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3年

公元前353年

公元前353年,著名的截擊戰桂陵之戰發生於該年。齊國通過該戰役打敗了強大的魏國,從而雄霸東方,成為當時勢力強大的戰國“七雄”之首。桂陵之戰是戰國中期齊、魏兩大國之間的兩場著名戰爭之一。當時齊國的軍事家孫臏,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孫武“避實而擊虛” 、“攻其所必救”、“致人而不致於人”、“示形動敵”的作戰指導思想,採取“圍魏救趙” 、“批亢搗虛”、“減灶誘敵”等高明戰術,在桂陵擊敗實力強大的魏國軍隊。對於結束魏國在中原地區的霸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對戰國整個戰略格局的變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三百五十三年
  • 外文名:353 B.C
  • 公曆:公元前353年
  • 世紀:公元前4世紀
  • 天數:閏年,共366天
  • 立春:2月8日
  • 生肖:龍
  • 乾支:戊辰
  • 上一年:公元前354年
  • 下一年:公元前352年
公元前353年 - 大事件
1、公元前353年,魏惠王就攻占了趙都邯鄲,並強占了三年之久。
2、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
3、公元前353年:韓昭侯為改變韓國弱國地位,任申不害為相,實行改革。申不害在韓國“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公元前341年申不害死後,韓國不斷受到秦國的征伐,儘管韓魏兩國聯合抗秦,終因連年征戰,國力日衰,於公元前230年為秦國所滅。
4、公元前353年,申不害在韓國輔助韓昭侯變法,提出“明法”、“用術”的主張,並特別重視“術”。(術就是指帝王駕御群臣的秘密之術)。
5、公元前353年,龐涓從鬼谷子處學成入魏,以精通兵法為王錯重用,推薦魏王任大將軍。
公元前353年 - 戰役
桂陵之戰:公元前353年爆發了桂陵之戰。當時,為了擺脫魏國霸權的控制,進而達到兼併土地、擴張勢力的目的,趙成侯於公元前356年在平陸(今山東省汶上)和齊威王宋桓侯相會結好,同時又和燕文公在阿(今河北省南陽北50里)相會。趙國的行為引起魏惠王的極大不滿,適逢公元前354年,趙國向依附於魏國的衛國發動戰爭,迫使衛國屈服稱臣。於是魏國便藉口保護衛國,出兵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強行攻打。趙與齊有同盟關係,鑒於邯鄲局勢危急,遂於公元前353年遣使向齊國請求救援。齊威王聞報趙國告急,遂召集文武大臣進行商議。丞相鄒忌反對出兵救趙。齊將段乾朋則認為不救趙既會失去對趙國的信用,又會給齊國自身造成麻煩,因而主張救趙。但他同時又指出,以當時的戰略形勢來考慮,如果立即出兵前赴邯鄲,趙國既不會遭到損失,魏軍也不會消耗實力,對於齊國的長遠戰略利益來說是弊大於利。因此,他主張實施使魏與趙相互削弱,而後“承魏之弊”的戰略方針。具體地說,是先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牽制和疲憊魏國。待魏軍攻破邯鄲,魏、趙雙方均師勞兵疲之際,再予以正面的攻擊。段乾朋這一謀略顯然有一石三鳥的用意。第一,南攻襄陵,牽制魏軍,使其陷於兩面作戰的窘境;第二,向趙表示了援助的姿態,信守盟約,維持在平陸相會時所建立的兩國友好關係,幫助趙國堅定其抗魏的決心;第三,讓魏、趙繼續互相攻伐,最後導致趙國遭受重創、魏國實力削弱的結果,從而為齊國戰勝魏國和日後控制趙國創造有利的條件。段乾朋的這番謀劃,完全符合齊國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因此為齊威王所欣然採納。齊威王決定以部分軍隊聯合宋、衛南攻襄陵,主力暫時按兵不動,靜觀事態發展,準備伺機出動,以求一舉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