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年表,大事速覽,公元903年 正月,公元903年 二月,公元903年 三月,公元903年 四月,公元903年 八月,公元903年 九月,公元903年 十月,公元903年 十一月,歷史紀事,雜譚逸事,人物生卒,
大事年表
大事速覽
公元903年,天復三年,節度使
李茂貞殺宦官韓全誨等七十餘人,與
朱全忠和解,護送昭宗出城,昭宗又回到長安。崔胤指責宦官“大則構扇藩鎮,傾危國家;小則賣官鬻爵,蠹害朝政”,不久朱全忠盡殺宦官數百人,廢神策軍,完全控制皇室。
公元903年,拉齊把《曼蘇爾醫書》捐獻給薩曼尼德的王子兼雷伊地區長官
曼蘇爾。
公元903年起義僧侶金
弓裔稱王,於
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史上也稱
後高句麗。
公元903年,朱全忠遷帝於洛陽,弒之而立其子昭宣帝。
普斯科夫,位於韋利卡亞河畔,公元903年建城,是
俄羅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公元903年 正月
(癸亥 唐昭宗天復三年 正月)
王師範取兗州 朱全忠圍鳳翔,韓全誨以詔書征藩鎮兵入援,平盧節度使王師範見詔舉兵討全忠,派兵取兗州(今山東兗州)。時關東兵多從全忠在鳳翔,全忠聞變,分兵擊師範。師範遣使以起兵告李克用,克用稱讚之。
李茂貞誅
宦官李茂貞誅宦官韓全誨等二十餘人,與朱全忠和解,請奉帝還京。全忠遣使奉表入謝,鳳翔始啟城門。時鳳翔所誅宦官已七十二人,全忠密令京兆捕宦官不從行者,誅九十人。
帝還長安大誅宦官 帝出鳳翔,至全忠營,全忠擁帝還長安,崔胤奏請根除宦官,帝從之。全忠驅宦官第五可范等數百人於內侍省,盡殺之。其出使外方者,詔所在捕誅之,止留黃衣(宦官品秩之卑者衣黃)幼弱者三十人以備灑掃。自是宣傳詔命,皆令宮人出入;宦官所領左、右神策所統內外八鎮兵悉屬六軍(左右神策、龍武、羽林),以崔胤兼判六軍十二衛(左右衛、左右驍衛、武衛、威衛、領軍衛、金吾衛)事。
公元903年 二月
(癸亥 唐昭宗天復三年 二月)
朱全忠進爵梁王 賜朱全忠號“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以輝王祚為諸道兵馬元帥,全忠充副元帥,進爵梁王。帝欲用翰林學士承旨韓偓為相,偓薦趙崇、王贊自代。崔胤惡其分己權,使朱全忠怒爭之。帝不得已貶韓偓,密與之泣別,偓曰:“是人非復前來之比,臣得遠貶及死乃幸耳,不忍見篡弒之辱!”全忠留步騎萬人及黨羽於長安,布列遍于禁衛及京輔,然後辭歸宣武鎮(治所在汴州即大梁,今河南開封)。
公元903年 三月
(癸亥 唐昭宗天復三年 三月)
朱全忠攻王師範 全忠遣將圍兗州,攻青州(今山東益都),自引兵十萬繼之。四月,王師範求救於楊行密,行密遣兵救之。五月,師範與淮南兵拔密州(今山東諸城),全忠兵抵青州城下,別將拔登州(今山東蓬萊),師範拒之,全忠將朱友寧戰死。七月,全忠自將二十萬大破師範兵。
