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晉南

伍晉南

伍晉南 (1909-1999), 廣東興寧新圩大山村人,原名伍晉蘭。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進入中央蘇區,歷任紅軍獨立三師青年科長、組織科長;紅二十一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紅三軍團第五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十三團政治處主任;紅三軍團政治部破壞部(敵工部)部長。1934年參加長征,到達陝北後歷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辦事處破壞(敵工)科科長、紅二十八軍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紅二十八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任八路軍120師716團政訓處主任,後歷任八路軍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政治部主任、120師暨晉西北軍區第358旅及三分區政治部主任、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政治部主任等職。抗戰勝利後,歷任吉林省工委副書記;吉林省軍區副政委、政治部主任;吉林省吉北地委書記;安東省第四地委書記、縣委書記;安東省辦公室主任;廣東省北江地委書記兼北江軍分區政委。全國解放後任粵北區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粵中區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廣西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省委書記處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兼監察委員會主任、黨校校長;陝西省政協副主席等職。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一、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伍晉南
  • 別名:伍晉蘭,吳晉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興寧縣新圩大山鄉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99年3月23日
  • 主要成就:黨的七大代表,第一、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軼事典故,媒體報導,

人物簡介

第一次國內戰爭時期
192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參加興寧縣農民暴動,擔任暴動隊交通員。曾任中共廣東梅縣區委書記。
1928年10月任五華縣赤衛大隊政治委員,參加東江蘇區的革命鬥爭。
1931年進入中央蘇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三師政治部青年科科長、組織科科長,紅二十一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紅三軍團第五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紅三軍團政治部破壞部部長,第十三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和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辦事處破壞(敵工)科科長、紅二十八軍政治部組織科科長。
1935年12月至1936年10月任紅二十八軍政治部主任。參加直羅鎮、東征和西征戰役。
全國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8月任八路軍第一二○師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團政訓處主任。同年9月至1938年5月任八路軍第一二○師雁北支隊政治委員。
1938年春夏任八路軍第一二○師宋(時輪)支隊政治處主任。同年5月至1939年2月任八路軍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縱隊黨委常委。
1939年2月至1943年任八路軍第三五八旅政治部主任,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政治部主任、挺進軍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八路軍第四縱隊第十二支隊政治委員、縱隊常委(至1942年2月)。
1942年1月起任八路軍第一二○師暨晉西北軍區第三五八旅兼第三軍分區政治部主任。9月起任西北局精兵簡政編餘人員處理安置研究委員會成員。1943年任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副主任。
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
