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農場

少林農場

少林農場,又名少林寺禪耕農場,其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西500米處,農場占地1800餘畝。

近年來,為秉承歷代高僧慈悲濟世、農禪並重之家風,在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指導下,寺僧建設千畝農場,開展農耕禪,將農耕與禪文化有機結合,堅持禪宗傳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少林寺禪耕農場負責人延子法師說:“禪耕農業歷史悠久,馬祖創叢林,倡導“農禪合一”安寺利生。百丈立清規,制定“農禪並重”福慧雙修。以農入禪是少林寺僧眾歷來日常修行的傳統,也是常住重要的道糧來源。以佛心耕種心田,憂思煩擾隨雲水,收穫喜樂安然。以佛心耕種事業,心之所善無懼悔,收穫大智大勇。以佛心耕種人生,浮名俗利任去來,收穫隨緣自在。即心是佛心,芸芸眾生,皆應以佛心耕種自己的福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少林農場
  • 外文名:Shaolin Farm
  • 地理位置:河南省登封市
  • 占地面積:1800餘畝
  • 農作物:小麥、大豆、玉米、花生、油菜等
  • 瓜果:杏子、李子、核桃、石榴、西瓜等
  • 蔬菜:各種中原時令蔬菜皆有種植
  • 負責人:延子
農場簡介,慈善行,農場結緣5000多玉米棒子,少林蔬脆,

農場簡介

少林農場,又名少林寺禪耕農場,其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西500米處,農場占地1800餘畝。近年來,為秉承歷代高僧慈悲濟世、農禪並重之家風,在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指導下,寺僧建設千畝農場,開展農耕禪,將農耕與禪文化有機結合,堅持禪宗傳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少林寺禪耕農場既種植了小麥、大豆、油菜、向日葵等農作物,還種植了杏子、桃子、梨子、李子、核桃、西瓜、石榴等果木,以及各種蔬菜,為寺院四百餘位僧眾提供了豐富的糧食、瓜果、蔬菜等。

慈善行

今年農場上種植了一百二十餘畝小麥,可收穫小麥十萬斤,既能滿足寺僧及少林寺慈幼院師生全年的糧食供給,又能儲存一部分,隨時周濟一些貧困家庭,如少林寺每月開展的“少林慈善行”活動,就會給多家貧困的家庭送去米麵糧油等愛心物品。
例如:6月28日開展的“少林慈善行”活動,就為多家貧困家庭送去米麵糧油等愛心物品。
2015年6月初,河南安陽滑縣四間房鄉西呼村近萬畝麥田卻不幸被火災燒毀,受災農民辛苦一年的勞動成果化為一堆灰燼。
得知此訊息後,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及少林寺僧眾馬上提議為受災民眾奉獻愛心。受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委派,少林寺禪耕農場負責人釋延子法師立即展開慈善行動,將少林寺麥田豐收的近十萬斤小麥,除去寺院僧眾們一年的口糧七萬斤,將剩餘的三萬斤小麥全部捐獻給安陽滑縣西呼村的受災百姓。嵩山少林管理區諸善信回響少林寺號召,隨喜功德,捐獻小麥二萬斤。
2015年7月3日,結束了連日陰雨,少林寺收穫小麥晾曬完畢,550袋小麥,總計25噸滿載著慈悲和愛心的賑災糧,趕赴河南滑縣四間房鄉。中午十二時,少林寺僧人和景區的居士信眾們抵達滑縣四間房鄉政府,立即和鄉委一起著手組織發放糧食,延子法師向災民轉達了永信方丈的問候與祝福,並親自為災民裝載糧食。沒有喧譁的捐贈儀式,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捐贈現場低調樸實,法喜充滿。老百姓們領到糧食後,露出舒心的笑容,對少林寺禪耕農場出產的小麥讚不絕口,對少林寺慈悲濟世的精神讚嘆不已。