楊行密攻杜洪 楊行密將李神福圍鄂州(今湖北武昌),武昌節度使杜洪求救於朱全忠。四月,全忠遣將赴之,並約荊南節度使成汭等出兵相救。成汭發舟師十萬,沿江東下。五月,行未至鄂州,武安
節度使馬殷、武貞節度使雷彥威乘虛襲江陵(荊南節度使治所,今湖北江陵),成汭將士無鬥志。舟師亦為楊行密所敗,成汭赴水死。全忠兵亦引還。
公元903年 四月
(癸亥 唐昭宗天復三年 四月)
以朱全忠判元帥府事,天下兵權盡歸之。
公元903年 八月
(癸亥 唐昭宗天復三年 八月)
西川節度使王建進爵蜀王。
楊行密部將叛變 楊行密將田頵據宣州,安仁義據潤州,同舉兵叛行密,行密遣將討之。行密將李神福、台濛屬敗田頵,引兵圍宣州,十二月,田頵率死士數百出戰,大敗,回城橋陷墜馬,被殺。行密以王茂章為潤州行營招討使,擊仁義,敗之,潤州久攻未下。
公元903年 九月
(癸亥 唐昭宗天復三年 九月)
王師範降於朱全忠 王師範遣使求降朱全忠,並請以其弟為質。時全忠聞李茂貞將起兵逼京畿,欲迎帝都洛陽,乃受師範降,並以之權淄青留後。
王建以王宗本為開道都指揮使,將兵取荊南,下夔、忠、萬、施四州。
公元903年 十月
(癸亥 唐昭宗天復三年 十月)
山南東道節度使趙匡凝襲取荊南,表其弟匡明為荊南留後。時天子微弱,諸道多不輸貢賦,惟匡明兄弟輸送不絕。
公元903年 十一月
(癸亥 唐昭宗天復三年 十一月)
劉仁恭挫契丹 契丹王邪律阿保機遣萬騎攻渝關(故址即今河北秦皇島東山海關),盧龍節度使劉仁恭遣其子守光戍平州(今河北盧龍),偽與之和,誘執之;契丹以重賂贖之。
朱全忠疑崔胤 崔胤假朱全忠兵力以誅宦官,全忠既破李茂貞,併吞關中,威震天下,遂有篡奪之志。胤懼,募兵以實六軍十二衛,全忠陰使部下壯士應募以觀其變,由是疑胤。
歷史紀事
王師範起兵討朱全忠
淄青節度使王師範以忠義自許,韓全誨以詔書征藩鎮兵入援乘輿,師範泣下沾衿。天復三年(903)正月,師範分遣諸將詐為商販偷襲朱全忠所領諸州,多事泄被擒,獨行軍司馬劉尋攻取兗州。牙將張居厚帥壯士至華州,殺知州婁敬思;崔胤帥眾拒戰,擒居厚。朱全忠聞變,遣將分兵東巡。王師範遣使以起兵告李克用,克用報書極贊之。
李茂貞初誅宦官
天復三年(903)正月六日,李茂貞請昭宗誅宦官"四貴",以便與朱全忠連和,奉車駕還京。昭宗喜,即遣鳳翔卒收中尉韓全誨、張彥弘、樞密使袁易簡、周敬容四人,斬其首。另任宦官第五可范為左軍中尉,仇承坦為右軍中尉,
王知古為上院樞密使,楊虔朗為下院樞密使。是夜,又斬神策都將李繼誨、李彥弼及鳳翔將李繼筠等十六人。第二天遣使囊全誨等二十餘人首以示全忠,全忠遣李振奉表入謝。不幾日,鳳翔誅宦官七十二人,朱全忠亦密令京兆搜捕退休宦官,殺九十人。
鳳翔解圍
宦官四貴韓全誨等已誅,而朱全忠圍猶未解。天復三年(903)正月,李茂貞卑辭致書請崔胤率百官赴行在。鳳翔啟城門將放唐昭宗出城,茂貞復請昭宗女平原公主嫁其子李侃,又欲以蘇檢女為景王秘妃以自固,帝後皆應從。二十二日,車駕出鳳翔幸全忠營,全忠素服迎拜,二十五日,崔胤率百官迎謁,二十七日入長安。帝被脅出奔半年,至是始返。
朱全忠、崔胤盡誅宦官