1945年4月至6月作為晉察冀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七大閉幕後率兩廣幹部大隊隨部隊南下。因抗戰勝利速轉赴東北。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1月至1946年1月任中共吉林省工委副書記、吉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
1946年1月至7月任新組建的東滿軍區政治部主任。7月至11月任吉北軍區政治委員。同年8月至1947年9月任中共吉林省吉北地委書記、吉林省委委員(1946年12月起)。
1947年1月在為策應遼東軍區“四保臨江”戰役而進行的“三下江南”作戰中,與軍區司令員曹里懷一起指揮部隊配合主力作戰。同年2月至8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三師政治委員。9月兼任安東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第十縱隊第二十九師政治委員、中共安東省第四地委書記(至1948年4月)。
1948年3月至1949年4月任中共安東省委委員、省委辦公廳主任。後隨軍南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起任中共北江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
1952年2月至9月任北江地委第一書記。同年9月至1953年11月任中共廣東省粵北區委第一書記,1952年10月至1953年12月兼任粵北軍區政治委員、黨委書記。
1953年11月至1954年6月任中共粵中區委書記,1954年1月至8月兼任軍分區政治委員、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54年6月至1956年7月任中共廣西省委第二副書記。
1955年2月至1957年9月兼任廣西省人民政府工業辦公室主任。
1956年7月至1958年3月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處書記。
1958年3月至1967年1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
1958年12月至1967年1月兼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校校長等職。
1962年10月至1967年1月兼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監察委員會書記。“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5年10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委員。
1977年12月至1983年4月任陝西省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
1983年,經中共中央批准,對其歷史冤案予以徹底平反,恢復名譽。
1999年3月23日因病逝世。

人物生平

伍晉南,1909年出生於廣東興寧義尚圍村的一戶窮苦人家。1925年,得到家族祠堂的資助,入讀興寧縣立中學。在學校里,接受了革命思潮的伍晉南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27年他參加了由中共領導的興寧“九三”攻城暴動,受任為交通員。攻城勝利後,已暴露了身份的伍晉南毅然投筆從戎,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與了東江蘇區的革命鬥爭,是當時國民黨在當地通緝的“共匪”。1931年,伍晉南遭國民黨反動武裝追捕脫險後,到了贛南,由縣委介紹到當時由李井泉任師政委的贛南紅軍獨立三師,從此成為紅軍隊伍中的一員。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主力從江西瑞金突圍轉移,伍晉南所在的紅三軍團擔任右路前衛,掩護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主力實施轉移。敵軍在粵贛邊、湘粵邊、湘桂邊設立了幾道封鎖線對紅軍進行堵截。紅三軍團在軍團長彭德懷的指揮下,與敵人展開了浴血奮戰,突破重重包圍,掩護中央和軍委縱隊順利轉移。一次戰鬥中,敵人一顆子彈擦著伍晉南的頭頂而過,帽子飛了,額頭一縷頭髮焦了,死神擦身而過。過後伍晉南自嘲“好在個子矮”。
長征中,任紅三軍團政治部敵工部部長的伍晉南組織人員沿途寫標語、編口號,進村寨開展民眾工作,宣傳我軍的宗旨、政策,補充新兵入伍。行軍間隙,他常席地而坐,抽著廉價的捲菸寫稿,沒有捲菸了,就用枯樹葉卷著代替。進入草地後,伍晉南染上了“打擺子”,又誤吃了有毒的野菜,寒戰高燒,上吐下瀉,身體十分虛弱。行軍時靠馬馱著,人雖昏沉但神志清醒,不斷默念著“不能掉隊呀”,夜裡宿營時把韁繩繞在手臂上,還牢牢地打個結,防馬走失。堅強的意念戰勝了死神,幾天后,他終於隨隊走出了死神日夜遊盪的茫茫水草地。生與死搏鬥的經歷,鑄就了伍晉南一生不屈不撓的革命意志。
1986年,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伍晉南以他的親身經歷,深情地寫了《回憶長征》組詩:遵城會議轉乾坤,化險為夷不世勛。高舉紅旗堅北上,長征勝利萬民欣。