農場結緣5000多玉米棒子

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中國新聞網、頭條新聞、鳳凰網、中新網、易網新聞、百度新聞、騰訊新聞、中國農村網中國旅遊網、少林寺官網等。
少林寺免費發玉米 4口大鍋煮5000多玉米哄搶一空
2015年10月7日,為國慶假期最後一天。當天上午,少林寺鼓樓旁遊人如織。一排排整齊有序的隊伍,讓正在參觀寺廟的遊客們駐足觀看。原來,少林寺正在向遊人免費結緣煮好的新鮮玉米。而這些玉米,是少林寺禪耕農場自種的,剛剛採摘下來。這些玉米是少林寺禪耕農場今年秋天收穫的第一茬鮮玉米。這些玉米不用化肥和農藥,純天然無公害,遊客寺內排數百米長龍領玉米。
據了解,這些玉米可是少林寺禪耕農場剛收的,都是現場煮熟了免費發給遊客吃。昨天早上5點半,少林禪耕農場的“主事人”釋延子法師就讓僧人、居士和義工們一起支起了4口大鍋,將剛剛收穫的玉米煮熟。
昨天5點半,少林禪耕農場的“主事人”釋延子法師與弟子們就開始忙活了,眾人支起4口大鍋煮玉米。8點多鐘,第一鍋煮玉米剛出鍋被哄搶一空。接下來出鍋的玉米開始排隊領取,一人限領一個,熱氣騰騰的玉米引得遊客排長龍等出鍋。
據了解,去年5月份才開建的少林禪耕農場,禪耕農場種了100來畝的玉米,前天收了3000多斤鮮玉米。這些玉米軟硬適中,透著絲絲清甜,所以有些遊客吃完一個還想再來一個。釋延子估算了一下,昨天總計派送了5000多穗玉米。他介紹,預計再有半個來月,玉米就能豐收了,到時候能收穫8萬多斤。
目前,少林寺禪耕農場內,種滿了蘿蔔、白菜、香菜、南瓜、紅薯等農作物,即將迎接豐收,一片欣欣向榮之景象。那些碩果掛滿枝頭的柿子樹,那些正在茁壯成長的石榴樹、棗樹,給人以清淨、自然、本真之美。在延子法師看來,耕種勞作的本身就是一種殊勝的修行,“佛心耕種,不僅僅適用於良田沃土,更適用於多彩人生”。願我們都用一顆佛心,來經營好我們的人生,時刻與幸福相伴、與快樂相隨。

