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北七真

全真道北七真

全真道北七真

北七真指王重陽祖師門下的七大弟子。有:馬丹陽、譚處端、邱處機、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華山玉泉院七真殿即為專祀之所。

基本介紹

  • 本名:全真道北七真
  • 出生地:汝州
  • 出生時間:1123
  • 去世時間:一1183
馬丹陽,人物簡介,寓居汝州,醫學貢獻,傳奇人生,譚處端,簡介,傳奇史實,思想與著述,傳承典故,邱處機,掌教前期,掌教時期,晚年生活,成就及榮譽,主要思想,文學成就,培養人才,政治成就,醫學成就,劉處玄,傳說與史實,拜師學道,關中修煉,山東弘道,應召赴京,傳承與著作,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

馬丹陽

生平見前,傳有道教全真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丹陽抱一無為真人”,除七真殿外,華山大上方丹陽洞有祀。
(1123一1183)金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全真道遇仙派的創立者。初名從義,字宣甫,更名鈺,字宮寶,號丹陽子,宋陝西扶風人。後遷往山東登州寧海縣(今山東省牟平)。擅針灸療法。

人物簡介

金貞元年間(公元1153-1156年)登進士第後,分配在一個縣裡管攝六曹(即兵、刑、工、吏、戶、禮)。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間遇重陽子王嘉授以道術,遂與妻孫不二同時出家,同拜王重陽為師,改名鈺,號丹陽,後在菜陽遊仙宮羽化。後開全真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贈封為丹陽抱一無為其人,世稱丹陽真人。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寓居汝州

馬丹陽曾長期寓居河南汝州北街。他精通醫術,善針灸,所創“馬丹陽十二神針”甚為有名.明陳繼洲在其所著《針灸大成》中載有《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言其療效“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最後並說此針的傳授原則:“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至(好)人可傳授,非(不合適的)人莫浪(亂)
全真道北七真
說”。丹陽在汝州行醫時,有一少婦猝死於路上,丹陽一見,急俯身口對口吮吸。路人以為輕薄,少頃,丹陽吐出吮吸痰,少婦立時甦醒,觀者才解除誤會齊稱神奇。丹陽死後,民眾在他的行醫處修建一座丹陽觀以作紀念,那條街因此稱為丹陽觀街,今為丹陽東路。

醫學貢獻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金代針灸家馬丹陽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十二個經驗效穴。《針灸大全·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並治雜病歌》:“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沖崑崙穴,環跳與陽陵,通里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馬丹陽為道教北七真之一,其針灸醫技尤為精湛,享有盛譽。其著有《天星十二穴主治疾病歌》又名《天星十二神針法》。天星十二穴分布於人體十二經脈,《天星十二穴主治疾病歌》云: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沖崑崙穴,環跳與陽陵,通里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穴……今就根據《天星十二穴主治疾病歌》引為論述,逐步闡釋其十二穴醫療療效和意義。足三里《疾病歌》“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泄瀉,腿腫膝肧酸,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便寬,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乃本經“合”穴,里指邑、居,有集會通達之意,三指膝下三寸,故名足三里。其功能調理脾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主治胃痛、腹脹、嘔吐、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中風、水腫、下肢不遂、心悸、虛勞羸瘦,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之一。直刺1-2寸,可灸,針感為酸脹麻電感,可向膝、脛、足部放散。現代醫學研究,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手三里,觀察發現胃馳緩時,針刺能使其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痙攣,針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椎,能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上升,能增強其免疫力,胃切除,剖宮產的針麻要穴。配、內關、中脘、公孫、主治慢性胃炎。內庭《疾病歌》“內庭次指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疼酸,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內庭屬足陽明胃經,乃本經“榮”穴,內,指裡邊;庭,指院穴當趾縫端,如門內之庭院,故名。在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其功能清胃止痛,通調腑氣。主治齒痛、口??、喉痹、腹脹、痢疾泄瀉、足背腫痛、熱病、胃痛吐酸。直刺0.3-0.5寸,可灸,針感為酸脹。配天樞、曲池、治濕熱泄痢。曲池《疾病歌》“曲池拱手取,屈時骨邊求,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偏身風癬癩,針著既時瘳。”曲池屬手陽明大腸經,為本經“合”穴。該穴屈時取穴,穴外有凹,形似淺池,故名。其功能疏風清熱,調和營衛,主治熱病、咽喉腫痛、齒痛、高血壓、癲狂、上肢不遂、肘臂腫痛、吐瀉、痢疾。直刺1-1.5寸,可灸,針感為酸脹或麻電感,可向腕,手或肩部放散。配合谷、肩胒、肩鬸、臂臑、天宗主治肩周炎。現代醫學研究,該穴有抑菌抗炎作用,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B-鏈球菌引起實驗性闌尾炎,用強刺激手法針刺曲池,闌尾穴有肯定療效。合谷《疾病歌》“合谷在虎口,兩指岐骨間,頭痛並面腫,瘧病熱還寒,齒齲鼻衄血,口禁不開言,針入五分保,令人即便安。”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乃本經“原”穴,肉之大為谷,二處相連為合,穴當大指,二次指岐骨間,該處形似深谷,故名。其功能疏風解表,鎮痛通絡。主治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齒痛、失音、面腫、口眼??斜、牙關緊閉、半身不遂、指攣臂痛、熱病無汗、多汗、耳聾、耳鳴、腹痛、經閉、滯產、痢疾、小兒驚風。直刺0.5-1寸,可灸,針感以麻脹者居多,可向手指或肘背部放散,有的可傳導至面部,配太沖,有鎮痛止抽作用,針麻止痛常用穴。配曲池、風池、大椎、肺俞可治療傷風感冒;配光明、四白、攢竹可治療少年假性近視眼。委中《疾病歌》“委中曲瞅里,橫紋脈中央,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背梁,酸痛筋莫展,風痹復無常,膝頭難伸屈,針入既安康。”委中屬足太陽膀胱經,委,指彎曲,穴在膕窩正中,委而屈之取穴,故名。乃本經“合”穴其功能涼血瀉熱,舒筋活絡。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風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嘔吐、腹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直刺1-1.5寸,禁灸,針感酸脹或麻電感,可向小腿及足底放散《玉龍歌》環跳能醫腿股風,居鬸二穴認真攻,委中毒血更出盡,愈見醫科神聖功。配環跳、腎俞、大腸俞、承山、崑崙主治腰推病。承山《疾病歌》“承山名魚腹,肰腸分肉間,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腳氣並膝腫,展轉戰痛酸,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承山,屬足太陽膀胱經,承,指承接,穴在腓腸肌肌腹下端凹陷處,是處形若山谷,故名。其功能舒筋脈,理肛疾。主治腰背痛、小腿轉筋、痔疾、便秘、腹痛、疝氣。直刺1-2寸,可灸,針感以酸脹為主,可向膕窩及足底放散,配太溪、崑崙、照海、申脈、解溪治足跟痛。太沖《疾病歌》“太沖足大指,節後二寸中,動脈知生死,能治驚痛風,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墜腫,眼目似雲蒙,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太沖屬足厥陰肝經,木穴為肝經“原”穴“輸”穴,肝主藏血,“沖”要衝,因局部脈氣盛大,故名。其功能平肝鎮驚,泄熱理血,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口??、脅痛、遺尿、疝氣、崩漏、月經不調、癲痛、小兒驚風、下肢痿痹。直刺0.5-0.8寸,可灸,針感為酸脹。《備急千金方》太沖主面塵黑,肝咳刺太沖。現代醫學研究,對施行膽囊切除和膽總管控查術的急性膽道疾病患者,針刺足三里,陽陵泉或深刺太沖,觀察到能使注射嗎啡後,膽道壓力不僅停止上升,而且迅速下降,配足三里、陽陵泉、肝俞、膽俞、湧泉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崑崙《疾病歌》“崑崙足外踝,跟骨上邊尋,轉筋腰尻痛,暴喘滿衝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於此穴針。”崑崙屬足太陽膀胱經,為本經“經”穴,崑崙,指山名,形容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後,故名。其功能清頭明目,利腰摧產。主治頭痛、項強、目眩、瘧疾、腰痛、肩背拘急、足跟痛、小兒驚風、難產。直刺0.5-0.8寸,可灸,針感以酸脹為主,可向小趾放散,《針灸大成》妊娠刺落胎。環跳《疾病歌》“環跳在髀樞,側臥屈足取,折腰莫能顧,冷風並濕痹。腳胯連肰痛,轉側重郗覷,若人針灸後,頃刻病消除。”環跳屬足少陽膽經,穴當髀樞,針此穴疾去痛止,可跳躍如常,故名。其功能祛風濕,利腰腿。主治下肢風濕痹痛、癱瘓、腰胯痛。直刺2-3寸,可灸,針感為酸脹或麻。配腰陽關、陽陵泉、絕骨、委中、崑崙主治腰椎肥大性下肢疼痛麻木症。陽陵泉《疾病歌》“陽陵居膝下,外腑一寸中,膝腫並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床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為本經“合”穴,外側為“陽”、“陵”指高處,“泉”凹陷,穴在下肢外側腓骨小頭前凹處,故名。其功能清肝利膽,舒筋活絡。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腫痛、麻木、腳氣、膽腑病、口苦、嘔吐、黃疸、破傷風。直刺或向下斜刺1-1.5寸,可灸,針感為酸脹,可向下放散。現代醫學研究,針刺能增強膽囊運動和排空能力,此種作用,在有針感時既開始,在起後10分鐘更為明顯。配日月、期門主治膽囊炎、膽結石、黃膽。通里《疾病歌》“通里腕側後,去宛一寸中,欲言聲不出,懊?鴔及怔忡,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虛則不能食,暴暗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通里屬手少陰心經,為本經“絡”穴,經過為通,鄰里為里,是穴為手少陽絡脈由此別處,與手太陽經聯絡,經氣由此通達表里二經,故名。其功能養血安神、熄風開音。主治暴暗、舌強不語、心悸怔忡、頭暈、目眩、咽喉腫痛、腕臂痛。直刺0.2-0.5寸,可灸,針感為酸脹,可向前臂及腕部放散。配、內關、神門、膻中、足三里、三陰交、太沖、主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不齊。列缺《疾病歌》“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壅上。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去如拿。”列缺屬手太陽肺經,為本經“絡”穴,該穴位於橈骨莖突的缺列外,手太陰脈從這裡別走手陽明脈,故名。其功能宣肺疏風,通調任脈,四總穴之一。長於治療偏頭痛、正頭痛、頸項強痛、口眼??斜、腕腿無力。向上或下斜刺0.3-0.8寸。可灸,針感以酸脹者居多,可向肘部放散。配合谷、風池、四神聰、太沖、率谷主治頭痛。以上天星十二穴都為人體十二經脈最重要和常用的穴位之一,其治療病症廣泛,療效明顯。

