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事

佛事

凡發揚佛德之事,稱為佛事。又作立地。據維摩經卷下載,佛陀將一切事均視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於禪宗,用以指舉揚佛法之行事,如開眼、安座(安置佛像於堂內)、拈香、上堂、入室、普說、垂示等,均為佛事。後世泛稱於佛前舉行之儀式為佛事,又稱法事、法會,或指超度亡靈之誦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事
  • 解釋:凡發揚佛德之事
  • 又作:立地
  • 後世泛稱:於佛前舉行之儀式為佛事
簡介,觀音香會,祭祝,祈雨祈晴,佛事溯源,專門佛事,普佛,焰口,水陸法會,齋天,佛七,簡介,拜懺,梁皇懺,淨土懺,水懺,大悲懺,地藏懺,個人佛事,

簡介

在葬儀中擔任導師之人,稱為佛事師。於禪林中之三佛事(奠茶、奠湯、秉炬)、五佛事(起龕、鎖龕、奠茶、奠湯、秉炬)、九佛事(入龕、移龕、鎖龕、掛真、對真小參、起龕、奠茶、奠湯、秉炬)等,分別由三人之佛事師、五人之佛事師、九人之佛事師負責。又在葬儀、法會中所得之金錢,稱為佛事錢。敕修百丈清規卷七板帳式之夾注(大四八·一一五〇上):“仍量唱衣錢多寡,則排日、表嚫、諷經、看經、添奠茶湯、轉龕骨等佛事。”又導入佛法之方便,稱為佛事門或莊嚴門。[禪苑清規卷四殿主鐘頭、行持軌範卷三喪儀法、臨濟錄示眾]

觀音香會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聖誕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為普陀山三大香期。此三月之初十前後,國內外信徒紛紛上山,十八、十九日達到高潮。十八日三大寺例行莊重的祝誕普佛和觀音法會,詞條解釋不全面、完整。通常有上千僧眾和信徒參加。晚上數千人在圓通殿內外坐香,齊誦大悲觀世音名號。翌晨,三步一拜上佛頂山。十九日中午,各寺庵上大供,由住持帶班頂禮祝福,設齋供眾,晚卜舉行隨課普佛。此時,大眾齊聲唱念頂禮諸佛菩薩名號,拜願此起彼落,莊嚴肅穆。同時,普門、地藏、普賢、文殊諸殿誦拜各類經懺,寺內燈燭輝煌,通宵達旦。香會期間,各地信徒及旅遊觀光者常達一二萬人。
三大香期起源於觀音應化誕生或成道等日。據載,唐元和年間(806—820),觀音化身龐蘊之女靈照,製作魚籃供父修禪,後代父涅梁,涅槃之日,傳為觀音誕日。陝西省西安五台山回光寺,舊有元代至正元年(1341)僧普明所撰碑記,載隋仁壽年中(601—604)此山有毒龍殘害生靈,大士化比丘,以妙智力,伏彼妖術,朝廷建寺請為住持。翌年六月十九日,恬然寂滅,於空中現瑞麗相。是為六月香期之來歷。另有傳說,二月十九日為大士轉劫誕生日,六月十九為捨身披度日,九月十九日為得道日。

祭祝

歲時追薦、春秋祭祖乃飲水思源、慎終追遠之事,向為注重報恩之釋子所崇,既表師承有序,又示崇敬師恩。本山各寺院庵堂繼承漢傳佛教傳統,立有祖堂,以便朔望禮拜,歲時祭祖。前後兩寺更對道行卓著、有功於寺院之住持專立公堂;對復興護持三寶有功之檀越立詞供像,以使後人於祭拜之時,發見賢思齊之心。如潮音和尚建“先覺堂”奉普陀列祖暨歷代諸師。也有某師派下之公堂,如“立三老人派下子孫公堂”。祭祖個人的則有永悟公堂、別庵公堂、通智公堂化聞公堂等。奉把檀越的則有副帥何公生祠、黃公祠、前、後的寺之藍公詞、法雨寺陳黃二公詞、施公生詞等。民同間只存少數詞學和公堂,其後漸圮毀。現除二大寺仍有祖堂外,其餘庵院尚無祖堂恢復,三大寺的祭祖,也只在歲時大節和重要法會活動時才舉行。掃塔古制在冬兩次掃塔,以為不忘祖恩,並載入寺規。《普陀洛迦新志》卷八《法雨寺規制》中有:“開山祖塔,木本所在,每歲冬二十四日,春清明正日上午,集各房靜室拜掃。若普同塔、蘇公塔、明公塔,隨例舉行。下午,則常住人眾拜舍利塔,各房靜室從便。若屬中興子孫,系鐵祖法派者,隨班俱集。”“觀音洞扣公塔,兩節於禮祖次日,住持領眾拜掃。”這是與祭祀並行而相得益彰的傳統,本山歷來重視。
佛事
本覺上人書

