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娜女王

克里斯蒂娜女王

克里斯蒂娜女王(瑞典語:Drottning Kristina,1626年12月18日-1689年4月19日),即克里斯蒂娜·奧古斯塔(Kristina Augusta),1632至1654年間的瑞典女王。是古斯塔夫二世與王后布蘭登堡的瑪麗亞·埃莉奧諾拉所生唯一存活的合法繼承人。在古斯塔夫二世於三十年戰爭呂岑會戰中陣亡後,當時6歲的克里斯蒂娜便以假定繼承人的身份繼承了王位,到18歲的年紀時她開始實際的統治。

基本介紹

早年經歷,出生,坎坷童年,天分過人,人際關係,執政,信仰,退位,儀式,流亡,退位之後,定居羅馬,蒙那爾德希,再訪羅馬,重返瑞典,晚年,去世安葬,智慧女性,

早年經歷

出生

1626年12月8日(當時仍用儒略曆,相當於今公曆12月18日),克里斯蒂娜生於斯德哥爾摩。雖然人們期待的是一個男性繼承人,但她出生的當夜曾發生罕見的天體“合”現象,星相奇觀讓大家紛紛猜測這個女孩子在未來會以怎樣的姿態登上世界的舞台。她出生之前,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曾有過兩個女兒——1620年降生的一個未命名的女嬰,但次年便夭亡和1623年出生的長女公主克里斯蒂娜。這兩個夭折的女兒都被葬於斯德哥爾摩的騎士島教堂。故布蘭登堡的瑪麗亞·埃莉奧諾拉王后1626年的第三次懷孕被抱以極大的期望。她誕下孩子時,宮內一片歡騰——人們認為王后生了一個男孩,因為新生兒毛髮濃密,而且哭聲響而嘶啞。克里斯蒂娜在自傳憶述道,“在場的女士發現這錯誤時,都感到萬分尷尬。”國王卻十分歡喜,說“這女孩一定會很聰穎,看她作弄了我們所有人!”她的性別之所以會引起混淆,可能是因為她出生時被幾乎完整的羊膜包著;但斯堪的納維亞傳統把這種羊膜稱為“勝利外衣”,視之為好兆頭。國王很疼愛女兒,而公主也很敬愛父親;然而王后卻因自己沒有誕下男孩而對克里斯蒂娜很冷漠。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為了捍衛新教率兵遠赴三十年戰爭前,申明若他此去無回,則由克里斯蒂娜繼承王位,而他確實在1632年11月的呂岑戰役中陣亡。
克里斯蒂娜的父母克里斯蒂娜的父母
國王命令把克里斯蒂娜視為王子撫養,而克里斯蒂娜登基時宣誓為“國王”而非“女王”,她因此有了“女孩國王”的綽號。來自霍亨索倫王朝的母親——布蘭登堡的瑪麗婭·埃莉奧諾拉是個脾氣古怪暴躁的人,她曾多次試圖將生產時的痛苦怪罪到克里斯蒂娜的頭上,在童年時代受此所產生的心理陰影很可能是克里斯蒂娜不願生下繼承人而終身未婚的原因。

坎坷童年

1632年,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於呂岑陣亡。雖然克里斯蒂娜是個很少流淚的孩子,但她為了父親的死哭泣了三天。五歲時用德文寫給父親的信件還在,如今已經成為了令人心碎的紀念。她的母親把國王的遺體從德意志帶回國,並下令直到她去世與丈夫合葬為止不能下葬國王。瑪麗亞·埃莉奧諾拉還要求棺材必須是一直打開的,每天上午她都去撫拍他的遺體,對於屍體的腐化毫無反應。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於1632年11月6日駕崩,直到18個月後的1634年6月22日才下葬。不久王后就開始進入墓室,試圖接觸國王的屍體。最終尷尬的最高總理大臣阿克塞爾·奧克森謝納(Axel Oxenstierna)沒有辦法,只得下令在陵墓設衛兵以阻止王后的進一步行動。
由於和先王長得很相似,克里斯蒂娜忽然引起了母親遲來的:由起初的漠不關心,變成現在變態式的體貼。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大概是曾有感於妻子的性情,在生前下令若他不幸戰死,克里斯蒂娜應交由姑母公主瑞典的凱瑟琳照顧。凱瑟琳嫁與茨韋布呂肯-克里博格的王權伯爵約翰·卡西米爾,於三十年戰爭爆發後遷回瑞典。克里斯蒂娜與姑母夫婦二人十分要好:凱瑟琳的女兒茨韋布呂肯的瑪麗亞·歐弗洛希妮後來與克里斯蒂娜的好友結婚,而她的兒子卡爾·古斯塔夫後來更繼承了克里斯蒂娜的王位,即瑞典的卡爾十世·古斯塔夫。然而瑪麗亞·埃莉奧諾拉王后卻不滿先王遺令,將小姑凱瑟琳逐出宮廷。接受母親“照料”的克里斯蒂娜此後不得不忍受王后時常忽然爆發的哭泣,房間密閉不允許光線進入。最高總理大臣阿克塞爾·奧克森謝納逼不得已,只得把瑪麗亞·埃莉奧諾拉放逐至格里普斯科爾摩城堡,並限制她要得樞密院同意方可見女兒。自此,克里斯蒂娜得姑母一家人作伴,度過了三年愉快時光;但凱瑟琳1639年去世後,奧克森謝納著令她家人遷出王宮。