傳奇人生

馬丹陽祖籍陝西扶風,為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後裔。為避五代之亂,徙居寧海,世居城內,富甲一州。丹陽幼即能詩,曾誦《乘雲駕鶴詩》,眾人奇之。弱冠即中進士,充本軍吏,攝六曹,皆孚群望。丹陽雖登第,卻不樂仕進,以浮沉濁世為恥,雅志抱元守一,冀有所遇。每浪飲之時,常說“醉中卻有那人扶”。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得遇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對他說:“不遠千里,來扶醉人。”馬丹陽恍然大悟,與妻孫氏同拜王重陽為師,拋家修煉於崑嵛山中。王重陽仙逝以後,馬丹陽廬墓三年,復歸崑嵛山之紫金峰,建“契遇”庵,修道其中。傳說,一日在山中漫遊之際,他忽然看見虛妙真人,而其餘在場的人卻不能看見。曾作《歸山操》詩:“能無為兮無不為,能無知兮無不知。知此道兮誰不為,為此道兮誰復知。”言語飄逸,人們爭相傳誦,卻少有能解者。只有邱長春贊馬丹陽是“手握靈珠常奮筆,心通天籟不吹簫。”(上詩與贊,均見閻士選《海上七真人傳》)。馬丹陽繼承全真道,自創遇仙派,廣收門徒,弟子眾多。平日,馬丹陽傳真布道,詠歌談笑,欣然自適。1204年12月27日,突然對他的弟子們說:“今日當有非常之喜。”不一會兒,竟闔然仙逝。終年61歲。馬丹陽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不僅能詩善文,而且還擅長針灸療法,常無私周濟貧苦。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被封為“丹陽抱一無為真人”。所著《洞玄金玉集》,共10卷,輯所作詩歌一千餘首,全面地反映了他脫塵離俗、色空俱忘、清靜無為、修煉性命的主張。除此之外,還著有《神光璨》等。

譚處端

生平見前,傳道教全真南無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長真蘊德真人”。

簡介

譚處端(公元1123--1185)初名玉,字伯玉,後改法名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洛陽人。涉獵經史,善書法,為人慷慨重孝義。金大定七年,師從王重陽,於馬鈺後繼任掌教,大定二十五年安然仙逝洛陽乾元宮。 為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人物之一
元世祖至元六年贈封“長真雲水蘊德真人”。為“北七真”之一。號長真真人。以修煉、傳承他的教理、思想為主的門人派別稱為全真南無派,簡稱南無派

傳奇史實

譚處端素患風痹,藥石難愈。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聞重陽至山東,扶杖往求治療之法,重陽扃戶不納,乃堅守終夕,門忽自開,重陽以為「仙緣」得契,召之同衾而寢,及晨下床,宿疾遂愈。遂乞侍左右,終身侍之。祖庭葬師之後,與劉處玄離陝至洛,出入紅街紫陌,花林酒陣
全真道北七真
之中,對境煉心,直至對境無心。
譚處端善書法、尤喜書“龜”、“蛇”二字,每日習而不已,妙將入神,有飛騰變化之狀,奉道信士多收藏之,以為珍寶。
據《金蓮正宗記》﹕“曾過招提,就禪師處乞殘食。禪師大怒,以拳毆之,擊折兩齒,先生和血咽入腹中。旁人慾為之爭,先生笑而稽首,殊不動心,由是名滿京洛。