昭宗還長安,天復三年(903)正月二十八日,朱全忠、崔胤同奏對。胤奏請根除宦官禍害,悉罷諸司使,罷諸道監軍。是日,朱全忠以兵驅宦官第五可范等數百人於內侍省,盡殺之,
冤號之聲,響徹內外。出使監軍在外者,詔所在收捕誅殺,止留黃衣幼弱者三十人以備宮廷灑掃。昭宗憐第五可范等或無罪,作文祭弔。自是宣傳詔命,皆令宮女出入,神策兩軍內外八鎮兵悉屬六軍,以崔胤兼判六軍十二衛事。時宦官盡死,唯河東監軍張承業、幽州監軍
張居翰、清海監軍程匡柔、西川監軍魚全湮及退休居西川之嚴遵美受李克用、劉仁恭。楊行密、王建保護而幸留性命。韓全誨所獻宮女
宋柔等十一人及僧、道等二十餘人雖非宦官,亦送京兆杖殺。
崔胤專權
天復三年(903)二月,詔凡在鳳翔府出李茂貞、韓全誨之意所授官一概停廢。時宰相崔胤恃朱全忠勢專權,朝廷賜諸道詔書,獨無鳳翔,宰相
陸扆以為不可,崔胤奏貶之。又賜茂貞、全海所舉宰相蘇檢、盧光啟死。朝臣從昭宗幸鳳翔者,貶逐三十餘人。凡朝廷動靜,崔胤皆稟朱全忠,刑賞系其愛憎,中外皆畏之。翰林學士韓偓薦御史大夫趙崇、兵部侍郎王贊為相,崔胤惡其分己權,使朱全忠入爭辯,昭宗不得已,貶韓偓濮州司馬。
朱全忠進爵梁王
天復三年(903)二月,昭宗賜朱全忠號
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賜其部下迎鑾功臣不等。昭宗又以皇子為諸道兵馬元帥,全忠為副元帥。崔胤承全忠密旨,以幼童李祚充元帥。加全忠守太尉、進爵梁王。以胤為司徒兼侍中。四月,以朱全忠判元帥府事,天下兵馬盡歸其統轄。
朱全忠辭歸鎮
朱全忠置朝廷於手掌,天復三年(903)二月間,全忠奉昭宗命致書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取回平原公主。又以汴將朱友裕為鎮國節度使;奏留步騎萬人於舊神策兩軍營署,以朱友論為左軍宿衛都指揮使,汴將張廷范為宮苑使、王殷為皇城使、蔣玄暉充街使。於是全忠之黨遍布禁衛及京輔。一切安排就緒,全忠辭歸大梁。昭宗為之餞行,崔胤送至霸橋。
王師範力拒朱全忠
天復三年(903)三月,朱全忠至
大梁(今河南開封)調集大軍進攻淄青王師範。汴將朱友寧擊敗王師範弟師魯兵,進攻
青州(治今山東益都);葛從周引兵圍兗州。王師範求救於淮南,楊行密遣步騎七千赴之,又遣兵數萬攻宿州(今山東宿縣)。五月,淮南兵合淄青兵攻
拔密州(今山東諸城),斬刺史劉
康乂。六月,汴兵拔登州(今山東蓬萊),淄青兵拒戰,斬朱友寧於陣,大破汴魏軍。七月,朱全忠自率二十萬大軍攻師範,大破淄青、淮南兵,收復密州。
楊行密攻鄂州杜洪
天復三年(903)正月,楊行密遣李神福攻
杜洪。三月,李神福圍鄂州(今湖北武昌),杜洪求救於朱全忠。四月,全忠遣將韓京率萬人赴援,又遣使請荊南節度使成汭、武安節度使馬殷、武貞節度使
雷彥威出兵救洪。成汭欲取江淮之地以自廣,乃自江陵發舟師十萬沿江東下。五月,成汭行未至鄂州,馬殷、雷彥威乘虛襲江陵。成汭將士亡其家,皆無鬥志,其舟師被淮南將李神福攻破,戰艦被焚,成汭赴水死。韓京聞敗亦引兵還。
朱全忠守中書令。李茂貞為尚書令,官在全忠上。茂貞畏朱全忠之強,居官不敢在全忠上,累表乞辭尚書令。天復三年(903)五月,詔復以李茂貞為中書令。