天分過人

克里斯蒂娜還是嬰兒時,看顧她的保姆們曾不小心把她掉在地上,使她斷了一塊肩骨,兩邊肩膀終生高度不一。但她馬術精湛,並學習劍擊和射擊。六歲的克里斯蒂娜在1633年三月15日繼位為女王時已經很成熟,她成為君主後完成的第一個任務是接待俄羅斯大使代表團,女孩給俄羅斯大使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先王指派給她的導師,神學家約翰內斯·馬蒂亞·哥圖斯(Johannes Matthiae Gothus)教授她宗教、哲學、希臘語和拉丁語。此外,她也學習瑞典歷史和現代語言。她語言天份十分高,1645年法國大使皮埃爾·赫克托·沙紐來到斯德哥爾摩時曾大驚說:“她的法文〔說得那么好〕,就像在羅浮宮內出生的人一樣!”;曾在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之女莉奧諾拉·克里絲蒂的宮廷中任職醫生的奧托·斯伯林,於1653年冬天在瑞典會見過克里斯蒂娜。曾在義大利生活過四年的斯伯林用義大利語與年輕的女王交談,驚嘆她雖然從未到過義大利,卻說得像當地人一樣。她研究伊斯蘭教,還閱讀《三無賴論文》(De Tribus Impostoribus,一部否定所有宗教的真實性存疑的書)。
克里斯蒂娜是個模範學生,教授她政治學的奧克森謝納曾不無驕傲地寫道:“她完全不像女孩子”,相反,她遺傳了那位研究伽利略·伽利雷的父親的智慧而“天資聰穎”。奧克森謝納和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曾經把王室領地賞賜給貴族和將領,以換取他們的效忠;克里斯蒂娜後來意識到這個政策改變了國王和貴族之間的勢力平衡。她的曾祖父古斯塔夫·瓦薩改信新教後,國王擁有的教會和修院財產大大增加,當時國王領有瑞典土地的三成,自由農夫領有約一半,貴族領有兩成。但古斯塔夫二世不斷賞賜臣下,使克里斯蒂娜繼位時,國家約七成五的土地都屬貴族所有。在克里斯蒂娜的執政後的十年里,貴族家族的數目從300增長到了600——這是她唯一可用的獎賞戰功的方式。有時封地在匆忙中給與,根本來不及登錄在案,有時同一片土地甚至被下封兩次。

人際關係

縱使大臣經常催促她履行誕下繼承人的職責,但克里斯蒂娜堅決不肯結婚。她認為婚姻“好得不能與愛情共存”。她喜歡穿著男人衣服,或在服裝上同時展現男性和女性風格。她的性取向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現代傳記普遍認為她是女同性戀者,有人聲稱她是陰陽人 ,並在1965年檢查她的遺體,但證實她是正常的女性,而她的驗屍報告也沒有提及生殖系統異常的狀況。
克里斯蒂娜女王
當時的人認為,克里斯蒂娜坐下、走路、移動、交談的舉動都很像男性。她也較喜歡與男子作伴,除非該女人十分漂亮,才會結識她。同樣地,她喜歡與有學識的女性交往,不管她們長得怎樣。克里斯蒂娜年輕時十分熱愛她的內侍艾芭·斯芭爾,大部分空餘時間都和她在一起和稱讚她的美。克里斯蒂娜把她介紹給英格蘭大使懷特洛克,保證她的才智與美貌都是驚為天人的。她離開瑞典後也繼續寫信給斯芭爾,信中說她會永遠愛著她。這種信件在當時十分流行,包括克里斯蒂娜寫給從未相遇,但仰慕其寫作的女人的信件。後來在羅馬時,她跟阿佐利諾樞機的關係親昵。
克里斯蒂娜的好友法國大使沙紐經常與女王討論勒內·笛卡爾的哲學見解,使她有意跟笛卡爾聯絡,並邀請他來到瑞典。雖然她提醒笛卡爾瑞典冬天的嚴酷,建議他在春夏季才來,但他還是在1649年10月4日到達斯德哥爾摩,結果接下來幾個月的嚴寒確實對他的健康造成了相當的損害。笛卡爾和沙紐同住,但他每天按照克里斯蒂娜的時間表,早上5時就到王宮圖書館與她和館長、國家歷史學家約翰·弗萊恩海姆討論哲學。身處冰天雪地的笛卡爾於1650年2月患上肺炎,並在十天后病逝。克里斯蒂娜為他的死感到十分內疚。

