狀分布。建築多為混凝土結構樓房。全村有耕地314畝,山地1000畝。以農為主,種植水稻、番薯。盛產青梅、橄欖、油甘等。部分人經營小商業。有里坪公路經過。東門村緊靠梅林圩市場,商鋪眾多,商貿活躍,是梅林農業銀行、國稅分局、移動分公司所在地,有多家狗肉店和稞粉店及飲食店。有老人活動中心1個,是梅林第一國小所在地。大部分村民外出務工和經商。
大高田村,曾名大哥田。位於普寧市區西27.4公里處。人口0.17萬。由大高田、大隆灣、胡市坑3個自然村組成。清中期,楊氏兄弟從本鄉大嶺下村遷此,弟禮讓兄長,往附近(今其肚寮村)另創村,兄弟分居後,兄家業日盛,村故名大哥田,因客家語哥與高同音,後稱今名。村處癩痢石凸山北麓槽地。聚落呈梯階狀分布,多為石磚瓦木結構平房。全村有耕地436畝,山地6401畝。農業以種植為主,主產水稻、番薯,並種植果林,產柿、烏欖、茶、毛竹。木炭是本地特產。村後山嶺蘊藏有鎢、錑礦。村西有豐富的高嶺土屬石英斑岩,是優質瓷泥。1960年創建瓷廠,產品銷售省內各地。是**老區。道路現已暢通,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通南陽圩。5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鳳池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8.4公里處,曾名鴨池。由鳳池、庵埔、樟樹坑3個自然村組成。人口0.35萬。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已成數姓聚居村莊,因三面環水,每逢大雨水漲時,村似鴨浮在池上,故名鴨池,後雅稱鳳池。聚落沿梅林河北岸呈混合狀分布。全村有耕地1256畝,山地6824畝。山地肥沃,是產糧區之一。主產水稻、番薯。盛產橄欖、青梅、烏欖、油甘等。山嶺廣闊,宜造林種果,有成片荔枝和大葉相思樹。極速生按。旅居馬來西亞、香港、西歐等地1000多人。村民尚習文練武;有業餘劇團、大鑼鼓、舞獅班等。有完全國小1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線里坪公路和梅雲公路。40%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有食品加工企業4家,汽車教練場1個。
華寮村,曾名下寮,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6.6公里處。由新寨、老寨、學老坑、樓下、塘背坑5個自然村組成。人口0.4萬。原有何、龍、廖3姓居民居住,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鄭氏從五華到此傳授拳術,娶何氏女在溪下游處搭寮居住,故稱下寮,後稱華寮,今全村皆為鄭姓。村落依山傍水,呈混合狀分布。全村有耕地1374畝,山地10263畝。主種糧食,是梅林鎮糧食主產村。每年有大量松木、燃料出售。水果以鳥梨著稱。果脯遠銷港、澳、東南亞一帶。有國小1所。有梅雲公路經過。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澗頭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8.3公里處,人口0.16萬。清雍正之前有村,村在山澗水頭邊,故名。聚落呈階梯狀分布。全村有耕地434畝,山地5662畝。以農業種植為主,主產水稻、番薯。山坡闊,盛產油茶,還產鳥梨、橄欖等,每年有大量松木及燃料出售。傳統尚武,有舞獅班、英歌隊。國小1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線鳳池、新樓村道和里坪公路。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尖石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2公里處。人口0.13萬。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有村。因村之出水口有一塊既大又尖的石頭,故名。聚落依山傍水,成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395畝,山地2300畝。以農為主,主產水稻、番薯。盛產大梨、橄欖、青梅、鳳梨等。種植速生按300畝,6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有國小1所。屬革命老區。清末,村之東側曾建過尖石圩。里坪公路在村前經過。
居民社區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公里處。原取名居委會,今年才改為居民社區。人口0.48萬。人口分布散,梅林圩分新圩和老圩,聚落沿梅林河南側呈條狀分布。建築多為沿街樓房。居民多從事手工業和小商販,40%勞動力外出打工和經商。交通發達,有里坪公路、梅雲公路可連線廣汕公路。
埔尾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8.4公里處。曾名埔美村。全村0.13萬人。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混凝土結構樓房。全村有耕地420畝,山地3200畝。農、林、果並舉。農業主產水稻、番薯。盛產青梅、油甘等。有國小1所、是梅林初級中學、保險站、電信、郵局、盤龍閣寺、盤龍加油站的所在地,食品加工企業2家,多家汽車維修場。3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青潭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0.2公里處。人口0.15萬。由青潭、樟樹下、石船3個自然村組成。全村有耕地446畝,山地3500畝;農業以種植為主,主產水稻、香薯;盛產青梅、烏欖、橄欖等。有些烏欖品種是銅鑼錘,近幾年的價格每市斤100-200元不等,遠銷浙江、江蘇等地,是刻制工藝品的最好品種。村周圍環山,環境優美,道路通暢,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線梅林至南陽公路。60%的勞力外出打工或經商。種植速生桉200畝,有國小1所,水電站1個。
