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汝新

劉汝新(1808~約1875年),字煥初,號錦川,廣東省信宜東鎮圩錦里人。幼年苦學,18歲中秀才;道光八年(1828年)中戊子科第六十二名舉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戊戌科進士。始任陝西省澄城縣,後改任淳化縣知縣。在任期間,曾鎮壓當地白蓮教起義。不久調到奉天省(今遼寧省),先後任廣寧、蓋平知縣。蓋平地方偏僻,文化落後,他為幫助當地人提高文化,多方組織辦教育,並親自授課。清鹹豐七年(1857年),劉汝新辭官歸家,在鄉間設館授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汝新
  • 別名:錦川先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信宜縣東鎮鎮錦里
  • 出生日期:1808年
  • 逝世日期:1875年
  • 畢業院校:吳川狀元林召棠
  • 職業:教育
  • 代表作品:雜詠,思家
簡介,人物經歷,

簡介

鹹豐十一年(1861年),三水縣天地會陳金率起義軍進入信宜,以信宜城為大洪國首府。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劉汝新往廣西北流縣招募兵勇,擬偷襲縣城,沒有成功。
劉汝新在鄉間設館授徒十餘年,學生稱他為錦川先生。他的書法效王羲之、王獻之,非常遒勁,得者以為寶。他最喜歡寫詩,居官、居家及鹹豐十一年(1861年)避居梅都吟詠不輟,被稱為“晚清高州三大詩人”之一。著有《藏雲閣詩集》二卷,吳川狀元林召棠、錢塘學使汪鳴鑾作序。

人物經歷

鴉片戰爭的炮聲,震動了正在昏睡的中國。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國革命起義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使一向遠離政治漩渦的嶺南,變得動盪起來。信宜,成為凌十八起義的策源地和陳金“大洪國”的首府。急劇變化的社會現實,使不少文人陷入迷惘之中。他們感到封建王朝“挽不回”地衰敗了,十分懷戀過去的“盛世”。這種懷舊的情調,在劉汝新的詩作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以劉汝新的《銅鼓歌》為例。詩人借出土的銅鼓發一番幽思,從平定嶺南的伏波將軍,想到南征滬水的諸葛孔明。然而,伏波也好,孔明也好,皆已成為古人,他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獨有這面銅鼓,深埋數千年後,卻重見天日,“餘響至今繞雲岫”!劉汝新中進士後,當過幾個縣知縣,後辭官歸家。作為一個受過“皇恩”,領過“俸祿”的封建文人,哀嘆封建王朝的衰敗,懷念過去的“英雄”,是很自然的。但他沒有再做“補天”之夢,而只願象銅鼓那樣長期隱居山間,“鬱郁飽挹山川秀”。
劉汝新的詩,深沉凝鍊,富有韻味。除《銅鼓歌》外,他的《藏雲閣詩集》二卷520多首詩,受到著名文人林召棠和汪鳴鑾的激賞,林召棠贊他的詩云:“音節興象,逼真古人,當於陳射洪、張曲江求之;近體氣清骨挺,結藻精美,七古大筆力,時有奇響。”然而在信宜流傳最廣,至今膾炙人口的,是他的七絕《游虎跳》:“杜鵑啼血染花叢,臨水爭妍石峽中。笑我尋春春寂寂,問花開處為誰紅?”情調與《銅鼓歌》一致,但更為含蓄。就藝術而言,他的詩作確實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