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過程
制定背景
黑陶誕生於新石器時代,在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其中以屈家嶺文化最早,距今6300年左右。1928年,中國考古學者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的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了這一史前遺存,故把黑陶文化命名為龍山文化,龍山文化距今4000—4600年左右。黑陶器形多樣、大氣沉穩、精緻規整、輕薄黑亮、素雅高貴,是中國乃至世界制陶工藝史上的瑰寶。
傳統黑陶曾被譽為人類地球文明最精美之製作。靖安縣靖窯陶瓷坊復燒的傳統黑陶,採用純手工製作,天然原料古法燒制,且胎體裡外全黑。其古法柴燒手工技藝的恢復,使斷代三千餘年的寶貴技藝重現於世,具有很高的傳承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鑒於此,制定了地方標準《傳統黑陶製作技藝》(DB36/T 1155-2019)。
編制進程
2018年12月21日,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江西綠色生態)籌建辦正式批准靖安縣靖窯陶瓷坊籌建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江西綠色生態靖窯古陶瓷中心)。根據基地創建工作方案,《傳統黑陶製作技藝》地方標準的研究與制訂將作為項目輸出成果之一。地方標準《傳統黑陶製作技藝》(DB36/T 1155-2019)由宜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並歸口。
該標準起草小組採取了實地調研、取樣提煉、落地實施的方法,共同進行了江西省《傳統黑陶製作技藝》地方標準的編寫。
2019年11月5日,地方標準《傳統黑陶製作技藝》(DB36/T 1155-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
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2020年5月1日,地方標準《傳統黑陶製作技藝》(DB36/T 1155-2019)實施。
制定依據
起草工作
主要起草人:伍映方、左春勝、謝紅、舒衛才、曾建華、毛煒翔、馮欣、胡昭君、塗志明、李霞、舒敏璋、余潔。
標準目次
前言 | |
---|
引言 | |
---|
1 範圍 | |
---|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 |
---|
3 術語和定義 | |
---|
4 傳統黑陶製作技藝流程 | |
---|
5 傳統黑陶的特點 | |
---|
附錄A(資料性附錄)與食品接觸的傳統黑陶參考檢測項目 | |
---|
附錄B(資料性附錄)伍氏傳統黑陶製作技藝的傳承 | |
---|
參考資料:
內容範圍
地方標準《傳統黑陶製作技藝》(DB36/T 1155-2019)規定了傳統黑陶製作技藝流程、傳統黑陶的特點。好標準適用於江西省內使用傳統黑陶製作技藝生產的日用陶瓷、陳設藝術陶瓷器類產品。
引用檔案
GB/T 3299 日用陶瓷吸水率測定方法 GB 4806.4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陶瓷製品 GB 31604.24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材料及製品—鎘遷移量的測定 GB 31604.34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材料及製品—鉛的測定和遷移量的測定 |
參考資料:
實施建議
加強與景德鎮、吉安等重要陶瓷產出地的學術交流、研討,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陶瓷從業人員熟知標準,了解並掌握傳統黑釉瓷的製作技藝,讓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知度得到提高。
將《傳統黑陶製作技藝》融入到傳統黑釉瓷的實際生產中,摒棄可能存在的隨意性成分,讓傳統黑釉瓷的製作更規範、更科學,有效提高傳統黑釉瓷燒制的成功率。
意義價值
地方標準《傳統黑陶製作技藝》(DB36/T 1155-2019)的制定,既讓“靖窯黑”標準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精神相符合,也為江西省黑色陶瓷工藝的標準建設及業態開發提供重要依據,為傳播與傳承贛陶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該標準的發布實施,也將幫助江西省手工制陶、制瓷業了解傳統黑陶製作技藝,對黑陶的發展及數代陶工歷經艱辛的傳承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該標準將為江西省黑色陶瓷工藝的標準建設及業態開發提供重要依據,為傳播與傳承贛陶文化打好堅實的基礎;可有助於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物與傳承人、傳承技藝的地方標準凝練與傳播,有利於將江西省代代相傳的民間藝術通過地方標準的建立與推廣讓贛文化走向全中國。實現標準化與非遺的有效結合,突顯標準化一帶一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