少林蔬脆

少林寺禪耕農場不但可以為少林寺常住院四百餘位僧眾提供新鮮有機的糧食和時令蔬菜,為秉承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慈悲思想多出的農產品還會用來結緣或救濟給少林寺周邊的受災或貧困民眾。為了能讓更多的有緣人吃上健康的糧食和蔬菜,為了能讓更多人認識到吃素的好處,少林農場利用自己種植的蔬菜研發出了少林蔬脆系列產品。少林蔬脆是少林禪耕文化之佛心耕種與實踐相結合的健康素食產品。原材料蔬菜有少林農場提供,有廠家對少林農場天然有機蔬菜再加個。
少林農場
少林農場
少林蔬脆以優質新鮮果蔬為原料,採用真空技術與油炸、脫水有機結合而成的一種新型高檔休閒食品,它保持果蔬原有的色澤、風味和營養,酥脆可口。 少林蔬脆採用世界先進的VF低溫脫水技術,保持了蔬菜的原色原味及原營養;產品低脂、低熱,且蔬菜中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都完好保存。
少林農場
少林農場
種類有:黃秋葵、南瓜片、胡蘿蔔、青蘿蔔、青豆角、香菇乾等
口味有:香辣、芥末、鹹味、原味等
延子法師講--禪耕與人生
禪,作為佛教中一種獨特的修持法門,蘊含著了生脫死的智慧,更詮釋了覺者的生活境界。禪者之心,是覺悟之心,是慈悲之心,更是人人心中平等具足的本自清淨之心。在紅塵濁浪之中,這顆禪心便是度眾生出離苦海的船閥。我們也當以禪心耕種這人生之田,耕種事業、學業、家園,耕種武學、體魄、心田,最終收穫人生善而美的圓滿之境。
佛心耕種
禪耕農業歷史悠久,馬祖創叢林,倡導“ 農禪合一”安寺利生。百丈立清規,制定“農禪並重”福慧雙修。以農入禪是少林寺僧眾歷來日常修行的傳統 ,也是常住重要的道糧來源。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過去的人只求吃得飽。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吃得好。現在人們關心的,已不再是吃飽吃好,而是食得安心、吃得放心。食品安全,一直是全民關注的熱點話題。所謂“米良即為糧,人良方做食”,食品當是人憑良心製作而成。商者不傷,才是為商之道。在如今物慾橫流的時代,“佛心”恰是對治“傷人之商”的一劑良藥。
佛心是慈悲心、是清淨心、 是菩提心、是平常心。即以當下沃土作福田,以慈悲心真誠灌溉,用良心種良田,善念結善果,耕種之時以大眾健康為念、為消除人們對飲食的顧慮而耕種,為中國夢的組成部分(放心糧)而耕種,以此佛心善念澆灌之農田,所產出的作物定能為人間播撒幸福與安康。
少林農場
延子法師在少林寺禪耕農場果園
其實,人生、事業、家庭等都應以“佛心”來耕種。人生沒有不勞而獲的幸福,然而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幸福卻反而漸行漸遠,一顆“佛心”讓我們在追求的同時學會放下、懂得釋然。事業需要打拚和奮鬥,創業更需要勇氣和決心,一顆“佛心”為我們在彷徨之時指引方向、賦予力量 。家庭是愛的港灣,偶爾也會掀起波瀾,一顆“佛心”令我們在爭吵之餘感受寬容、體會珍惜。所以,佛心耕種,不僅僅適用於良田沃土,更適用於多彩人生。
以佛心耕種心田,憂思煩擾隨雲水,收穫喜樂安然。以佛心耕種事業,心之所善無懼悔,收穫大智大勇。以佛心耕種人生,浮名俗利任去來,收穫隨緣自在。即心是佛心,芸芸眾生,皆應以佛心耕種自己的福田。
禪耕人生
人生,是每個人在生命中面臨無數選擇的大命題。伴隨每一次選擇,我們對人生進行著各自獨特的詮釋。有人選擇熱鬧,他的人生便是“東風夜放花千樹”、“寶馬雕車香滿路”的繁華;有人選擇簡單,他的人生便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悠然。每一種選擇,都像一粒種子,播撒在人生這片田地上,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若種下貪嗔痴念,自然結出無盡煩惱;而若種下慈悲善念,便能結出菩提慧果。我們過著怎樣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用怎樣的一顆心來耕耘自己的人生。若想一生清淨自在,當以禪心耕種人生。
佛說,眾生皆苦。根據“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煩惱是眾生的因果,避無可避。對於凡夫而言,煩惱是避猶不及的毒藥;而對於禪者而言,煩惱卻是開啟菩提智慧的種子。這就好比疾病,大家都想遠離,但是醫生卻可以在對治疾病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醫術。萬物相生相剋,沒有疾病的產生,便沒有醫學的進步。所以,煩惱即菩提。面對人生中的煩惱,我們同樣應該有一顆禪者之心,用寬容接受,用智慧化解,這樣走出煩惱,便是走上了人生的覺悟之路。
少林農場
少林寺僧眾在農場收麥子
禪心耕種人生,收穫的是從容自如、悠閒自在。一個“閒”字,是多少人求之而不得的幸福。事實上,人生的“閒”,確實是“求”不得的。有所求,便意味著有欲望。所謂慾壑難填,欲望無盡、人生便忙碌不止,又豈會得閒呢?不過,人有七情六慾,這是自然之事。適度的欲望和追求可以說是人生進步的動力。佛說“放下欲望”,並非拋棄一切欲望,而是勸說世人莫要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之中。歸根結底,“無欲”是為“無我”,只有放棄我執,才能斷除煩惱。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用禪心耕種人生,其實是用“無欲無求”的心接人待物,做到隨緣放下、隨遇而安,從而收穫一種禪意的生活,如同唐代疏山匡仁禪師詩中描繪的那樣,“我路碧空外,白雲無處閒。世有無根樹,黃葉風送還。”人生之田,若以禪心耕種,慈悲就是雨露、智慧就是陽光、幸福安然是澆灌出的金黃碩果、清淨自在是收穫後的萬丈人間。