思想與著述

譚處端師事王重陽,朝夕參請,多得玄旨,摒絕思慮,泯滅人我,苦心修道,同時關注儒家倫理,認為“忠孝仁慈勝出家”,他略微修改了馬丹陽出家修行的理論,認為在家也可以修行,這一修改,使此後全真道更適合民情而得到迅速發展。
譚處端有《水雲集》傳世,今存《道藏.太平部》。弟子有王道明、董尚志。

傳承典故

創立全真南無派,於明末尚有影響,然不及龍門派。弟子有王道明、董尚志。
典故
1.善書法、尤喜書「龜」、「蛇」二字,每日習而不已,妙將入神,有飛騰變化之狀,奉道信士多收藏之,以為珍寶。
2.據《金蓮正宗記》﹕「曾過招提,就禪師處乞殘食。禪師大怒,以拳毆之,擊折兩齒,先生和血咽入腹中。旁人慾為之爭,先生笑而稽首,殊不動心,由是名滿京洛。」

邱處機

生平見前,傳道教全真龍門派,元世祖詔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除七真殿外,西峰等處舊有供奉。
(1148--1227年),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掌教人。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今屬山東)。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人物之一.
金代登州棲霞(山東)人,字通密,號長春子,後贈號長春真人。年十九出家寧海崑嵛山,(今牟平東面,文登境內)。師王重陽,和其它師兄弟合稱“全真七子”他們是:丹陽馬鈺、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馬鈺之妻)。全真七子隨王重陽一起創立道教全真派,丘處機在王重陽去世後入磻溪穴居,歷時六年,行攜蓑笠,人稱“蓑笠先生”。後又赴饒州龍門山(今寶雞市)隱居潛修七年,成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

掌教前期

丘處機,自幼失去雙親,嘗遍人間辛苦。從童年時就嚮往修煉成“仙”,少年時棲身村北的公山,過著“頂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飲松風”的生活。傳說,他為了磨鍊意志,曾一次次將銅錢從石崖上扔進灌木叢,直到找到為止。
1148年(農曆正月初九日)生於山東登州棲霞。1167年開始學道。1168年拜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為他取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1169年(金大定九年),王重陽攜弟子4人西遊,途中病逝於汴梁城,彌留之際囑咐說:“處機所學,一任丹陽。”自此,丘處機在馬丹陽教誨下,知識和道業迅速長進。
1168至1170年間,丘處機跟隨王重陽在山東和河南傳教。1170年春,王重陽在河南汴梁逝世後,丘處機跟隨同門馬鈺譚處端劉處玄到陝西終南山拜會王重陽的朋友,及後於1172年將王重陽遷葬終南山
1174年(金大定十四年)8月,丘處機隱居皤溪(在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部)潛修7年,又到隴州龍門山潛修6年。這期間,他“煙火俱無,簞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獨坐”,生活極為清苦,但“靜思忘念,密考丹經”,潛心於養生學和道學的研究,並廣交當地文人學士,獲得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
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3月,丘處機應金世宗召,從王重陽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陽、馬丹陽(時已去世)像於官庵,並主持了“萬春節”醮事。向皇帝作“持盈守成”的告誡。名聲大振。
1191年(金明昌二年)秋,丘處機東歸故里,修建了一處修道之所,金章宗皇帝賜匾額“太虛觀”,即後來的太虛宮。因該宮地處濱都里村,棲霞人俗稱之濱都宮。

掌教時期

1203年劉處玄逝世,丘處機成為全真道第五任掌教。丘處機掌教時間長達二十四年,期間他在政治和社會上積極發揮自己的影響,使全真道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
在1203至1219年間,他在山東蓬萊、芝陽、掖縣北海膠西等地傳教;1214年,山東發生楊安兒起義,金朝駙馬都尉仆散朝恩請丘處機協助招撫亂民,憑藉丘處機的聲望,登州萊州等地很快恢復平靜;又1216至1219年間,南宋和金朝政府屢次詔請丘處機赴朝,但他都沒有前往。

晚年生活

1224年春天,丘處機應燕京官員的邀請主持天長觀。1227年,成吉思汗下詔將天長觀改名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並賜「金虎牌」,以“道家事一切仰『神仙』處置”,即詔命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金朝正大四年、1227年)農曆七月初九日,丘處機在長春宮寶玄堂逝世,享齡80歲。在逝世一周年,他的弟子將他安葬在長春宮內的處順堂。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贈封他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

