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人民抗日武裝起義(冀東大暴動)

冀東人民抗日武裝起義

冀東大暴動一般指本詞條

冀東人民抗日武裝起義亦稱冀東暴動。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過冀東抗日統一戰線組織,聯繫抗日人士,廣泛發動民眾,在河北省、熱河省(今分屬河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邊界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的武裝起義。

冀東人民抗日武裝起義,震撼了日偽在冀東的統治,顯示了人民的抗日要求和巨大力量,為爾後建立冀熱遼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冀東人民抗日武裝起義
  • 別名:冀東暴動
  • 發生時間:1938年
  • 發生地點:河北省、熱河省邊界地區
  • 主要人物:宋時輪、鄧華
抗日武裝起義簡介,武裝起義詳細經過,武裝起義意義,

抗日武裝起義簡介

河北省東北部地區是連線東北、華北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重要。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於8月決定在河北省、熱河省(今分屬河北、遼寧、內蒙古)邊界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10月起,以李運昌胡錫奎為主要負責人的中共冀熱邊特別區委會,通過冀東抗日統一戰線組織,聯繫洪麟閣等抗日人士,廣泛發動民眾,準備舉行武裝起義。
1938年6月,以宋時輪為司令員、鄧華為政治委員的八路軍第4縱隊由平西(今北京以西地區)挺進冀東,沿途連克昌平延慶興隆等縣城,造成起義的有利條件。7月6~7日,冀東武裝起義首先在灤縣港北村、豐潤縣岩口鎮爆發。接著,遵化縣地北頭、薊縣邦均鎮及開灤礦區也相繼爆發起義,並在灤縣楊家院、遵化縣玉皇廟等地打退日偽軍的進攻。起義浪潮很快波及20多個縣,參加起義的人數達20餘萬,並組成7萬餘人的冀東抗日聯軍和近3萬人的其他抗日武裝。
冀東抗日聯軍與第4縱隊轉戰冀東,一度切斷北寧鐵路(今北京―瀋陽),收復平谷、薊縣、玉田遷安盧龍樂亭等縣城和廣大農村,初創了以薊縣、平谷、密雲為基本區的冀東抗日根據地。8月中旬,冀東抗日聯軍主力與第4縱隊在遵化縣鐵廠鎮會合。隨後兩部準備在冀察熱寧邊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但因日偽軍的大舉“討伐”,創建根據地的目的未能實現。10月下旬,冀東抗日聯軍5萬餘人隨第4縱隊主力向平西轉移,途中遭到日偽軍的圍追堵截,大部失散。剩餘數千人,一部抵達平西;一部返回冀東,與第4縱隊留下的部隊會合,堅持冀東抗日游擊戰爭。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武裝起義詳細經過

1938年夏,飽受日偽蹂躪的冀東民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旗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冀東人民武裝抗日大起義。
抗戰爆發前,冀東包括唐山秦皇島各縣及京東、津北一些縣在內,共有22個縣,這裡農業發達、礦產豐富。日軍侵占東北後,為吞併整箇中國,首先將魔爪伸向冀東。1933年國民黨軍長城抗戰失敗,與日軍簽訂《塘沽協定》,國民黨軍隊被迫全部撤離,冀東淪陷。“七七事變”後,日軍進攻我國的兵力和軍用物資,大量經過冀東運送。因此,對於中日雙方來講,冀東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毛澤東明確提出:“紅軍可以一部於敵後的冀東,以霧靈山為根據地進行游擊戰爭”。10月,中共冀熱邊特委通過冀東抗日統一戰線組織,廣泛發動民眾,準備武裝起義。為策應起義,根據八路軍總部指示,晉察冀軍區鄧華支隊與第120師宋時輪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簡稱4縱,於1938年6月從平西出發向冀東挺進。當月下旬,冀東抗日聯軍成立,無黨派人士、民團首領高志遠為抗聯總司令,中共冀熱邊特委書記李運昌為副總司令,國民黨愛國人士洪麟閣為副總司令。7月6日灤縣港北村,7日豐潤、遷安交界的岩口鎮爆發起義。短短兩個月,東起山海關,西到潮白河,北從霧靈山,南至渤海濱,大起義遍及20多個縣。這次大起義有工農民眾、各階層愛國人士和各民主黨派武裝力量達20餘萬,抗日聯軍發展到7萬餘人,其他抗日武裝近3萬人。起義軍與八路軍協同作戰,收復遷安等9座縣城,動搖了日偽的統治。8月中旬,4縱與抗聯主力在遵化鐵廠鎮勝利會師。遺憾的是,由於當時4縱主要領導得到敵人大舉“掃蕩”冀東的情報,過於嚴重估計形勢,決定主力全部撤到平西整訓。在西撤過程中,沿途遭敵人圍追堵截,人員大部失散,損失慘重。西撤導致整個起義隊伍和根據地損失百分之九十以上,當時轉移到平西和冀東保留下來的抗聯人員只有3000人,冀東抗戰形勢一落千丈。
儘管如此,冀東抗日大起義為冀熱遼抗日根據地的創建撒遍革命火種。4縱和抗聯西撤時,留下3個支隊在當地堅持游擊戰爭。在西撤受挫最危急時刻,李運昌等當機立斷,帶領餘部返回冀東,恢復和重建抗日武裝。1939年3月,正式建立了中共冀東地方委員會,恢復基層黨組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1939年10月成立冀東第一個聯合縣豐(潤)灤(縣)遷(安)聯合縣起,冀東開始進入聯合縣秘密開闢根據地的艱苦抗戰時期。

武裝起義意義

冀東人民抗日武裝起義,震撼了日偽在冀東的統治,顯示了人民的抗日要求和巨大力量,為爾後建立冀熱遼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