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娜還是嬰兒時,看顧她的保姆們曾不小心把她掉在地上,使她斷了一塊肩骨,兩邊肩膀終生高度不一。但她馬術精湛,並學習劍擊和射擊。六歲的克里斯蒂娜在1633年三月15日繼位為女王時已經很成熟,她成為君主後完成的第一個任務是接待俄羅斯大使代表團,女孩給俄羅斯大使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先王指派給她的導師,神學家約翰內斯·馬蒂亞·哥圖斯(Johannes Matthiae Gothus)教授她宗教、哲學、希臘語和拉丁語。此外,她也學習瑞典歷史和現代語言。她語言天份十分高,1645年法國大使皮埃爾·赫克托·沙紐來到斯德哥爾摩時曾大驚說:“她的法文〔說得那么好〕,就像在羅浮宮內出生的人一樣!”;曾在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之女莉奧諾拉·克里絲蒂的宮廷中任職醫生的奧托·斯伯林,於1653年冬天在瑞典會見過克里斯蒂娜。曾在義大利生活過四年的斯伯林用義大利語與年輕的女王交談,驚嘆她雖然從未到過義大利,卻說得像當地人一樣。她研究伊斯蘭教,還閱讀《三無賴論文》(De Tribus Impostoribus,一部否定所有宗教的真實性存疑的書)。
克里斯蒂娜喜歡戲劇和芭蕾舞。自1638年宮廷里僱傭了一個由安托萬·德·鮑里埃帶隊的法國芭蕾舞團,在瑞典皇家管弦樂隊中也有一支義大利管弦樂隊和一支法國管弦樂隊。她也邀請了義大利和荷蘭歌劇團來瑞典演出。克里斯蒂娜曾聘請安·沙班索·德·拉·巴爾為宮廷歌手(法國巴洛克時代的女高音歌唱家)她本人也是業餘演員,參與當時在宮廷很流行的業餘劇團。女王的御用宮廷詩人Georg Stiernhielm為她寫了很多瑞典語戲劇,代表作有Den fagne Cupido eller Laviancu de Diane,克由里斯蒂娜出演黛安娜女神一角。
由羅馬教廷詳細計畫的義大利南行之旅十分成功。克里斯蒂娜在佩薩羅認識了桑蒂尼利(Santinelli)兄弟,他們十分仰慕她的詩詞和舞蹈,並請求為她效力。她在12月20日乘坐濟安·貝尼尼設計的轎抵達梵蒂岡。她獲梵蒂岡賜予獨立的居所,而教皇看見象徵北風的題詞“邪惡者皆來自北方”(Omne malum ab Aquilone)時,便馬上下令用油漆遮蓋。
12月23日,她騎馬穿越弗拉米尼亞門(今人民門 ),正式進入羅馬。貝尼尼在門上教皇亞歷山大的紋章下,加上了克里斯蒂娜的紋章並題詞“此志1655年歡欣和蒙恩的來臨”(Felici Faustoq Ingressui Anno Dom MDCLV)。數天后,克里斯蒂娜與貝尼尼會面,並從此成為畢生的好友。克里斯蒂娜時常到訪貝尼尼的畫室;而貝尼尼死前請求克里斯蒂娜為她祈禱,因為她使用上帝明白的語言。
聖誕日,克里斯蒂娜跪在聖彼得大教堂的聖壇前,並接受教皇親自主禮的聖禮。克里斯蒂娜因此取名“克里斯蒂娜·亞歷山德拉”──亞歷山德拉一名除了榮耀教皇亞歷山大七世外,也是紀念她景仰的亞歷山大大帝。由於克里斯蒂娜是當時最顯要的皈依天主教的人物和最著名的女性,她並未遵守一些最常規的天主教教軌。她本人也說她的信仰與常人不同;事實上,她在轉信前曾多次詢問教士對教會禮儀的服從要嚴格到什麼程度,教會則告知她不需為此擔心。克里斯蒂娜雖然尊重教皇在教會的地位,但未必認同教宗的個人行為。她曾對一個僕人這樣評論說:教皇的奎里納爾宮位處的山不應該叫“馬山”(Monte Cavallo),應該改名叫“驢山”(Monte degli Assisi),因為她在羅馬30年間遇見的教皇都沒有常識[9]。不過克里斯蒂娜能來到羅馬依然是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的一大勝利,當時正值華麗的巴洛克慶典時期;她曾有幾個月是教皇的唯一貴賓。為了吸引她的注意,貴族為她舉行了多次煙火、雜技、歌劇、格鬥表演和馬上長槍比武。她在多利亞·潘菲利別墅接受6000人歡迎,並觀看穿著東方服飾的駱駝和大象背塔的表演。