成就及榮譽

邱長春真人是“萬里赴詔,一言止殺,悲天憫人”的道教全真龍門開創祖師。在學術界有不少人對他進行過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並撰文予以評價。尤其是在對他思想評價的認識上,各有說法。儘管如此,筆者翻閱了有關史料,覺得對他的思想還是有進一步說明的必要。長春真人姓邱名處機(1148一1227),字通密,一號長春子,世稱長春真人。出生於山東棲霞縣濱都村,幼敏而強記,博而高才。時南宋高宗稱巨納貢於金。黃河流域蘇北皖北皆在金人鐵蹄蹂蹦之下。中原失主,戰禍不息,民不聊生。宋孝宗乾道二年,即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十九歲的邱長春在此境遇惡劣的社會環境中,以超塵俗之見,另闢人生蹊徑,於是入牟平嵐箭山學道。盟年聞全真教主王重陽在寧海州城傳道。“遂竭蹂而往,摳衣請教”(《金蓮正宗記》)。重陽真人大器之,一長春乃拜為師。重陽祖師原名中孚,字允卿,後應武舉,易名德威,字世雄。陝西鹹陽人,出身豪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痛祖國之淪亡,憫民族之不振,眼看山河破碎,卻又無能為力,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遁身於道門。在金大定七年(1167)夏,離陝東遊山東,閏七月到達寧海,遇馬鈺、孫不二夫婦,遂築庵居之,開始創立“全真教”。其旨以“識心見性、澄心誠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氣為真功”,以“濟貧拔苦、先人後己、與物無私為真行”。《全真清規》雲:“祖師設教,仙聖度人,開大乘之門徑,通眾妙之要津,伸歸元而造理,警忘心以全真,貴思心於清靜,務圓性於朴淳”。主張三教合一,意在民族文化不致泯滅。教人誦習《道德徑》、《般若心經》、《孝經》(《甘水仙源錄》)。《全真祖師碑》稱:“凡立教必以三教名之”。至大定九年貢陽祖師先後共收了馬飪、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名得意弟子。這七位弟子為全真教的廣泛傳布建立了功勳。後來人們尊他們為七真。長春真人隨重陽祖師在山東活動二年多,隨後南遊汴梁,歲月既久,道心愈堅。後重陽羽化,長春與馬鈺、譚處端、劉處玄等護樞歸終南山,葬重陽於故鄉,四人廬墓禮畢而後別,長春真人乃入皤溪穴居,以待隨緣行事,濟世救民。《甘水仙源錄》記他此時“日乞一食,行則一蓑,雖策瓢不置也,人謂之蓑衣先生,晝夜不寐者七年,繼而隱隴州龍門山六年”。長春真人直接繼承了王重陽三教合一的思想,闡揚全真旨意。睹塵世之災難,悟人生之真諦,認為先聖所示之大道,各有旨趣而一理相貫,不相違逆。他曾說:“儒釋道源三教祖,由來千聖古今同”(《磻溪集》卷一)。三教大道,皆可救世,適時而用,只是世人執迷不悟,自造憂患。在處世上,他說“和光同塵隨是非,化聲相待無相潔”,然而“達士隨方化有情”(《磻溪集》卷三),就是說達士無除暴懲惡之權,只宜隨緣說法,方便行事,弘揚教化,引人向善而已。雖然“眾人皆不悟,三教莫能規”(《磻溪集》卷四),而長春真人仍致力乾“建德隨方料物宜,因時設教從人樂”(《磻溪集》卷三)。真人年逾七旬,西遊萬里,度化成吉思汗戒殺。長春真人謹言慎行,德高於人。金大定戊申(1188)春二月,世宗聞其名,遣使來召,所賜甚厚,辭而不受,後放歸山。明昌改元,長春東歸海五,居棲霞,修建壇宇。到了戊辰(1208)年,已聲譽鴻起,名滿四方,所建壇宇金帝頒勃為太虛觀,並加賜《玄都寶藏》六千餘卷。邱長春居海上,享有頗高聲望,達官貴人敬奉者口益雙眾,當時金之名臣,定海軍節度使劉師魯,鄒公應中二老皆為之友。由於他的道德譽望日隆,名動朝野,因而“金宋之季,俱遣使來詔,不赴”(《元史·釋老志》)。 但就在宋遣使來詔的同時,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乃蠻(今之奈曼,在新疆塔縣一帶)也遣近臣劉仲祿來聘。長春真人經權衡,認為西行有利於拯救生靈,遂毅然西行。在李道純《邱長春真人傳》中說:“人皆以為師南行,蓋南方奉道之意甚厚,而北方則殺戮太過,況復言語不通。而我師不言,但選門人之可與共行者得一十八人同劉仲祿西行”。長春真人之所以這樣選擇,正是因為北方殺戮太過的原故,希冀此行可力勸成吉思汗戒殺,稍敢兵禍。遂謂弟子日:“我當前往”。金興定四年(1220),長春真人以悲天憫人的救世熱枕,不計自己七十三歲高齡,萬里赴詔。真人北上,在離燕京(今北京)寄道友詩中,表明千萬中無一二留。不一不春頂合冒寒游。“一窮急漏誅殘喘在,一早教身命得消憂”(《長春真人西遊記》)。真人在西行途中,賭三太子之醫官鄭公詩云:“我之帝所臨河上,欲罷干戈致太平”,也表明應詔之意圖。長春真人抵達雪山,於成吉思汗詔見之前首先提出“道士見王者不跪拜”,成吉思汗準之。真人與成吉思汗正式“論道”有三次(內容詳見《玄風慶會錄》、《長春真人西遊記》及《元史·邱處機傳》),力勸太祖“清心寡欲”、“敬天愛民”、“好生止殺”。不但勸其收敢遠兵之禍,即回師中原,亦必以仁心始能平夭下。真人對此曾賦詩云:“十年萬里干戈動,旱晚回師望太平”(《邱長春真人西遊記》)。太祖深契其言,曰“神仙所言,正合膚心”。真人幾次論道之言,都命禮部官員在旁紀錄下來,並召集太子諸王大臣日“天稗神仙,為膚言此,汝輩各銘諸心”。又曾以“已許不殺掠”布告中外(《元史·太祖紀》)。“於是錫(賜)之虎符,副以璽書“二。時大兵踐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摧俘戮無所逃命,處機還燕京,使其徒持碟招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與瀕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新元史》、《舊元史》邱處機傳)。“長春化服成吉思汗殺掠之心,所救之生靈多矣,豈止河南北之二三萬人而已哉?是真行道濟世,功德無量者也”(周紹賢著《道教全真大師丘長春》)。長春真人如此修道行化,何功利思想之有?然而有人卻否定子他的救世之功,這是不公平的。我們進一步追溯長春真人往昔的悲世憫人思想言行,就更可以知其為人了。在《磻溪集》的字裡行間,處處可以尋到。如他的《述懷—調寄滿庭芳》詞雲:“漂泊形骸,顛狂縱跡,狀同不系之舟。逍遙終日,食飽恣遨遊。任使高官重祿,金魚袋,肥馬輕裘。……深知我,南柯夢斷,心上別無求。”這正說明了他不為名利所動,專心濟人利物的思想。在“憨物詩”中寫道:“天蒼蒼兮臨下上,胡為不救萬靈苦。萬靈日夜相凌遲,飲氣吞聲死無語。仰天大叫天不應,一物細瑣徒勞形……。”又詩云:“呈天生萬象,萬類屬皇天,何事縱凌虐,不救生命全。陰陽成造化,生滅遞浮現。最苦有情物,難當無善心”。他在“秦川吟”中寫道:“十年苦志忘高臥,萬里甘心作遠遊”。這些詩句都是他面對當時的社會,目睹生靈塗炭而發出的嘆息和疾呼聲。抒發了他悲天憫人,甘願為人民而奔走的情懷。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些史料中看到一些有關邱真人平生熱心濟世及其弟子傳其道的思想言行記載。如弟子《尹清和語錄》雲:“丹陽師父全行無為古道也。至長春師父,惟教人積功行,存無為而行有為,是執古是謂道紀,無施不可。師父嘗雲:‘俺今日些小道氣,非是無為靜坐上得。是以大起塵勞作福上,聖賢付與得道之人皆是功行到,聖賢自然與之……”這段記載說明長春真人與丹陽真人所處社會環境的不同,在修養上所走的路子也不同。說明了他只是在積功行,存無為而行有為的力行思想。元商挺《大都清逸觀碑記》說:“長春邱公應騁南還,至蓋里泊,夜宣教語,謂眾人說;‘今大兵之後,人民塗炭,居無室,行無食者皆是也。立觀度人,時不失。此修行之先務,人當銘諸心’。既居燕,上庶之託跡,道侶之來歸坂者,不窗千數”。邱長春真人在當時亂世中,無處不以“救世為先務”作其行動的指南。正如《古今圖書集成·跋長春真人手帖》所言:“雖寄身老子法中,而心實欲匡濟斯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開闢了救世濟民的有利條件,開創道教“十方叢林”體制。元王鄂《大宗師典常真人道行碑》說:“時河南新附,士大夫之流離於燕者,往往竄名名籍;公(李志常)委曲招延,飯於齋堂者日數千人,或厭其煩,公不恤也,其待之誠,類如此”。這一類覺世救人的史料尚多,元戈彀《清和妙道廣化真人尹宗師碑》、徒單公《履沖和真人潘公神道碑》等均有類似的記載。王重陽祖師創立全真教,而全真教的崛起,又是與邱長春真人的濟世之奇功不可分的。當時人民信仰全真之事,隨處可見,其推行之遠,傳布之速,足以驚人。《奉聖州永昌觀碑記》雲:“……全真教興焉,淵真以明志,德修而道行。翁然從之,實繁有徒,其特達者各潛戶多·“一敦純樸素,有古遺民之遺風焉”。這就道出了全真教於金元之交的盛況。清末陳教友在《長春道教源流》中說,全真教是亂世中積極的宗教,而邱長春真人更是積極的人物。乾隆曾為北京白雲觀邱祖殿題聯日:“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真可謂至言之筆。長春真人之所以能為世人而立奇功,取得前哲後賢之佳譽,是他以“救世濟民”思想為行動指南的結果。

