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派

南無派

南無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譚處端為開派祖師。譚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人,涉獵經史,尤工草隸,為人慷慨重孝義,素患風痹,藥石不能治。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來山東寧海傳道,便前往投奔當時住在馬鈺南園全真庵的王重陽,求其醫治,王重陽施以內功及滌面水使其宿疾霍然而愈。至此以後譚處端便師事王重陽,誠心皈依全真道。他朝夕參請,摒絕思慮,泯滅人我,苦心修煉,多得玄旨。在王重陽仙逝後,他隱跡伊、洛之間,傳播全真南無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無派
  • 道派:全真道
  • 地位:武術之鄉、道教聖地
  • 創始人:譚處端
開派祖師,蓬萊外史,門派輩分,第二代掌門,第三代掌門,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第十一代,第十二代,第十三代,第十四代,第十五代,第十六代,第十七代,第十八代,第十九代,第二十代,第二十一代,第二十二代,第二十三代,第二十四代,第二十五代,第二十六代,第二十七代,第二十八代,第二十九代,第三十代,第三十一代,門派發展,門派功夫,近代名師,

開派祖師

譚處端(公元1123-1185),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初名玉,字伯玉,後改法名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洛陽人。涉獵經史,善書法,為人慷慨重孝義。金大定七年,師從王重陽,於馬鈺後繼任掌教,大定二十五年安然仙逝於洛陽朝元宮。
善書法、尤喜書“龜”、“蛇”二字,每日習而不已,妙將入神,有飛騰變化之狀,奉道信士多收藏之,以為珍寶。
據《金蓮正宗記》﹕“曾過招提,就禪師處乞殘食。禪師大怒,以拳毆之,擊折兩齒,先生和血咽入腹中。旁人慾為之爭,先生笑而稽首,殊不動心,由是名滿京洛。”
譚處端有《水雲集》傳世,今存《道藏.太平部》。弟子有王道明、董尚志。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當中,在牛家村與其他六子以“北斗七星陣”先後圍攻梅超風黃藥師之際,譚處端遭“西毒”歐陽鋒所襲,以致喪命。照故事設定的時間點大概推算,時年約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比史實上記載的死亡時間多了三十幾年。

蓬萊外史

元世祖至無六年(1269)封“長真雲水蘊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著作有《水雲集》傳於世。據《南無道派宗譜》,以譚處端為第一代宗師,傳至第五代宗師楊理信,時至明初,又經胡宗玄、馬微善、劉至洞、周妙超、陳仙后、朱立剛,傳至第十二代宗師許去乾,時為明末。再由清初第十三代宗師孔雲峰,經羅霄遠、鄭上乘、邢功廣、高成岳、曾必先、甄有虛,傳至第二十代宗師劉名瑞。劉名瑞(1839—1931),號盼蟾子,隱居於京華桃源觀,撰有《道源精微歌》、《盤溪易考》、《敲蹻洞章》、《清靜經圖注》等書,闡述內丹學,集為《盼蟾子道書三種》刊行,是該派宗師中唯一有著作傳世者。劉名瑞自稱:“演法於龍門,受法於志無。”似又曾受法於龍門派。該派徒眾活動於華北、東北,勢力、影響遠不及龍門派。

門派輩分

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立在雲霄上,功成必有名,大教明清靜,宏演德惟良,悟元(源)光性體(本),一志(忠)復圓融,沖壽通旅泰,瞭然衍注興,中和宗正巧,智慧化全家,新友聖書詔,煉就寶金丹,裕謙常禮義,慈行滿乾坤,龍虎廣修理,模照永遐齡,山川千古秀,盛希守忠賢。

第二代掌門

張本靈,字輿慧,號遜精子,河南衛輝人。生於大元成宗貼木耳元貞大德甲辰八年八月十四日。

第三代掌門

李祟瑤,字樞㦭,號還精子,河南開封人。生於大元順宗妥歡帖木耳至元癸巳二十年二月十四日。

第四代

王真一,字知壇,號虛穀子。生於大元順宗妥歡帖木耳至元壬寅三十年四月十二日。

第五代

楊理信,字達修,號歸源子,山東萊州人。生於大明太祖洪武乙丑十八年五月十四日。

第六代

胡玄宗,字范質,號昭元子,直隸順德府邯鄲縣人。生於明太袒洪武丁丑年三十年三月初七日。

第七代

馬微善,字懷精,號數一子,山東濟南人。生於大明憲宗純皇帝成化丙午三十二年三月初一日。

第八代

劉至洞,字永虔,號㲸然子,山東濟南人。 生於大明世宗嘉靖壬午元年三月十二日”,即1522年

第九代

周妙超,字繼玄,號圭精子,江蘇徐州沛縣人。生於大明穆宗隆慶丁卯元年五月初五日。

第十代

陳仙后,字性真,號贍陽子,河南彰德府湯陰縣人。生於大明神宗萬曆壬辰二十年四月十一日。

第十一代

朱立剛,字一二,號熒蟾子,直隸定州人生於大明光宗泰昌庚申元年二月二十日。

第十二代

許去乾,字聚五,號守陽子,直隸順德府沙河縣人。生於大明懷宗崇禎癸酉六年九月十四日。

第十三代

孔雲峰,字智清,號上陽子,山東泰安入。生於大清世祖章皇帝順治癸已十年六月十一日。

第十四代

羅霄運,字古一,號伏錫子,盛京安山人。生於大清聖祖仁皇帝康熙壬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

第十五代

鄭上乘,字岳超,號九靈子,遼東廣寧人。生於大清聖祖仁皇帝庚辰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十六代