兩個月來,她一直懷疑蒙納爾德希已經背叛了她,直至抓住跟他聯絡的人後,才確定他出賣了她的利益,並陷害了一個虛構的宮廷成員。當晚,她傳召蒙納爾德希到宮中的一個走廊里,與他討論此事。蒙納爾德希堅稱,告密者應以死謝罪。克里斯蒂娜手握蒙納爾德希告密的證據,並說他已宣判自己的死刑。一個在城堡內供職的牧師勒貝爾神父已在Galerie des Cerfs準備好聆聽他的臨終懺悔。蒙納爾德希懇求原諒,但被桑蒂尼利兄弟刺傷。他穿上了一件在走廊外作為展品的盔甲,在克里斯蒂娜旁的房間周圍走避了幾個小時,但終於被弗朗西斯科·桑蒂尼利刺死。當時勒貝爾神父跪下來請求他們放過此人,但他們只叫他把那人安葬在教堂內。冷靜的克里斯蒂娜付了一筆錢,要修院為他的靈魂舉行彌撒。勒貝爾神父記述這事道:“她為自己被迫採取這種行動感到遺憾,但稱他的罪行和背叛已受到公義審判。她請求上帝寬恕這個男人”
1668年11月22日,克里斯蒂娜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進入羅馬。和13年前一樣,她在歡迎中騎馬從人民門入城。新教皇克雷芒九世常常探訪她,因為他們都喜歡戲劇。克里斯蒂娜在一個監獄舊址上創辦了羅馬首間公眾劇院“托爾·德·諾那”(Tor di Nona),現時此劇院屬與一個僧侶修會。1669年末教宗中風彌留時,他只召見很少人,克里斯蒂娜就是其中一個。12月9日,克雷芒九世病死,新當選的克雷芒十世擔心劇院敗壞風俗。英諾森十一世在位時,情況更為惡劣:雖然他和其他紅衣主教都曾經是克里斯蒂娜皇家包廂的常客,但他下令把“托爾·德·諾那”改建為穀倉,也禁止女性演出、唱歌和穿著低胸裝。克里斯蒂娜認為這些舉動全然荒謬,繼續讓女性在她的宮殿內演出。
她居所的底層曾有一間實驗室,她和阿佐利諾曾在那裡做鍊金術的實驗。她寫作了一些作品,包括一部自傳和關於她仰慕的阿歷山大大帝和凱撒大帝的文章,也與遊歷歐洲時認識的人保持通信聯絡。她資助一些音樂家,如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和阿爾坎格羅·科萊里,科萊里把首作《Sonata da chiesa opus 1》獻給克里斯蒂娜。
1702年,克雷芒十一世下令為克里斯蒂娜女王立紀念碑,以表彰她的皈依使教皇預見瑞典終歸回天主教,也感激她為羅馬文化貢獻良多——至今,義大利人還是把她生活在羅馬的時代,稱之為“克里斯蒂娜的十七世紀(il seicento di Cristuna)”。紀念碑置於大教堂內廳,由藝術家卡洛·方塔納(Carlo Fontana)建造。克里斯蒂娜的頭像被雕刻在一個鍍金的青銅大圓章上,由一個頭戴王冠的頭骨作為支撐。下面的三個浮雕分別象徵:讓出瑞典王位、在因斯布魯克棄絕新教、蔑視權貴和戰勝異端的信心。克里斯蒂娜女王紀念碑
當時的人認為,克里斯蒂娜舉止、走路、交談等都很像男性。她較喜歡與男子作伴,除非有非常漂亮的女性才會結識,並會大獻殷勤。不過她更喜歡與有學識的女性交往,而不管她們的相貌如何。克里斯蒂娜年輕時十分熱愛她的女官艾芭·斯芭爾伯爵夫人,女王用法文稱她為“美女伯爵夫人(la belle comtesse)”。克里斯蒂娜大部分空餘時間都和她在一起並頻繁地稱讚她的美。她把她介紹給英格蘭大使懷特洛克時稱她是自己的“同床共枕的夥伴”,保證她的才智與美貌都是驚為天人的。她離開瑞典後也繼續寫信給斯芭爾,信中說她會永遠愛著她。不過這種表露感情的信件在當時十分流行,克里斯蒂娜在寫信給從未謀面、只是仰慕其文筆的女子寫信時,也會使用這樣的風格。後來在羅馬時,她跟阿佐利諾紅衣主教的非常親昵,這頗具爭議的關係反映了她不滿於當時典型女性所必需遵循的人際交往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