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妙觀(武漢建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元妙觀位於現漢陽區西大街75號,是武漢地區道教最早的一座十方叢林。創建於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賜名“天慶”。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改名“玄妙”。清康熙年間,因避“玄燁”之諱,改名“元妙”,一直沿用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妙觀
  • 外文名:Yuan miao temple
史載,元妙觀原在“縣治東”。南宋理宗淳祏年間(1241—1252年),沖妙宏道真人葉靜庵重新修葺。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年間,趙停蘭任縣令,移元妙觀於城西門外,由道人常自然主持重修。洪武十六年(1383年)“楚昭王有疾,大修境內名地”(見《漢陽府志》),元妙觀也得到維修。
永樂中府道紀司設於此,著名道士韓明善曾在此任都紀。明天順四年(1460年),江陵羽士王智舉為副都紀,在他的主持下,對元妙觀進行擴建與修葺。正德年間(1506—1521年)漸衰落。嘉靖年間(1522—1566年),御史朱漢(即舟山老人)募捐,又進行了擴建與維修,規模比以往更為宏大。萬曆年間(1573—1620年),給諫李宗魯重修,崇楨末年毀。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復修。鹹豐四年(1854年)遭兵燹,幾乎夷為平地。同治六年(1867年)耆民林朝貴協助道人彭信良募款重修。清代末年,元妙觀日趨衰微。民國34年(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後,國民黨政府將原漢陽第二、第三國小遷至觀內,占用部分殿宇。武漢解放後,改為西大街國小。解放初期,監院李崇欽病逝,繼承乏人,宗教活動停止。1958年,元妙觀房產交由漢陽區房地部門經租,1985年元月,由道教協會收回經管。
元妙觀坐北向南。山門在漢陽西大街,後抵北城巷,平面呈葫蘆形,前窄後寬,占地面積1.0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 959平方米。殿宇建築為“九宮八掛”格局,中路三重主殿為軸心,其餘殿宇環拱而置,共有殿宇21棟。
第一重是靈官殿,供奉王靈官及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四方之神,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排列。第二重為三清殿,供奉玉清、上清、太清神像,取“老子一?化三清”之意。與三清殿並列的,左為邱祖殿,供龍門派祖師長春真人邱處機像;右為呂祖殿,供道教五祖之一的純陽帝君呂洞賓像。第三重也是三殿並列,中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及張、郭、許、薩四相尊神;左為雷祖殿,供司理雷雨雷電的雷公電母像;右為文昌殿,內供文昌帝君。三重殿後,有斗母宮與地母宮。呂祖殿右後有大士閣,供奉慈航道人(即觀音大士)。大士閣後有三官殿,供有天官、地官、水官。客堂、齋堂、方丈室等分列於主殿的兩側。  武漢解放前,元妙觀有水田10石,收入甚微,道眾主要以經懺法事收入維持生活。解放初,尚有道眾14人,大部分是老弱病者,生活來源除靠部分房租收入外,主要靠監院李崇欽、知客黃宗勝及另外兩位道長為人治病售藥收入維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