主要思想

丘處機在《長春祖師語錄》中指出: “生滅者形也,無生滅者性也,神也。有形皆壞,天地亦屬幻軀,元會盡而示終。只有一點陽光,超出劫數之外,在身中為性海,即元海也。”全真道把成仙證真的根據建立在人心所具有的“真性”上,超出生死或長生成仙之道,唯在自心中體認真性。“按全真道的觀點,自心真性本來無欠無餘,只因被邪念遮蔽迷亂而不自覺,只要在心地上下功夫,於一念不生處體證真性,便可於一念間頓悟,乃至超出生死”。全真道的這種唯重修心見性以期超出生死的修煉路線,已十分接近佛教之道。修心見性的具體做法是什麼呢?丘處機在《北游語錄》中指出:“但心定,行住坐臥皆是行道。如心定,有為也是,無為也是;心不定,處有為也不是,無為也不是。”也就是說,首先要心定,從而清除妄念,磨盡愛欲、除去舊習。故丘氏在《捨本逐末》詩中云:“一念無生即自由。”又如其《月中仙·山居》云:“天生耿介,愛一身孤僻,逍遙雲壑。利名千種事,我心上、何曾掛著。”他的《無俗念·性通》上片很好地表現出這一點:“法輪初轉,慧風生、陡覺清涼無極。皓色凝空嘉氣會,豁盪塵煩胸臆。五賊奔亡,三尺逃循,表里無蹤跡。神思安泰,湛然不動戈戟。”又如:“放四大,優遊無所為。向碧岩古洞,完全性命,臨風對月,笑傲希夷。一曲玄歌,千鐘美酒,日月循環不老伊。”故況周頤曰:“丘長春磻溪詞,十九作道家語,亦有精警清切之語。”其《無俗念·靈虛宮梨花詞》最為後人所欣賞:“春遊浩蕩,是年年、寒食梨花時節。白錦無紋香爛漫,玉樹瓊葩堆雪。靜夜沉沉,浮光靄靄,冷浸溶溶月。人間天上,爛銀霞照通徹。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舒高潔。萬化參差誰信道,不與群芳同列。浩氣清英,仙材卓犖,下土難分別。瑤台歸去,洞天方看清絕。”其次是外修功行。王喆去世後,七大弟子分至各地傳教,但他們對王喆的宗教思想的理解各有不同,丘處機在繼承王喆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龍門派內外雙修的基本原則。與王喆的其他弟子相比,丘氏所開創的龍門派更注重吸收儒家思想,顯示出儒家所具有的入世傾向。著名學者錢穆曾論述丘處機之學與馬鈺之學的差異,他在《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中認為:“丹陽(馬鈺)之學似多參佛理,獨善之意為多。長春之學似多儒術,兼善之意尤切。而兩人之學皆出重陽,蓋重陽宗老子而兼通儒釋,而丹陽、長春則學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錢先生所論極是。丘處機在論述修心見性時,主張從積累功行開始。如前所述,全真道認為自心真性本來無欠無餘,只因被妄念遮蔽迷亂而不能自覺。雖然制服妄念可以真接從煉心方面入手,煉盡妄念,僅存正念,久而久之正念亦除,達到於一念不生處體證真性,直到超出生死。但丘氏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感到僅僅單純地以心制念,難度很大,也應該在塵世中錘鍊,同時在這種錘鍊中積累功行,直到功行圓滿,道心自成。《北游語錄》中轉引丘處機的話說:“俺學者,下志把握心情,自內觀其心至寂無所寂地面,前後百回,雖鬼神至靈不能窺測,忽一念橫起,自不可遏,用盡智力,終無可奈何,此無它,只是少闕功行也。”所以,丘氏開創的龍門派一方面重視修心見性,另一方面也重視外修功行。丘氏提倡的內外結合實際上就是儒道結合,內道外儒,這也是王重陽三教合一宗教思想的一種體現。任繼愈先生認為它已成為儒教的一個支派:“應當指出,金元時期的全真教把出家修仙與世俗的忠孝仁義相為表里,把道教社會化,實際上是儒教的一個支派。”丘氏的外修功行主要表現在為民做實事上,最著名的是他不顧年老體衰,萬里西遊,勸成吉思汗戒殺這一壯舉。《磻溪集》收錄了他在出發前寫的《復寄燕京道友》,詩云:“十年兵火萬民愁,千萬中無一二留。去歲幸逢慈詔下,今春須合冒寒游。不辭嶺北三千里,仍念山東二百州。窮急漏誅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其愛民之心溢於言表。實事上,他也得到了人民的愛戴、關心,如其《滿庭芳·述懷》云:“逐疃巡村過處、兒童盡、呼飯相留。”《無漏子·樂道》亦云:“昏告宿,餒求食,坊村沒阻顏。”第三,積極進行齋醮活動。雖然金元全真道繼承的是鐘呂內丹派,以個人修煉成仙為其宗旨,但是也繼承傳統的修煉方法,進行齋醮鍊度。另一方面,個人修煉的影響畢竟有限,為了全真道的發展,故從馬鈺開始,在傳教的方式上逐漸興起了齋醮之風,通過禱雨祈晴等活動,以便吸引更多的信徒。劉處玄、王處一的齋醮之事較為頻繁,丘處機的齋醮活動就更多了。全真道士所進行的內修心性、外修功行的修煉,是以極端的僧侶禁慾主義為基礎的,是苦修。他們從開始起,就仿印度佛教初期之制,建立了出家制度,倡修苦行,不準有妻室,該制度是與其成仙證真的信仰和內丹修煉的要求相適的。全真道還吸取了愛染緣起之說,把傳統道教的節慾思想發展到極端,宣稱家庭、親情的虛妄。他們把家庭看成“牢獄”、“火宅”,稱父子夫妻親情為“金枷玉鎖”,宣揚人的七情六慾是成仙證真的大障,要人把七情六慾都消散。丘處機身體力行,“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則一蓑,雖簟瓢不置也。……晝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隱隴州七年,如在磻溪時。”丘氏在磻溪六年,晝夜不眠,這是最使人驚嘆之處。丘處機倡導內丹心性說理論和三教合一思想,有別於傳統道教多為“飛升煉丹之術,祭醮禳禁之科”,不重視文化修養的風習,力主文以載道、文道並重,在理論上有所建樹,以便更好地宣傳本門教義。他原先文化水平不高,自入道門以後即刻苦自學,不僅精通道教經典,而且對儒佛二家經典也多有研究。元代人陳時可說丘處機“於道經無所不讀,儒書梵典亦歷歷上口,又喜屬文賦詩,然未始起蒿,大率以提唱玄要為意,雖不雕鐫而自然成文,有《溪》、《鳴道》二集問世”。除了上述兩書外,丘處機另一部重要著作是《大丹直指》。該書系統地介紹了全真教內丹修煉法之奧秘,理論博大精深,被後人譽為“文簡而理直,實修真之捷徑,入道之梯楷”,是中國道教經典著作之一。