祈雨祈晴

本山歷代大德,本慈悲濟世廣度眾生之旨,關心民眾,如遇久雨或大旱成災,則舉行祈雨祈晴活動,載入前後兩寺規制。
《普陀洛迦新志》卷八《規制》載:“天災流行,祈求雨澤,向山常住為首,領眾至潮音洞迎香。近因外山開墾,眾議往桃花山請聖,供龍中和廟內。雨過之日,誦經酬禮,撥舟送聖。如當事祈求,但在本山請三昧八功德水行香,不往別所。”“祈晴祈雨,俱向梵音洞請聖。間有往桃花山者,相時舉行。”並在普陀寺左建“娑竭龍王祠”,法雨寺內立“龍王堂”。解放後雖未舉行“祈雨”、“祈晴”專項法會,但在佛事活動中常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更於朝時課誦中,天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佛事溯源

本山各寺院庵堂,每逢釋迎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聖誕日,例行祝聖普佛。由住持或監院主法,除常住僧外,游訪僧與香客均可隨喜參加。
夏曆四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佛誕生日,稱“佛誕節”,是佛教界最隆重節日。是日,各大寺都要根據佛經中有關佛誕生時感九龍吐水洗浴聖身之記述,用各色香水灌洗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太子像(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稱為“浴佛”。“浴佛”法會肅穆莊重,儀式一般在大寺中舉行,屆時,預先在樓上或別處安置太子像1尊,並在大殿置盆1隻,以便太子像請下後安置。四眾弟子聞板上殿,搭衣、持具,依位次排班對立,聽引磐鼓聲轉身向上頂禮三拜,問訊畢,仍轉身對面立。接著由引禮師2人執引磐,執事6人,托香花盤2人,侍者1人,主法居後組成的“迎請隊伍”聞磐出班,向上問訊,在大眾同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聲中,由2師引禮並行前導,魚貫上樓,恭迎佛像。到後,按序分班立,大眾同唱《稽首皈依大覺尊》贊,主法卜香,展具、頂禮三拜,接念“南無本師釋迎牟尼佛”,請像緩步下樓。至大殿時鐘鼓齊鳴,主法請像安座金盆畢,鐘鼓聲亦止,念佛聲停。主法上香、展具、頂禮三拜或九拜。拜已,呼:“我佛如來有沐浴真言。”維那師接云:“謹當宣講!”大眾同唱《沐浴真言》三遍,接唱《菩薩下雲中》贊,以香湯浴佛,至“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畢,主法聞磬聲頂禮二拜,恭說頌詞,大眾仍對面肅立靜聽。主法再頂禮三拜,大眾同唱《佛寶贊》,接唱“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偈,以贊佛功德,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繞佛畢,回向,三皈依,最後唱“浴佛功德殊勝行……”偈結束,功德圓滿。浴佛法會期間,施主常設齋供養三寶,廣植福田。此外,也於佛誕日舉行“放生”等活動。
佛事
佛事
佛像新塑安位、油漆、貼金,或古舊佛像重新修理上漆。貼金之後,都要舉行“開光”儀式,是為寺院個較為莊嚴隆重之佛事活動。其主要儀式有:一、灑淨;二、說法;三、獻供;四、回向。掂《造像度量經》記載,佛像新裝完竣之後,有“陡靈”儀式,恭請所造佛或菩薩之靈,降臨壇場以作四眾佛子依怙。《百丈清規》對開光活動也有較詳細的規定,本山歷代宗祖多遵此奉行。80年代以來曾舉行過5次大型的開光法會:
1、 1989年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成道日,值全山寺院修復開放10周年,隆重舉行全山佛像開光和方丈升座法會,自農曆十七日始,至十九日結束,全山佛像同期開光為本山空前之盛大法會。2、1993年農曆六月十九日西方庵舉行佛像開光法會。3、1994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紫竹林重建完竣,舉行佛像開光法會。4、1997年農曆八月十幾日,伴山庵重建竣上,為該庵主佛“十一面觀音”舉行開光法會。5、1997年農曆九月二九日舉行露天“南海觀音”銅像開光法會,參加開光慶典與法會的海內外各界人士5千餘人,未能進入會場的四眾佛子與遊客更是難以勝數。上午8時,陰天,當法會主持人戒忍大師宣布開光慶典正式開始後,忽然於洛迦山方向的上空綻開一“天窗”,五色祥雲環繞,杲日麗天,大士顯身雲間,被頌為“國泰民安、法輪常轉”之祥兆。

