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條真鯊

側條真鯊

側條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limbatus)是真鯊科、真鯊屬的一種鯊魚。體呈紡錘型,軀幹粗壯。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平扁,前端尖突。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呈短三角形,不延長;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圓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狹三角形,邊緣具細鋸齒,齒尖直立或略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直立或稍頜斜,邊緣略具鋸齒,或平滑。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基底後方相對,後緣凹入,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暗灰色或灰褐色,腹側灰白,體側具明顯之白色帶;除尾鰭上葉通常具黑色緣,各鰭之鰭尖均為黑色。

棲息於沿岸、近海、海灣、沙灘外圍、礁區、河口及潟湖的中大型鯊魚。主要以硬骨魚類為食,亦掠食其它鯊魚、甲殼類、頭足類等。不主動攻擊人們,但激怒它則轉為具攻擊行為。分布於世界各大洋沿岸海域南北緯40°之間。在中國分布於東海和台灣海域、南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側條真鯊
  • 拉丁學名:Carcharhinus limbatus
  • 別稱:黑邊鰭真鯊、黑邊鰭白眼鮫、黑梢真鯊、黑斑沙、黑鯊、烏翅鯊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真鯊目
  • 亞目真鯊亞目
  • 真鯊科
  • 真鯊屬
  • :側條真鯊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Müller & Henle,1839
  • 英文名:Black Fin Shark、Blacktip Shark
  • 保護級別:(IUCN)2005年 ver 3.1——近危(NT) 
  • 同義學名:Carcharhinus amblyrhynchoides Whitley 1934
  • 同義學名:Gillisqualus amblyrhynchoides Whitley 1934
  • 同義學名:Carcharhinus pleurotaenia Bleeker 1852
  • 同義學名:Carcharias pleurotaenia Bleeker 1852
  • 同義學名:Carcharhinus brevipinna non Müller & Henle 1839
  • 同義學名:Carcharhinus amblyrhinchoides Whitley 1934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行為,攝食,分布範圍,海域,國家,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保護措施,主要價值,物種危害,

動物學史

側條真鯊最初是由瓦倫西安(Valenciennes)於1839在馬勒和亨勒(Müller & Henle)的著作中描述為Carcharias(Prionodon))limbatus。後更改為有效學名Carcharhinus limbatus(Müller& Henle 1839)。屬名Carcharhinus源自希臘語“karcharos”(意思是銳化)和“rhinos”(意思是鼻子)。種名limbatus起源於拉丁語,意思是指其鰭上的黑色標記。

形態特徵

剛出生時的幼鯊體長為53-65厘米。雄成魚長135-180厘米,雌成魚長120-190厘米,最大可達255厘米。體側從胸鰭基底至腹鰭基底上方有白色縱條,故名。側條真鯊是溫熱帶中大型鯊魚,最大體長可達2.75米,體呈紡錘型,軀幹粗壯。頭寬扁,眼圓,瞬膜發達。口裂寬,圓弧形,上頜齒狹三角形,下頜齒較窄而直立。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寬大,胸鰭大型,鐮刀形。體背側禁紋榜暗灰色或灰褐色,腹側灰白,體側具明顯之白色帶。
紡錘形,軀幹很粗大,向頭尾漸細小。頭寬扁,自胸鰭上方至吻端弧形劇斜,頭長約為全長的2/9。尾稍側扁,比頭和軀幹稍短,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平扁,背視等邊三角形,兩側幾直線向前狹小,前端尖突,側視等腰三角形,上下面向前低斜,前端也尖突。
眼小,圓形,瞬膜發達,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為近,或相等(幼體),眼徑約等於第三鰓孔寬的1/3或1/2(幼體),與鼻孔長約相等。鼻孔斜列,外側位;距眼比距吻端為近;鼻間隔寬,比鼻孔長約大3.5倍;前後鼻瓣後部具一小三角形突起,後鼻瓣不分化。口寬而圓弧形,口寬與口前吻長相等,口長几等於口寬的1/2,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唇褶很短,上唇褶較粗厚,稍向前延,下唇褶很弱,且被下唇所掩住。上頜齒狹三角形,齒頭尖直,基底寬,邊緣具細鋸齒,1行在使用,正中1小齒,每側15齒;下頜齒細長,矛狀,邊緣光滑,2行在使用,正中1小齒,每側15齒。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寬大,第一您己船和第五個較狹,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殼型,具5棘突,5縱嵴。
背鰭2個,第一背鰭頗大,靠近胸鰭,起點約與胸鰭基底後端相對,上角鈍尖,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約與臀鰭起點相對,上角圓,後緣凹,下角延長尖突,鰭端距尾基約與設棄主眼徑相等。尾鰭寬長,比頭約長1.2倍,尾椎軸上翹;上葉只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後延,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線,尾端尖突,後緣凹入。臀鰭約與第二背鰭同大,後緣深凹,外角圓突,里角延長尖突。腹鰭較大,約位於第一和第二背鰭中間下方,後緣稍凹,外角和里角鈍圓。胸鰭寬大,鐮形,外角尖突,後緣凹入,里角鈍圓,撳平時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
背面和上側面灰褐色,下側面和腹部白色;體側從胸鰭基底上方至腹鰭基底上方具一白色縱條。各鰭端部暗褐色至黑色。