執政

雖然克里斯蒂娜女王成功地管治了瑞典超過十年,但她在1681年的自傳寫道:“我認為女人永遠不應管治國家。”
她十六歲時獲樞密院邀請參與政事,但她請求像父親一樣,待十八歲才親政。她順利完成與丹麥交好的首要工作:丹麥把哥得蘭島厄塞爾島(今愛沙尼亞薩雷馬島)轉讓給瑞典,同時瑞典也從挪威得到耶姆特蘭省和海里耶達倫,這兩處今天依然是瑞典的領土。
奧克森謝納不久後發現,女王跟自己的政見不同。他認為三十年戰爭持續下去對瑞典最有利,派遣了兒子約翰·奧克森謝納出席1645年在德國舉行的和會;然而,克里斯蒂娜卻無論如何都渴望和平,因此也派遣了自己的代表約翰·阿德勒·薩爾維烏斯。在《威斯伐倫和約》簽訂前,女王不理會奧克森謝納的反對,任命了薩爾維烏斯為樞密院成員。此舉引起人們極大的震驚,因為薩爾維烏斯並非出身貴族,但女王的意圖即是與樞密院中的貴族勢力抗衡。她在1645年也任命來自漢堡的本尼迪克特(巴魯)·尼哈米阿斯·德·卡斯楚為“常駐醫生”。
克里斯蒂娜女王知道人們期待她誕下瑞典王位繼承人。她的表哥卡爾對她有意,而卡爾於1642年赴德國參軍前曾與她秘密訂婚。克里斯蒂娜卻在自傳寫道她“對婚姻感到無比厭惡”,也“對女性所談論和做的所有事感到無比厭惡”。她每晚只睡3至4小時,主要時間是在學習;她忘記梳頭、匆忙地換上衣服、為了方便穿男式鞋子,但據說女王仍是個很有魅力的女人。她最要好的女性朋友是艾芭·斯芭爾(Ebba Sparre),克里斯蒂娜稱她為“Belle”。1653年克里斯蒂娜親自主持了艾芭和雅各布·德·拉·加爾迪的婚禮,但艾芭的丈夫五年後在埃爾西諾(即赫爾辛格)被殺。他們三名子女都早夭,而艾芭守寡四年後也去世了。直到她去世為止克里斯蒂娜一直保持和她的通信聯繫,並經常表達她對好友的摯愛。
1649年2月26日,克里斯蒂娜女王公告她不打算結婚,並且立表哥卡爾為王位繼承人。貴族對此表示反對,但其餘三個國民等級──神職人員、資產階級和農民──都同意接受。加冕禮於1650年10月舉行,她在雅各斯達爾宮(今稱烏爾里克斯達爾宮)登上以繡金黑天鵝絨裝飾、以六匹白馬拉動的馬車。車隊十分之長:首輛馬車到達斯德哥爾摩大教堂時,還有馬車未離開雅各斯達爾。分屬四個等級的國民均被邀請赴王宮的晚宴。市集的噴泉里流著美酒,烤肉飄香賓客穿著華麗衣服,就如身處嘉年華會。
卡爾九世起,除了叛亂的王子和被廢黜君主的後裔外,瓦薩王朝持有的瑞典王位一直以父終子及的方式傳承。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弟弟已死去多年,故家族內只有女性。儘管古斯塔夫·瓦薩其他兒子有女性後人在世,但克里斯蒂娜古斯塔夫二世指定的假定繼承人,故得以繼位。克里斯蒂娜雖然常被稱為女王,但她的正式頭銜是瑞典國王。作為統治者她經常如同男性一般態度強硬,在1650年的瑞典國會上,她堅決駁回了來自“其他階級”(即神職人員、資產階級和農民)要求減少貴族免稅土地所有的要求。歐洲多國的王公都曾想追求她,但都被她拒絕。
克里斯蒂娜喜歡戲劇和芭蕾舞。自1638年宮廷里僱傭了一個由安托萬·德·鮑里埃帶隊的法國芭蕾舞團,在瑞典皇家管弦樂隊中也有一支義大利管弦樂隊和一支法國管弦樂隊。她也邀請了義大利和荷蘭歌劇團來瑞典演出。克里斯蒂娜曾聘請安·沙班索·德·拉·巴爾為宮廷歌手(法國巴洛克時代的女高音歌唱家)她本人也是業餘演員,參與當時在宮廷很流行的業餘劇團。女王的御用宮廷詩人Georg Stiernhielm為她寫了很多瑞典語戲劇,代表作有Den fagne Cupido eller Laviancu de Diane,克由里斯蒂娜出演黛安娜女神一角。

