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傳統技藝)

剪瓷雕(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傳統技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剪瓷雕,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傳統技藝,廈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9年,被列入廈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瓷雕
  • 批准時間:2019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
  • 保護單位:廈門市湖裡區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傳習中心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廈門剪瓷雕傳人為翔安內厝陳氏,祖上原籍金門,家族祖傳的閩南傳統建築剪瓷雕技藝有據可考的始於清嘉靖年間。

工藝特徵

剪瓷雕又被稱作“剪粘”和“堆剪”。廈門的剪瓷雕源於閩南寺廟建築裝飾中一種傳統手工技藝,融合了泥塑、繪畫、雕刻等諸多藝術於一體。它選取各種顏色鮮艷的彩瓷器,或利用殘損價廉的彩瓷為材料,按需要使用鉗子、木錘、砂輪等工具,運用剪、敲、磨等製作成形狀大小不等的瓷片,然後用糖水灰按造型需要在胚型上逐層粘砌成人物、動物、花卉、山水,裝飾寺廟宮觀、宗祠、傳統民居等建築物的屋脊翹角、門樓、壁畫,最終完成瓷雕,具有色彩鮮艷、造型生動、立體感強,久不褪色的特點。後經當地工匠、藝人不斷改造、豐富和提升,逐步形成一門具有閩南地域特色的建築裝飾藝術,並被拓展套用於閩南宗祠和傳統民居營造中。
陳氏世代傳承閩南傳統剪瓷雕技藝具有造型生動,立體感強、色彩鮮艷的特點。其主要代表作有修繕翔安內厝村“斗門陳氏祠堂”、廈門何厝馬祖順濟宮、廈門仙岳山土地公廟、修繕廈門思明區“江夏堂”等。

傳承保護

廈門的剪瓷雕技藝融合了泥塑、繪畫、雕刻等諸多藝術為一體,並隨先人過台灣、下南洋和寺廟的興建廣泛傳播,見證了閩南、閩台、閩僑歷史淵源與文化的關係,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經濟價值。
非遺傳承人:陳勁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