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細胞(thrombocyte)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出自《動物學名詞》第一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凝血細胞
- 外文名:thrombocyte
- 所屬學科:動物學
- 公布時間:1996年
凝血細胞(thrombocyte)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出自《動物學名詞》第一版。
凝血細胞 凝血細胞(thrombocyte)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出自《動物學名詞》第一版。公布時間 1996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動物學名詞》第一版。
凝血(Blood Coagulation),即: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動的液體狀態變成不能流動的凝膠狀態的過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環節。血液凝固的實質就是血漿中的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變成不可溶的纖維蛋白的過程。基本過程 凝血其基本過程是一系列蛋白質的有限水解過程,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凝血酶形成 纖維...
TFPI是存在於正常人血漿及血小板和血管內皮細胞中的一種糖蛋白。它通過與因子Ⅹa或因子Ⅶa-組織因子-因子Ⅹa結合形成複合物來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組織因子的活性。另外,研究表明,內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徑可以相互活化。凝血的共同途徑 從因子X被激活至纖維蛋白形成,是內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徑。主要包括凝血...
凝血細胞發生 凝血細胞發生(thrombopoiesis)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6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動物學名詞》第一版。
Xa、V、Ca及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內源性凝血系統又稱血液系統凝血,指參與凝血的全部物質都存在於血液中。在動脈粥樣硬化及脈管炎等病理情況下,血管內膜損傷(血液並沒流出血管外,而在血管內凝固形成血栓),血漿中的因子Ⅻ接觸到損傷血管暴露的膠原纖維而被激活,在血小板釋放的血小板因子和Ca參與下,...
紅細胞凝集指紅細胞凝集的現象。有由病毒、細胞凝集素和抗體而引起的紅細胞凝集。凝集種類 (1)由病毒而引起的凝集:G.H.Hirst(1941)發現流感病毒能使雞的紅細胞發生凝集,其後又發現其它各種病毒也能引起同樣的紅細胞凝集反應。即紅細胞表面存在著對各種病毒的受體,病毒與受體結合,以紅細胞為橋樑的結果而...
凝血酶形成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血漿中無活性的因子Ⅱ(凝血酶原)被激活為有活性的因子Ⅱa、(凝血酶)。纖維蛋白的形成 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溶於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單體;同時,凝血酶激活ⅩⅢ為ⅩⅢa,使纖維蛋白單體相互連線形成不溶於水的纖維蛋白多聚體,並彼此交織成網,將血細胞網羅...
凝血系 凝血系包括:①循環血液中的血漿凝血因子、鈣離子、血小板。②異物表面,如血管壁受損時暴露出的內皮下膠質。③組織因子,由損傷的組織細胞所產生的脂蛋白所組成。凝血系的主要功能為執行止血功能,形成凝血酶,後者進一步加強血小板在止血過程中的功能並促使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形成纖維蛋白凝塊 凝血因子...
在正常生理狀態,止血、凝血、抗凝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處於動態平衡中,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既不會出血,也不會凝固形成血栓。血栓與止血試驗常用於術前過篩檢查、監測抗凝及溶栓治療、血栓形成預測、急性血管內凝血診斷、出血性疾病的診斷、各種疾病所致凝血異常等。實驗室檢查 1.血管壁與內皮細胞的檢查 出血時間測定、毛細...
血細胞凝聚素 血細胞凝聚素(hemagglutinin)是2019年公布的感染病學名詞。定義 流感病毒表面存在的兩種蛋白質之一。是流感病毒包膜表面的一種刺突,為糖蛋白,呈柱狀。由病毒核酸編碼。病毒通過其表面的血凝素與宿主細胞結合引起凝血。在人類流感病毒的傳播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出處 《感染病學名詞》。
維生素K在腸道吸收需要膽鹽幫助,吸收後的維生素K在肝細胞微粒體環氧化酶作用下轉化為活化的環氧化物(環氧化葉綠醌),又在微粒體還原酶作用下還原為維生素K;此氧化還原過程有助於微粒體內羧基化酶將維生素K依賴因子前體中的谷氨酸轉化為γ?羧基谷氨酸,促使依賴維生素K凝血因子的生成。故當維生素K缺乏時將影響維生素K...
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者,凝血蛋白Ⅱ活性水平明顯下降,說明它的降低程度與肝細胞損害程度密切相關。有研究認為異常凝血酶原(protein-Ⅱinduced by vitamin Kabsence,PIVKA-Ⅱ)可用於原發性肝癌的診斷,部分AFP陰性的原發性肝癌患者PIVKA-Ⅱ陽性,還有研究認為小肝癌患者PIVKA-Ⅱ陽性率高於AFP ...
甲殼動物只有一種血細胞,兼有凝血作用。血小板為圓盤形,直徑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個體差異很大(5~12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運動和變形,故用一般方法觀察時表現為多形態。血小板結構複雜,簡言之,由外向內為3層結構,即由外膜、單元膜及膜下微絲結構組成的外圍為第1層;第2層為凝膠層,電鏡下見到與...
凝塊後血液由溶膠狀態變為凝膠狀態的血凝塊。如在纖維蛋白的網狀作用下將紅細胞收在一起就形成了血液凝塊。產生原因 血管內循環著的血液一般不會發生凝固,主要原因是:(1)正常的心臟和血管的內膜光滑,不致發生血小板的破壞;(2)血液中有抗凝物質,如肝素是體內產生的一種較重要的抗凝物質。它可以抑制凝血酶原轉變...
平時人體血液中的凝血物質和抗凝血物質兩者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則不易形成血栓,在血管發生意外時,又有止血作用,保持人體健康。老年人血管老化,血管壁受損,易患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後,產生的凝血激酶增多,促進凝血酶形成,凝血黃素A2也增多,同時製造抗凝物質前列環素減少,易誘發血栓形成。...
大於正常值,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症狀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後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後;小於正常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