信仰

雖然她從小跟隨路德宗的瑞典教會,但她年輕時秘密改信羅馬天主教。她一生都很體諒別人的信仰。
她的導師約翰內斯·馬蒂亞·哥圖斯比一眾路德會教士更和善。馬蒂亞在1644年提出新的教會秩序,但被認為過於偏向加爾文主義而被多數反對。當時克里斯蒂娜女王已親政,在奧克森謝納面前為他辯解,但這建議還是在三年後擱置。1647年,教士想推行嚴格定義路德宗以對抗異端的《協和書》(瑞典文:Konkordieboken),將嚴重壓抑神學思想自由。馬蒂亞強烈反對推行這本書,也再次得到克里斯蒂娜支持。《協和書》始終沒有在瑞典推行。
身為秘密天主教徒卻管治新教國家,作為一個年輕的女王她感到巨大壓力。她在1651年8月向樞密院提出退位,但被遊說繼續在位。她委託擔任葡萄牙大使翻譯官的耶穌會士安東尼奧·馬塞多,替她向羅馬的耶穌會大會偷偷轉達了一封信。1652年春天,耶穌會派了兩名會士,偽裝成貴族並使用化名,來到瑞典秘密傳教。克里斯蒂娜與他們詳談,對天主教對理性和自由意志的見解感興趣。
克里斯蒂娜女王克里斯蒂娜女王
這種遮掩的生活讓她病倒了。1652年2月,法國醫生皮埃爾·布德洛來到瑞典。跟當時相信放血治療的醫生不同,他勸告克里斯蒂娜改變長久以來的刻苦生活,應睡眠充足、洗熱水澡、進食健康,好好享受生活。克里斯蒂娜一直喜歡戲劇,尤其是皮埃爾·高乃依的英雄主義作品。布德洛醫生把演員召到瑞典宮廷,使那裡變成文化中心。
她個人獨特的政見和反叛思想即使在退位之後也沒有絲毫改變。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頒布《楓丹白露敕令》,剝奪《南特敕令》賦予法國新教徒(胡格諾派教徒)的權利。克里斯蒂娜在1686年2月2日向法國大使遞交了一封表示憤怒的信件。路易十四世沒有理會她,但她還是繼續表達不滿。
在羅馬時,他請求教皇克蕾芒十世禁止在嘉年華中追逐街上猶太人的習俗。她在1686年8月15日發出署名為“女王”(la Regina)的聲明,宣稱所有羅馬猶太人都受她保護。

退位

儀式

克里斯蒂娜於1654年6月5日退位,並屬意表哥卡爾·古斯塔夫繼承王位,以便能公開信奉天主教,和認識文藝復興的藝術和科學。耶穌會派了教士保羅·卡薩提來斯德哥爾摩判斷她皈依天主教的誠意。
然而,她並不是全然因為轉信天主教而退位,還有當時對她太隨心所欲和揮霍的批評──她在10年間冊封了17個伯爵、46個男爵和428個低級貴族,並賣掉或抵押了價值1,200,000瑞典銀元的財產,以繳付他們的俸祿。她也很明顯開始對征服大片國土後,但仍維持省級的政府感到厭倦。在烏普薩拉城堡的退位儀式上,克里斯蒂娜身穿的王位標記被一件一件摘下;但負責摘去王冠的佩爾·布拉赫卻不忍心動手,她不得不自行把王冠脫下。她身穿一件普通的塔夫綢白袍,聲音顫抖地發表告別演說,感謝所有人後便把王位移交給身穿黑服的卡爾十世。佩爾·布拉赫曾寫道:“她站在那裡,開始流暢而優美地講話,中間幾次讓人感到她的熱淚就要噴涌而出;女王陛下的講話,感動了所有真誠的男人和女人,而所有在場的女人都已泣不成聲。人們無不感動惋惜和痛苦,女王陛下居然在上帝允許之前,就中止了她君臨天下的職責;而她在那個時候,美麗如同天使!”
克里斯蒂娜所放棄的瑞典王座:銀之王座克里斯蒂娜所放棄的瑞典王座:銀之王座
她的退位,結束了瑞典歷史上最為風雲激盪的瓦薩王朝(1521年~1654年)。

流亡

在經濟上,退位後的克里斯蒂娜依然有保障,她的收入來自包括諾爾雪平哥得蘭島和厄賽爾島,波美拉尼亞等其他地方。
1654年夏,她在邊境改穿男人衣服,像男人般騎馬越過丹麥。當時瑞典和丹麥關係仍然緊張,剛退位的瑞典女王不可能安全地進入丹麥。
他在8月到達當時受西班牙控制的安特衛普。當地的人舉辦了宴會歡迎她,沙紐大使和前挪威總督Hannibal Sehested也有到場。1654年12月24日,她在布魯塞爾的利奧波德大公禮拜堂皈依天主教,但她不敢公開宣示,因為恐怕瑞典樞密院會停付她的生活費。由於她仍未公開宣告她的新信仰,教皇和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也不敢公開支持她。她自行以貸款籌集大額資金,以供她和255人、247匹馬的隨行人員到達義大利。提洛爾公爵幾乎因她的到訪而傾家蕩產。
教皇的傳訊員盧卡斯·霍爾斯特在因斯布魯克會見了她。1655年11月3日,克里斯蒂娜在因斯布魯克城堡皈依天主教後,寫信通知了教皇亞歷山大七世和表哥卡爾十世

