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

備(拼音:bèi)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備的古文𤰇(𤰈),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本義指箭袋,引申指具備、完備。備(繁體)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本意是謹慎。謹慎是有所戒備的表現,故引申指準備。備與“𤰇(𤰈)”整合後有完全、周遍的意思,如:完備,備受歡迎。又指具有,如具備;引申指配置,如裝備。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備
  • 拼音:bèi
  • 注音:ㄅㄟˋ
  • 部首:夂 
  • 繁體:備
  • 異體:俻*、偹、僃等(見擴展圖冊)
  • 古字:𤰇、𤰈
  • 統一碼:5907
  • 鄭碼:RSKI
  • 四角碼:27604
  • 平水韻:去聲四寘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筆畫數:3+5
  • 筆順:ノフ㇏丨㇕一丨一
  • 倉頡:HEW
  • 五筆:TLF
字源演變,詳細字義,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廣韻,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

字源演變

備的古文寫作“𤰈”或“𤰇”,這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左圖1、3、4)的下方是一個方形的箭袋,上方是一支箭頭朝下的箭,箭頭伸入到了袋中。兩相會意,表示箭插於箭袋之中。它的本意是裝箭的工具,讀fú。箭袋裝滿箭,表示準備好了。由此引申出準備、完備。讀bèi。金文基本上同與甲骨文,只是箭與袋略有變化(左圖5、6),但意思未變。小篆中裝箭的箭袋沒變,而箭變得根本不像箭了(左圖8),但準備好了的意思未變。後來,這個字的“箭袋”義假借作“”,又作“”。“準備”“完備”義另造“備(繁體)”表示。
備(繁體)在甲骨文(右圖1)時期就加上了“人”,這是個形聲兼會意字。從人,聲𤰈,𤰈也表意。備最初指謹慎,與“𤰇(𤰈)”整合後才有完備的意思。字形體流變中,聲符變化最大,初形像矢在盛矢器中盛放之形。西周已訛,但初形仍可尋見(中圖1),發展到戰國(中圖2),已面目全非,《說文》小篆將其定形作“僃”(中圖4)。到楷書繁體,由“𤰈”又訛作“𤰇”;形符“人”旁穩定。一直保持形聲結構。楷書簡體則取自草書簡化體“俻”,“俻”去掉“亻”之後就成為“備”。聲旁將整個字定型為“備”,遂使形聲之旨全失,成了結構上不可分析的記號。

詳細字義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形容詞
〈文言〉慎。
cautious
漢書·史丹傳》:貌若儻盪不備,然心甚謹密。
完備;齊全。
complete
《詩經·小雅·楚茨》:禮儀既備,鐘鼓既戒。
齊備;求全責備。
〈文言〉滿;滿足。
《國語·楚語上》: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備一同。
〈文言〉富足。
荀子·禮論》:故雖備家,必逾日然後能殯,三日而成服。
〈文言〉美好。
《荀子·解蔽》:故目視備色,耳聽備聲,口食備味,形居備宮,名受備號。
動詞
具備;具有。
store
備足原料。
墨子·七患》: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凶飢;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
儲備;配備;德才兼備
事先籌劃。
prepare
《尚書·說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備用;準備;預備;備課;有備無患
為應付突發事變或災害做出的安排。
guard against
《左傳·昭公三年》:君若不棄敝邑,而辱使董振擇之,以備嬪嬙,寡人之望也。
防備;戒備
〈文言〉充任;充當。常用作謙詞。
simply fill the post;make up the number
《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文言〉周遍;周至。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六》:桓公義高諸侯,德備百姓。
〈文言〉賠償。
《後漢書·班超傳》:北虜遂遣責諸國,備其逋租。
〈文言〉調度。
《漢書·終軍傳》:今魯國之鼓,當先具其備。
〈文言〉用。
《淮南子.惰務》:貴其所欲達,遂為天下備。
名詞
設備(包括人力物力)。
equipment
《國語·吳語》:審備則可以戰乎?韋昭註:“備,守御之備。”
裝備;軍備
〈文言〉長兵器。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用少莫如齊致死,齊致死莫如去備。杜預註:“備,長兵也。”
〈文言〉後牆。
《淮南子·齊俗訓》:抽箕逾備之奸。高誘註:“備,後垣。”
副詞
表示完全。皆;盡。
completely;entirely
備受歡迎。
屈原《離騷》: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
備至
〈文言〉更加。
王昌齡《宴南亭》:城樓空杳靄,猿鳥備清切。
以上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八】【人部】平祕切(bèi)
慎也。從人𤰈聲。
𠈍,古文備。

說文解字注

慎也。
心部曰:慎者,謹也。言部曰:謹者,慎也。得僃而三字同訓,或疑僃訓慎未盡其義。不知用部曰𤰈,具也。此今之僃字,僃行而𤰈廢矣。𤰈廢而僃訓具。尟知其古訓慎者。今義行而古義廢矣。凡許之書所以存古形古音古義也。方言曰。僃,鹹也。此具之義也。又曰。藏,敕,戒,僃也。此慎之義也。
從人。𤰈聲。
平秘切。古音在一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備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10
〔古文〕𠈍。《唐韻》《集韻》《韻會》竝(並)平祕切,音避。成也。《周禮·春官·樂師》:凡樂成則告備。
又鹹也,副也。《書·周官》:官不必備惟其人。
又先具以待用也。《書·說命》: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左傳·僖五年》: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
又足也。《易·繫辭》: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
又《禮·祭統》: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
又盡也。《禮·月令》:季秋之月,乃命冢宰,農事備收。
又長兵曰備。《左傳·昭二十一年》:用少莫如齊致死,齊致死莫如去備。
又搔也。《周禮·秋官》:冥氏若得其獸,則獻其皮革齒須備。註:須直謂頤下須,備謂搔也。搔音爪。
又姓。
又葉蒲必切,音弼。《詩·小雅》:禮儀既備,鐘鼓既戒。戒音吉。

廣韻

備具也。防也。鹹也。皆也。副也。愼也。成也。又姓,《風俗通》云:“宋封人備之後。”平祕切。十七。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動畫書寫演示動畫
①“攵”大“田”小,“夂”罩住“田”。
②“攵”,丿和捺相交於豎中線。
③“田”,上寬下窄,框內短豎在豎中線左側。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聲調四呼韻系韻攝
廣韻
平祕
脂B開
去六至
去聲
三等
開口
脂B
中原音韻
齊微合
齊微
去聲
合口呼
洪武正韻
蒲枚
七灰
平聲
毗意
二寘
去聲
步昧
七隊
去聲
分韻撮要
第三幾紀記
陽去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