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剝奪

夢的剝奪

夢的剝奪(dream deprivation)主要是剝奪睡眠者的快速眼動睡眠,德門特是研究剝奪的先驅,對睡眠者的快速眼動記錄進行觀察,當它們出現時,立即喚醒睡眠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夢的剝奪
  • 外文名:dream deprivation
簡介,夢剝奪實驗,實驗過程,實驗發現,

簡介

做夢是正常的。如果有健康的睡眠,就會有健康的夢境。第二天人就會感覺經過了充分的休息,心情愉悅,精神飽滿。相反,如果不讓人進入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即進行“夢剝奪”,人就會感覺疲乏,即使有前幾個階段的睡眠也不能感覺放鬆休息,心情煩躁或低落,精神倦怠。
研究表明,如果在快速眼動階段把人喚醒,令他不能做夢,一夜裡出現多少次快速眼動就喚醒他幾次,那么這個人就會非常不舒適。幾天后就會出現記憶力下降、煩躁、心情低落。而不再進行夢剝奪,令同一個人再次自由睡眠、做夢,醒來後他煩躁或者低落的情緒就會消失。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如果睡眠質量不佳,沒有進入深度睡眠,就會覺得頭昏頭沉、肢體沉重、反應緩慢、心情煩躁或者抑鬱。
當幼兒睏倦,又不能馬上給予他安全的睡眠環境時,他就會哭鬧。同樣,如果成年人感覺睏倦,卻不能好好入睡時,就會出現哭(悲傷、抑鬱)鬧(暴躁、焦慮)的情緒。
所以良好的睡眠和健康的夢境可以促進情緒良好,反覆夢剝奪會令人情緒惡劣。
有的人雖然能夠入睡,但醒來後述說,一夜都在做夢,感覺非常累。這並不是因為夢境本身令人累。而是因為大腦有一部分功能區仍然在活動,肌肉沒有得到深度放鬆,同時意識還在發揮記憶作用,所以能夠把夢境記得非常清楚。

夢剝奪實驗

實驗過程

起初心理學家使用一些藥物來干擾被試者的夢境,從而研究夢境被剝奪對人產生的影響。但是實驗開始後不久心理學家發現藥物的作用會改變被實驗者的正常睡眠模式,這樣一來就會使得這次實驗不準確,實驗也就失去了所有的價值。於是心理學家開始採用一種傳統的觀察模式,在被實驗者頭皮和眼睛周圍貼上電極貼,進而觀察並記錄被實驗者的腦電波模式和眼動情況。
心理學家挑選了8名男性作為被實驗者,年齡在23歲到32歲之間。被實驗者被要求每天的睡眠時間都到實驗室睡覺,睡覺時會被貼上電極貼。剛開始被實驗者可以安心地睡覺,心理學家進而觀察被實驗者夢境未被剝奪時的精神狀態。幾天過後夢境剝奪實驗正式開始了。當被實驗者進入睡眠狀態後,會出現快速眼動的情況,這說明被實驗者在做夢。這個時候心理學家會把被實驗者叫醒,直到清醒過後才能繼續睡覺。
心理學家對被實驗者要求有兩點,一是被實驗者自願接受在任何時間被叫醒;二是被實驗者不能在實驗時間外睡覺或者打盹兒。
8個被實驗者有一個在第三天晚上退出來實驗,因為他感覺很焦慮,在第四天又有兩個被實驗者退出實驗者,同樣是因為夢境剝奪讓他們感到焦慮。只有五個被實驗者堅持完了整個實驗,經過幾天夢境剝奪實驗後,被實驗者可以進行正常的睡眠,在此期間心理學家觀察發現被實驗者的快速眼動時間變長,由原來的80多分鐘變為後來的120多分鐘。

實驗發現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夢境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不僅是另外一種人生體驗,同時也是我們每個人睡眠所必需的。
實驗證明:如果對快速眼動階段的睡眠進行剝奪,即進行夢的剝奪,只要眼動儀測定出睡眠過程中出現了快速眼動的現象即夢境,就把正在睡覺的人叫醒,通俗點說就是不讓他做夢,他一夜裡出現多少次快速眼動的睡眠,就叫醒他多少次。那么被試者次日醒來就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好像沒睡好,覺得心裡不踏實。第二天繼續進行夢剝奪的話,被剝奪的人就會出現記憶力下降,情緒低沉,進而影響到健康的現象。在幾天夢剝奪之後,讓參加實驗的人好好睡一覺,讓他隨便去做夢,醒來以後一切症狀就消失了。可見不做夢反而會打亂他的正常的的生活秩序,對他的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