退位之後

定居羅馬

羅馬教廷詳細計畫的義大利南行之旅十分成功。克里斯蒂娜在佩薩羅認識了桑蒂尼利(Santinelli)兄弟,他們十分仰慕她的詩詞和舞蹈,並請求為她效力。她在12月20日乘坐濟安·貝尼尼設計的轎抵達梵蒂岡。她獲梵蒂岡賜予獨立的居所,而教皇看見象徵北風的題詞“邪惡者皆來自北方”(Omne malum ab Aquilone)時,便馬上下令用油漆遮蓋。
12月23日,她騎馬穿越弗拉米尼亞門(今人民門 ),正式進入羅馬。貝尼尼在門上教皇亞歷山大的紋章下,加上了克里斯蒂娜的紋章並題詞“此志1655年歡欣和蒙恩的來臨”(Felici Faustoq Ingressui Anno Dom MDCLV)。數天后,克里斯蒂娜與貝尼尼會面,並從此成為畢生的好友。克里斯蒂娜時常到訪貝尼尼的畫室;而貝尼尼死前請求克里斯蒂娜為她祈禱,因為她使用上帝明白的語言。
聖誕日,克里斯蒂娜跪在聖彼得大教堂的聖壇前,並接受教皇親自主禮的聖禮。克里斯蒂娜因此取名“克里斯蒂娜·亞歷山德拉”──亞歷山德拉一名除了榮耀教皇亞歷山大七世外,也是紀念她景仰的亞歷山大大帝。由於克里斯蒂娜是當時最顯要的皈依天主教的人物和最著名的女性,她並未遵守一些最常規的天主教教軌。她本人也說她的信仰與常人不同;事實上,她在轉信前曾多次詢問教士對教會禮儀的服從要嚴格到什麼程度,教會則告知她不需為此擔心。克里斯蒂娜雖然尊重教皇在教會的地位,但未必認同教宗的個人行為。她曾對一個僕人這樣評論說:教皇的奎里納爾宮位處的山不應該叫“馬山”(Monte Cavallo),應該改名叫“驢山”(Monte degli Assisi),因為她在羅馬30年間遇見的教皇都沒有常識[9]。不過克里斯蒂娜能來到羅馬依然是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的一大勝利,當時正值華麗的巴洛克慶典時期;她曾有幾個月是教皇的唯一貴賓。為了吸引她的注意,貴族為她舉行了多次煙火、雜技、歌劇、格鬥表演和馬上長槍比武。她在多利亞·潘菲利別墅接受6000人歡迎,並觀看穿著東方服飾的駱駝和大象背塔的表演。
她在帕爾馬公爵的法爾內塞宮定居,她居所對面的是聖布麗奇特教堂,紀念另一位定居羅馬的瑞典女人。克里斯蒂娜於1656年1月24日在法爾內塞宮創辦了阿卡迪亞學院(Accademia dell'Arcadia),教授音樂、戲劇、文學和語言。每逢星期三都會開放給上流社會人士,讓他們享受學員院的藝術創作。參與阿卡迪亞的人,包括首名徒步穿越斯堪的納維亞到訪挪威北角方濟各會修士法蘭西斯柯·內格里(Francesco Negri),和克里斯蒂娜的告解者拉什·許特(Lars Skytte)。其中許特也是約翰內斯·馬蒂亞的學生,本為瑞典駐葡萄牙的外交官,但得知克里斯蒂娜的去向後便要求轉任羅馬。她本人則受西班牙牧師米格爾·莫利諾吸引,米格爾因宣揚受大德蘭影響的神秘主義,而遭異端裁判所迫害。克里斯蒂娜的好友貝尼尼曾為大德蘭為題製作雕塑“聖德蘭”,現存於羅馬的維多利亞聖瑪麗亞教堂。
然而瑞典並沒有兌現繳附生活費的承諾,使克里斯蒂娜只得靠借貸和他人捐款過活。她的隨從燒毀了門以取暖,桑蒂尼利兄弟賣出了宮殿內的藝術品。這都因為克里斯蒂娜沒有支付他們的薪俸。
29歲的克里斯蒂娜與同齡的男人自由交往,招來一些閒言閒語和批評。其中一個和她交往的人是德西奧·阿佐利諾(Decio Azzolino)紅衣主教。阿佐利諾曾任駐西班牙大使的秘書,並負責教廷與歐洲各宮廷的聯絡,他也是天主教會內的自由思想運動“飛行小隊”的領袖。阿佐利諾和克里斯蒂娜交往之密,甚至曾被教皇要求減少探訪她的時間,但二人終生都是朋友。克里斯蒂娜曾以法文寫信給阿佐利諾,表示她無意冒犯上帝,也無意要他冒犯上帝,但“這無法阻止我愛你,至死不渝;虔誠使你無法成為我的愛人,那么我也免除你成為我的侍從,因為我生死皆為你的奴婢。”阿佐利諾的回信則保守得多。克里斯蒂娜周遊列國時寫了很多信給他,現存的有50封。信件以密碼寫成,但被約1900年時瑞典-挪威的駐羅馬大使卡爾·比爾特男爵破解。二人的交往並非事事順利。一次,他們相約於苹丘旁的美第奇別墅,但阿佐利諾沒有現身,使著急的克里斯蒂娜趕往聖天使城堡,發射了一枚大炮。美第奇別墅前的銅門依然可見大炮的痕跡。
由於花光金錢又厭倦華麗的宴會,克里斯蒂娜決定外游至法國兩年。路易十四很禮貌地款待了她,但她男子氣概的裝扮和舉止、言談的自由程度都讓法蘭西的女士們感到震驚。“大公主”(即奧爾良的安·瑪麗·路易絲)在芭蕾舞會上接待她之後說,“她使我很驚訝:她向她喜歡的部分鼓掌,臥在椅子上,把腿交叉,還會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應該還有其他等等動作。除了在著名的丑角Travelin和Jodelet身上以外,我從未見過這些動作……她在各方面都是個非同尋常的人。”

