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銅鼓,信宜是我國的銅鼓之鄉,是廣東省出土銅鼓最多的縣(市)。該市出土銅鼓始於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後陸續有銅鼓出土,已先後出土銅鼓55面(解放後出土31面),其中有多面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國家博物館、省博物館均收藏有信宜出土的銅鼓。該市池垌鎮有一個村因出土銅鼓多面而被命名為銅鼓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宜銅鼓
- 所屬地區:信宜
- 來源出處:《隋書·地理志》
信宜銅鼓,信宜是我國的銅鼓之鄉,是廣東省出土銅鼓最多的縣(市)。該市出土銅鼓始於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後陸續有銅鼓出土,已先後出土銅鼓55面(解放後出土31面),其中有多面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國家博物館、省博物館均收藏有信宜出土的銅鼓。該市池垌鎮有一個村因出土銅鼓多面而被命名為銅鼓村。
信宜銅鼓,信宜是我國的銅鼓之鄉,是廣東省出土銅鼓最多的縣(市)。該市出土銅鼓始於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後陸續有銅鼓出土,已先後出土銅鼓55面(解放後出土31面),其中有多面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國家...
銅鼓 時代:漢 來源:信宜市水口鎮 ; 藏館:信宜市博物館 尺寸:面徑:113.3 cm ; 高:64cm; 蛙高:2.8cm
信宜銅鼓是我國西漢至明代時期,南部及西南部地區少數民族鑄造和使用的特種器物。它既是戰鼓,又可作樂器使用。當時對於銅鼓的占有量,不僅體現了財產的富有,而且也是統治權力的象徵。信宜古代銅鼓的陸續出土,為研究粵西桂東地區相應時期俚...
信宜銅鼓冼太廟位於池洞鎮銅鼓村,1955年前,冼太廟記憶體銅鼓一面,鼓寬約100cm,通高約60cm,其器型碩大,花紋細緻,鼓面大於豉身,邊緣下折,鼓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環排鼓面邊緣,鼓面中心凸起太陽紋飾,八光芒輻射針狀紋,十組...
該鼓高64cm,鼓面直徑為113cm,是信宜歷年出土銅鼓之最大者。初步考證屬漢代銅鼓,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該銅鼓現藏信宜市博物館。尚文蛇沖崗銅鼓:1992年尚文水庫蛇沖崗出土,鼓面徑102厘米、通高59.3厘米。經鑑定為...
銅鼓壯族村寨遺址位於廣東省信宜市池洞鎮銅鼓水電站一帶,是壯族村寨的遺址。舊《信宜縣誌》載:明成化年間,信宜有壯寨49個。銅鼓村是其中的第一寨。銅鼓村於宋嘉泰元年(1201年),出土銅鼓一面,次年山洪崩山,復出一面,故名銅鼓...
隨著這些地區部落首領地位的逐漸衰弱,銅鼓不再為權貴專有,作為樂器的功能日益突出。基本信息 1993年5月30日,水口鎮到永管理區上六村出土漢代銅鼓一面,鼓高64cm,鼓面直徑113cm,是信宜歷次出土銅鼓之最大者。
信宜盛產苧麻,在各種麻類纖維中,苧麻纖維最長最細。纖維長度比最高級的棉花還要長二、三倍到六、七倍 (7)俚僚人用它織布染藍,做成衣衫,暑天清涼排汗,吸濕和散濕快,熱傳導性能好。銅鼓是我們的國寶,在古代,(8)銅鼓象徵權力...
該銅鼓鼓面直徑365厘米,代表每年365天,天天吉祥。鼓高220厘米,鼓腳由用銅鑄的栩栩如生的12生肖扛護。該鼓還鑄有祥雲、八仙仙器和“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字樣。銅鼓的製作過程較為複雜,經過造鼓型、復陰模、製作沙芯、熔煉...