進軍赤水試鋒芒,南渡烏江運策長。避實就虛西向急,神兵飛渡金沙江。
隔江相望笑周郎,會理整休意氣昂。待到吳兒北渡日,我軍早已發西昌。
橋殘大渡索懸空,沿索攻堅奪要衝。天塹低頭敵膽喪,三軍浩蕩過河東。
草地行軍八日長,烤乾青稞作軍糧。荒原無徑我開路,“困死紅軍”夢一場。
巍巍岷嶺白茫茫,滑雪飛登趕路忙。奪得險關臘子口,甘南花果盡飄香。
在劉志丹軍長的紅二十八軍
1935年底,在瓦窯堡,中央決定由陝北紅軍為主體組成紅二十八軍劉志丹為軍長,宋任窮為政委,唐延傑為參謀長,伍晉南為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親自找派到紅二十八軍工作的中央紅軍幹部談話,囑咐他們要尊重地方紅軍,互相學習,加強團結。劉志丹對中央派來的幹部非常信任和尊重。大家在工作中相處得很融洽。
1936年2月,在東征戰役中,紅二十八軍在劉志丹的率領下,由吳堡北上向神木、府谷進發,以打通陝北蘇區和神府蘇區,鞏固和擴大神府革命根據地,牽制敵軍,輔佐主力紅軍東渡。短短一個多月,紅二十八軍先後在十多個重要城鎮打擊了敵人。伍晉南及時組織采寫紅二十八軍勝利進軍的訊息,在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作過多次報導。
每當伍晉南回憶起當年劉志丹壯烈犧牲及為他趕製靈柩、護送靈柩過河的情景,心情總是難以平靜。1936年4月西征戰役中,14日,紅二十八軍奉命攻打晉西中陽縣三交鎮,戰鬥中劉志丹冒著硝煙親臨一團前沿陣地指揮作戰,不幸被敵方的一顆罪惡子彈擊中左胸,當即昏迷過去,他斷斷續續說了“讓宋政委指揮部隊,消滅敵人……”便停止了呼吸,年僅33歲。驚聞噩耗從指揮所趕到前沿的宋政委和指戰員們萬分悲痛。
軍特派員裴周玉護送劉軍長的遺體到達三交鎮的一所宅院,負責戰鬥後勤保障的軍政治部主任伍晉南和同志們在這裡沉痛地迎候。民運科即去購買木板製作簡易棺材,大家將劉軍長遺體擦洗乾淨,整理好衣帽,然後裝殮入棺。當天深夜,放置劉志丹遺體的渡船由一隊武裝護送,快速渡過黃河,運往黨中央所在地瓦窯堡。
烽火冀熱察
抗日戰爭爆發後,紅二十八軍編入以賀龍為師長的八路軍第120師。1938年5月27日,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開展冀東遊擊戰爭、創建以霧靈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以八路軍一二○師雁北支隊(宋時輪支隊)和晉察冀軍區鄧華支隊等部,在平西(今北京西部)之齋堂、杜家莊一帶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任政治委員,伍晉南任政治部主任。縱隊共5000餘人。
6月8日,第四縱隊由平西出發,取道平北,挺進冀東,支援冀東大暴動。隊伍沿途連克數座縣城,人民民眾備受鼓舞。在此有利形勢下,中共冀熱邊特委於7月上旬提前發動了冀東抗日大暴動。此時冀東各類抗日武裝共有10萬餘人,形成了全民抗戰的大好局面。
在此期間,伍晉南奉命率三十六大隊和騎兵大隊留在平北一帶展開游擊戰爭,牽制敵人,十多天后才又奉命率部跟上。伍部東進至豐寧縣花盆村時,與一股正在村中作惡的敵偽遭遇。伍部依靠當地民眾,經過縝密偵察,對戰鬥進行了部署。乘著夜幕,三十六大隊神速搶占西北高地,以火力掩護主力壓制敵人的排哨;騎兵大隊則向南山迂迴,切斷了敵人的退路,形成合圍。戰鬥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我軍斃敵100多人,其中包括日軍副營長一名。敵軍見大勢已去,列隊舉行了投降儀式。此戰極大地鼓舞了部隊指戰員的士氣和民眾的抗日熱情。
伍晉南部進入懷柔境內後,四縱隊決定由伍統一指揮三十六大隊、騎兵大隊和挺進大隊,在昌(平)灤(平)密(雲)地區建立根據地,策應四縱主力東西往返。1938年7月,在懷柔頭道梁村建立了冀東北地區第一個縣級抗日政權——灤昌懷聯合縣。伍部配合聯合縣廣泛開展了游擊戰爭、抗日宣傳、建立政權、組織救國會和自衛軍等活動。敵人妄圖摧毀這一剛剛誕生的人民政權,駐懷柔、昌平、延慶之敵偽對我聯合縣政府所在地區進行了輪番“掃蕩”。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中,伍晉南指揮三個大隊多次迎擊,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遵照中央及晉察冀軍區決定,1939年2月7日,成立冀熱察挺進軍,任務是“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創建冀熱察抗日根據地,組成了蕭克、馬輝之、伍晉南、宋時輪、鄧華五人軍政委員會。蕭克任挺進軍司令,程世才任參謀長,伍晉南任政治部主任。挺進軍成立後,部隊活躍在長城內外,飛閃在“青紗帳”里,出沒於敵人據點之間,直逼北平城下,粉碎了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瘋狂的“掃蕩”進攻,終於把冀熱察建成為巍然屹立於敵後的鞏固的抗日根據地。
伍晉南在部隊長期擔任政工職務,注重繼承和發揚紅軍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在戰火紛飛的戰鬥間隙,他先後寫了《我們怎樣粉碎了敵寇對平西的“春季掃蕩”》、《挺進軍在冀熱察的游擊戰爭》、《游擊隊在敵占區活動時的政治工作》等文章,分別刊登在1940年的《八路軍軍政雜誌》第七、十、十二期上。
1996年,在“紀念長征勝利60周年組委會”向廣州地區老同志、老將軍贈送《長征大事典》的儀式上,蕭克將軍認出了伍晉南,老將軍高興地揮著手向老戰友招呼:“你是我們的政治部主任嘛!”
