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羚

侏羚

侏羚(學名:Ourebia ourebia ):頭體長92-140厘米,肩高50-70厘米,體重14-21千克。是一種中等大小的有蹄類動物,也是羚羊亞科中最小的羚羊。雄體具細長的尖角,體型優美,頸部長,耳大,腿部纖細,尾巴短而黑,底部有白色。皮毛柔軟有光澤,體背毛淺黃到紅褐色,腹部白色。每個膝蓋都有一長串毛髮。

棲於撒哈拉沙漠以南草原。是一種奔跑迅速的羚羊。通常成對或聚多達7隻的小群。群體中有一個成年雄性,最多3隻成年雌性。這些群體具有自己的領地,並以尿液、糞便和眶前腺體分泌物標記和劃分。白天活躍。雨季吃鮮草,乾旱時吃灌木。為了補充飲食中的鹽份,每隔幾天會舔食礦物質。分布在整個非洲中部和南部的草原上不完整且不連續,位於北部和南部稀樹草原的潮濕地區,橫跨幾內亞稀樹草原到衣索比亞,南部通過東非東部到坦尚尼亞。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侏羚頭體長92-140厘米,肩高50-70厘米,體重14-21千克。是一種中等大小的有蹄類動物,也是羚羊亞科中最小的羚羊。雄體具細長的尖角,體型優美,頸部長,耳大,腿部纖細,尾短蓬鬆。皮毛柔軟有光澤,體背毛淺黃到紅褐色,腹部白色。每個膝蓋都有一長串毛髮,尾巴短而黑,底部有白色。 眼睛上方有一條白色的毛皮線,通常可用此幫助將它們與其他有蹄類動物區分開來。耳下有一塊光禿的黑色無毛斑塊,膝蓋上各有一簇長毛。臉部兩側是垂直摺痕,容納腺體。這些腺體產生一種有氣味的分泌物,用於標記侏羚的領地。
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瑯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適於吃草;胃4室,反芻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不分叉,內部空心,外被可脫落的角質套(角鞘),套在骨質的角心上(骨心),並且隨著骨心的生長而擴大;角上無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後,不能再生長;一般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且不更換角鞘。

棲息環境

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棲息在開闊的草原上,喜歡有短草的棲息地,在其中散布著高草,以便隱藏在其中。

生活習性

通常成對或聚多達7隻的小群。群體中有一個成年雄性,最多3隻成年雌性。這些群體具有自己的領地,並以尿液、糞便和眶前腺體分泌物標記和劃分。白天活躍。雨季吃鮮草,乾旱時吃灌木。為了補充飲食中的鹽份,每隔幾天會舔食礦物質。
如果受到捕食者的威脅,侏羚會藏匿在距捕食者幾米之內的高高的草叢中。它們在穿過草地並跳躍時,其尾部底面會明顯的閃爍出白色的皮毛,作為對其他侏羚的警告。當驚慌時,侏羚也會發出刺耳的哨聲。當它們受到威脅時會垂直向上跳躍,所有四條腿都是直的,背部呈拱形,稱為“徑直起跳”(stotting)。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索托、馬拉威、馬里、莫三比克、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可能滅絕:蒲隆地。區域滅絕:突尼西亞。
侏羚分布圖侏羚分布圖

繁殖方式

雖然侏羚可能全年分娩,但繁殖期主要在雨季,此時食物豐富,地面植被和青草覆蓋繁茂。經過200-210天的妊娠期後,小侏羚出生。雄侏羚14個月內性成熟,而雌性在10個月後即可懷孕生仔。

亞種分化

侏羚(9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侏羚多卡斯亞種
Ourebia ourebi dorcas
Schwarz, 1914
2
侏羚加利亞亞種
Ourebia ourebi gallarum
Blaine, 1913 - Galla oribi
3
侏羚哈格蒂亞種
Ourebia ourebi haggardi
Thomas, 1895
4
侏羚中非亞種
Ourebia ourebi hastata
Peters, 1852
5
侏羚加納亞種
Ourebia ourebi kenyae
Meinhertzhagen, 1905
6
侏羚蘇丹亞種
Ourebia ourebi montana
Cretzschmar, 1826
7
侏羚指名亞種
Ourebia ourebi ourebi
Zimmermann, 1783
8
侏羚西非亞種
Ourebia ourebi quadriscopa
C. H. Smith, 1827
9
侏羚安哥拉亞種
Ourebia ourebi rutila
Blaine, 1922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