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莧(學名:Amaranthus spinosus L. )是莧科、莧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0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無毛或稍有柔毛。葉片菱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無毛或幼時沿葉脈稍有柔毛;葉柄無毛,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頂生花穗的基部者變成尖銳直刺,在頂生花穗的上部者狹披針形,中脈綠色;小苞片狹披針形,花被片綠色,胞果矩圓形,種子近球形,黑色或帶棕黑色。7-11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陝西、河北、北京、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香港、福建、台灣等地。日本、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美洲等地有分布。生長在曠地、園圃、農耕地等。
刺莧被列入2010年1月7日環境保護部發布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刺莧的嫩莖葉可作野菜食用;全草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的功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主要價值,物種危害,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圓柱形或鈍棱形,多分枝,有縱條紋,綠色或帶紫色,無毛或稍有柔毛。葉片菱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12厘米,寬1-5.5厘米,頂端圓鈍,具微凸頭,基部楔形,全緣,無毛或幼時沿葉脈稍有柔毛;葉柄長1-8厘米,無毛,在其旁有2刺,刺長5-10毫米。
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3-25厘米,下部頂生花穗常全部為雄花;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頂生花穗的基部者變成尖銳直刺,長5-15毫米,在頂生花穗的上部者狹披針形,長1.5毫米,頂端急尖,具凸尖,中脈綠色;小苞片狹披針形,長約1.5毫米;花被片綠色,頂端急尖,具凸尖,邊緣透明,中脈綠色或帶紫色,在雄花者矩圓形,長2-2.5毫米,在雌花者矩圓狀匙形,長1.5毫米;雄蕊花絲略和花被片等長或較短;柱頭3,有時2。胞果矩圓形,長約1-1.2毫米。
近種區別
刺莧葉腋有刺,且部分苞片變形成刺,極易和該屬其他種區別。
產地生境
廣布於中國陝西、河北、北京、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香港、福建、台灣等地。日本、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美洲等地有分布。生長在曠地、園圃、農耕地等。
主要價值
刺莧的嫩莖葉可作野菜食用;全草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的功效。
物種危害
19世紀30年代在中國澳門發現,1857年在中國香港採到。已成為中國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的常見雜草,常大量孳生危害旱作農田、蔬菜地及果園,嚴重消耗土壤肥力,成熟植株有刺因而清除比較困難,並傷害人畜。
中國北方的果園以蘋果、梨、桃、山楂、板栗園為主,特點是株行距比較大,地面裸露比較多,生態環境穩定,所以果園中雜草的種類很多,生長量巨大。由於雜草數量多生長快,大量爭奪肥水,可使產量減少l-2成,特別是有些雜草還是病蟲的傳播媒介和寄主,使果園病蟲害發生嚴重。刺莧是北方果園雜草之一。
防治方法
清耕法:在果樹行間用人工、畜力進行中耕除草,一般在4-9月問中耕除草5-8次。該法簡單易行,但費工、費時,勞動強度大,而且中耕時還會傷害淺土層的果樹營養根,山區果園還會造成水土流失,減少土壤中有機質含量。
間作法:在幼齡果園或果樹行距較大、地面覆蓋率低的成年果園,可在行間種植生長期短、植株矮小的作物,如花生、大豆、地瓜、馬鈴薯、小麥、菠菜、汕菜等。此法可覆蓋地面,減少雜草生長危害,並能增加收入,還可防止水土流失。
生草法:即在果樹行間種植草木樨、苕子、三葉草、沙打旺、田菁等牧草或綠肥此法既可覆蓋地面,抑制雜草生長,又可獲得牧草或綠肥,同時還有利於保護天敵,但應加強肥水管理,及時刈割,並要保持10em的高度,樹冠下要及時清草。
覆蓋壓草法:利用農作物秸稈、地膜覆蓋地面使雜草不能生長,作物秸稈覆蓋壓草時厚度需保持20厘米,也需要注意防火。
生物除草法:一般從雜草原產地引進專一性天敵控制草害,或釋放本地專一性:敵,增加其田間天敵種群密度以達到控制草害的目的,還可通過一些農事操作提供天敵越冬或越夏場所,以使天敵種群得以保存和恢復。另外也可工廠化生產微生物除草劑,進行大面積噴灑。
化學除草法:此法見效快、省工、省時,但除草劑種類較多,必須根據雜草種類、果樹品種、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等因素,選用適宜的除草劑品種,當前使用比較多的品種有草甘膦、克蕪蹤、西瑪津、阿特拉津等,一定要仔細操作,控制濃度,以避免發生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