蒙那爾德希

當時米蘭西西里那不勒斯王國正受西班牙統治。義大利裔的法國政客馬薩林曾意圖把那不勒斯脫離西班牙統治中獨立,但1654年的遠征使他失敗了。當地人民寧可要法國王公,也不要義大利公爵登上王位。因此,馬薩林打算立克里斯蒂娜為那不勒斯女王。1656年夏,克里斯蒂娜乘船到馬賽,再到巴黎討論此事;對外則表示她是要跟瑞典國王交涉生活費的安排。
9月22日,她和路易十四之間的安排已經準備好。路易十四將推舉克里斯蒂娜為那不勒斯人的女王,並和她一起抵抗西班牙的侵略。翌日她前往佩薩洛等候結果;成為那不勒斯女王后,她財政上就不需再依賴瑞典國王了,還有能力在法國和西班牙中間斡旋。
然而,馬薩林另有安排。為保和平,他促成了路易十四世和他的表姐西班牙的瑪麗亞·特蕾莎的婚姻,婚禮於1660年舉行。但克里斯蒂娜對此事全不知情,甚至多次派人提醒馬薩林遵守協定。1657年夏,她回到法國,拜訪教皇駐蹕城阿維尼翁。10月,她入住位於楓丹白露的套間,並在那裡做了一件畢生難忘的事──處死了她的騎士統領濟安·里納爾多·蒙納爾德希侯爵。克里斯蒂娜自己寫下了事情的經過並在歐洲流傳。
兩個月來,她一直懷疑蒙納爾德希已經背叛了她,直至抓住跟他聯絡的人後,才確定他出賣了她的利益,並陷害了一個虛構的宮廷成員。當晚,她傳召蒙納爾德希到宮中的一個走廊里,與他討論此事。蒙納爾德希堅稱,告密者應以死謝罪。克里斯蒂娜手握蒙納爾德希告密的證據,並說他已宣判自己的死刑。一個在城堡內供職的牧師勒貝爾神父已在Galerie des Cerfs準備好聆聽他的臨終懺悔。蒙納爾德希懇求原諒,但被桑蒂尼利兄弟刺傷。他穿上了一件在走廊外作為展品的盔甲,在克里斯蒂娜旁的房間周圍走避了幾個小時,但終於被弗朗西斯科·桑蒂尼利刺死。當時勒貝爾神父跪下來請求他們放過此人,但他們只叫他把那人安葬在教堂內。冷靜的克里斯蒂娜付了一筆錢,要修院為他的靈魂舉行彌撒。勒貝爾神父記述這事道:“她為自己被迫採取這種行動感到遺憾,但稱他的罪行和背叛已受到公義審判。她請求上帝寬恕這個男人”
馬薩林建議克里斯蒂娜把罪名全推到桑蒂尼利身上後解僱他,但她堅稱自己要為此事負上全責。她寫信給路易十四世交待此事,兩星期後路易十四楓丹白露宮友好地拜訪了她,對此事絕口不提。然而,在羅馬的人們感覺全然不同,他們認為桑蒂尼利是一個替外國野蠻人行兇的劊子手,殺害了一個義大利貴族。可證明他罪狀的信件不翼而飛:里斯蒂娜在處死蒙納爾德戲被處死的當日把那些信件留在勒貝爾處,而他也確認那些信存在。她從未公開信件內容。
替克里斯蒂娜辯護的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指出,她有權審判在自己宮廷理任職的人,故處死蒙納爾德希是合法的。當時的人認為,克里斯蒂娜身為女王,須明辨是非,而她的責任感很強,終生都以自己為女王。她的好友Angela Maddalena Voglia被教皇派往一個修院,以阻止她與樞機團的其中一個紅衣主教有染。她成功從修院逃出。但是她在克里斯蒂娜家中匿藏時,卻遭到一個修院院長的襲擊和強姦。克里斯蒂娜為此事在自己庇護的人身上發生感到非常憤怒,要求處死那名修士,但他已逃之夭夭。她本想拜訪英格蘭,但奧利弗·克倫威爾不鼓勵她到訪。她便回到羅馬,繼續醉心於藝術與科技。

