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莧

刺莧

刺莧(學名:Amaranthus spinosus L. )莧科、莧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0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無毛或稍有柔毛。葉片菱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無毛或幼時沿葉脈稍有柔毛;葉柄無毛,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頂生花穗的基部者變成尖銳直刺,在頂生花穗的上部者狹披針形,中脈綠色;小苞片狹披針形,花被片綠色,胞果矩圓形,種子近球形,黑色或帶棕黑色。7-11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日本、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美洲等地皆有分布。是生在曠地或園圃的雜草。

嫩莖葉作野菜食用;全草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的功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管護,採收,病蟲防治,主要價值,藥用,食用,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圓柱形或鈍棱形,多分枝,有縱條紋,綠色或帶紫色,無毛或稍有柔毛。葉片菱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12厘米,寬1-5.5厘米,頂端圓鈍,具微凸頭,基部楔形,全緣,無毛或幼時沿葉脈稍有柔毛;葉柄長1-8厘米,無毛,在其旁有2刺,刺長5-10毫米。
刺莧刺莧
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3-25厘米,下部頂生花穗常全部為雄花;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頂生花穗的基部者變成尖銳直刺,長5-15毫米,在頂生花穗的上部者狹披針形,長1.5毫米,頂端急尖,具凸尖,中脈綠色;小苞片狹披針形,長約1.5毫米;花被片綠色,頂端急尖,具凸尖,邊緣透明,中脈綠色或帶紫色,在雄花者矩圓形,長2-2.5毫米,在雌花者矩圓狀匙形,長1.5毫米;雄蕊花絲略和花被片等長或較短;柱頭3,有時2。胞果矩圓形,長約1-1.2毫米。

近種區別

刺莧葉腋有刺,且部分苞片變形成刺,極易和本屬其他種區別。

生長環境

喜生長在乾燥荒地,生境在草叢、河邊荒地、荒地、開闊地、山坡等。生在曠地或園圃的雜草。

分布範圍

國內:產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等地。
刺莧刺莧
國外:日本、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美洲等地皆有分布。
產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日本、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美洲等地皆有分布。

繁殖方法

做畦播種:選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肥沃疏鬆的沙壤土或黏壤土,而且喜歡偏鹼性的土壤。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整地,每畝施有機肥2000公斤、磷酸二銨50公斤。深翻耙平後,做成寬1.5米的平畦。一般採用直播,很少育苗移栽,以採收幼苗供食用。於5~6月下旬分期播種。播種方式撒播,每畝用種1公斤。播後覆土厚0.5厘米,壓實後澆蒙頭水。

栽培技術

管護

莧菜屬野生蔬菜,管理容易,經常保持田間濕潤即可。夏播莧菜只需3~6天出苗,出苗後應及時除草,並加強水肥管理,保持土壤濕潤。在盛夏高溫期,還需覆蓋遮陽網進行降溫保濕,做到晝蓋夜揭,創造有利於莧菜生長的適溫環境,有利於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從播種到長有2片真葉時,選晴天進行第一次追肥,約過12天后進行第二次追肥,當第一次間拔採收後進行第三次追肥,每次追肥後要及時澆水,以後每間拔採收一次追肥一次。基肥充足的,生長期間可不追肥。

採收

播後45~50天、苗高12~15厘米、有5~6片葉時進行第一次採收,即間拔一些過密植株。過20天,株高20~25厘米時,可在基部留5厘米進行第二次採收。之後側枝萌髮長成約15厘米時進行第三次採收。

病蟲防治

莧菜抗病性較強,主要病害是白鏽病,害蟲是蚜蟲。防治白鏽病,發病初期選噴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防除蚜蟲,可用40%樂果1200~2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噴霧防治。

主要價值

藥用

【性味】 甘、淡,涼。
①《滇南本草》:“性微溫,味鹹。”
②《福建中草藥》:“甘,涼。”入肺,肝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涼血止血。用於痢疾,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痔瘡便血;外用治毒蛇咬傷,皮膚濕疹,癤腫膿瘍。
【用法用量】 1~2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採收儲藏】春、夏、秋三季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狀鑑別】主根長圓錐形,有的具分枝,稍木質。莖圓柱形,多分枝,棕紅色或棕綠色。

食用

營養價值
每百克嫩莖葉含蛋白質5.5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8克,鈣610毫克,磷93毫克,胡蘿蔔素7.15毫克,維生素B20.32毫克,維生素C153毫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