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養生經,古印度醫書名。作者為龍樹,是一部講究養生之道的醫著,又譯《琉璃耆婆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說養生經
- 別名:琉璃耆婆經
- 作者:龍樹
- 國家/地區:古印度
佛說養生經,古印度醫書名。作者為龍樹,是一部講究養生之道的醫著,又譯《琉璃耆婆經》。
佛說養生經,古印度醫書名。作者為龍樹,是一部講究養生之道的醫著,又譯《琉璃耆婆經》。全書篇幅不大,講述人體如何適應自然界季節,日夜變化,從起居、飲食、衣著等方面注意調攝,以與自然界相適應,爭取長壽,減少疾病。此書由無名氏...
《佛教養生之道》是2006年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修瑾。內容簡介 佛說“人身難得”,因此,關愛生命成為佛修者人人必須具備的品質之一。這不僅僅表現在關愛千切眾生上,而且佛教的最終目的是要普度一切眾生,使其開啟智慧,明心見性,得證佛道。養生的目的應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這兩個方面,而佛教的...
佛說北斗七星延命經,概述了人的生辰八字對應的養生之法,子生人向此星下生。作品原文 婆羅門僧將到此經唐朝受持 イ 子生人。向此星下生。祿食黍。有厄宜供養此經及帶本星符。大吉。ロ 醜生亥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祿食粟。有厄宜供養此經及帶本星符。大吉。ハ 寅生戌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祿食粳米...
《慈悲祛病》,從生理、心理兩方面的健康誤區入手,從飲食、呼吸、生活規範、情緒調節、心靈淨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為為主線,以現代養生、日常保健的科學觀念和科學方法為內容,全面介紹健康生活的諸多要素,內容淺顯,簡單易行,人人可學。《佛說心病》,詳盡介紹了佛教理念中對於人類精神世界的認識,它認為...
《慈悲祛病》,從生理、心理兩方面的健康誤區入手,從飲食、呼吸、生活規範、情緒調節、心靈淨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為為主線,以現代養生、日常保健的科學觀念和科學方法為內容,全面介紹健康生活的諸多要素,內容淺顯,簡單易行,人人可學。《佛說心病》,詳盡介紹了佛教理念中對於人類精神世界的認識,它認為...
③《佛說養生經》中還認為,由於高原氣候特殊,特別要注重因時間、季節之差異而調整飲食,以講求養生之道。例如,春季由於培根占優勢,處在支配地位,因而應多吃麥食、青稞、炙肉、蜂蜜,即性輕、油少、味澀的食物,飲料以蜂蜜、酒、葡萄酒、姜水、紅糖水為宜。此季忌食過多酥油油脂。在盛夏季節,宜食大米、...
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畢業;青城山天師洞道觀研習道統傳統養生、內丹;武當山紫霄宮參悟祖國醫學與仙學精髓,證悟 “十二經脈”真諦;研修太極養生、李少波真氣運行法;精通八卦像數療法、研修董氏奇穴針灸術、少林氣功徒手治病、傳統道術周蕭陽開創古老易道與現代生命宇宙科學結合養生之路 人物經歷 自幼喜愛傳統文化及中醫學...
書名:健康長壽密碼鎖——《黃帝內經》蘊含的養生智慧 前言 珍愛他人,善待自己 沒有深愛過,就不知道愛與被愛的感覺;沒有失去 過,就不知道擁有的珍貴;沒有病痛過,就不知道擁有健 康是多么幸福。可以這么說,養生與防病是人類永恆不變 的追求,因為沒有哪個人不想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幸福快樂 的生活!菡萏花開...
(六)《佛說痔病經》中的痔病S.5379 (七)佛書《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中的“治病所須”P.2215 (八)佛家辟穀諸方甲本P.2637 (九)五辛文書中之佛家修身養生方P.3244 (十)《百一物本》中的僧家醫用物品S.4636 (十一)上聞大德卑僧訖賜藥物s.5901 第五部分 道教所利用的醫書 (一)...
64、俄羅斯藏敦煌《針灸甲乙經》節選充實殘本釋要[C](合著,第一作者),首屆皇甫謐故里拜祖大典暨《針灸甲乙經》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甘肅靈台,2012年8月.65、敦煌醫學中之佛道養生康複方概要[C](獨著),第十次全國養生康復學術會議論文集,甘肅蘭州,2012年8月.66、敦煌療風虛瘦弱方的方源及臨床治驗舉要[J...
新見藥師佛相關佛教科儀敘錄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思想探析 《藥師經》中勸善思想探微 《藥王菩薩化珠保命真經》在思想史上的價值 佛教與健康人生 藥師佛信仰與健康人生 藥師思想與健康社會 藥師信仰與心理健康 論藥師信仰與佛教養生 病因的探求——佛教對中國傳統醫學的貢獻 東方淨土健康家園——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
一、與佛、菩薩有關的神話寓言故事 二、其他與教義有關的寓言 三、神話寓言故事小結 第三章 佛典的文學理解 第一節 佛教典籍 一、佛經的來歷 二、佛經的分類 三、佛經的流傳 第二節 佛本生故事分析 一、佛本生故事的思想內容 二、佛本生故事的文學意義 第三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說此經因緣 二、...
《仿佛居士說《金剛經》》是2006年團結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仿佛居於陸錦川。 內容簡介 “金剛”很像我們的如來自性。因為我們的自性,諸佛平等,不會壞變。自性本如當是不虧不欠,不生不滅的。由於這個原因,佛就用“金剛”來比喻自性。真正的悟禪不只是養生,求福報,而是在進入精神境界後,順其自然,...