參加“七大”後奉命南下北上
1945年6月,剛剛參加過中共“七大”的伍晉南奉命來到延安的棗園,毛澤東、劉少奇等領導親自與他談話,交代任務。毛主席說:“我們想讓你到廣東東江縱隊去工作,你有什麼意見?”伍晉南表示服從組織安排。毛主席然後談到了廣東遊擊戰爭的形勢,他說東江縱隊幹得不錯,這次派你去,就是要把“七大”的精神帶到廣東去,把老紅軍的作風帶到游擊隊中去,要使東江游擊隊不斷向前發展,就要艱苦奮鬥,密切聯繫民眾,還要注意做好統戰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現在我們對付日本,打敗日本後,要對付蔣介石,可能還要打幾年。你到了廣東後,要有長期鬥爭的精神準備。
毛主席繼續告訴伍晉南,中央的戰略意圖是,要以湘粵贛邊為中樞建立華南戰略根據,以便將來日軍敗退時,我華南武裝能進退有據,在國民黨發動內戰時,又能配合全國制止內戰。為達此目的,去年11月,中央派出了由八路軍三五九旅主力組成的南下支隊第一梯隊4200人,由王震、王首道率領現已抵達湖南,正向湘粵邊界的五嶺挺進。此次中央決定組建八路軍南下支隊第二梯隊,由延安的警備一旅及三五九旅留守的一個團等組成,共5000人,文年生為司令員,張啟龍為政委,你為廣東幹部隊政委。你們的任務是沿平漢路迅速南下,爭取在七八月間抵達五嶺地區。毛主席還告訴伍晉南,中央馬上要組建由任弼時和古大存率領的數萬人的第三梯隊,這是中央的一個重大戰略布局。
伍晉南表示,有毛主席、黨中央的領導,我們緊緊依靠廣大人民民眾,就一定能戰勝千難萬險,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把蔣家王朝推翻!
6月中旬,這支八路軍南下隊伍從延安出發,經太岳革命根據地直驅南下。7月,隊伍到了河南境地,因連日暴雨,黃河等幾條大河的河水暴漲,大部隊暫無法過渡。8月中旬,部隊在將過隴海鐵路時,接到中央電報:日本已宣布無條件投降,命令隊伍停止南下,就地收繳日偽武裝。得此訊息全軍雀躍歡呼。
不幾日,南下支隊又接到中央要求立即挺進東北的命令。其時,中共中央正全面部署“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重要戰略決策。
部隊立即向東北挺進。為了加快速度,張啟龍帶領先遣隊騎馬先行,伍晉南帶廣東幹部隊徒步緊跟。為了避開地下敵偽武裝和天上國民黨飛機,隊伍穿行於山間僻壤之路,日夜兼程向東北開進。因嫌速度太慢,購買了一批腳踏車,伍晉南不會騎車,就由他人騎車帶上。經過近兩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瀋陽後,伍晉南把幹部隊交給了東北局。11月,東北局任命伍晉南為吉林省工委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
戰鬥在林海雪原
1945年12月24日,中央提出“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東北工作方針;28日,中共中央發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根據中央指示精神,進入東北的各級黨組織和部隊立即行動起來。
當年12月,吉林軍區決定由伍晉南協同獨立一團(團長黃榮海)剿匪,打擊的是靠山屯一股敵偽勢力“東北先遣軍第二師第九團”。該部有500多人,經常出來騷擾百姓,虛張聲勢反接收,是當時嚴重擾亂治安的一股頑敵。伍晉南及隨從抵達獨立一團時天已擦黑,天氣奇冷。隊伍從農安縣出發,6日拂曉前進到靠山屯,迅速將這股土匪團團包圍。經過多次進攻,我軍一步緊逼一步,最後將敵指揮所圍困在一個大院內的炮樓里,土匪靠樓上架著幾挺輕機關槍負隅頑抗。在密集的炮火掩護下,伍晉南帶一個精幹排衝到炮樓下,向敵軍喊話:“你們已被我軍層層包圍,只有投降,不然死路一條!”土匪在我強大的火力和政治宣傳攻勢下,打出白旗示意投降。這次戰鬥,我軍全殲敵人,敵營長被擊斃,活捉了敵團長和騎兵營長,生俘30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步槍和戰馬等一批戰利品。戰鬥結束後,我軍押著這股土匪進到德惠縣,民眾見了拍手稱快,駐地蘇軍誇我軍打得好。這場戰鬥為我軍全面接收德惠縣提供了保障。
