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經典(2函)(套裝共11冊)》講述《荀子》的思想有兩個核心概念:一是人性論,二是他關於政治思想的“禮”論。《荀子》以王先謙《荀子集解》為底本,對《荀子》中的精華部分重新進行了校對與勘訂,並配有白話譯文,方便讀者閱讀並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讀經誦典,逐步提升,受益終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學經典
- 作者:呂友仁 等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9月1日
- 頁數:1824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34838835
- 語種:簡體中文
《儒學經典(2函)(套裝共11冊)》講述《荀子》的思想有兩個核心概念:一是人性論,二是他關於政治思想的“禮”論。《荀子》以王先謙《荀子集解》為底本,對《荀子》中的精華部分重新進行了校對與勘訂,並配有白話譯文,方便讀者閱讀並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讀經誦典,逐步提升,受益終生!
《儒學經典(2函)(套裝共11冊)》講述《荀子》的思想有兩個核心概念:一是人性論,二是他關於政治思想的“禮”論。《荀子》以王先謙《荀子集解》為底本,對《荀子》中的精華部分重新進行了校對與勘訂,並配有白話譯文,方便讀者閱讀並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讀經誦典,逐步提升,受益終生!內容簡介 《儒學經典(2函...
在宋朝,理學家們把《孟子》也提高到經書的地位。 北宋哲宗元佑年間的科舉考試中就包括《孟子》了。 從此儒家的經典便成了“十三經”。從此,“十三經”的名稱就穩定下來,直到封建社會終結,再也沒有變化。來歷 隨著儒學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定於一尊,歷代學者紛紛為諸經作註解。其中,漢朝及稍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
朱熹將其列為“四書”之首。《論語》的內容極其豐富,語言精練而形象生動,可謂是儒學最核心的經典,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且又有所突破,“民貴君輕”的思想就是出自此書。其文氣勢磅礴,滔滔泉涌、橫行無阻,在《四書》中具有獨特的價值。
《儒典》是2022年齊魯書社出版的圖書。中華儒學經典著作集成《儒典》是歷代儒學傳世文獻系統性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包含經解、義理、志傳三個分典,共1816冊、4789卷。2022年9月27日,《儒典》在新書發布會上展示。內容簡介 《儒典》系儒學文獻大型叢書,旨在收集、整理、保存和傳播儒學文獻及其史料。所收典籍上...
《中國儒學經典讀物:蒙學(上)》定位於學校、書院、學堂、私塾老師和兒童的閱讀物,採用大字繁體豎排,並配有拼音,將拼音放置在文字上面,不採用現代標點,只用圓點作停頓,既保持了經典的原貌,又適合閱讀。此外,書末附有《白鹿洞書院揭示》《朱子讀書法》《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等古代具有啟發性的書院學規及讀書...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家經典必讀本:孔子家語》稿以原文、注釋、譯文的形式,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答和言談行事,以及孔子與各諸侯國君的問答。文字嚴謹,內容充實,譯註也很準確,有助於讓讀者理解和接受孔子的思想,進一步走進孔子,也有助於推動早期儒學的研究。圖書目錄 相魯 始誅 王言解 大婚解 儒行解...
《論語(國學經典規範讀本)》是商務印書館2018年1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國超。本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內容簡介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
《非禮勿言:儒家經典禪語錄》所寫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儒家經典。是儒家思想語錄的經典匯集,並加以注釋和翻譯。二是擴展故事。講述與這一思想有關的儒家經典故事,通俗易懂地闡明道理,闡釋儒家思想的精華。三是心得體悟。總結閱讀心得,點出經典語錄的智慧。內容簡介 《非禮勿言:儒家經典禪語錄》以通俗易懂的...
《四書》不僅是儒學經典,還是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在近代,《四書》還被編入國小、中學教科書。《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
“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五部書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獻,也是我國古代儒家的主要經典。《詩》又稱《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集,現存305篇,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風包括十五國風,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各篇的...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
經典典籍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
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這六部經典著作的全名依次為《詩經》《書經》(即《尚書》)《儀禮》《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基本概念 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人稱之為“六經”。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通常稱“五經”。《禮記...
