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熱遼抗日根據地

冀熱遼抗日根據地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所創建的十九個重要解放區之一。

背景介紹,歷史發展,

背景介紹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派李運昌到冀東,與中共京東特委負責人胡錫奎等配合,開辦游擊戰訓練班,培養軍事幹部,組建抗日游擊隊,在遷安、遵化等地開展游擊戰爭。1938年初,晉察冀軍區按照中央要求派出鄧華支隊向北平以西地區發展,活動在晉西北的宋時輪支隊也轉調平西,同鄧華支隊合併,組成八路軍第四縱隊,並從平西向冀東挺進。7月,在中共冀熱邊特委領導下,包括開灤煤礦工人在內的冀東人民舉行抗日武裝大起義,組建冀東抗日聯軍。
八路軍第四縱隊與冀東抗日聯軍會合後,10月,冀東抗聯在西撤平西整訓途中遭日偽軍重兵圍攻,受重大挫折,李運昌率領2000餘人突圍返回豐潤、灤縣、遷安等地,與原留守部隊一起,繼續堅持冀東的抗日游擊戰。他們依靠民眾,艱苦奮戰,頑強抗擊了日偽軍的連續“掃蕩”、“清鄉”,恢復和發展地方黨組織,度過最困難時期,為開闢冀熱遼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歷史發展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會同晉察冀軍區,組建中共冀熱察區委員會和肖克任司令員的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任務是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創建冀熱察抗日根據地。在1940年的“百團大戰”中,冀東軍民向北寧路沿線各地日偽軍據點展開全線出擊,使冀東遊擊根據地聯成一片。
日偽軍為摧毀冀東抗日根據地,連續進行了“治安強化運動”,以重兵實行“治安肅正”,反覆“掃蕩”,推行“集家並村”,製造“無人區”和所謂“絕緣地帶”,妄圖阻止八路軍和抗日武裝的發展。1941年1月下旬,日軍在“掃蕩”豐潤縣潘家峪時,殘酷屠殺村民1230餘人,燒毀房屋千餘間,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潘家峪慘案。1942年8月,日偽軍4.6萬餘兵力,對冀東抗日根據地進行分區“清剿”。冀東軍民利用民眾條件好,民眾武裝多等有利條件,對日偽軍作戰20餘次,先後殲滅日偽軍5000餘人,攻克、逼退敵據點20餘處,根據地和抗日武裝得到發展壯大,軍民士氣大大提高。隨後,在反日偽軍第四次“治安強化運動”中作戰70餘次,共殲滅日偽軍4900餘人,俘偽軍991人。其中,擊斃日軍田蒲少將、偽治安軍總署顧問高宇麻大佐、綠川中治大佐、製造潘家峪慘案的佐佐木大佐等日軍2000餘人。
到1943年夏,冀東抗日根據地人口達到363萬,地域擴展到長城以北、熱河邊境地區。7月,中共晉察冀邊區第十三(冀東)地委改建為中共冀熱邊特別委員會,同時建立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冀熱邊特別區行署、晉察冀軍區第十三軍分區,實行一元化領導,由李運昌任特委書記、行署主任、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1944年9月以後,冀熱邊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已經發展到南抵渤海,北達朝陽、赤峰,西臨潮河,東到遼寧西部的廣大地區。
1943年夏,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反攻階段,中國的抗戰形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按照黨中央和北方局的要求,冀熱邊特委領導冀東軍民舉行了多次大規模的反“掃蕩”作戰和反攻作戰,使冀熱邊根據地有了很大發展。到1944年底,東至山海關和秦皇島,西抵平津近郊,南達唐山周圍,抗日縣政權發展到25個,轄10800個行政村、559萬人口、主力部隊發展到近2萬餘人、民兵28萬。1945年1月,中共冀熱遼區委員會、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冀熱遼行署、冀熱遼軍區成立。從5月開始,冀熱遼軍區奉命以主力向外線出擊,解放錦承路以南廣大地區,擴大了解放區,直通北平和天津近郊區,並相機深入錦承路北開闢熱河、遼西地區。到7月,冀熱遼區的抗日縣政權發展到31個,武裝部隊發展到3萬餘人,為大反攻創造了條件。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朱德總司令向我抗日軍民連續發布七道進軍命令。冀熱遼軍區按照黨中央、中央軍委的命令和晉察冀軍區的部署,派主力部隊和地方幹部1.3萬餘人出關,分三路挺進東北。留在冀東的部隊,繼續猛烈地向日偽軍作戰,解放了冀東除鐵路線外的18座縣城,殲敵3萬餘人,繳槍2萬餘支,把冀中同平北根據地連成了一片。冀熱遼抗日根據地,成為收復東北的前進基地,又為以後部隊進軍東北開闢出通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