附錄三信宜市人民政府檔案 (一)關於開展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二)關於調整市文物普查領導小組成員的通知 (三)關於公布我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四)關於成立信宜市博物館的通知 附錄四信宜市文博工作大事記 附錄五銅鼓歌 附錄六信宜銅鼓考...
銅鼓的特徵是:面大於胸,胸部略直,鼓腰收束、凹處平緩,足部較高。鼓面的立體蛙飾瘦小,蛙身無紋,一般為四隻。又因鼓身遍布精細的雲雷紋,故又有“雲雷紋鼓”之稱。《陶瓷器展》:信宜市博物館通過省文管會調撥、省博物館...
銅鼓 浙江溫州等地的方言中,“銅鼓”並非指銅製的鼓,而用於泛稱各類大鼓。浙江溫州等地的方言中,“銅鼓”並非指銅製的鼓,而用於泛稱各類大鼓。
旁邊還有一線天、仙女石、銅鼓石、鯉魚石、筍石、豬斗湖、鍋蓋潭、石屋等奇景。河水從廟底印石下暗河流過,廟背後石如刀削,數十米下是一個深潭,潭邊石壁陡峭,長滿小草、雜樹、青藤。潭後是一斷斜崖,河水跌崖而下,形成一級...
廟的四周是峭壁深澗,野草雜樹叢生,有長年清澈的水缸(潭)和長年渾濁的渾水缸(潭);有可聞響聲而不見流水的地下河;有見流水而不見出入的水桶潭;還有一線天、仙女石、銅鼓石、鯉魚石、印石、筍石、鍋蓋潭、石屋等奇景。廟底有...
信宜銅鼓是我國西漢至明代時期,南部及西南部地區少數民族鑄造和使用的特種器物。它既是戰鼓,又可作樂器使用。當時對於銅鼓的占有量,不僅體現了財產的富有,而且也是統治權力的象徵。信宜古代銅鼓的陸續出土,為研究粵西桂東地區相應時期俚...
該市池垌鎮有一個村因出土銅鼓多面而被命名為銅鼓村。信宜銅鼓歌 銅鼓歌 清。劉汝新(信宜進士)廟宮翼翼森雲構,伐鼓撞鐘朝暮吼。何來古器形輪囷,金聲坎坎破空透?五石腹空鏡面隆,千層腰束波浪皺。瓜皮斑駁黯凊綠,龜紋縱橫細刻...
據張均紹、陳冬青等一批研究高凉文化專家考證,6世紀的俚人“巢居崖處,盡力農事”,善於鑄造銅鼓,解放後僅在高州(今廣東省西南部)一帶就發現鑄造精美、花紋繁縟的粵式銅鼓40多面。而高州和信宜歷史上曾是我國的銅鼓之鄉,是廣東省...
信宜銅鼓是中國西漢至明代時期,南部及西南部地區少數民族鑄造和使用的特種器物。它既是戰鼓,又可作樂器使用。當時對於銅鼓的占有量,不僅體現了財產的富有,而且也是統治權力的象徵。信宜古代銅鼓的陸續出土,為研究粵西桂東地區相應時期俚...
高州信宜 高州信宜是中國的銅鼓之鄉,是廣東省出土銅鼓最多的縣(市)。該地區出土銅鼓始於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後陸續有銅鼓出土,至1995年12月止,廣東省各地博物館收藏的古代銅鼓共180多面,其中73面主要是粵西的...
池洞鎮,隸屬於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地處信宜市中部,東連懷鄉鎮,南接東鎮街道,西界金垌鎮,北與硃砂鎮毗鄰,行政區域面積146.2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池洞鎮戶籍人口為83722人。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曾在此置梁德縣,後改...
除《銅鼓歌》外,他的《藏雲閣詩集》二卷520多首詩,受到著名文人林召棠和汪鳴鑾的激賞,林召棠贊他的詩云:“音節興象,逼真古人,當於陳射洪、張曲江求之;近體氣清骨挺,結藻精美,七古大筆力,時有奇響。”然而在信宜流傳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