再訪羅馬

1656年5月15日,克里斯蒂娜再次來到羅馬,但這次她沒有受到熱烈歡迎,因為她的聲譽已因蒙納爾德希謀殺案而嚴重受損。住在夏宮的亞歷山大七世明言,不會再接見這個自己稱為野蠻人的女人。她住在馬薩林的羅斯皮廖西宮裡(Palazzo Rospigliosi),就在奎里納爾宮附近;因此,她在1659年遷往特拉斯提弗列的考西尼宮(今稱里阿瑞歐宮)後,教皇鬆了一口氣。考西尼宮由著名建築師布拉曼特設計,從16世紀末起一直是斯福爾扎家族的宅邸。給她安排新住所的正是阿佐利諾紅衣主教,他也簽署委派了新隨從,以取代殺害蒙納爾德希和多次盜取克里斯蒂娜財物的弗朗西斯科·桑蒂尼利。
從此,她終生都住在里阿瑞歐宮。她在牆上布置了很多名畫,多數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的藝術珍藏則讓她瞧不上眼。室內也掛著她好友的畫像,包括阿佐利諾、貝尼尼、艾芭·斯芭爾、笛卡兒、沙紐大使和布德洛醫生。她和教皇在阿佐利諾調解下終於和解了,教皇亦給了她一筆生活津貼。

重返瑞典

1660年4月,克里斯蒂娜得悉卡爾十世已經在2月去世,此時他的獨生子卡爾十一世只有五歲。同年夏季,她回到瑞典,並指出她把王位傳給的是表哥和他的後裔,故此,若卡爾十一世也去世了,她就會重掌王位。但由於她是天主教徒,她無法再擁有王位,神職人員也禁止她在住處舉行天主教彌撒。在斯德哥爾摩度過數星期後,她在自己的領地諾爾雪平找到寓所。她最終第二次放棄了王位,在漢堡花了一年時間籌集返回羅馬的路費。她把收入交給猶太銀行家迪戈·特謝拉(Diego Texeira,本名亞伯拉罕),以換取他每月津貼她的生活,並償還她在安特衛普的債務。雖然當時與猶太人來往並不常見,但她除了拜訪特謝拉家外,還在自己寓所招待了他們。
克里斯蒂娜女王克里斯蒂娜女王
1662年夏季,克里斯蒂娜第三次抵達羅馬,並過了幾年快樂日子。1667年,由於與教皇不和,她便再次啟程返回瑞典。但她的居所已被侵占,她便停留在漢堡不再北行。其時她得悉亞歷山大七世去世,而繼任的克雷芒九世是她宮殿的常客。為了慶祝他當選,克里斯蒂娜在漢堡的寓所舉行大型宴會,流著美酒的室外噴泉也掛滿燈飾。然而,她忘記自己身處新教徒的土地上;她被當地居民以石頭和火把威嚇,只得在隱蔽的小門落荒而逃,宴會最終不歡而散。特謝拉家最後不得不出資維修寓所。

晚年

1668年11月22日,克里斯蒂娜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進入羅馬。和13年前一樣,她在歡迎中騎馬從人民門入城。新教皇克雷芒九世常常探訪她,因為他們都喜歡戲劇。克里斯蒂娜在一個監獄舊址上創辦了羅馬首間公眾劇院“托爾·德·諾那”(Tor di Nona),現時此劇院屬與一個僧侶修會。1669年末教宗中風彌留時,他只召見很少人,克里斯蒂娜就是其中一個。12月9日,克雷芒九世病死,新當選的克雷芒十世擔心劇院敗壞風俗。英諾森十一世在位時,情況更為惡劣:雖然他和其他紅衣主教都曾經是克里斯蒂娜皇家包廂的常客,但他下令把“托爾·德·諾那”改建為穀倉,也禁止女性演出、唱歌和穿著低胸裝。克里斯蒂娜認為這些舉動全然荒謬,繼續讓女性在她的宮殿內演出。
她居所的底層曾有一間實驗室,她和阿佐利諾曾在那裡做鍊金術的實驗。她寫作了一些作品,包括一部自傳和關於她仰慕的阿歷山大大帝和凱撒大帝的文章,也與遊歷歐洲時認識的人保持通信聯絡。她資助一些音樂家,如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阿爾坎格羅·科萊里,科萊里把首作《Sonata da chiesa opus 1》獻給克里斯蒂娜。