1946年夏起,伍晉南先後任吉北地委書記、安東省四地委書記兼所在軍分區政委等職,當時東北局領導陳雲同志曾與他會談布置工作。伍晉南認真貫徹當時中央、東北局和省委關於消滅封建勢力,徹底平分土地以及糾偏、生產、救災和支前等方針政策,在各個崗位上進行了領導、組織民眾開展反奸清算、減租減息、分配土地的鬥爭;加強黨對地方武裝的領導,強化部隊的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帶領部隊開展林海剿匪,有效地阻止了敵人的騷擾竄犯活動;參與指揮所在部隊配合主力“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戰鬥;始終貫穿著發動民眾參軍參戰,抓好兵站等支前工作。
粵北時期的“伍政委”
1949年夏,隨著解放戰爭的快速發展,全國解放在即。由於南方大部分是新解放區,幹部缺乏,中央要求凡是兩廣等南方籍貫的幹部,儘量派回到原籍工作,伍晉南等奉命率隊南下。9月6日,南下的葉劍英與堅持華南鬥爭的方方在江西省贛州會師,隨即組成了新的華南分局。緊接著,華南分局在贛州舉行擴大會議,伍晉南等聽取了葉劍英方方陳賡作的報告,明確了解放後的任務和相關政策。
10月上旬,廣東北部重鎮韶關宣告解放。南下到此的伍晉南被任命為北江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
當時的北江地區重點是剿匪、團結和發動民眾、準備土改、生產度荒。伍晉南帶領南下幹部和在當地堅持游擊戰爭的北江一、二支隊和連江支隊,以及地下黨員匯合起來,迅速組建起地委、專署和各縣、區黨政機關。他們依靠廣大人民民眾,首先集中力量開展清匪反霸鬥爭,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消滅了大批土匪武裝,控制了新解放區的局面。伍晉南還兼任培養急需幹部的北江公學校長,為學員作報告,為公學題詞:“全心全意為人民當勤務員”。
與伍晉南在粵北工作過的老同志,一直都稱他為“伍政委”。他們敬佩伍政委重大局、講團結的風範。他認真貫徹中央指示,強調五湖四海,團結一致,互相學習。在土改整隊中,他以教育為主,團結了絕大多數人。曾在粵北工作的老同志張根生、李學先、何俊才、周明、李祥麟在一篇紀念伍老的文章中寫到:“1951年建立粵北區黨委時,伍晉南堅決執行中央提出的依靠大軍這個重要戰略決策。因此,當時在粵北地區外來的、本地的和軍隊的幹部在團結方面搞得比較好,各縣較早實現了幹部地方化。區黨委認真執行民主集中制,黨政軍民相互尊重、支持、諒解,大家心情舒暢,團結一致搞土改,共同奮鬥抓建設。”
伍晉南十分重視宣傳和密切黨與民眾關係的工作。1951年,北江地委決定:全區建立報告員制度,確定21位領導幹部為地委一級報告員,每兩個月至少要與自己直接聯繫的人民民眾作一次報告。作為地委書記,伍晉南以身作則,經常帶頭深入農村和基層,生活上和幹部們一樣,都住一間房子,在飯堂吃一樣的飯,從無特殊化。
廣西工作二十餘載
1954年夏,中央安排伍晉南到廣西工作,任省委副書記(後區黨委書記處書記)
到廣西的頭幾年,伍晉南在省委(區黨委)先後分管過工業、農業;1959年後,在較長的時間裡分管黨群、文教、政法等工作。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邊界與越南接壤1000多公里。其時我們的援越抗法援越抗美鬥爭在進行著。台灣當局叫囂著要反攻大陸,從廣西周邊的陸上、海上、空中不斷派遣特務偷越入境,對我進行騷擾破壞。把守好南大門,多快好省地做好廣西的生產建設工作,任務是重大而艱巨的。在中央、廣西省委(區黨委)的領導下,伍晉南奮戰在崗位上,為了加快廣西生產建設和各項工作前進的步伐,他與廣西的廣大幹部和民眾一起戰天鬥地,同甘共苦。他曾感慨而動情地談到過,廣西是我在革命工作中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先後22年,廣西是我的第二故鄉啊!