棲息環境

側條真鯊主要生活於熱帶到亞熱帶的沿海、大陸架和島嶼水域。棲息環境為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的暖水域,它也棲息在遠離海域的水域,但很少發現深度超過30米。
側條真鯊側條真鯊

生活習性

行為

側條真鯊可以耐燥民低鹽度海水,常常大群出現於水面。它們不主動攻擊人們,但激怒它則可導致攻擊行為。側條真鯊有一個不尋常的習慣,常跳躍出水面,旋轉多達三次,通常是背部落入水面,這種行為以及類似形態,往往易與短鰭真鯊混淆。

攝食

側條真講汽屑烏鯊主要以槳剃霉頸小型魚類為食,如鯡魚、沙丁魚、鯡魚、鯔魚和鳳尾魚,但也吃其他硬骨魚類,包括鯰魚、石斑魚、史努克魚、鯛魚、咕嚕魚、黃魚、比目魚、三角魚和豪豬魚。眾所周知,它們也會吃掉其他的彈殼類動物,包括狗魚、尖鼻鯊、幼年黑鯊、滑冰魚和黃貂魚。甲殼類動物和魷魚也偶爾被捕獲。他們經常跟隨拖網漁船,以漁船丟棄的副產品(如鯊魚切割下魚鰭後的鯊魚肉)為食,但很少攻擊漁船的拖網。
側條真鯊攝食時經常從水中衝出,有時繞其軸旋轉三到四次,然後掉回水中。這種行為有利於其捕食水面附近的魚群。

分布範圍

海域

分布於世界各大騙恥企洋沿岸海域南北緯40°之間。在大西洋的季節性遷徙期間,從麻薩諸塞州到巴西,在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比較豐富;整個地中海和西非海岸也有分布。在太平洋地區,從南加州到秘魯,包括科爾特斯海;也分布於加拉帕戈斯群島、夏威夷、塔希提島和其他南太平洋群島以及澳大利亞北海岸。在印度洋,從南非和馬達加斯加到紅海,波斯灣,遍及印度沿岸,再到中國沿海。在中國分布於東海和台灣海域、南海。

國家

中國、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澳大利亞(北領地、西澳大利亞州)、巴林、貝里斯、貝寧、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巴西、喀麥隆、哥倫比亞、剛果、哥斯大黎加、克羅地亞、厄瓜多、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法國、法屬蓋亞那、加彭、甘比亞、加納、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宏都拉斯、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義大利、科威特、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馬來西亞、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洛哥、緬甸、尼加拉瓜、奈及利亞、阿曼、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卡達、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索馬里、南非、西班牙、蘇丹、蘇利南、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泰國、多哥、湯加、突尼西亞、土耳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亞利桑那州、北卡羅來納州、佛羅里達州、加利福尼亞州、德拉瓦州、德克薩斯州、羅德島州、喬治亞州、麻薩諸塞州、新澤西州、維吉尼亞州、南卡羅來納州、康乃狄克州、新墨西哥州)、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撒哈拉沙漠西部、葉門。
側條真鯊

