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公共汽車從設計和技術特性的角度看,與其它大、中型客車的車型(如
長途客車 、旅遊客車、團體客車等)不同,這種車輛設有乘客座椅及供乘客站立與走動的通道,要求站立面積大,車廂內通道與出入口寬、兩個以上車門,踏板低。如果是城郊公共汽車,則由於主要用於中距離城鎮間的客運,座位較城市公共汽車要多些,還應有行李艙或行李架。
發展歷史 起源 公共運輸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1826年。當時一位退休軍官在法國西北部的南特(Nantes)市郊開辦磨麵坊,將蒸汽機排出的熱水供人洗澡而興建公眾浴場,並提供接駁市中心的四輪
馬車 服務。
第一輛公共汽車
當他發現沿途的人們都可以使用他的公共馬車時,便開辦穿梭旅館之間的
客車 路線,讓乘客和郵件於沿途自由使用。
巴黎是公車的先行城市,倫敦繼之。1829年7月4日,英國人George Shillibeer的公車(Omnibus)出現於倫敦街頭,沿新建的“新路”(New Road)往返柏丁頓Paddington與銀行地帶,經停
約克郡 Yorkshire Stingo,每日每個方向4班。不到十年,這一服務法國、英國及
美國東岸 各大城市(如巴黎、
里昂 、倫敦、紐約)得到普及。
公車對社會影響巨大,對城市發展起著最基本的推動作用的。公車使市民體驗到彼此間前所未有的接近,也縮短城市和鄰近村鎮間的距離、往來頻繁。
19世紀的公車以馬匹拉行。當時的路面使公車的舒適度受到限制。1881年,德國人
維爾納·馮·西門子 發明
有軌電車 ,使公車遇上了面世以來的第一個勁敵,因為公車行走於凹凸不平的石路上,
電車 卻在平滑的
鐵軌 上運行。至20世紀初,機動交通的試驗取得成功,公車亦開始改以引擎
驅動 。如今絕大部分公車仍以
柴油引擎 為動力。近些年有些國家開始研製使用石油氣、天然氣甚至電力驅動的公車。1827年,
法蘭西共和國 巴黎一家浴室的老闆用公共汽車接送顧客,最初的公共汽車像長長的箱子,是用馬拉的。1831年,英國人沃爾特·漢考克為他的國家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裝有發動機的公共汽車。這輛公共汽車以蒸汽機為動力裝置,可載客10人,當年被命名為 “嬰兒號” 並在倫敦到特拉福之間試運營。不久,以
汽油發動機 為動力的公共汽車代替了蒸汽機公共汽車。最早製造出汽油發動機公共汽車的是德國的
賓士汽車公司 ,長途公共汽車則源於美國。1910年~1925年間,美國開闢了許多長途公共汽車路線,連線沒有鐵路的地區。早期的公共汽車一般可載客20餘人比較舒適。
中國方面 1907年06月27日中國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從青島市區開往往麥克倫堡(今嶗山區柳樹台),其費用:屬於政府及其所屬單位每人每次2元(墨西哥元)。這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公交線了。自此,青島作為中國道路客運的發祥地,掀開了中國道路客運運輸的新歷史。1910年7月,此條線路延伸至青島館陶路49號,這裡自然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汽車站-館陶路汽車站。
1908年03月05日中國第一輛
有軌電車 ,行駛6.04公里,從
靜安寺 開到外洋涇橋上海總會(今
廣東路 外灘 ),它標誌著上海近代公共運輸的誕生。
1922年08月01日
上海租界 市內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通車,是公利汽車公司經營。
1934年01月05日中國公共汽車公司從英國進口的
雙層公共汽車 進行試車。4月1日,雙層公共汽車正式投入1路線運行。
1949年07月01日發售上海市區公共運輸月票。公共汽車普通月票每張9元,優待月票每張6.3元,電車普通月票每張8.40元,優待月票5.88元(均折合新人民幣)。