20世紀60年代,《劉三姐》演出盛況空前,影響巨大,成為廣西一個時期文化繁榮的象徵。時任廣西區黨委主管文教工作的書記伍晉南對此傾注了大量心血。
歌仙劉三姐是流傳於廣西民間一段古老而美麗的傳說。1959年柳州彩調劇團上演了彩調劇《劉三姐》,受到民眾熱烈歡迎。區黨委負責文教工作的伍晉南認為,以民歌的形式把劉三姐搬上舞台,用優美的民歌來塑造勞動人民高貴品質的典型形象,有廣西民族特色,廣西有條件把這台戲提高到全國的先進水平。他將自己的認識和想法向區黨委作了匯報,得到支持。1960年1月,區黨委作出《關於舉行全區(劉三姐)文藝會演的決定》。伍晉南閱劇本並親自修改。
1960年7月,廣西民間歌舞劇《劉三姐》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向黨和國家領導作匯報演出,獲得極大成功。毛主席觀看了第四場演出,稱讚《劉三姐》反壓迫,是革命的。葉劍英觀看後賦詩稱讚。1960年7月26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伍晉南撰寫的題為“民眾運動的勝利,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勝利”一文,談了組織創作和演出民間歌舞劇《劉三姐》的體會。當年10月到次年9月,《劉三姐》在全國24個省、市巡迴演出共500多場,深受各地人民民眾喜愛,演出團載譽歸來。
著眼於劉三姐文化以民歌作為重要標誌的特點,以及更好地教育人民、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需求,伍晉南寫了“唱歌要學劉三姐,唱歌要唱紅旗歌”的七字韻文,以“廣西日報擺歌台——為徵集萬首民歌而唱”,推進了素有“歌海”之稱的廣西民歌創作。如今,廣西成了世界民歌眷戀的地方,人們說,那裡是歌仙劉三姐的故鄉。
1961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在舞台演出本的基礎上改編、攝製成電影故事片《劉三姐》。
“文化大革命”中,《劉三姐》被誣為“毒草”,也成為批鬥伍晉南的一大“罪狀”。1977年《劉三姐》復出,民眾聞訊欣喜相告。1996年,應廣西《劉三姐叢書》編委會邀請,伍晉南為該書題詞:“壯家歌秀,百世流芳”。40多年間,“劉三姐”作為壯族人民的優美藝術形象廣為流傳,以其藝術魅力飲譽海內外,成為經典劇目和一種文化現象,至今長盛不衰。
一生正直清廉
伍晉南在“文革”中受到殘酷迫害,被強加莫須有罪名長達十多年,曾被放到工廠監督勞動數年。身處逆境,但他始終相信黨相信民眾,保持了顧全大局、坦然處之的態度,在日記中寫下“心底無私天地寬”。在冤案未解決之前,1977年12月服從安排到陝西省任政協副主席。但他沒有放棄申訴。
1982年初冬的一天,黨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北京自己家中,親自聽取了伍晉南對其有關冤案結論的坦陳。總書記沉穩而溫和地說“這樣的問題,可以有個結論,應該作結論的”。這一明確指示,使久拖的伍晉南冤案的解決,終於有了關鍵性轉折。1983年6月,經黨中央批准,廣西區黨委作出《關於伍晉南同志的平反決定》。
伍晉南有著很深的文化情結,一生重視學習,晚年仍堅持讀書閱報,思想常新,筆耕不輟。40多歲開始學寫舊體詩詞,各個時期的詩詞習作是他心路歷程的袒露。他於1996年整理出版了其個人的舊體詩《晚年詩抄》。詩友、原廣東省委書記劉田夫為這本詩寫了序。
他一生清廉。1984年秋,伍晉南回到闊別50多年後的故鄉。回鄉前他特地給鄉間親屬寫信,囑咐:“千萬不要用舊的、封建的眼光來看待我回鄉的事,也千萬不要搞那些鋪張浪費的事情。”有了他事前的招呼,難得的親人相聚場面熱烈而從簡。
對孩子們的教育,伍晉南引導鼓勵他們自強自立。“文化大革命”中,孩子們面對橫加的株連,沒有氣餒,在困境中接受磨礪,積極向上,後來都學有所長,工作有成。
1999年3月,伍晉南在廣州病逝。老戰友們趕來送別悼念,並敬送輓聯:“弱冠請纓跨雪山過草地抗日伐蔣,北戰南征功卓著;畢生清正宿梅嶺扶壯鄉訪寒問暖,廉明剛直樹楷模”。

軼事典故

參加長征與死神擦肩而過
1931年間,粵東北部的興寧縣青塘排村。入夜,村里突然響起狗的狂吠聲。山那邊的土屋,一個青年人的身影躍出窗外,迅速消失在屋後黑黝黝的山林中。國民黨反動武裝撲了個空,而他們要抓的,是中共閩粵贛邊區特委西北分委派到興寧縣委工作、原梅州工委書記伍晉南。
不久,伍晉南化裝潛入江西,到了李井泉任師政委的贛南紅軍獨立三師,成為紅軍隊伍中的一員。他先後任獨立三師政治部青年科長、組織科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鬥爭。
1934 年10 月,紅軍主力從江西瑞金開始突圍轉移,伍晉南所在的紅三軍團擔任右路前衛,掩護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主力實施轉移。在出發前的集結地,戰士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政工幹部抓緊時間進行政治鼓動。他清楚地記得,當時毛澤東對長龍似的隊伍揮臂呼喊:“要革命的就跟紅軍走!”