專門佛事

本山佛事,若指“依佛法修行之事”,則開山之初即有;如指佛教徒依法所行供佛、誦經、齋僧、拜仟、追福、薦亡等活動,則始於宋代。宋時出使日本、高麗等國使船,經普陀山,必登山舉行各類佛事,成為慣例。明萬曆年間,福建、溫州、明州等地信徒大量在普陀山做佛事。清末民初,佛事活動漸趨興旺,據民國三十八年(1949)2月21日《定海民報》載:“沈家門漁民,每逢春汛到普陀山做佛事的逐年增加,近年達到高潮。”是年7月24日,浙東行署官兵40餘人在蓮花洋罹難,主任俞濟民召集山僧千餘人在普濟寺做佛事,並恭請佛頂山善余和尚、白華庵融通老和尚、前寺方丈化晌大和尚和正在閉關的妙善大和尚輪流主壇。山上佛事有普佛、梁皇、焰口、水陸等12種。

普佛

分祝聖普佛和隨課普佛。祝聖普佛又稱大普佛,在觀音香會或佛菩薩誕日舉行。隨課普佛又稱小普佛,插入早晚課誦中進行。普佛根據施主意願,又分為生人消災延壽的“延生普佛”(吉祥普佛)與超度亡靈的往生普佛兩種。延生普佛在早課時進行,在念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及《心經》之後,接誦藥師佛贊、偈及佛號,並進行拜願。拜願時依次禮誦釋迦佛、藥師佛、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及藥師海會佛菩薩。往生普佛在晚課時舉行,於念誦《彌陀經》及《大悲仟悔文》後,唱誦《彌陀大讚》及《贊佛偈》,接著念阿彌陀佛聖號與拜願。拜願時禮誦釋迦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清淨大海眾菩薩。禮佛畢,由維那讀疏文、焚燒文疏。

焰口

焰口是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一種佛事儀式。經中說:佛在湖毗羅城為諸比丘並諸菩薩說法。爾時阿難獨居習定,至夜三更,有一餓鬼,名曰焰口。於阿難前說:“卻後三日,汝命將盡,生餓鬼中。”阿難十分惶怖,急至佛前,陳說此事,並乞示教。對佛為說《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陀羅尼》,謂誦之即能免受餓鬼苦,福壽增長。此法事據唐不空所譯《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儀軌經》中的行法次第是:1.破地獄真言,2.召餓鬼真言,3.召罪真言,4.摧罪真言,5.定業真言,6.懺悔真言,7.施甘露真言,8.開咽喉真言,9.七如來名,10.發菩提心真言,11.三昧耶戒真言,12.施食真言,13.乳海真言,14.普供養真言,15.奉送真言。經中佛告阿難:汝若能施於恆河沙數餓鬼及諸仙等飲食,非但不落此道,且能延年益壽,顏色鮮潔,諸鬼神等常來擁護,遇事吉祥。現在佛寺流行的是天機禪師修訂的《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和寶華山德基根據林宏《瑜伽集要施食儀軌》略加刪輯而成之《瑜伽焰口施食集要》兩種,分別簡稱“天機焰口”和“華山焰口”(後者亦稱“瑜伽焰口”)。一般在黃昏時舉行,供以飲食以度餓鬼,亦為對死者追薦的佛事之一。蒙山《蒙山施食儀規》以金剛上師不律駐錫四川蒙山時所集,故名“蒙山”。不律法師依秘密部水施食法及《救拔焰口餓鬼經》等集成此文,以普利幽冥。據興慈法師《二課合解》說:“今有欲求福慧益壽命者,備淨水一碗,飯一碗,菜一碗,並香燭等,隨所住處誦《彌陀經》已,即誦此文,隨義作觀。若不們作觀者,但注心誦每咒七遍,或二七、三七遍,唯《變食咒》及《甘露咒》各誦七七遍,或百八遍,愈誦愈精,誦畢念佛回向,冥陽俱獲利益。”蒙山是漢傳佛寺晚課時或晚間所作的一種施食餓鬼的法事,也用作超薦亡故的親人,其與焰口相比,只是內容較簡略而已,而其作用則與焰口同,故近年來山放蒙山的香客甚多。