禪耕家園
家是愛的港灣,是每個人身體的棲息地、心靈的避風港。兩顆相愛的心,組成一個家庭,這是今生莫大的緣分。但是相愛時組建的家,並不一定永遠充滿濃情蜜意,這個愛的港灣,也並不是只有風平浪靜和晴空萬里。很多情侶把結婚當作目的地、把家庭當作戰利品,所以總會抱怨婚後的感情不如從前。然而,結婚後共同的家園更需要兩個人一起用心呵護,將美麗卻脆弱的愛情轉化為平實卻恆久的親情。其實,世間任何一種感情,我們都應以禪心觀之,聚時惜緣、散時隨緣。相愛的人,祈求天長地久,不如在擁有彼此時好好珍惜,畢竟白頭偕老容易,好聚好散太難。緣有盡頭,聚散無常,以禪心看待緣起緣落,才能更好的把握眼前的幸福。
每一個家庭中,都難免會有爭吵。事實上,我們對身邊的親人和愛人發的脾氣,遠遠多過對朋友和陌生人。也許是因為這種親密的關係給了我們安全感,不用因顧及形象而偽裝禮貌,也不去擔心放縱自己的情緒會失去對方。人性中就是有這樣一個弱點,占有了就無節制的使用,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其實,每一次爭吵都是這個美滿家庭中不和諧的音符,每一次對家人發的脾氣都是可以累積升級的傷害,如果不能及時的遏制和彌補,那么這個曾經一起營造的家可能會分崩離析、不復存在。維護家的和諧,就要學會對治自己的嗔心,控制生氣和厭惡的情緒。
佛說,人有三毒,貪、嗔、痴。既然是毒,就會有解藥。嗔念傷人傷己,卻是因境而發。一顆寬容慈悲的禪心就能化解我們心中的嗔怒。愛是家的靈魂,對愛人自然要多說愛語、柔軟語、慈悲語。既然曾經相愛,必然是看到了對方身上的閃光點,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更要懂得欣賞對方的優點和能力,寬容對方的過錯和不足。種植莊稼時,難免會有雜草叢生、害蟲肆虐,所以耕種時,不僅要懂得澆水施肥,還要會除草施藥。在家庭這片後花園中,爭吵就是破壞和諧美感的雜草,嗔心就是損害幸福果實的害蟲,我們若以禪心耕種家園,就能用寬容慈悲之心化解傷害,維護家園的和諧幸福。
禪耕體魄
健康的身體,是幸福的保證。養生,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中國的禪宗和道教,都有著自己獨特而系統的養生理論。道教注重人體的修煉,養氣凝神,天人合一,與天地共生。禪宗更注重精神上的修煉,如禪修中的打坐和冥想,現在已被很多人接受並視之為有利身心健康的養生之術。論及中華的養生文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中醫養生的要訣,即利用四季的自然規律來休養生息。春季萬物萌生,宜早起晚睡主養肝;夏季生長發育,宜夜臥早起主養心;秋季生機收斂,宜早睡早起主養肺;冬季陽氣封藏,宜早睡晚起主養腎。隨著季節的輪迴更替,養生之法也順應自然的規律,生生不息。
其實,禪宗的修行也講究合乎自然。何為禪?飢來吃飯倦來眠。人體的休養如同四季輪轉,有自己的運行規律。若身體發出了信號,餓了就要吃飯,困了就要睡覺。這是自然之道,也是禪宗修行的養生之道。以禪心耕種體魄,便是要順其自然而養生,且體悟到生命無常,從而珍惜年華,不懼歲月的流逝。這樣不僅鍛鍊出強健的體魄,而且保持旺盛的心力和淡然的心態,做到身心俱安。
禪耕武學
武學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枚瑰寶,也是禪門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尤其以“禪武合一”的少林寺為代表,備受世界矚目。對於少林寺的僧人來說,習武就是一種修行。以禪心耕種武學,形成了少林寺特有的“禪武精神”。中華武術博大精深,門派眾多,各有千秋。武術外可禦敵制人、懲惡揚善,內可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然而修習武術,並非一朝一夕之功,練武之人需有堅強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耐力。對於修行之人,禪心就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信念,來自於禪心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禪入武,不僅有助習武之人達到收放自如的禪境,更賦予他們堅持和忍耐的力量。
少林農場
少林農場
其實,習武猶如耕田,春種秋收,也應循序漸進。學習武術,從最初體會基本動作、招法和套路,到後來拜師學藝、實戰切磋、虛懷若谷、不斷提高,再到最終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在武學上取得成就,是一個漫長且需要機緣。的過程。耕種好武學這片田,應該有一顆堅定、隨緣、且沉靜如水的禪心。此外,武乃止戈,以武止戈,意即“武”的誕生其實是為了實現和平。然而,武學也是一把雙刃劍,持劍之人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若以武力救護眾生,則造福萬民、功德無量;若依仗武力行兇為惡、欺凌弱小,則不僅背離了武學的初衷,而且為害一方、禍及蒼生。
所以,“以禪入武”也是要用佛法的慈悲之心化解習武之人的戾氣,在剛硬的外殼之下仍然保有一顆柔軟的心。習武之人若以禪心耕種武學,則能心懷慈悲、以武行善,從而領悟到武學的真諦,將武學的真正精髓發揚光大。