長征中,伍晉南任紅三軍團敵工部部長。長征是一段艱苦卓絕的征程,嚴寒飢餓、缺醫少藥、沼澤陷窪、高原缺氧,加上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多少人挺過來了,也有不少人倒下去了,把忠骨埋在了萬水千山中。據伍晉南的女兒伍依麗在《我的父親伍晉南》一文中寫到,其父生前曾講過長征的幾次遇險:一次戰鬥中,敵人一顆子彈擦著他的頭頂呼嘯而過,帽子飛了,額頭一縷頭髮燒焦了,與死神僅差厘米!過後他自嘲“好在個子矮”;進入草地後,又患上“打擺子”,加上吃了不知名的野菜,發熱腹瀉,身體很虛弱,“好在有一匹馬”,他回憶說,“行軍時靠馬馱著,夜裡睡覺為防馬跑失,就把韁繩繞在手臂上。”靠著堅強的毅力,幾天后,他終於隨隊伍走過了死神日夜遊盪的茫茫草地。
 三交鎮與劉志丹沉痛告別
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後,1935年底,中央決定由陝北紅軍組成紅二十八軍,任命劉志丹為軍長,宋任窮為政治委員,唐延傑為參謀長,伍晉南為政治部主任。
伍晉南每每回憶起當年劉志丹壯烈犧牲及為他趕製靈柩的情景,心情總是難以平靜。那是1936 年4 月西征戰役中,14日,紅二十八軍奉命攻打山西三交鎮,戰鬥中劉志丹冒著硝煙親臨一團前沿陣地觀察敵情,不幸胸部中彈犧牲,年僅33歲。按照宋任窮政委的指示,軍特派員裴周玉護送劉軍長的遺體到達三交鎮的一個院所,在那裡等候的軍政治部主任伍晉南及同志們沉痛地向劉志丹遺體默哀致敬。隨後伍晉南即派偵察科長去籌備船隻,派民運科長購買木板製作了簡易棺材,將劉軍長遺體擦洗乾淨,整理好他的衣帽,裝殮入棺。當天深夜,放置劉志丹遺體的渡船悄悄划過黃河,運往黨中央所在地瓦窯堡。紅二十八軍在場的官兵揮淚扶棺,目送著渡船,向敬愛的軍長作最後的告別。
 花盆村激戰
1938年4月,八路軍總部根據中共中央關於開展冀東敵後游擊戰爭的部署,令宋時輪率領的一二○師雁北支隊和鄧華率領的晉察冀軍區第一支隊,組成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支援準備發動的冀東大暴動。
5月中旬,八路軍第四縱隊共五千餘人在平西(今北京以西)齋堂地區正式組編,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任政委,李鐘奇任參謀長,伍晉南任政治部主任。 第四縱隊兵分兩路挺進冀東。一路由司令員宋時輪、政治部主任伍晉南率領第12支隊過居庸關,經昌平、延慶、懷柔、密雲,向冀東開進。另一路由政委鄧華、參謀長李鐘奇率領第11支隊經康莊、延慶,連破永寧、四海等日偽軍據點,進入懷柔、興隆,也向冀東前進。 途中,由伍晉南率領的第36大隊及騎兵大隊、獨立營留在平北開闢根據地,以策應開赴冀東的第四縱隊後方安全,控制平西與冀東的交通聯繫。主力部隊繼續東進,7月間,發動和領導了冀東20餘縣及開灤煤礦共20餘萬人的武裝暴動,控制了冀東廣大地區。
伍晉南率領部隊從青龍橋附近過平綏路,經永寧、千家店。在千家店,攻占了偽滿公所。部隊經過數日休整後東進至花盆村。這時前方報告,熱河偽滿軍三十五團一個營,四百多人也進至花盆村。這股敵人原駐四海,從湯河口過來攔截八路軍,此時正在夜幕掩護下,悄悄向孤山運動。伍晉南當機立斷,決定殲滅這股敵人。 山林間突然響起了密集的槍炮聲,一陣衝鋒號吹了起來,“沖啊!”只見前方的指戰員高喊著口號,向偽滿軍衝去。戰鬥僅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偽滿軍見大勢已去,紛紛脫去軍上衣,只穿白襯衣,以班為單位把槍架好,自動舉行了“投降儀式”。此次花盆村戰鬥生俘敵人三百餘人。
創建挺進劇社
1939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以八路軍第四縱隊為基礎,在平西組成冀熱察挺進軍,蕭克任司令員,程世才任參謀長,伍晉南任政治部主任。挺進軍成立後,提出了“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創建冀熱察抗日根據地”的“三位一體”戰略任務,堅持敵後抗日游擊戰。挺進軍像一把尖刀插在敵人的心腹部位,直接威脅著日偽在華北、熱河的統治。