雲州叛晉
天復三年(903)五月,李克用所署雲州(今山西大同)都將王敬暉殺刺史劉再立,叛降劉仁恭。李克用遣李嗣昭、李存審將兵討擊,仁恭遣兵五萬救敬暉。嗣昭畏燕兵之強,退保樂安。敬暉乘晉軍退走,棄城而逃。克用怒嗣昭、存審失王敬暉,皆削其官。
雜譚逸事
崔胤募禁衛兵
宰相崔胤判六軍,但左右龍武、羽林、神策等軍已名存實亡。天復三年(903)五月,崔胤奏請募兵。詔命六軍諸衛副使、京兆尹鄭元規立格召兵於市。朱全忠自此疑崔胤有圖己之心。十一月,汴將
朱友倫在禁軍左軍擊球,墜馬而卒,全忠疑崔胤故意謀害,殺同擊球者十餘人,以兄予
朱友諒代典宿衛。崔胤更畏全忠,向全忠解釋募兵為防李茂貞。全忠假意聽從,暗中使麾下壯士應募以察其變,胤不之知,猶日夜繕治兵仗不息。
王建進爵蜀王
天復三年(903)八月十三日,詔加西川節度使、西平郡王王建守司徒,進爵蜀王。
楊行密三部將叛變
楊行密部將寧國節度使田君與潤州團練使安仁義居功不滿,天復三年(903)八月同舉兵反。田君又遣使至壽州(今安徽壽縣)約奉國節度使朱延壽同叛,使者被獲,行密用計執斬延壽。九月,淮南將李神福、台濛敗田君兵,進圍宣州(今安徽宣城);另一將王茂章攻潤州。十月,台濛設伏大破田君。十二月,田君率死士數百出戰,陣上被台濛斬殺,濛遂克宣州。潤州(今江蘇鎮江)則久外攻不下。
王師範降於朱全忠
天復三年(903)九月,王師範遣使求降於朱全忠,稱韓全誨、李茂貞以朱書御札使之舉兵,而不敢違。時朱全忠聞李茂貞將起兵逼京畿,恐其復劫昭宗西去,欲迎車駕都洛陽,乃受師範降,並以師範權淄青留後。淄青行軍司馬劉尋亦以兗州降於汴將葛從周,朱全忠表為保大軍(駐節鄜州,今陝西富縣)留後,以拒李茂貞。
王建取忠、萬、夔、施四川
蜀將王宗本請出兵取荊南,王建即以宗本為開道都指揮使,將兵東下三峽。天復三年(903)九月,夔州(今四川奉節)刺史侯矩因成汭死,以州降宗本。蜀遂平定夔、忠(今四川忠縣)、萬(今四川萬縣)、施(今湖北恩施)四州之地。王建復以侯矩為夔州刺史,更姓名曰王宗矩。以王宗本為武泰留後,徒治涪州(今四川涪陵)。
契丹始建開教寺
天復三年(903)七月,契丹酋領
耶律阿保機率眾攻掠河東代北諸郡,虜獲牲口數萬,馬牛羊不計其數。九月,阿保機於潢河(今西遼河支流黃水)之南建龍化州,並在城內建開教寺,此為
契丹信
佛教之始。
趙匡凝襲掘荊南
成汭敗死,荊南節鎮無主。天復三年(903)十月,山南東道節度使趙匡凝遣兵襲荊南(今湖北江陵),逐雷彥威之兵,據有江陵。匡凝表其弟匡明為荊南留後。時唐室虛弱,諸道貢賦多不
上供,唯匡明兄弟委輸不絕。
朱溫殺前宰相張浚
致仕宰相張浚曾策動王師範舉兵反朱全忠。全忠將謀篡奪,恐浚扇動藩鎮反對,令河南尹張全義殺浚。天復三年(903)十二月,全義遣牙將殺浚。浚子格逃至荊南而入蜀。張浚,字禹川,本河間人(今河北),僖宗時以處士召為太常博士。昭宗時建言朝廷強兵以服天下,征諸鎮兵討李克用,兵敗遭貶。乾寧中,上疏乞骸骨,以左僕射致仕,屬於洛陽長水墅,而時常議論國家大事。昭宗播遷,浚致書藩鎮,號召勤王。及朱全忠脅昭宗遷都洛陽,浚即知其將行篡弒,致被全忠殺害,其家百餘人並遭難。
劉仁恭始挫契丹