去世安葬

1689年2月,62歲的克里斯蒂娜患了重病,接受了臨終聖禮。教皇亞歷山大八世亦抱恙在身,無法親往探望,但派人向她致意。她的病情看似稍有起色,但4月中她又患了肺炎並發高燒。彌留之際她向教皇傳訊,請求寬恕她以往的不敬;教皇答允了。臨終時,阿佐利諾紅衣主教一直陪伴在身旁。克里斯蒂娜於1689年4月19日病逝。
雖然她要求只舉行簡單葬禮,但教宗堅持她要在里阿瑞歐宮供公眾瞻仰四天。她的遺體塗上香料,以白色錦緞、銀色面紗、鍍金冠冕和權杖覆蓋,並以三個分別以柏木、鉛和橡木製造的棺木盛載。出殯行列於瓦利色拉聖瑪利亞教堂出發,前往聖彼得大教堂。她安葬於教皇石室,目前只有三名女性有此榮譽。她的內臟以瓮高懸。
1702年,克雷芒十一世下令為克里斯蒂娜女王立紀念碑,以表彰她的皈依使教皇預見瑞典終歸回天主教,也感激她為羅馬文化貢獻良多——至今,義大利人還是把她生活在羅馬的時代,稱之為“克里斯蒂娜的十七世紀(il seicento di Cristuna)”。紀念碑置於大教堂內廳,由藝術家卡洛·方塔納(Carlo Fontana)建造。克里斯蒂娜的頭像被雕刻在一個鍍金的青銅大圓章上,由一個頭戴王冠的頭骨作為支撐。下面的三個浮雕分別象徵:讓出瑞典王位、在因斯布魯克棄絕新教、蔑視權貴和戰勝異端的信心。
克里斯蒂娜女王紀念碑克里斯蒂娜女王紀念碑
為償還她的債務,克里斯蒂娜指定阿佐利諾為唯一繼承人,但他患有重病,身體衰弱,甚至連她的葬禮也無法參加,一個多月後也去世了。阿佐利諾的侄子彭培歐繼承了他所有財產後,馬上變賣了克里斯蒂娜遺下的所有藝術珍藏。她龐大而且重要的藏書庫──父親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征戰歐洲多年所得的戰利品,被教皇亞歷山大八世買下,置於梵蒂岡圖書館。她原先擁有的約300幅畫作,包括提香的《海中升起的維納斯》等,大部分先收藏於法國奧爾良畫藏,後來保存於蘇格蘭國家畫廊保羅·委羅內塞《維納斯哀悼阿多尼斯》被阿佐利諾的侄子變賣後,輾轉返回瑞典國立博物館。起初,這些畫作被帶走似乎是瑞典的重大損失,但這正正令它們免於1697年三王冠宮大火。

智慧女性

縱使大臣經常催促她履行誕下繼承人的職責,但克里斯蒂娜堅決不肯結婚。她認為婚姻“決不可能與愛情共存”。當時有人甚至認為她是女同性戀者,其中一個理據是她喜歡穿著男人衣服,或在服裝上同時展現男性和女性風格──但克里斯蒂娜說穿著男裝鞋子是為了方便。有人聲稱她是雙性人 ,並在1965年檢查她的遺體,但證實她是正常的女性,而她的驗屍報告也沒有提及生殖系統異常的狀況。
當時的人認為,克里斯蒂娜舉止、走路、交談等都很像男性。她較喜歡與男子作伴,除非有非常漂亮的女性才會結識,並會大獻殷勤。不過她更喜歡與有學識的女性交往,而不管她們的相貌如何。克里斯蒂娜年輕時十分熱愛她的女官艾芭·斯芭爾伯爵夫人,女王用法文稱她為“美女伯爵夫人(la belle comtesse)”。克里斯蒂娜大部分空餘時間都和她在一起並頻繁地稱讚她的美。她把她介紹給英格蘭大使懷特洛克時稱她是自己的“同床共枕的夥伴”,保證她的才智與美貌都是驚為天人的。她離開瑞典後也繼續寫信給斯芭爾,信中說她會永遠愛著她。不過這種表露感情的信件在當時十分流行,克里斯蒂娜在寫信給從未謀面、只是仰慕其文筆的女子寫信時,也會使用這樣的風格。後來在羅馬時,她跟阿佐利諾紅衣主教的非常親昵,這頗具爭議的關係反映了她不滿於當時典型女性所必需遵循的人際交往準則。
克里斯蒂娜複雜而有爭議的性格使她成為當代多個女同性戀和女權主義團體的偶像人物。她傳奇的人生也成為多部文藝作品的靈感來源,最著名的當屬1933年由著名瑞典女影星葛麗泰·嘉寶所主演的電影Queen Christin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