伍晉南在挺進軍長期擔任政治部主任,十分注意繼承和發揚八路軍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認真抓好戰時的政治工作。為配合戰時對內鼓動、對外宣傳的需要,挺進軍政治部十分重視戲劇和民間歌曲對軍隊的教育作用,為此專門成立了一支優秀的文藝團體——挺進劇社。它的前身是一支成立於紅軍時代、隨宋時輪支隊從山西呂梁山北一路挺進冀東的宣傳隊,有30多位能歌善舞、一專多能的宣傳骨幹。1939年5月1日,在挺進軍政治部的一次會議上,伍晉南主任宣布劇社成立,並最後定名為挺進劇社。
當時戰鬥極為頻繁,在伍晉南的領導下,挺進劇社白天行軍,晚上編排節目。劇社社員組成宣傳小分隊,在村頭,在路旁,在各種大小場所,在炮火紛飛的戰鬥間隙,宣傳政治形勢,鼓舞戰鬥士氣。他們表演的藝術形式有歌曲、舞蹈、歌劇、活報劇、啞劇、京劇等等,用文藝形式向民眾宣傳黨的政策,激發民眾愛國主義熱情和抗日的積極性,參軍參戰支援抗日前線,成為戰時很好的“精神食糧”和“思想武器”。 “挺進!挺進!左面是長城燕山。挺進!挺進!右面是渤海平原!敵人要把這塊土地當作戰略後方,毛主席命令我們在這裡堅持抗戰。”這首寄託了伍晉南和挺進劇社心聲的《挺進劇社進行曲》,傳遍了根據地的每一個角落,鼓舞著挺進軍的戰士們,隨時為了保衛華北,打敗日本侵略者而奮勇戰鬥。
1939年底,中共中央決定籌備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發出通知,在各個地區選黨代表。伍晉南和丁盛兩人被挺進軍推選為七大正式代表。1940年初夏,他隨晉察冀代表團去了延安,開始了人生新的歷程。

媒體報導

人民日報刊登新聞《伍晉南同志逝世》
新華社北京4 月12日電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原書記處書記、正省級離休幹部伍晉南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3月23日在廣州逝世,終年90歲。李長春、曾慶紅宋任窮等以不同方式,對伍晉南的逝世表示哀悼,並對其家屬表示慰問。
伍晉南伍晉南
伍晉南是廣東興寧人,1926年加入共青團,1927年參加農民運動,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廣東梅縣南區區委書記,五華縣赤衛大隊政委,紅軍獨立三師青年科科長、組織科科長,紅一方面軍第三軍團政治部破壞部部長,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1936年後任陝北紅二十八軍政治部主任,八路軍一二0師716團政治部主任,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1940年至1942年在延安黨校學習。1943年後任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政治部副主任,358旅政治部主任。1945年“八一五”後,任吉林省工委副書記、副政委、軍區政治部主任。1946年至1949年,任吉林省吉北地委書記,安東省第四地委書記,安東省辦公室主任。1949年11月南下,任廣東省北江地委書記兼北江軍分區政委,粵北區黨委書記兼粵北軍分區政委,粵中區黨委書記兼粵中軍分區政委。1954年夏至1975年冬在廣西工作,歷任廣西省委副書記、廣西省委書記處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二、三屆黨委書記處書記,兼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監察委員會書記、自治區黨校校長。“文化大革命”期間,伍晉南受到殘酷迫害。1978年調任陝西省政協副主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1983年經黨中央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作出決定,給伍晉南予以徹底平反,恢復名譽。伍晉南是黨的七大代表,第一、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人民日報》 (1999年04月15日第4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