大嶺下村位於普寧市區西25.6公里處。人口0.22萬。由大嶺下、石頭排、麻竹園、禮和洋等6個自然村組成。清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有村。聚落呈混合狀分布,多為混凝土、磚瓦平房。全村有耕地558畝,山地8880畝。農業以種稻穀、甘薯為主。山林產橄欖、青梅、茶葉、毛竹。是潮汕毛竹產地之一。茶廠1家,南嶺單叢茶有名。有水電站3個,大嶺下、麻竹柯、石頭排、桂竹園。有簡易公路接石牌至梅林的公路。4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新樓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公里處。人口0.39萬。由新樓、永豐、桃子峯等3個自然村組成。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922年),黃氏一支到此定居,建樓房1座,故稱新樓。後賴氏從毛嶺村遷此定居,黃氏他遷。村落沿梅林河北岸呈條狀分布。全村有耕地932畝,山地7057畝。以農為主,產稻穀。造林種果3000畝,盛產橄欖、青梅、油甘等。有國小1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通鳳池村,連線梅雲公路,可通里坪公路。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東門村居住較多,又靠近梅林市場,村民經商意識強,在市場有眾多商鋪,商貿活躍,在梅林圩市場經營生意最多的村民,還有3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新梅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公里處。曾名梅林新圩,在解放前後梅林大街被稱為梅林新圩,商鋪眾多,商貿活躍。人口0.13萬。村址在梅林新圩,故名新梅。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全村有耕地225畝,山地1850畝;以農業為主,種水稻、番薯,盛產青梅、油甘、橄欖等。因近圩鎮,居民多兼務小商販,有30%外出務工和經商。有國小1所,是梅林信用社的所在地,里坪公路在村邊穿過。
再頭村,曾名(石示)仔頭。位於普寧市區28.4公里處。人口0.13萬。村處癩痢石凸山北麓,由湖洋寮、拴牛坪、南田肚、南
柯、方田仔、暩角、暩頭、暩下、其肚寮、溜頭羅9個自然村組成。全村耕地290畝,山地1500畝,主產水稻、甘薯。山地廣闊,產青梅、橄欖等,盛產茶葉、毛竹。有衛生站和國小各1所。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通南陽圩。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溪頭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區梅林鎮,離市區26.5公里。全村0.1萬人。由溪頭、婆高、田洋丫、吊神山、羅興坡5個自然村組成。山地寬廣,有耕地291畝。以林果業為主,農業為副,盛產青梅、烏欖等。水力資源豐富,開發有水力發電站3座,現村道已實現硬底水泥化公路,山區經濟得到初步發展。有衛生站1所。屬革命老區。
永蘭村,曾名幽蘭肚。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5.8公里處。人口0.15萬。清康熙年間(約公元1666年),賴氏一支在此定居。村落在深河幽谷中,野生蘭花幽香,村前入口處狹窄,宛如肚口,故名幽蘭肚,後取蘭香記不斷之義,改為今名。聚落於山谷小溪兩側呈不規則狀分布。解放後,多建為二、三層鋼筋混凝土樓房。全村有耕地391畝,山地8751畝。以果林業為主,農業為副。主產烏欖、梅、李、柑、茶等。有杉林千多畝。村西建有小水電站2座。村後有一棵200多年樹齡的古欖樹,身圍5米,樹冠直徑21米,年產欖500公斤。林中有山豬、刺蝟、豹等野生動物。水力資源豐富,竹竿嶺有梅林河電站。村辦農場2個,果林場1個,國小1所,衛生站2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通梅林至南陽公路。發展速生按種植4000多畝。
毛嶺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0.2公里處。全村0.11萬人。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新樓村人遷此創村。因周圍是毛竹叢生的重重山嶺,故名。村落依山勢建築,呈梯階狀分布。全村有耕地298畝,山地1000畝。林木有松、紅椎等。以農業種植為主,主產水稻、番薯。盛產橄欖、烏欖及青梅、油甘、柑、柿、鳳梨等。1948年春在毛嶺戰役中,0游擊隊於此擊敗-常備隊。山高林密,有國小1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並可連線里坪公路。6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種植速生桉350畝。
黃割田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3.1公里處。人口0.14萬。由黃割田、上寶坑、柯樹潭、下山寨、火羅庵5個自然村組成。全村有耕地302畝,山地6240畝,主種水稻、甘薯。有集體果林場1個,國小1所,衛生站2所。屬**老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通梅林至南陽公路,種植桉生按1000畝。
松陽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3.4公里處。人口0.18萬。由萬春樓、圓山仔、嶺仔寨、嶺仔樓、徑口、巫石坑、石牌、小窩仔8個自然村組成。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賴姓一支從福建省永定至此定居。祖有松陽世家之譽,故名松陽。1949年曾改名解嶺村,1961年復原名。聚落呈點狀分布,房屋多為混凝土、磚瓦結構平房。全村有耕地480畝,山地4140畝。農產稻穀、甘薯。水果有烏欖、香蕉、木薯。藥材為本村特產。有集體果林場2個,水電站1座,衛生站和國小各1所。解放戰爭時期,村中有25人參加游擊隊,賴烏鎮等4人在戰鬥中犧牲。松陽、巫石坑、小窩仔.有石梅公路經過