繁殖方式

雄性的成熟年齡為4-5歲,雌性為6-7歲。卵胎生或胎生,具卵黃囊胎盤,胚胎通過臍帶與母親的胎盤連線來滋養,與在胎盤哺乳動物中看到的系統相似,但獨立產生。妊娠期為11-12個月,每產1-10仔,通常4-7仔,體形越大的雌鯊生產的幼仔越大。在北大西洋西部,交配期在6月初至7月初;在南非,則在11月和12月。雌鯊懷孕期間有一年休息期,使得其生殖周期為兩年。雌性在近海河口育苗場中分娩,出生的頭幾年幼鯊一直在那裡生活。發現的最大年齡為10歲。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5年 ver 3.1——近危(NT)。

種群現狀

側條真鯊的肉和魚鰭受到廣泛的喜愛,所以也導致其受到過度捕撈,它是印度大型漁業中最常被捕的物種。同時人為因素也影響著側條真鯊的棲息環境,該魚種的數量有所下降。
在西北部大西洋,側條真鯊在休閒漁業中一直占重要地位,更是南卡羅來納州到佛羅里達州以及整個墨西哥灣東南沿海的商業漁業的主要目標。這是排在闊口真鯊Carcharhinus plumbeus)之後該地區第二大商業漁獵物種,其肉質也被認為更優。在美國,側條真鯊十分受消費者偏愛。側條真鯊占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大量鯊魚捕撈的重要組成比例。在其他地方,側條真鯊也是印度大型漁業中最常捕獲的物種,並且在北印度洋和中國南海的小規模和手工漁業中也有相當大的捕撈比例。在澳大利亞,側條真鯊也占北部鯊魚捕獲量的一小部分比例。

保護措施

側條真鯊僅在澳大利亞和美國兩個國家進行管理。在北澳大利亞,側條真鯊是進入限制漁獵統一進行管理的一個物種。

主要價值

側條真鯊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生素及魚肝油;剩餘物可製成魚粉

物種危害

國際鯊魚攻擊檔案(ISAF)的記錄顯示,從歷史上講,側條真鯊曾對全球29次無端攻擊人類負責。據報導,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南卡羅來納州、北卡羅來納州、維吉尼亞州和阿拉巴馬州)、加勒比海地區(巴哈馬和英屬維京群島)和南非發生了襲擊。其中只有一個是致命的。大多數事件導致相對較小的傷口。在佛羅里達州水域發生的襲擊中,側條真鯊約占襲擊總數的20%,這些襲擊經常襲擊衝浪者。
背鰭2個,第一背鰭頗大,靠近胸鰭,起點約與胸鰭基底後端相對,上角鈍尖,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約與臀鰭起點相對,上角圓,後緣凹,下角延長尖突,鰭端距尾基約與眼徑相等。尾鰭寬長,比頭約長1.2倍,尾椎軸上翹;上葉只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後延,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線,尾端尖突,後緣凹入。臀鰭約與第二背鰭同大,後緣深凹,外角圓突,里角延長尖突。腹鰭較大,約位於第一和第二背鰭中間下方,後緣稍凹,外角和里角鈍圓。胸鰭寬大,鐮形,外角尖突,後緣凹入,里角鈍圓,撳平時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
背面和上側面灰褐色,下側面和腹部白色;體側從胸鰭基底上方至腹鰭基底上方具一白色縱條。各鰭端部暗褐色至黑色。

棲息環境

側條真鯊主要生活於熱帶到亞熱帶的沿海、大陸架和島嶼水域。棲息環境為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的暖水域,它也棲息在遠離海域的水域,但很少發現深度超過30米。
側條真鯊側條真鯊

生活習性

行為

側條真鯊可以耐低鹽度海水,常常大群出現於水面。它們不主動攻擊人們,但激怒它則可導致攻擊行為。側條真鯊有一個不尋常的習慣,常跳躍出水面,旋轉多達三次,通常是背部落入水面,這種行為以及類似形態,往往易與短鰭真鯊混淆。

攝食

側條真鯊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如鯡魚、沙丁魚、鯡魚、鯔魚和鳳尾魚,但也吃其他硬骨魚類,包括鯰魚、石斑魚、史努克魚、鯛魚、咕嚕魚、黃魚、比目魚、三角魚和豪豬魚。眾所周知,它們也會吃掉其他的彈殼類動物,包括狗魚、尖鼻鯊、幼年黑鯊、滑冰魚和黃貂魚。甲殼類動物和魷魚也偶爾被捕獲。他們經常跟隨拖網漁船,以漁船丟棄的副產品(如鯊魚切割下魚鰭後的鯊魚肉)為食,但很少攻擊漁船的拖網。
側條真鯊攝食時經常從水中衝出,有時繞其軸旋轉三到四次,然後掉回水中。這種行為有利於其捕食水面附近的魚群。