文學成就

丘處機不僅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和濟世安民的抱負,而且有淵博的文化知識,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對外文化交流中也做出了貢獻。丘處機詩詞也有較高的文學造詣,從保留下來的近五百首詩和一百五十首詞看,丘處機繼承了唐詩宋詞之長,不追求辭藻之華麗,自有樸實、流暢、明快之風格。他把寫詩填詞作為宣傳道教理論、談機鋒、唱玄的一種方式,許多與文人學士唱和的詩詞中都表現出共同研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還有部分詩詞直接反映社會狀況和人民生活,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如《憫物》、《因旱作》等詩將社會動亂、萬民塗炭、百姓的痛苦生活和自己悲憤的心境描寫得淋漓盡致。丘處機對道教傳統文化的匯集尤為重視,“嘗視道經泯滅,宜為修復之事”,晚年組織了重新修撰《道藏》的工作。他委託其弟子宋德芳,在元朝政府支持下,歷時八年,完成重印《道藏》120卷。《道藏》的重修印行,不僅保存了完整的道教典籍,同時也弘揚了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丘處機西行面晤成吉思汗,也是元國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縮影。丘處機西行途中遍及今蒙古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等國,在所經過的城鎮,宣講道教等中國傳統文化,讓當地人民了解中國和中國的傳統文化,起到了宣傳推動作用。在今蒙古西部科布多,他還讓弟子宋道安、李志常等留駐於此,建立起全真教的棲霞觀,在當地各民族中招徒授道,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並仿效山東等地全真教組織法在當地建立了全真教組織。在中亞的撒馬爾罕等地,除了宣傳道教文化外,還利用成吉思汗賜予的糧食賑濟災民,頗得當地人民擁戴,從而擴大了丘處機和全真教在中亞人民中的影響。丘處機一行所到之處,受到各國統治者和人民的熱烈歡迎。在蒙古境內大石林牙(今吉爾吉斯伏龍芝)、塔什乾、邪米思乾等地,當地人民均獻出美酒佳肴,甚至出現“以彩幡、華蓋、香花前導”的盛大歌舞歡迎場面bt。李志常在《長春真人西遊記》中,多處記載了丘處機一行受到中亞各國、各族人民歡迎的實況。可以認為,丘處機西行過程也是一次增進中國與中亞人民友誼,傳播中原文化,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總觀丘處機一生,他的三教合一的理論,他的濟世救民的思想與實踐,以及他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所作的貢獻,都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與同時代宗教界、思想界代表人物相比較,可以說無出其右者。

培養人才

全真道北七真
他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還培養了一批學識淵博的接班人,如尹志平、李志常、宋德芳等弟子,均是名聞遐邇的高士。尹志平撰寫的《北游錄》等書,創造性地繼承、發揮了丘處機三教合一思想,是元代全真教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李志常儒學功底也很深厚,元太宗窩闊台曾邀其為皇太子講授《道德經》、《孝經》、《易》、《書》等。元憲宗蒙哥還向其請教治國保民之術。他根據親身伴隨丘處機西行的經歷所撰寫的《長春真人西遊記》,內容翔實,文筆生動,堪稱元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佳作。