水陸法會

水陸法會是極為隆重的大型佛事,全稱為“法界聖凡水陸普渡大齋勝會道場”。法界是指諸佛與眾生本性平等,通稱為法界,其間有聖凡上種界別,水陸則是指眾生受報之處——水陸空三界。其中水陸兩處尤為苦重,故稱水陸大會。普度是對六道眾生悉皆度化,使之解脫。施食名為大齋,法施又名勝會。法會中救度者與被救度者集會於一堂,食與法都在一起,普攝受苦眾生。相傳創始於梁武帝。水陸的名稱最早見於慈雲寺遵式(964—1032)的《金園集》卷中“施食正名”項內。現就法會作法事項及勝會意義略介如下:法會時間一般七天,多則四十九天。先向天上、空中、陸地、地獄諸聖凡發出符碟言明法事,然後奉請三寶十位賢聖上堂。徹夜奉請下堂聖凡十位神靈、招請法界六道一切眾生之後,修奉浴施食之法,繼續則行三歸、懺悔、發願、得戒敬禮三寶,依《焰口經》行施餓鬼法,施甘露真言,宣誦四如來名號,四空四禪六欲諸天以及下堂十位名號,城隍列廟、寺觀、官衙清土主,施主家先祖代代姓名及供養受薦人神位,最後是一切水陸會的施食供養,至此則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在施食供養之後,為六道眾生亡靈進行念佛回向,願生淨土。法會分內壇和外壇,內壇供毗盧邊那佛、釋迦牟尼佛及阿彌陀佛像。並掛上堂、下堂等二十席水陸畫像,列插蓮座牌位,佛前陳供品及諸法器。外壇有六個道場,大壇24位僧人拜《梁皇懺》,諸經壇7人諷誦諸經,法華壇7人專誦《大乘妙法蓮花經》,淨土壇7人念阿彌陀佛聖號,華嚴壇2人靜閱《大方廣佛華嚴經》,瑜伽壇在夜間施放焰口。此外,設監壇1人,共48位僧人。逐日禮拜供養、誦經、念佛、施食、放生、受戒,最後送聖結束。法會通用清代儀潤《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儀軌會本》。水陸法會,第一是對先亡者(祖先等)幽靈所作的追善菩提;第二是將此功德回施到施主自身,希望自己及家屬得以增福延壽;第三是救濟六道眾生普超三界。因水陸法會規制浩大,非一般人所能承擔,故有“獨姓水陸”和“眾姓水陸”之分。本山水陸法會常在觀音香會期間舉行。舟山市信眾常參加前後寺的眾姓水陸,每次參加信徒達數百人。近年來海外僑胞與港、台同胞,亦常來本山舉辦水陸法會。

齋天

亦稱供天。出於依《金光明經》制定的《金光明懺法》,是為生人求福、保平安的一種佛事,元代以來,寺院中多於正月初一日舉行,明末弘贊撰有《齋天科儀》。齋天是以祭祀諸天神為主的一種法事,所供有《金光明經》中所說的大梵天、帝釋天、護世四王、金剛密跡、散脂大將等,並上供佛法僧三寶,下及諸神祇,一般在早晨舉行。《齋天科儀》中有偈云:“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菩薩,聲聞緣覺眾,及一切天仙,受用作佛事。”此是一般性佛事,應信眾所需,常在本山舉行。