南陽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4.3公里處。人口0.35萬。由榕樹塘、下樓、松樹下、崩岐、角仔寨、南陽圩等7個自然村組成。是原南陽鄉政府所在地。區域內有南陽墟、郵局、供電站等單位,是本鎮西部八個行政村的集散地。全村有耕地670畝,山地8710畝。農業主產水稻、番薯、甘薯、蔬菜。水果有青梅、橄欖、烏欖、油甘、李等。有衛生所3所,國小1所。屬**老區。公路東通梅林,西至高田村,北抵石牌接安池公路。有西林古寺,經過重修,頗具規模,香火旺盛。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邊角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4公里處。人口0.2萬。由老屋下、嶺頭、塘角和坎頭下4個自然村組成。聚落呈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516畝,山地3600畝,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產水稻、番薯,盛產橄欖、烏欖、青梅等,廣種四時瓜菜。7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並可連線里坪公路。有國小1所。
邊埔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1公里處,曾名社背埔村,文革時期改名為邊埔村。人口0.15萬。1973與邊角、尖石等村拆開,自成行政村。聚落呈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485畝,山地2200畝。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香蕉等。盛產大梨、橄欖、烏欖、青梅等。道路暢通,村道邊埔村至邊潭村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直通里坪公路,7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傳統尚武,有舞獅班。有國小1所。
邊上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9公里處。曾名大嶺上村,文革時期改名為邊上村,人口0.13萬。1979年從邊圍析出,自成行政村。聚落呈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409畝,山地2000畝。農業以種水稻為主。盛產香蕉、鳳梨、青梅、橄欖等。種植速生按400畝。有國小1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線里坪公路,6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邊圍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2公里處。人口0.12萬。由竹仔徑、烏石洋、下圍、曹塘4個自然村組成。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本鎮社背埔人遷此定居。村落呈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356畝,山地3000畝。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產水稻、番薯等。盛產大梨、橄欖、青梅、鳳梨等,種植速生按400畝。道路暢通,下圍、曹塘2個自然村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線里坪公路。竹仔徑、烏石洋2個自然村可連線梅林至高鋪鎮的水泥公路。
大廖村位於普寧市區西26.8公里處。全村950人。有大凹、凹下、塘肚、廖豐田4個自然村組成。1973年從永蘭析出,自成行政村。有耕地249,畝,種植水稻、甘薯。地處癩痢廠凸山東麓,山地廣闊,盛產青梅、烏欖、橄欖等。近年來,為了生活、就學方便需要,大部分村民移居或暫住於梅林鎮區,現本村只剩少數居民留居管理果產和農田。
隆營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4.3公里處。全村592人。由石龍坑、舉格營2個自然村組成。有耕地162畝,主種水稻、甘薯。多山地,產烏欖、青梅、李等。有水電站1座,衛生站1個。現在存有過半村民移居梅林鎮區。道路在揭陽市公路局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已實現硬底水泥化,交通狀況得到很大改善。
桂嶂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8.5公里處。全村850人。由嶂肚、桂竹仔、大段3個自然村組成。有耕地224畝,產水稻、甘薯。山地廣闊,產青梅、橄欖、烏欖、油甘、李等。現發展速生按種植約2000畝,全村道路已實現水泥化,交通狀況已經進一步改善。有國小1所,衛生站1所。
歲余村
歲余村位於普寧市區西22.3公里處。全村0.1萬人。1986年從南陽鄉析出,自成行政。全村有耕地260畝,主種水稻、甘薯。多山地,盛產青梅、橄欖、烏欖、柑等。有集體果場2個,木材加工廠1家。有衛生站1所,國小1所,敬老院1所。有石牌至南陽公路經過。種植速生按25畝,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以上資料來源於網路

梅林鎮主要活動

1、說起梅林的最主要活動,要數農曆九月二十八日華光大帝生日,這一天會由高田村、西門村、梅光村、相屋村、東門村等梅林鎮中心周圍的村子組成,在西門村大沙壩舉辦三天的做戲(農曆九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特別是十周年大鬧一次,更是熱鬧,2013年是30周年大鬧。
2、次要活動還有由高田村西門村梅光村、相屋村、東門村五村在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晚上,天一黑就由各村組成的迎長燈活動。從高田村出發經過西門村、梅光村、相屋村、東門村,然後走過梅林市場(即是梅林鎮經濟中心)再經過梅林鎮政府,再進入高田村,然後每個村按原來的路線回到自己的村子。

梅林教育基地

最大的中學是梅林中學(原普寧第六中學)位於梅光村與梅林市場交界處。最大的國小是梅林國小,位於西門村埔頂路段。其次還有梅林初級中學,南陽中學,梅林第一國小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