政治成就

丘處機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和道教領袖,而且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他的最大貢獻是將其濟世安民的思想付諸實踐,對當時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丘處機雖長期從事宗教活動,但對社會問題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深知要使自己的理論有長盛不衰的生命力,必須要在實踐中給人們帶來好處,而這種實踐又必須要得到統治階級的全力支持。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他首先取得當時信奉道教的金世宗青睞,一月內兩次在京召見,尋問其長生與治國保民之術。丘處機對金世宗“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之宗,甚愜上意”。這是丘處機首次向最高統治者宣傳自己的主張,並取得了成功。金世宗不僅親賜大桃以示褒獎,讓他主持萬春節醮事,而且下令在宮庵中塑全真教創始人王喆之像以為紀念,為丘處機擴大全真教的影響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無疑起了重要作用。金興定三年(1219),丘處機應邀赴中亞成吉思汗行營與其論道。這是在宗教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重大事件,也是丘處機得以實現自己理想與才幹的重大舉措,意義極為深遠。在此之前,丘處機看到金朝國勢衰敗,乃隱居於家鄉棲霞傳道授徒,並先後謝絕了金朝與南宋統治者欲請其輔政的邀請。然而他卻毅然接受了成吉思汗之邀,不辭數萬里艱苦跋涉,西行至雪山(今阿富汗境內興都庫什山)行營,面見蒙古大汗,充分表現出這位道教領袖在政治上高瞻遠矚的洞察力。一方面,他深明天下大勢,看到了結束戰亂使國家統一的重任已歷史性地落到成吉思汗及蒙元政權身上,為全真教日後的發展和實現自己的宿願,必須要得到即將出現的新的封建王朝的支持。另一方面,丘處機也從成吉思汗向其下達的詔書中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成吉思汗的邀請書表面上請丘處機為己講養生之道,實際上則是詢問治國安邦大計。成吉思汗為治理國家求賢若渴的心境躍然紙上,其深情打動了丘處機,使他把實現理想和抱負的希望寄托在成吉思汗身上,所以能不顧72歲高齡,歷盡艱辛,萬里西行,開始又一次“外修真功”的重大實踐。在駐紮今阿富汗境內的成吉思汗西征軍行營內,丘處機與這位大汗朝夕相處數月,多次與之論道,具體內容見於耶律楚材所編的《玄慶風會錄》一書中。從該書的記載看,丘處機對成吉思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宣傳“去暴止殺”,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蒙元統治者對所征服地區人民所推行的殘酷殺戮政策。丘處機針對成吉思汗希冀長生之心理,要他將追求“成仙”與行善結合起來,勸告成吉思汗,養生之道重在“內固精神,外修陰德”。內固精神就是不要四處征伐,外修陰德就是要去暴止殺。丘處機首先讚揚了成吉思汗起兵滅西夏和金是符合天意民心的,迎合了這位大汗的心理,然後勸其務須禁止殘暴殺戮,才能使事業最後成功。成吉思汗後期統治中原的政策有所和緩,在山東為官的木華黎及其繼任者對各地反抗大都採用招安措施,固然是由多種因素推動的,但丘處機雪山論道無疑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後,丘處機仍然不斷勸告蒙元將帥,減少對人民的屠殺,“凡將帥來謁,必方便勸以不殺,人有急必周之,士有俘於人者必援而出之,士馬所至以師與之名,脫欲兵之禍者甚眾”。後人對此有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救生靈於鼎鑊之中,奪性命於刀鋸之下”。“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二是宣傳濟世安民思想,為恢復和發展中原地區社會經濟、救濟貧困百姓、安定社會秩序做出了貢獻。長期以來,丘處機盼望出現一個好皇帝,以便讓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金世宗統治時期,一度政治比較清明,因此,獲得丘處機的擁戴和高度評價。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元軍進入中原,與金戰爭不斷,造成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目睹人民痛苦,生靈塗炭,丘處機寫下了“天蒼蒼兮臨下土,胡為不救萬靈苦?萬靈日夜相凌遲,忍氣吞聲死無語。仰天大叫天不應,一物細瑣徒勞形”等滿懷悲憤的感人詩句。他把西行面見成吉思汗當作一個實現自己濟世安民理想的良好契機,並在西行途中,用詩句來表白自己的這一宿願:“十年兵火萬民愁,千萬中無一二留。去歲幸逢慈詔下,今春須合冒寒游。不辭嶺北三千里,仍念山東二百州。窮急漏誅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他不顧年邁,跨戈壁,過草原,心中念的是“山東二百州”人民。這首詩正是表達了他不辭勞苦萬里西行欲救民於水火的心情。在成吉思汗大營,丘處機反覆向其灌輸愛民的道理。《元史·丘處機傳》雲:“(太祖)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丘處機還巧妙地借用雷震等自然現象,勸告成吉思汗及蒙古人要有行孝之心。他說:“嘗聞三千之罪,莫大於不孝者,天故以是警之。今聞國俗不孝父母,帝乘威德,可戒其眾。”丘處機特別向成吉思汗論述了治理好中原地區的重要性:“普天之下,所有國土不啻億兆,奇珍異寶比比出之,皆不如中原天垂經教,治國之術為之大備。山東河北天下美地,多出良禾、美蔬、魚、鹽、絲、蛋,以給四方之用,自古得之者為大國,歷代有國家者,唯爭此地耳。”他強調蒙元政權如要治理好中原,首先要讓百姓“獲蘇息之安”,減免中原地區百姓賦稅,真正做到“恤民保眾,使天下懷安”。由於丘處機循循善誘的說教,對成吉思汗思想多有所觸動,認為:“神仙是言,正合朕心。”他還召集太子和其他蒙古貴族,要他們按丘處機的話去做,又派人將仁愛孝道主張遍諭各地。丘處機不僅宣傳濟世安民主張,而且也身體力行。在蒙古軍控制的邪米思干城(今阿富汗境內),他就將從蒙古貴族那裡得到的糧食救濟饑民。史載:“自師之至斯城也,有餘糧則惠饑民,又時設粥,活者甚眾。”為蒙古統治者樹立了榜樣。他返回中原時,沒有要成吉思汗饋贈的大批金銀財寶,卻接受了成吉思汗免除全真教徒賦稅的“聖旨”。他利用成吉思汗授與“掌管天下道門大小事務,一聽神仙處置,宮觀差役盡行蠲免,所在官司常切護衛”這種特權,在黃河流域大建全真教宮觀,“自燕齊及秦晉,接漢沔,星羅棋布,凡百餘區”。他利用宮觀廣發度牒,安撫了大批無以為生的流民,使之加入全真教,從而免除了他們承擔的苛捐雜稅。《元史·丘處機傳》稱:“處機還燕,使其徒持牒招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與濱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至今稱道之。”此舉在當時影響巨大,以致各階層人士紛紛湧入全真教門下,文人、官吏以與全真教相交為榮,道教其他派別甚至佛教寺廟也掛起全真旗號。丘處機北京長春宮(今白雲觀),作為全真教大本營,又在各地建立道觀向全國推廣。在元政府支持下,一時間全真教達到“古往今來未有如此之盛”的興旺局面。

醫學成就

丘處機還是一位有傑出成就的養生學家和醫藥學家。他堅持全真教“修仁蘊德濟貧拔苦,見人患難,常懷拯救之心”宗旨,不僅做到了匡救時弊,而且時刻樂於助人。他認為養生學和醫學知識是救人性命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他長期研習中國傳統醫學知識,充分汲取《內經》等理論,寫出了《攝生訊息論》這部養生學、醫藥學專著。在這部書中,他根據人身及其活動應與四時相適應的原則,從起居、飲食、精神、環境和防病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如在起居方面,主張人體氣血運行盛衰及腑臟經絡生理機能與四季晝夜之間發生陽消陰長、陰消陽長的生理變化相適應。春季要“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季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季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季要“早臥晚起,以待陽光”。起居要保持一定的規律。他還根據內臟病理變化與症狀表現,分述了相肝臟病法、相心臟病法、相肺臟病法、相腎臟病法及其內臟病變的外在表現等,並提出了因時制宜,運用理、法、方、藥進行辯證治療的方法。如強調肝病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以補之;當服升麻疏散之劑。心病欲濡,急食鹹以濡之,用苦以補之,甘以瀉之;宜服補腎湯藥,壯腎陽,濡心陰,制心火。肺病宜酸以收之,用辛以補之,苦以瀉之;肺氣燥,宜食芝麻以潤其燥。腎病,宜食鹹以補之,用苦以瀉之,辛以潤之;宜以溫補腎陽、滋補腎陰,利濕化痰等等。書中還把一年四季按五行、五味與臟腑相配,依照生克制化與陰陽消長原理,論述了每季攝生訊息及注意事項。丘處機在書中提出的養生學和醫藥學知識,至今仍有其科學性極高的參考價值。

劉處玄

(1147—1203),字通妙,號長生子,東萊(今山東掖縣)人,金代道土。自幼喪父,事母謹孝,不慕榮華,清靜自守。金大定九年(1169)王重陽攜馬丹陽等人到掖城傳道,收劉處玄為徒。從此跟隨王重陽,遊歷齊豫,乞食鍊形,朝夕叩請,啟迪丹經。王重陽仙逝後,獨自隱遁於京洛,靜心煉性。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在昌陽主持齋醮,設壇禱雨,頗有靈驗。承安三年(1198),金章宗派使者接入宮廷,待如上賓。次年乞請還山,章宗賜名“靈虛”,以光耀祖庭。泰和三年(1203)羽化,創有隨山派。後被奉為“北七真”之一。元代至元六年(1269).贈封“長生輔化明德真人”。著作有《黃帝陰符經注》一卷、《黃庭內景五經注》一卷、《無為清淨長生真人至真語錄》、《仙樂集》五卷。
劉處玄(公元1147--1203)字通妙,一說字道妙,號長生子。東萊(今山東掖縣)人。自幼喪父,事母謹孝,不慕榮華,清靜自守。大定九年從王重陽學道,游寓齊豫,乞食鍊形,重陽君去世後,與馬譚邱守孝廬墓三年,遵師遺言隨譚長真奔赴洛陽,亦如譚長真以遊方乞食為生,花街柳巷煉性。與譚常有書信往來。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繼任全真掌教,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返回掖縣老家,大弘教法,金章宗聞風征請,待如上賓,官僚士庶絡繹相仍,戶外之履,無時不盈。承安四年(公元1198)乞歸,賜名“靈虛”。
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仙去。至元六年贈“長生輔化明德真人”,世稱“長生真人”。為“北七真”之一。以修煉、傳承他的教理、思想為主的門人派別稱為全真隨山派. 簡稱隨山派。

