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製作工藝

黑陶製作工藝

諸城黑陶,是一種陶器藝術品種,作為古老的傳統制陶技藝,有色如墨,聲如鐘,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產生於山東諸城境內的一種泥制陶器,其歷史淵源,可上溯到四千多年前,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著名的龍山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陶製作工藝
  • 所屬地區::山東·濰坊
  • 遺產編號::Ⅷ-54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基本信息,歷史淵源,考古發現,藝術特色,因襲傳承,製作步驟,注意事項,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山東·濰坊
文化遺產名稱:黑陶製作工藝
遺產編號:Ⅷ-54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安丘市 諸城市
遺產級別:市

歷史淵源

關於黑陶的最早研究製造者,當屬虞舜。據史料記載和考古專家們考證認為:龍山文化黑陶的發展與生於山東諸城的古代帝王虞舜“陶河濱”有直接關係,虞舜,可稱之為黑陶製作之開山鼻祖。虞舜,姚姓,名重華,今山東諸城舜王街道諸馮村人,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據《孟子·離婁篇》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據墨子《尚賢下第十》曰“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灰於常陽,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為天子。”其中的“陶於河濱”說的就是舜制陶。舜之年代是龍山文化的鼎盛時期,舜對治理陶器尤其是黑陶製作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舜誠制陶,精美不窳”,所以黑陶稱之為“舜陶”。《史記·五帝本紀》又載:“舜耕於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諸馮村位於諸城市北10華里,現屬舜王街道。古代屬東夷之地,村內曾有古蹟舜廟,為歷代祭祀先聖之所;村北有嶺名歷山,相傳舜曾在此耕耘勞作,村東即濰河,為舜曾制陶的“河濱”。

考古發現

龍山文化由考古學家最早發現於龍山並因此而得名,但在建國後隨著考古工作的發展,在虞舜的故鄉諸馮周圍曾先後發現了數10處龍山文化遺址,皆為東夷部落居住的地方。1976年至1978年,山東省與昌濰地區的考古工作者曾對諸城市皇華鎮的呈子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挖掘,其中發現的龍山文化墓葬多達88座。墓葬分為北、東、西三區,東、西區墓小無隨葬品,而北區墓寬大並有隨葬品,隨葬品主要是黑陶,最貴重的當屬蛋殼陶高柄杯,多達20多件。1988年,在離諸馮村20里的九台鎮老梧村前,發掘出一處原始部落住宅遺址,內有精美的黑陶和石簇。諸城大量的考古發現有力地佐證了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虞舜正是生活在這個時代。諸城出土的大量文物和史料記載證明,舜的時代正是龍山文化鼎盛時代,舜是一位技術精湛的制陶專家,在制陶方面有著獨特的創造,並對黑陶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相傳舜從14歲開始制陶,且非常痴迷。挑選原料從淋泥、砸泥餅子、弄泥條、最後到製作。再從裝窯的時間到火候的判斷,停窯的時間、出窯的過程,每道工序都十分講究,非常細緻。尤其是他發明的密封匣缽使陶坯受熱均勻的做法,不僅在當時的燒陶中,即使在後世燒瓷中亦被普遍採用。舜在窯後壁開孔放泥條觀察燒成火候的辦法,比只從前膛上方更為全面、準確、可靠。後人稱之為“窗錐”,此辦法直到現代燒土窯仍被廣泛使用。後人們為了紀念曾燒過窯的農家出身的天子舜,改稱窯頂天窗為“天子眼”。

藝術特色

黑陶富有美麗誘人的觀賞特點,其器型多樣,造型精美,立體效果強,圖案分明,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現存於諸城市博物館虞舜時期的1300多件陶器有陶塤、陶壺、陶鬹、陶南瓦、陶杯、陶鼎,件件精美絕倫,無不顯示出黑陶藝術的光華。在所有的陶器中,尤以製作難度最大的黑陶高柄蛋殼杯為龍山文化陶器之典型代表,是黑陶藝術之精品。此杯造型玲瓏,其特點為薄如紙、黑如漆、明如鏡,素麵,黑黝發亮,為國家文物之瑰寶。黑陶高柄蛋殼杯除了山東,其他地方均未發現。《中國文化報》1994年10月16日載文《龍山文化與舜“陶河濱”》中說:“精美的黑陶製品與蛋殼陶是以舜為代表的一代陶工的偉大創造,閃爍著文明曙光的蛋殼陶,我們可將其稱為‘舜陶’”。