邢功廣,字省仁,號翼蟾子,京都順天府通州人。生於大清世宗憲皇帝雍正癸卯元年正月初八日。

第十七代

高成岳,字慧機,號定元子,直隸永平府撫寧縣人。生於大清高宗純皇帝乾隆庚辰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

第十八代

曾必先,字靜垣,號希精子,直隸河間府阜城縣人。生於大清高宗純皇帝乾隆辛亥五十六年六月初六日。

第十九代

甄有虛,字智本,號凝陽子,山東濟南府宿遷縣人。生於大清仁宗容皇帝嘉慶己卯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

第二十代

劉名瑞,字琇峰,號盼贍子、敲蹻道人,京都順天府宛平縣人,生於大清宣宗成皇帝道光已亥年戊戌月丙午日癸巳時。

第二十一代

孔大徹,字隱塵。

第二十二代

楊教懷,字一乾。

第二十三代

徐明坤,字滄海。

第二十四代

賀清玄,字秋水。

第二十五代

葉靜初,字如風。

第二十六代

趙宏仁。

第二十七代

張演武。

第二十八代

郭德祿。

第二十九代

師惟新。

第三十代

高良潔,趙良真。

第三十一代

蔡悟玄,張悟峰,郭悟為,李悟生,付悟合。

門派發展

譚處端為重陽祖師守墓三年,之後雲遊至洛陽,在朝元宮(後改名棲霞宮)修煉傳道。又雲遊各地,後重歸洛陽朝元宮,於金大定二十五年於朝元宮羽化歸真。譚處端弟子有王道明、董尚志二人。王、董二人自幼禮譚祖為師,譚祖仙逝後守護仙塋數十年,王道明住持朝元宮。譚祖後世徒裔為南無派。洛陽的南無派自王道明之後典籍失考,現在可查考的傳承只有最近的五代:第二十六代趙宏仁,第二十七代張演武,第二十八代郭德祿,第二十九代師惟新、王惟林。師惟新弟子第三十代傳人有趙良真、陳良純、劉成莊(良仙)、高良潔。師趙良真弟子第三十一代傳人蔡悟玄。
吳大鍊師清賢公 功碑吳大鍊師清賢公 功碑
南陽南無派
方城縣南無派自吳清賢道長以前無考?
南陽方城縣黃石山(小頂山)南無派二十四代吳清賢道長在黃石山(小頂山)弘揚祖師道場、廣傳南無派、度弟子百人;其中佼佼者為庫靜冉、銀靜威、張靜華三位坤道長 ;吳道長羽化後二十五代道人銀靜威(羽化)住持黃石山;現有南無二十五代道人庫靜冉常住黃石山老母殿。現在黃石山(小頂山)尚有多名南無派道人;祖師頂清字輩、奶奶殿靜字輩、三清殿靜字輩。
煉真宮中興住持張靜華道長煉真宮中興住持張靜華道長
煉真宮南無派由二十五代道人張靜華道長自黃石山(小頂山)傳入;張靜華道長不畏艱險、披荊斬棘帶領道俗二眾弘揚道教、恢復煉真宮宮觀道場!其中艱辛不得而知!可敬可佩!
國宗局領導讚嘆張靜華道長說:中國道教要是多出幾個張靜華這樣的道人、道教就更加興旺了!實乃道眾楷模、道俗共仰。

門派功夫

南無拳:是全真道南無派掌門道長、洛陽人譚處端所創。陝西鹹陽人王重陽公元1167年在山東寧海州創立全真道,度有七個弟子,道教稱為“七真”。“七真”之一的譚處端師從王重陽入道後,於1174年回到洛陽。他先在朝元宮(今洛南棲霞宮)傳道,後住持上清宮,創立全真道南無派,並創立南無拳,目的是健身、防身與護觀。
創建800多年來,南無拳只在全真道南無派內部口傳身授,不立文字,因此極具神秘色彩。
後來,蒙古鐵騎進犯中原,洛陽遭劫,全真道南無派傳人遷到南陽玄妙觀,也將南無拳帶到南陽。直到清末,南無派第28代傳人郭德祿從南陽到洛陽,住持上清宮,又把南無拳帶回洛陽。
1922年,郭德祿把南無拳傳給第29代師惟新。師惟新後成為上清宮住持,曾任中國道教協會理事、河南省道教協會暨市道教協會會長。
1962年,師惟新又把南無拳傳給俗家弟子劉成莊,劉成莊成為南無拳的第30代傳人。1976年,劉成莊到海南島參軍,把南無拳帶到海南。直到1989年去世,師惟新沒有再傳南無拳給其他人,而南無拳在其他地方也無傳承。

近代名師

師維新(1914-1989)原名師修,河南偃師縣人,南無派第二十九代傳人。洛陽市上清官主持。中國道教協會理事,省人民代表,洛陽市政協委員,河南省道教協會會長。幼家貧,9歲入上清宮拜住持郭得祿為師。1931年張德祿去世後,師維新即主持上清官廟務。師勤奮好學,為深學道教知識,繼承道教事業,1936年到道教名觀西安市八仙庵學道,三年後,又到漢中張良廟(留侯祠)學道,到1934年結業返回洛陽上清官。師精通誦經要術,融貫十方韻調,誦背多種經卷,嫻熟道教法器,掌握道教儀典,成為洛陽多年來少有的道教經師。建國後,為省、市人民代表,市政協委員。1956年,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時被選為首屆理事,二、三屆連選連任。文革時依然堅守上清宮。1987年,河南省道教協會成立,師惟新被選為會長。1988年,師被選為洛陽市道教協會會長。1989年1月,病逝於洛陽市瀍河醫院,終年76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