傳說與史實

金大定九(公元1169)年,王重陽雲遊至掖縣,
掖縣武官人劉長生聞訊前來迎接。早在此年春,劉長生就在鄰家牆壁間,人所不及的隱秘處,看到二頌,其中寫道:“武官養性真仙地,須有長生不死人。”大字筆力雄勁,墨跡尚新。劉長生看後,心下頗感奇怪。此時與王重陽師徒相遇。重陽祖師相顧而笑,問道:“壁間墨痕,汝知之乎?”劉長生這才恍然大悟。於是提出拜師請求,重陽祖師“仍取壁間語意,以長生為之號,處玄為之諱,通妙為之字。”時劉長生年21歲,至此,邱、譚、馬、劉四大士始得相聚 。
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劉長生在昌陽主持齋醮,設壇祈雨,頗有靈驗。
劉長生至武宮築堂修道,鄉人誣之有殺人命案,長生真人並不辯白,由是羈押獄中近百日,真人識字本不多,反得以在獄中勤讀苦練,翰墨絕妙,有龍蛇飛舞之形。真人之出獄,乃由於殺人者自首之故。

拜師學道

劉處玄於皇統七年(1147年)七月十二日在山東東萊武官莊出生,幼年喪父,以謹慎侍奉母親而聞名。大定九年(1169年)春天,傳說劉處玄在鄰居牆壁上忽然看到“武官真仙地,須有長生不死人”的語句,因而決心信奉道教,並於同年九月在萊州拜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為師。王重陽送贈一詩:
釣罷歸來又見鰲,已知有分列仙曹;
鳴榔相喚知予意,濯出洪波萬丈高。
並替他改名處玄,字通妙,號長生。這年劉處玄23歲。
全真道北七真

關中修煉

大定九年冬天,王重陽率領馬鈺、譚處端、劉處玄和丘處機四名弟子前往河南汴州。次年春天,王重陽在汴州逝世,遺命尚未悟道的劉處玄聽從師兄譚處端的教誨。隨後在馬鈺的率領下,四人將王重陽暫葬於汴州,接著前往長安和終南山,拜會王重陽的道友和德謹、李靈陽,以及其早期弟子劉通微、史處厚和嚴處常。大定十二年(1172年),又在馬鈺的帶領下,眾人將王重陽遺體遷葬於終南山,並在墓旁結廬為亡師守喪。
大定十四年(1174年)守喪期滿,於中秋節時,馬鈺、譚處端、劉處玄和丘處機在秦渡鎮真武廟夜話,這時劉處玄表示會以“鬥志”為修煉方向。與同門分別後,劉處玄前往洛陽,混跡於處身市井和花街柳巷之中,以磨練自己的心性。

山東弘道

大定十六年(1176年),劉處玄返回家鄉山東萊州武官莊,從此長期在山東弘道。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他在武官莊興建道觀(後名靈虛觀),並註疏《道德經》和《黃庭經》。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掌教馬鈺逝世,劉處玄與王處一合力辦理他的喪事。次年,劉處玄在昌陽和登州主持齋醮時,信眾目睹王重陽和馬鈺顯靈。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譚處端逝世,劉處玄繼任為全真教第四任掌教。

應召赴京

承安二年冬天(1197年),劉處玄應金章宗的邀請前往燕京。金章宗詢問劉處玄甚至是“至道”,他回應:“道之要,寡嗜欲則身安,薄賦斂則國泰”。次年三月他離開燕京,返回山東萊陽。

傳承與著作

泰和三年(1203年)二月初六日,劉處玄在東萊武官莊靈虛觀逝世,享齡五十七歲。至元六年(1269年),元世祖詔贈為“長生輔化明德真人”。
劉長生門下弟子眾多,較為著名者有大弟子離峰老人和於道顯。於道顯以苦修知名,在金末影響較大,宋披云為長生子門下掌教大弟子、後主修《道藏》,創建宮觀,對全真教發展貢獻巨大。
主要著作有《仙樂集》、《至真語錄》、《道德經注》、《陰符演》、《黃庭述》等。

王處一

(1142—1217),號玉陽子,一說號全陽子,寧海(今山東牟平)人。金代道士,全真教“北七真”之一。金大定八年(1168),王重陽收為弟子。長期隱居文登縣雲光洞,”九夏迎陽立,三冬抱雪眠”,鍊形九年,終得大道之要。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召問養生之道、性命之理,答以道家清靜無為、內丹造化、不為而成諸說,“所對莫不允合上心”。金宣宗貞枯五年(1217)羽化於聖水玉虛觀。創有道教全真嵛山派,元代至元六年贈封“玉陽體玄廣度真人”,撰有《雲光集》四卷。

郝大通

字太古,山東寧海人,廣寧其號也。金熙宗天眷三年正月初三生。初名璘,號恬然。世為宦族。據《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言其少孤事母至孝,有出塵修真之志, 好讀易,曉卜筮。夢神人示以周易秘義。由是洞曉陰陽律歷卜巫術。厭紛華而樂淡薄,隱德於卜筮之中。後“遂行至岐山,遇神人復授以易之大義。十五年坐沃州橋下而不語。”世宗大定三年,遇重陽祖師於寧海州,背坐於石,郝曰:“請先生回頭!”重陽祖曰:“君何不回頭?”郝忽驚異!遂拜為師。翌日晚於朝元觀付以二詞。言下領悟,如走萬里迷途一呼知返。次年母終,遂棄家尋師,八月三日從祖師。入崑崙煙霞洞請列門弟子中而求法焉,受道真訣。二十二年居真定升堂講演,遠近來聽者常數百人,有人問答歌詩,周易參同演說圖象(卦圖斯演,至道大成)。晚年又寫了《太古集》一書,以卦圖敘述得道成仙的秘訣(早窮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訣)。後乃成仙。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褒賜廣寧通玄太古真人,後武宗時加封為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君。世稱華山郝祖,流傳華山派

孫不二

(1119—1182),法名不二,號清靜散人,俗稱孫仙姑,寧海(今山東牟平)人,馬丹陽之妻,金代女道士。金大定九年(1169),王重陽度化出家,授修道秘訣。她獨處靜室,面壁煉心,七年功成,後遊歷伊、洛,傳道度人。大定二十二年(1182)羽化於洛陽,創有道教全真清淨派,後被尊奉為“北七真”之一。元至元六年(1269),贈封為“清淨淵真順德真人”。著有《孫不二元君法語》、《孫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