分布範圍

海域

分布於世界各大洋沿岸海域南北緯40°之間。在大西洋的季節性遷徙期間,從麻薩諸塞州到巴西,在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比較豐富;整個地中海和西非海岸也有分布。在太平洋地區,從南加州到秘魯,包括科爾特斯海;也分布於加拉帕戈斯群島、夏威夷、塔希提島和其他南太平洋群島以及澳大利亞北海岸。在印度洋,從南非和馬達加斯加到紅海,波斯灣,遍及印度沿岸,再到中國沿海。在中國分布於東海和台灣海域、南海。

國家

中國、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澳大利亞(北領地、西澳大利亞州)、巴林、貝里斯、貝寧、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巴西、喀麥隆、哥倫比亞、剛果、哥斯大黎加、克羅地亞、厄瓜多、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法國、法屬蓋亞那、加彭、甘比亞、加納、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宏都拉斯、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義大利、科威特、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馬來西亞、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洛哥、緬甸、尼加拉瓜、奈及利亞、阿曼、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卡達、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索馬里、南非、西班牙、蘇丹、蘇利南、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泰國、多哥、湯加、突尼西亞、土耳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亞利桑那州、北卡羅來納州、佛羅里達州、加利福尼亞州、德拉瓦州、德克薩斯州、羅德島州、喬治亞州、麻薩諸塞州、新澤西州、維吉尼亞州、南卡羅來納州、康乃狄克州、新墨西哥州)、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撒哈拉沙漠西部、葉門。
側條真鯊

繁殖方式

雄性的成熟年齡為4-5歲,雌性為6-7歲。卵胎生或胎生,具卵黃囊胎盤,胚胎通過臍帶與母親的胎盤連線來滋養,與在胎盤哺乳動物中看到的系統相似,但獨立產生。妊娠期為11-12個月,每產1-10仔,通常4-7仔,體形越大的雌鯊生產的幼仔越大。在北大西洋西部,交配期在6月初至7月初;在南非,則在11月和12月。雌鯊懷孕期間有一年休息期,使得其生殖周期為兩年。雌性在近海河口育苗場中分娩,出生的頭幾年幼鯊一直在那裡生活。發現的最大年齡為10歲。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5年 ver 3.1——近危(NT)。

種群現狀

側條真鯊的肉和魚鰭受到廣泛的喜愛,所以也導致其受到過度捕撈,它是印度大型漁業中最常被捕的物種。同時人為因素也影響著側條真鯊的棲息環境,該魚種的數量有所下降。
在西北部大西洋,側條真鯊在休閒漁業中一直占重要地位,更是南卡羅來納州到佛羅里達州以及整個墨西哥灣東南沿海的商業漁業的主要目標。這是排在闊口真鯊Carcharhinus plumbeus)之後該地區第二大商業漁獵物種,其肉質也被認為更優。在美國,側條真鯊十分受消費者偏愛。側條真鯊占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大量鯊魚捕撈的重要組成比例。在其他地方,側條真鯊也是印度大型漁業中最常捕獲的物種,並且在北印度洋和中國南海的小規模和手工漁業中也有相當大的捕撈比例。在澳大利亞,側條真鯊也占北部鯊魚捕獲量的一小部分比例。

保護措施

側條真鯊僅在澳大利亞和美國兩個國家進行管理。在北澳大利亞,側條真鯊是進入限制漁獵統一進行管理的一個物種。

主要價值

側條真鯊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生素及魚肝油;剩餘物可製成魚粉

物種危害

國際鯊魚攻擊檔案(ISAF)的記錄顯示,從歷史上講,側條真鯊曾對全球29次無端攻擊人類負責。據報導,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南卡羅來納州、北卡羅來納州、維吉尼亞州和阿拉巴馬州)、加勒比海地區(巴哈馬和英屬維京群島)和南非發生了襲擊。其中只有一個是致命的。大多數事件導致相對較小的傷口。在佛羅里達州水域發生的襲擊中,側條真鯊約占襲擊總數的20%,這些襲擊經常襲擊衝浪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