1950年6月上海市公共運輸修造廠首次自行設計的1000型
無軌電車 試製成功。
1956年10月25日上海市公共汽車公司成立。原公共汽車第一、二車場、公私合營
浦東 公交公司歸該公司領導。
上世紀60年代末期交通部門引進了一批兩節車廂的大容量鉸接式公車,由於車長14.8米,是一般車的兩倍,人們就稱之為“巨龍車”。
1975年12月01日上海最後一條有軌電車線3路(虹口公園-五角場)拆除,改行93路汽車。
1990年04月30日國內第一條隧道無軌電車線路隧道五線(淡水路-梅園新村)通車。全市無軌電車線路達到22條。
1993年年初雙層公共汽車投入運行。
淮海路 運行雙層1路(老西門-虹橋路),
共和新路 運行雙層2路(上海站-
彭浦新村 )。
1993年捷運1號線部分路段試運行,拉開了
上海軌道交通 高速建設發展的帷幕。
1996年07月23日上海第一輛空調公車出現在46路公交線上,吸引了市民爭相體驗。
類別 公共汽車的分類有多種,按照運行區間,可以分為短途(市區內)和長途(市區間)公共汽車;按照燃料種類的不同,可以分為燃油、燃氣和電動公共汽車;按照車型結構的不同,可分為單層、雙層、鉸接式公共汽車等。
最初,城市公共汽車大都由載貨汽車底盤改裝而成,現代城市公共汽車的底盤一般都是根據客車的要求專門設計和製造而成。已開發國家的城市公共汽車,均已實行無人售票,因此裝有收款機或驗票機,中國的公共汽車除市郊外已基本實現無人售票。
分類標準 此外,
公車 (公共汽車)可以根據其機械操作、外形設計等而分為以下類別:
按格局分類 ●
雙層巴士 :車廂分為兩層,載客量更大。一般而言,一輛車長10米並容許企位的單層巴士可運載約60名乘客,而長度相近的雙層巴士則能運載約130名乘客。倫敦、香港、新加坡、柏林、
孟買 等城市均大量採用
雙層巴士 。其中,自1950年代起於倫敦服務的Routemaster車款更成為該市的地標(因應
歐盟 要求歐洲各國的
巴士 在2016年後必須全數是超低地台巴士以方便老弱人士,於2005年年尾全數退役)。有些雙層巴士的上層不設車頂,供遊客登上作瀏覽沿途景色,稱為“開篷巴士”。香港亦有開篷巴士為接駁
山頂纜車 站至
中環 的服務(編號為15C,由
新世界第一巴士 運營)。台灣的台北市公車處曾購買過雙層巴士,後因車輛高度以及車輛其他問題而不再添購、使用。
雙層巴士
●
鉸接 巴士 (掛接巴士) :有些公車會以兩節車身來增加長度及載客量,並在兩節車身間加設可伸縮的接合位置(類似火車車卡之間的接駁部分)以輔助轉向。這些公車稱為掛接巴士,於北美各地頗為盛行。中國大陸稱“鉸接車”、“通道車”或“巨龍(車) ”。在中國北京等地一度很常見,但這在台灣較罕見。 20世紀80年代中期,瀋陽
客車 製造廠生產出了全中國第一台“雙鉸接巴士”,商標為華龍牌,長23米,並進行了量產,曾在瀋陽、大連多條公交線路上長期使用。近些年歐洲製造商更生產了“雙掛接巴士”、“雙層掛接巴士”等;全球最長的巴士--在巴西行走,長26.8米的沃爾沃(香港稱“
沃爾沃 ”為“富豪”)B12M巴士,便是一輛雙掛接巴士。
鉸接巴士
●
低地台巴士(障礙殘疾人巴士) :在20世紀末期開始盛行的低地台巴士,車廂地台比舊款巴士更貼近路面,並且不設梯級。全車低地台的被稱為低地板巴士,而後半車廂有二三台階而前半車廂低地板的被稱為低入口巴士。這些巴士裝有設施以方便行動不便的乘客(如乘坐輪椅的人士),並縮短上落所需的時間。在香港,低地台巴士是很常見的。香港的九巴率先引入低地台巴士。隨著香港社會對無障礙運輸的需求增加,加上新機場啟用,政府要求各間巴士公司以低地台巴士服務機場線。自此之後,所以
香港巴士 公司均只會購置環保低地台巴士。而在中國大陸,低地板的無障礙巴士還是比較少見,只有在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在一些小城市的特定線路上運行。其中北京的低地板車比率可能是大陸最高的。像長安街上的1路、52路等。
低地台巴士
按尺寸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