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

內蒙古自治區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成立於1996年,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是自治區唯一專業從事基礎性、創新性質量與標準化科學研究與套用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加掛“內蒙古自治區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服務中心”牌子,同時,加掛國家標準館內蒙古分館、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內蒙古分中心等國家級技術機構牌子,是國家標準委批准籌建的蒙古國標準化內蒙古研究中心。

主要職責,經費來源,隊伍建設,科研工作,現任領導,

主要職責

1.承擔自治區質量基礎輿情監測、分析、預判,質量信用、質量技術、質量管理、質量品牌、質量標準的研究與服務等相關工作。
2.負責標準信息及相關資源的收集、研究、開發、套用,標準的研究、制訂與評價,提供標準文本和標準技術諮詢等服務工作;承擔建設標準文獻館、建立標準信息資料庫等工作。
3.承擔國際、國內標準化技術組織的相關工作;承擔公共圖形符號、標識標誌標準化的研究和套用;負責開展技術性貿易措施(TBT)及其應對措施的研究、諮詢和服務,WTO通報評議等工作。
4.承擔自治區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賦碼、套用及管理,組織機構數字證書的發放和套用,對組織機構代碼登記信息進行巨觀經濟分析。
5.負責自治區商品條碼申報、製作、技術檢查、委託檢驗、培訓、諮詢、服務等工作,管理自治區物品編碼和產品電子代碼(EPC),開展標識產品標準符合性檢驗,提供物品編碼技術諮詢與服務,開展源數據採集收樣。
6.開展物聯網技術研究以及相關標準的套用推廣等公共技術服務;開展基於編碼技術的防偽技術、產品追溯的研究、套用和服務。
7.承擔國家批覆相關中心的職能,按取得資質開展相關業務工作。
8.承擔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交辦的其他相關工作。

經費來源

1. 財政撥款。
2. 承擔上級部門項目建設經費。
3. 自主經營收入,包括:物品編碼費、提供標準化服務費等。

隊伍建設

內蒙古自治區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現有工作人員19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5人、碩士研究生學歷24人、大學本科學歷142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275污泥回收循環處理和處置標委會註冊專家2人。正高級工程師7人、高級工程師11人、中級工程師63人,中級職稱以上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的50%。全院人員平均年齡35歲,是一支信念堅定、對黨忠誠,本領過硬、品德高尚,堅守初心、勇擔使命的青年團隊。

科研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技術能力水平不斷提升,承擔全國少數民族服飾保護傳承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內蒙古自治區服務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畜產品編碼與標識、缺陷產品召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內蒙古自治區“蒙”字標認證聯盟、內蒙古標準發展促進會秘書處的工作,是綠色製造體系第三方評價機構、內蒙古自治區本土第一家認證機構。商品條碼質量監督檢驗站取得CNAS實驗室認可資質。正在籌建自治區標準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基地、標準化人才培養基地、標準驗證實驗室、優勢特色產業認證中心、國家乳肉品質研究和標準驗證中心。
內蒙古自治區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是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研究科普示範基地,標準化研究成果豐碩。近年來,承擔國家和自治區重點科研項目40餘項;建立自治區現代農牧業、服務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3大標準體系、21個子體系、29個重點特色產業高質量標準體系。研製各級各類標準624項。擁有館藏國際國內外標準題錄149萬條、電子全文標準信息22萬份、紙質文本13萬餘件;全區法人單位基礎信息294萬條;全區13874家企業商品條碼基礎信息25.5萬條。科研成果轉化套用率不斷提高,編著的《蒙餐——中國第九大菜系》獲評2019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精準扶貧標準化工作探索》列入2021年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獲得共青團中央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物品編碼工作先進集體、自治區青年文明號、區直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單位標兵等諸多殊榮。
內蒙古自治區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與國內外主要標準化機構與組織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國內,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物品編碼中心、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等國家級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作為華北區域標準戰略聯盟、“6+1”新絲綢之路標準化戰略聯盟和西部地區標準化聯盟成員單位,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多個省區標準化研究機構開展項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在呼倫貝爾、赤峰、巴彥淖爾、烏蘭察布、興安盟等盟市質計所成立了標準化分院。國外,與蒙古國、西班牙、瑞士、義大利、法國等國的國家級標準化機構建立了合作機制。通過合作,促進了科研項目協作、技術能力提升、服務延伸拓展。

現任領導

內蒙古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賈雙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