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奪(漢語詞語)

剝奪(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剝奪是用強制的方法奪去或照法律取消的意思。,社會剝奪這一概念套用的最為廣泛。主要從人們妒忌性偏好特性的角度出發,強調通過與其他群體類比導致對自身現狀感到不滿的心理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剝奪
  • 外文名:deprive
  • 拼音:bō duó
  • 英文:deprival
  • 詞性:動詞,
基本釋義,引證詳解,反義詞,剝奪分類,剝奪與公正,文明剝奪,

基本釋義

(1) 盤剝掠奪
(2)依法取消剝奪選舉權
(3) 強制奪去;

引證詳解

(1).盤剝掠奪
唐 陳子昂 《上蜀川安危事》:“實緣官人貪暴,不奉國法;典吏游容,因此侵漁。剝奪既深,人不堪命。”
茅盾 《林家鋪子》二:“他就覺得自己的一份生意至少是間接的被地主和高利貸者剝奪去了。”
(2).依照法律取消
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八:“對於明顯的反革命分子,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分子,事情好辦,剝奪他們的言論自由就行了。”
(3).用強制的方法奪去
柯靈 《香雪海·序二》:“‘四人幫’……割斷了她的喉管,剝奪了她最後呼號的權利。”

反義詞

剝奪分類

類似這樣的事件,使得研究者將相對剝奪分為個體層面和群體層面兩種情況(Runciman.1966;Vanneman&Pettigrew,1972):群體剝奪源於一個內群體的成果與一個外群體進行的比較,特別是與那些更有優勢的外群體進行比較。群體剝奪相比個人剝奪,在種族認同方面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繫(Petta&Walker,1992)。
弱勢群體成員在個人層面與群體層面比較中都會產生較強的歧視知覺,這一普遍性發現讓群體剝奪概念特別有趣。弱勢群體成員會感受到針對其群體的高度歧視。然而,在被問及個人是否因其群體而受到歧視時,同一個體所感受到的歧視程度便顯著較低(Crosby,1982;Taylor eta1..1990),這便是個人與社會歧視感知的明顯不同。針對一個群體的歧視與感知不公和渴望社會變革方面有著更緊密的聯繫(Guimond&Dube’一Simard,1983;Walker&Pettigrew,1984;Kawakami&Dion,1993)。因此,人們只有在扮演其社會身份時,才願意為了群體福利和利益而發起或參與集體行動(Wright,2001)。

剝奪與公正

人際關係和群際關係之間的區別,還體現 在人們對自身是否被公平或公正對待的判斷上。公正的相對剝奪理論(Davis.1 959;Runciman,1966)認為,人們對生活中公正的看法,並非來自他們成果的實際價值,而是來源於他們的所得與期待的比較。如果我已經擁有很多,但預期的更多,我會覺得待遇不公。如果得到很少,但預期也很少,結果就會顯得公正。預期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社會比較來確定的。如果其他人擁有的比我多,我會覺得被剝奪了。但如果其他人也同樣剝奪了,我就不覺得那么壞了。因此,被剝奪的體驗是相對的。

文明剝奪

文明的發展忽略人性的特殊過程,首先可以在人類本能傾向所產生的變化中看出來。在文明的壓力下,人類本能中有一些似乎已被“同化”了,出現了某些取代它們的東西,這就是表現 在個體身上的“性格特徵”。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兒童的肛門性慾。兒童對排泄器官和排泄物的主要興趣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變成了我們所熟悉的一些特徵,如吝嗇、有秩序和清潔。這些特徵本身具有價值和受歡迎的特質,在文明的壓力下得到了強化,直到明顯地支配著人格和產生“肛門性格”。顯然,秩序和清潔主要是文明的要求,雖然它們的必要性對生存來說並不特別明顯,把它們作為快樂的根源也同樣不合適。從兒童的肛門性慾到肛門性格,必須使本能改變它們滿足的條件,沿著另外的道路發展——本能目的的升華作用。這同時也表明人類文明發展過程和個體的力比多發展過程之間是相似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