禪耕學業
學業幾乎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是青春年華里一道深刻的光影。書山學海是莘莘學子們的取經之路,從幼稚走向成熟,用學識告別青澀。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學業之路,更是沒有絲毫捷徑。知識要一點一滴地積累,如同靜坐參禪,依序漸進的覺悟。以禪心耕種學業,就是要了知學業不可一蹴而就,而是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釋迦牟尼得道成佛,也非一朝一夕而成,而是通過精進的修行而悟道的。在學業這片土壤中,埋下知識的種子,用勤勉精進的禪心耕種,用百折不回的意志澆灌,就能生長出金黃豐碩的智慧果實。學業的成就,就會如唐代詩人無盡藏的《嗅梅》中描述的那樣:“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成績不用刻意求取,只要功夫深厚,自會水到渠成。
少林農場
少林農場
在學業這條道路上,有人看重知識,有人看重成績,有人追求的是高度,有人追求的是更高。學習知識可以是輕鬆有趣的,但綁定了考試,就讓學生的心態有了大不同。其實,人與人之間,存在攀比的心理是很正常的。但造燭求明、讀書求理,若把考試的排名放在第一位,未免本末倒置了。《老子》云:“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學習知識是為了超越自我,而非勝過他人。真正的大智慧與世無爭,追求學業上的卓越,更應該有一顆與人無爭的雲水禪心。佛說智慧是為了破除煩惱,若只是為了競爭排名,那么學習知識非但不能轉化為智慧對治煩惱,還會成為煩惱的根源。
禪心耕種學業之田,靠的是一顆平常心。平常心無是無非,不與別人敵對,不執著於自我的榮辱和人我的差別。平常心無凡無聖,心無雜念,一心求道,終能在學業上取得真正的成就,證得圓融無礙的般若智慧!
禪耕事業
事業是每一個人立世的資本,對於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無論是堅守在一個工作崗位上,還是經營一家商鋪或企業,為了生存或夢想,我們都會希望在某個領域打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打拚一份事業就如同耕耘一片田地,好的收成離不開辛苦的汗水和不懈的追求。成功貴在堅持,耕種事業之田,需要一顆如修道般堅定不移的禪心。《周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修禪悟道還是建功立業,鍥而不捨的精神至關重要。
懷海禪師是馬祖道一門下的得意弟子,是唐代著名的禪僧。他訂立了聞名天下的禪門《百丈清規》,並且率眾修持、帶頭勞作,以親身的實踐告誡弟子們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懷海禪師以身作則、堅持不懈,大力提倡獨具特色的“農禪並重”,不僅改革了禪僧的生活方式,使禪宗進一步中國化,而且開創了中國禪宗文化的里程碑,使禪門法脈更好地傳承至今。懷海禪師用他的行動啟示後人,以禪心耕種事業,就是將無形的慈悲憑堅定的信念化為有形的高尚的事業,終能成就自己、利益眾生。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都有精英,但卻未必都具福德。佛教認為,種善因、結善果。在事業的選擇上,也應當秉持積福積善、與人無害的心念,以清淨無染的禪心耕種事業之田。為了正確指引人們修行以達到佛教最高的理想境地——涅槃之境,佛陀提出了“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其中“正命”便是告誡世人要選擇正當的職業,遠離一切不合法或損害他人的謀生手段,如販賣人口、軍火、毒品,殺生和嫖賭等。以此為標準來從事的事業,才是受人尊敬的正道。禪心輕名利而重慈善。以名利之心耕種事業,收穫錢財和讚美的同時也可能招致災禍和罵名。唯有以禪心耕種事業、布施行善,方能廣種無上福田。
少林農場
延子法師書法——農耕禪
人生有苦樂,事業有成敗。世上不乏笑著成功的人,但笑對失敗的人卻難得一見。然而,人生有成就有敗,擁有一顆寵辱不驚的內心比事業有成更加難能可貴。佛說,悟道有三個階段:“勘破、放下、自在。”要能笑對事業上的成敗,便要以此禪心悟事業之道。首先應當勘破萬事萬物自有其因果和發生的規律。《鬼谷子·持樞·全篇》中說:“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乾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故人君亦有天樞,生養成藏,亦復不可乾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耕種事業就如同耕田,春天播種、夏日生長、秋季收割、冬季儲藏,這是順應天時的運作規律,如違背自然,即使一時功成,也終將功虧一簣。
禪心耕種事業,便是要順其自然,遵循行事的客觀規律。其次,盡人事、聽天命,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所謂放下,便是去除自己的得失心和分別心,放下執著,放下煩惱,終得自在。以禪心耕種事業,才能在努力拚搏、執著追求的時候不至於迷失自己,了悟各有因緣莫羨人的道理,做到隨緣任運,達觀笑對成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