佛教經典經文:《地藏經》、《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普賢行願品》、《佛說阿彌陀經》神咒:《大悲咒》、《吉祥咒》、《延壽咒》、《求智慧咒》胎教音樂:《瀟湘水雲》、《梅花三弄》四大作用 《菩提清音》之養生誦樂 結合經文智慧的聲音自然療法;強化與生俱來的自我痊癒能力;達到平衡、紓壓、...
這些蟲,出入諸脈道;悠遊往返。火蟲動風,風蟲動火。互相呼吸以熟養生髒,上下往復,凡有七返。這些蟲,都有七隻眼睛,眼中出火。還有七個身子,運動吸火,以熟養生髒。等到生髒長養熟了,各自還入諸脈道中。還有四十戶蟲,戶領三億小蟲,身赤如火。每個蟲有十二頭,每個頭有四張嘴,嘴裡銜著熟髒,爪間...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遊行經記載:“爾時,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師子王,累足而臥。”說明釋迦牟尼臥著時采右側臥姿勢,世上許多臥佛佛像也都是右側臥姿。 出眾的吉祥臥佛像(吉祥臥)跪坐 跪坐(正坐)是我國古代人的居坐的方式,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身體...
豆腐不僅是味美的食品,它還具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中醫書籍記載: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於赤眼、消渴、休痢等症,並解硫磺、燒酒之毒。這些,都陸續為現代醫學、營養池所肯定,比如,豆腐確有解酒精毒的作用;豆腐可消渴,是糖尿病人的良好食品。俗話說“青菜豆腐保平安”...
她在太極拳架與瑜伽體式的練習中融入禪修概念,將兩大東方古老養生術——太極和瑜伽完美結合,創立了內外兼修的儀象身法與禪法,有效融合了道家與佛家的理論學說與修行法門,形成了獨特的禪源太極瑜伽教學體系。曾出版作品《領悟靜心、領悟瑜伽》。她2006年研發禪源太極瑜伽課程體系;2006年獲全美瑜伽聯盟RYT200瑜伽...
刀頭舔蜜(拼音:dāo tóu tiǎn m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佛說四十二章經》。刀頭舔蜜(舔:用舌頭接觸東西或取東西)指貪財好色,不顧性命。亦比喻利少害多。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成語出處 《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
玉皇心印妙經直解 玉皇心印妙經注釋原序 呂祖心印直解原序 關帝心印直解原序 真武祖師心印直解原序 月華老人心印直解原序 文帝心印直解原序 玉皇心印妙經全文 玉皇心印妙經直解 附錄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白衣大士神咒 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 仙佛勸世文...
以禪心耕種體魄,便是要順其自然而養生,且體悟到生命無常,從而珍惜年華,不懼歲月的流逝。這樣不僅鍛鍊出強健的體魄,而且保持旺盛的心力和淡然的心態,做到身心俱安。禪耕武學 武學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枚瑰寶,也是禪門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尤其以“禪武合一”的少林寺為代表,備受世界矚目。對於少林寺的僧人來說...
又如孟子所說的:“人有雞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儒家養生之道要懂得“收放心”,“養吾浩然之氣”。修煉是古人希望長生久視,通過對生命理解和平常對自己身體的觀察,總結出的修煉方法。“無為”實是無不為,指存無為之心,而行有為之法 (或存有為之心,而行無為之法),即存無守有:...
公元845由昌福達院禪師將原峨眉山道家藥茶概念、道家養生經法和佛教禪悟思想融合,創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 至此,峨眉山修身和修心的文武兩派於唐王朝時期起,正式支撐起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兩大教義的平衡點,並發展。另外,關於峨眉山最為權威的地方志《峨眉山志》還對峨眉山歷代重要...
列子著作為(包括他的弟子參加編寫),有舊本二十篇,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訂而成八篇之數,《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有“劉向說列子八篇。名禦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句,應該是劉向、劉歆父子,或同時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書內有大量先秦寓言、神話傳說、養生故事等,書中旨意本於黃、老,歸同於老、莊...
《洪丕謨精品集》首先推出的6本著作,雖說不能涵蓋丕謨涉及的所有領域,卻也儘可能地從書法、佛道、中醫、養生、風水等多個方面體現他的文化貢獻。在這些著作中,丕謨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深入淺出、靈動自如的文筆,或高屋建瓴,或縱橫捭闔,充滿智慧地從不同的角度,把讀者帶入到一個個別具姿彩的洞天福地。
醫字的這個意義和用法,早在佛家的一些經典,如《雜阿含經》卷第十五、《法華經》等有提到。醫方明是佛教的五明之一,佛在說《法華經》時有一個譬喻,佛是大醫王,能醫眾生之病,能救眾生之苦。而且,在諸多的佛菩薩中,就有著一位佛,叫大醫王佛,即藥師琉璃光如來,又叫藥師琉璃光佛、藥師佛、醫王善...
這一理想境界,通於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說得通俗一點,不過是強調人們當不執無為、體悟自然之道生活而已。這是養生治身所當奉行的理想原則。這一“知命安時”的生活態度,實際是至人“無心”之境的一個體現。而達到逆過即是順的順應自然的境界,這既是化解種種差別而提煉境界的功夫,又是渾化之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