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習知契丹虛實,常乘秋深深入塞外討擊,焚塞下野草,使契丹馬多餓死。天復三年(903)十二月,契丹酋領耶律阿保機遣其妻兄阿缽入寇,幽州將劉守光佯與之和,設伏擒之,後阿保機以重賂贖回。
日僧能光入蜀
天復三年(903),洞山良價弟子瓦室和尚能光(日本國人)入蜀,永泰軍節度使鹿虔扆舍宅為禪院,俾能光居之。
朱全忠殺崔胤
朱全忠欲遷昭宗都
洛陽,恐宰相
崔胤立異,天復四年(904)正月,密表崔胤專權亂國,離間君臣,並其黨六軍諸衛副使鄭元規、威遠軍使陳班等,皆請誅之,詔貶胤等,公布胤等人罪狀;胤所募兵全部解散;以
崔遠、
柳璨為宰相。全忠密令朱友諒以兵圍崔胤第,殺胤及鄭元規、陳班並胤所親厚者數人。
人物生卒
馮延巳(903年-960年)是五代時詞人,廣陵人。字正中,一說名延己,但支持延巳的較多。南唐時官至宰相。是後主李煜的老師。有《陽春集》傳世。馮延巳詞風清麗,善寫離情別緒,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被認為開創“以景寫情”的手法,對李煜影響很大。馮延巳、李煜被認為直接影響了北宋以來的詞風。有“吹皺一池春水”名句。
2.平將門出生
平將門(平將門,たいらのまさかど,903年-940年),日本
桓武天皇五世孫,於
朱雀天皇天慶二年(939年),舉兵在下總國謀反,自稱新王。2月13日,在幸島郡北山一戰中身中
藤原秀鄉鏑矢而戰死,其後遭到斬首。‘太平記’提到,其首級經三月而嚴色不變,且雙目睜開。其後,首級為求期
胴體而大發怒聲,更憤而飛向東空。途中,力竭墬落。是為後首冢所在之地。桓武天皇后裔、授平氏、高望王(たかもちおう)之孫。
鎮守府將軍平良將(平良將。たいらのよしまさ)之子。因挑起下總國、常
陸國平氏一族之抗爭、襲擊關東諸國的國衙、奪去國司金印等事,被朝廷視為朝敵。自稱新皇、欲自立為王而被
藤原秀郷、
平貞盛等討伐、粛清(承平天慶の亂)。死後被祀於築土神社、神田明神、國王神社等地。亦有武士的發端之評價。
3.空也出生
空也生於平安中期的公元903年。有關他的出身並不清楚,既不知他是何人之子,也不知他家鄉何處,他自己也從來沒有提過。日本歷史上一說,根據空也所創的西光寺寺史記載,他是第六十代醍醐天皇的第五個兒子;另有一說,他是仁明天皇的皇子常康親王之子。當時即使出身皇家,只要不是出自藤原家之女,不僅無法在政界發揮才能,反而可能被捲入政治鬥爭。此時,藤原家已逐漸以天皇外戚掌握政權,權勢日趨頂峰,更確立了攝關政治。所謂攝關,說穿了就跟中國的外戚宰相干政一樣,不過日本的攝關手段更高明,嫁進宮的皇后妃子多不勝數。平安的末期宮中政治混亂,爾虞我詐也不輸戰國時期。
4.菅元道真卒
菅元道真顯赫的政治生涯,引起左大臣藤原清貴的嫉妒,不斷對他進行誣告,天皇相信讒言,於公元901年把他從京都貶至太宰府。管元道真因此抑鬱成疾,兩年後病情加重,於公元903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