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外文名稱:Worry before the people fear something will happen, and be happy after the people are happy.
- 作品別名:先憂後樂
- 創作年代:宋朝
- 作品出處:《岳陽樓記》
- 文學體裁:古代散文
- 作者:范仲淹
朗讀讀法,原文,釋義,譯文,成語資料,典故,用法,成語故事,成語示列,分析,作者介紹,
朗讀讀法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拼音: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hòu tiān xià zhī lè ér lè。
原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釋義
“先①天下之憂②而憂③,後天下之樂④而樂⑤”的翻譯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意思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①先:形容詞作狀語用。在……之前。
②憂愁,名詞。
③憂愁,動詞。
④快樂,名詞。
⑤快樂,動詞。
廟堂:指朝廷。
江湖:此處指隱士的居處。
譯文
不因外物的美好而高興,不以自己的得失而悲傷。在朝廷上做官時,會為百姓的事擔憂;身處江湖不做官時,也會為國君擔憂。進入朝廷做官要擔憂,退處江湖也會擔憂。既然這樣,那什麼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這樣的人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得到快樂之後再快樂!
成語資料
典故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用法
結構:複句式
同韻詞:千溝萬壑、人心難測、成日成夜、噎噎咽咽、建功立業、精雕細刻、開基立業、十惡不赦
成語故事
成語示列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分析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它的本義就是“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但是,作者在這句話中也同時寄託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春秋史學家左丘明曾說過:“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南宋大詩人陸游也說“位卑未敢忘憂國。”現在,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然而“國富”不等於“國強”,如果國防不鞏固,國民沉醉於和平安寧生活之中,即使生產發展了,也有可能毀於一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就是一例,由於粉飾太平的風氣瀰漫,僅經過六個星期的戰鬥,號稱強國之一的法蘭西就在首都巴黎城頭掛起了白旗。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放鬆警惕,而應居安思危,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
當然,這句名言還有它的寓意,那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現在的中學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實在令人痛惜。俗話說:“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湖南長沙第一師範求學期間,從沒有放鬆過對身體和意志的鍛鍊,常通過游泳、登山、露宿、長途步行來砥礪自己艱苦奮鬥的品格。我們常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尚能“主動找苦吃”,我們又為什麼不能“踏盡崎嶇路”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另一個引申義是積極向上、奮發有為。奮鬥是實現理想的階梯,化學家諾貝爾為研製炸藥,廢寢忘食,四年里做了幾百次實驗,最後一次實驗他甚至負了重傷,但他卻成功了。由此可見,縱然理想與現實常有矛盾,青年們仍應以奮發有為的精神作為通往理想境界的階梯。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遠非如此,但只要經常保持這種觀點,就能使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不斷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
但是,作者在這句話中也同時寄託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春秋史學家左丘明曾說過:“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南宋大詩人陸游也說“位卑未敢忘憂國。”現在,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然而“國富”不等於“國強”,如果國防不鞏固,國民沉醉於和平安寧生活之中,即使生產發展了,也有可能毀於一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就是一例,由於粉飾太平的風氣瀰漫,僅經過六個星期的戰鬥,號稱強國之一的法蘭西就在首都巴黎城頭掛起了白旗。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放鬆警惕,而應居安思危,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
當然,這句名言還有它的寓意,那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現在的中學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實在令人痛惜。俗話說:“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湖南長沙第一師範求學期間,從沒有放鬆過對身體和意志的鍛鍊,常通過游泳、登山、露宿、長途步行來砥礪自己艱苦奮鬥的品格。我們常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尚能“主動找苦吃”,我們又為什麼不能“踏盡崎嶇路”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另一個引申義是積極向上、奮發有為。奮鬥是實現理想的階梯,化學家諾貝爾為研製炸藥,廢寢忘食,四年里做了幾百次實驗,最後一次實驗他甚至負了重傷,但他卻成功了。由此可見,縱然理想與現實常有矛盾,青年們仍應以奮發有為的精神作為通往理想境界的階梯。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遠非如此,但只要經常保持這種觀點,就能使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不斷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
作者介紹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字希文。死後諡號:文正。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諡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