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祇支,拼音為sēng qí zhī,漢語辭彙,是指僧卻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僧祇支
- 讀音:sēng qí zhī
- 注音:ㄙㄥ ㄑㄧˊ ㄓ
- 解釋:即僧卻崎
僧祇支,拼音為sēng qí zhī,漢語辭彙,是指僧卻崎。
僧祇支,拼音為sēng qí zhī,漢語辭彙,是指僧卻崎。...... 僧祇支,拼音為sēng qí zhī,漢語辭彙,是指 [1] 僧卻崎。中文名 僧祇支 讀音 sēng qí ...
【摩訶僧祇律(Mahasangha-vinaya)】 Mohesengqilu 佛教戒律書。簡稱《僧祇律》,意譯《大眾律》。東晉佛陀跋陀羅與法顯共譯,40卷,為印度佛教大眾部所傳的廣律...
殊不知朱紅及黑色都是戒律中所不許的純色、上色,而古代所謂披赤衣,乃是紅而兼黑或紅而兼黃,如前所記釋迦如來的僧祇支是也。 [1] ...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僧卻崎,覆左肩,掩兩腋,左開右合,長裁過腰。”原注:“唐 言掩腋。舊曰僧祇支,訛也。”...
《僧祇律》,具雲《摩訶僧祇律》,即大眾部所傳的廣律,四十卷,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佛釋·僧衣》:“《說畧》:‘褊衫。’梵言‘僧祇支’。《西域記》雲:‘正名僧迦鵄。’此雲覆腋衣。”...
偏衫(pian shan)一種從天竺“僧祇支”傳入中國後,隨中國觀念而改成的僧尼服飾。(1) 南山舊律家的說法 :三衣之下覆於左肩之片衣叫“祇支”,覆於右肩之片...
五衣,佛教僧尼衣服。除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三衣外, 尚有二種衣:(1)僧祇支(Sankaksika)。亦譯“僧卻崎”、“僧竭支”、“僧腳差”, 意譯“掩腋...
十三資具衣僧祇支 編輯 又作僧腳欹迦(san%kaks!ika^),譯為覆腋衣、掩腋衣。十三資具衣副僧祇支 編輯 (pratisan%kaks!ika^)覆腋衣的一種。...
正中菩薩高髻寶冠,寶繒下垂,內著僧祇支,束帶垂於胸前,外著雙領下垂袈裟,結跏趺坐於低壇上。兩側菩薩著袈裟侍立於兩側低壇之上。第115龕內雕三菩薩二力士。...
大足石刻地藏十殿閻王龕,地藏菩薩,作比丘裝,頭後發出兩道毫光,毫光匯集成祥雲,袒胸,胸下貼身著僧祇支,外著廣袖袈裟,左腿盤於座上,右腿彎曲下垂,足踏座下前...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祇支(梵samkaksika)及劂修羅(kusula),合稱比丘尼五衣。僧祇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裡面,里覆左肩與兩腋之衣。劂修羅,即下裙,...
在印度,袈裟有九條、七條、五條三種,稱之為三衣;比丘尼則另加僧祇支、裙之類。佛教北傳後,為抵禦寒氣,始穿用厚重的衣服,或穿內衣;佛教傳入中國,又有偏衫...
在印度,袈裟有九條、七條、五條三種,稱之為三衣;比丘尼則另加僧祇支、裙之類。佛教北傳後,為抵禦寒氣,始穿用厚重的衣服,或穿內衣;佛教傳入中國,又有偏衫...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祇支(梵samkaksika)及劂修羅(kusula),合稱比丘尼五衣。僧祇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裡面,里覆左肩與兩腋之衣。劂修羅,即下裙,...
碑陰為佛面,主龕內造佛像三尊,主尊結跏趺坐,高肉髻,穿對領衣,內有僧祇支,手作施無畏印和與願印,跣足。左右各立一菩薩。龕楣為火焰紋,上有二飛天,其上又...
(雜語)或於坐禪之中間,出僧堂而少休息,或新掛搭之人歸寮安息,皆雲抽解。謂抽解袈裟也。又謂行大小便也。或稱抽脫。以行廁脫袈裟僧祇支故也。...
郁多羅僧五衣僧祇支涅槃僧二衣袈裟衲衣掛絡藏傳佛教法衣衣囊六物幡幢蓋華戒尺戒刀燈香香爐淨瓶閼伽器木魚鐘鼓鉦磬鐃鈸雲板缽...
比丘尼在此三衣之外,尚有穿在三衣裡面之左肩與兩腋之僧祇支[覆肩衣].及覆於腰部之厥修羅[下裙].三衣之製法:即將一整塊布,切割成長短不一之小布片,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