因襲傳承

秦時,在今諸城市林家村鎮琅古窯村,有不少戶以燒制陶器為生,尤以黑陶為主,窯主大都為蒲姓。該村的燒窯制陶工藝歷經2000多年,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才有所減少。
2000年,在諸城市技工學校發掘清理出漢井數口,出土文物10件,其中有一陶罐上印有“東武市”印記。“東武市”即為當時的著名陶器品牌。此陶器為研究漢代東武古城文化風俗提供了重要依據。
黑陶文化的首創者是虞舜。當代的制陶者有諸城市舜王街道老梧村的馬新友、龍都街道“龍鄉陶藝有限公司”的郭益良,他們燒制黑陶的一切工藝流程,基本上沿襲了虞舜的制陶方法,雖相隔年代久遠,但方式大都是一致的。
1980年起,馬新友矢志於黑陶研究,歷經十年成功試製出精美蛋殼陶及鼎、爵、瓶、硯等30多種黑陶藝術品,並研製出紅如硃砂、色澤鮮艷、質地細膩、獨具特色的紅陶產品,其陶器產品遠銷美國、日本等國。《中國文化報》、《濰坊晚報》等20多家報刊曾對其研製黑陶的事跡作過長篇報導。其個人傳略輯入《中國藝術家大辭典》、《中國工藝美術家大辭典》、《中國名人大辭典》、《中國成功人才大辭典》等辭書。
2004年,郭益良創辦了“龍鄉陶藝有限公司”,專門研製黑陶產品。龍鄉陶藝公司大膽創新,運用手工成型、多種特技雕刻、鏤空等複雜的傳統工序製成獨具地方特色的黑陶藝術品。其器型多樣,造型精美,有各種插花瓶、龍瓶、筆筒、仿古器物等近千種,充分再現了龍山文化黑陶藝術的精美,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製作步驟

黑陶的製作主要分三個步驟來完成,即:選料、加工、燒結。黑陶的選料是保證質量的主要環節,加工的質量好壞取決製作者的藝術修養,採用獨特的燒結工藝使陶變黑是黑陶的最大特點。黑陶的材料主要含有: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錳等元素。比例較大的是氧化矽與氧化鋁,分別占66.32%和14.90%。
從眾多出土的黑陶看來,多數黑陶原料屬黃河衝擊下來的純淨而細膩的紅膠土,由於這種材料的可塑性好,因此一直沿用至今。紅膠土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比較細膩。好的制陶材料要經過涼曬、風凍、淘洗、沉積這樣幾個過程。采來的紅膠土要有專門的存放地點,首要條件是:有足夠的陽光,地面高於周圍,要經常反曬,最好是經過5年以上風凍的陳泥。風凍了的紅膠土不易開裂,且使用方便。多數制陶者都有保存完好的這樣的材料。在加工材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所有的泥漿水必須通過濾網。首先把風凍好的紅膠土倒入攪拌池然後加水進行細緻的攪拌,在攪拌的同時要不斷地觀察泥漿的密度;如果太大會很難通過濾網,在就需要多加入水來稀釋泥漿。通過濾網的泥漿流入沉澱池,這樣一直到沉澱池沖滿為止就等於完成了整個材料的淘洗過程。最後用紗窗蓋好以防灰塵進入。

注意事項

為了保證黑陶的質量,對材料首先要進行淘洗,淘洗的目的是過濾不必要的雜質,一般使用120#的濾網作為最高標準。淘洗材料的設備需要有一個高於地平面1米的水泥池,它的長與寬可以根據規模來確定。一般是2x3米;在泥池的底部留有一5cm直徑的圓空,主要是方便排放泥漿水;緊挨泥池的就是一個長15米,寬1米的沉積池,沉積池是存放攪拌好的膠泥水的上面蓋有窗紗的一個專門設備。所有沉積泥將在這裡變成優質的制陶材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