儒家思想對中國政治、經濟的影響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2015年10月29日,全球首座儒家學派法脈傳人何子淵與孫中山先生銅像(孫中山何子淵銅像)在大陸落成。對東亞 儒家思想在東亞各國都有廣泛的影響。儒家學說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
《易》和《中庸》正是以後宋明性理學家發揮儒學性命形而上原理,並用以與佛、道抗衡的主要經典依據。被推譽為性理學開創者的北宋五子(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顥、程頤),無一例外地都是借闡發《易》理來建立他們的理論體系的。性理學以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統和復興儒學為己任。不過...
三國時期,統治階級非常重視儒學,把它視為維護秩序、加強王權的思想武器,採取各種措施加以引進和推廣。高句麗於372年設立太學,傳授儒家學說。百濟於4世紀建立儒學教育制度。儒學在新羅傳播,大約在6世紀。新羅統一後,進一步發展儒學教育,在中央設立國學,置博士、助教,招收貴族子弟傳授儒家經典。為了推動學習儒學的...
在訓解《論語》的諸多著作之中,《論語集解》居於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地位。從皇侃的《論語義疏》到邢昺的《論語註疏》、朱熹的《論語集注》、再到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這些“論語學”史上有重要影響的經典注本,無一不是在《論語集解》的基礎上成就。《論語集解》是兩漢長期古今經學之爭後出現的第一部集...
到了宋代,儒學大師朱熹將儒家的《禮記》中的《大學》、《中庸》篇獨立出來,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而由他著述的《四書章句集注》,備受推崇,數百年中被定為科舉考試的必考教材,成為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儒家經典。 為學習研究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我社組織專人以原山東海湖閣藏明版朱墨套印本為底本,...
2019年2月報導,從海昏侯墓出土簡牘5200餘枚,專家釋讀後發現包括《春秋》在內的儒家經典及其訓傳。作品簡介 據一些文學著作記述,至遲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春秋》是由魯國史官記錄大量當時該國諸侯、大夫、國人等失禮非禮之事;魯國史官也會收集其他諸侯國公侯大夫等失禮非禮之事,會記錄諸侯國公侯間...
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據李學勤介紹,清華簡中的《尚書》分三類,有些篇有傳世本,如《金滕》《康誥》《顧命》等,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見的佚篇,在傳世本里沒有...
兩漢經學,漢以軍事行動取得政權,初期對於黃老思想頗有心得,亦以之為治國原則,至武帝時國力強盛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則是以儒家意識形態為漢政權合法性詮釋根基,並以儒家經典作為漢家政策制定的依據,從而展開基於經典詮釋的政策理念的知識建構,此即兩漢經學,經學即為由儒學價值轉化而出的公共政策之學,此亦...
李學勤先生於2005年8月在青島召開的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孔子不僅開創了儒學,也確實開創了易學。”孔子的思想精髓是《易經》。《論語》大多篇章是孔子沒有會通天道、人道之前的空洞禮義說教。在孔子會通天道、地道、人道,形成三才之道思想後,開始大談“性與天道”,以至於象子貢這類高足弟子都覺得...
《儒藏》系儒學文獻大型叢書,旨在收集、整理、保存和傳播儒學文獻及其史料,所收典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分為“經”、“論”、“史”三大部類,“史部”收錄以儒學史為主題的“歷史”類著作,本分冊為史部的孔孟史志。編纂緣由 在中國歷史上,曾多次把佛教經典及其註疏編纂為《佛藏》,同樣,也曾多次把道教經典...
後來,儒家經典《中庸》一篇相傳是子思的作品,認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提出做君子要“極高明而道中庸”這一著名論斷。中庸不是庸俗、圓滑,而是和諧,求得天人之間的和諧。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資治通鑑》,史學資治功能被抬到了更高的境地。此外,儒家史學理論中還有許多理論原則,諸如歷史編纂的原則和方法,史料鑑別的原則和方法,史書體裁及歷史文學的理論,史家才德修養的學說等。對此,中國古代儒家學者多有論述。劉知幾的《史通》,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可謂這方面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