佛七

簡介

亦稱“打七”。本是淨土宗修行人為修道業而定的剋期取證之法,期於七日之內,得一心不亂。時間少則七天,多則二個七、三個七乃至七七四十九天。因於七期之內外息諸緣,一心念佛,以心勇猛故,其懺罪修善積德之功,亦超平時。施主供養護法“打七”僧人,功德亦大,故能懺除業障,亦可超薦亡靈。為信眾所要求而舉行的佛七,與專修佛七稍異,除常規嚴淨道場、淨身、三業供養、奉請三寶、讚美三寶、禮佛、念佛之外,還要舉行靈前薦食,晚間施放蒙山等等。這是一種自他兩利,幽顯宗親及法界有情同種淨因、同生淨土的法事,故信眾樂於舉行。1922年,有廣東朝山善信於伴山庵立佛七會,議定自1925年起,每年四月打一堂佛七。近年來,本山各寺庵仍常舉行。

拜懺

拜懺為懺除所犯罪過,悔不再犯,以便來日積極修行的一種儀式。通過念佛、誦經、持咒、發露、觀析等以懺悔罪業。漢傳佛教懺法始於晉代,以後漸盛,懺儀甚多。本山通行的懺法有《慈悲道場懺法》(因是梁武帝時撰,故義稱《梁皇懺》)、《藥師懺》、《淨土懺》、《水懺》、《大悲懺》、《地藏懺》等。

梁皇懺

傳為南朝梁武帝(507—519)時所制,武帝初為雍州刺史,其妻都氏性酷妒,亡後防為巨蟒,託夢武帝,泣求拯救。武帝為此請憎間諸經,集諸佛菩薩功德願力,制《慈悲道場懺法》10卷,梁釋寶志、寶唱等撰,現行本經元代審訂改正後注通。懺議前為六根三業,皈依斷疑,懺悔解冤;後及六道四恩,禮佛報德,回向發願。其中正以露纏結罪,洗滌過去之惡因,復憑發菩提心,培植當來之種智。後世多依此儀延僧修懺,以求滅罪消災,濟度亡靈。系教內流傳最久、經常舉行的一種懺法。
藥師懺 根據《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而作,凡祈求消災延壽之法事,多禮此懺。其科儀名《藥師三昧行法》。

淨土懺

淨土懺是根據《無量壽經》及稱讚淨土諸大乘經而立的懺法,以七日為期,禮拜諸佛菩薩,念誦《佛說阿彌陀經》及持佛聖號,以懺悔業障、清淨三業。生則吉祥如意,終後往生淨土,並以此功德追薦亡人往生西方。自淨土念佛法門普及民間之後此懺法至今流通不衰。修懺時依《往生淨土懺願儀》進行,《淨土懺》是其略稱,為宋代遵式所撰。

水懺

《慈悲三昧水懺》簡稱《水懺》,唐知玄撰集,3卷。據傳唐代悟達國師知玄,曾在長安遇一患惡疾異僧,人皆厭惡而避之,知玄則侍候左右無倦。異僧感其風儀,臨別告以今後遇危難時,可往彭州茶隴山(亦名九隴山,在今四川彭縣)尋訪。後知玄患人面瘡,百醫無效,忽憶異僧之語,遂往茶隴山相尋,見僧後告以所苦,異僧命以岩泉洗滌患處,知為夙世怨家相害,因聖僧力,冤解瘡愈。知玄即依宗密《圓覺經修證儀》錄成《慈悲三昧水仟》3卷流行於世。正文述歸命諸佛菩薩,懺悔罪業,明因果,發願信佛修行。後世以拜水懺來超薦祖先,或祈消解宿冤。

大悲懺

大悲懺是根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撰集的一種懺法。修此法門除懺悔、發願、禮敬經中所舉之佛菩薩外,余則以持誦《大悲咒》為要行。據經中說,只要持咒者淨念深信,虔誠誦持,則必能無求不應、無願不滿、無罪不消、無昔不滅,並可於臨命終時隨願住生十方佛土。修懺時依宋代知禮所撰、清初南京寶華山見月增刪重纂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進行,俗稱《大悲懺》。隨著觀音信仰之普及,許多淨土宗行人還把每日虔修“大悲懺”作為助行,為今日全國流行最廣的一種懺法。

地藏懺

地藏懺是根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及《地藏菩薩本願經》而制之懺法,有《慈悲地藏懺法》3卷,撰者佚名,明末智旭撰《贊禮地藏菩薩懺願儀》加以補充。本懺除所禮佛菩薩及持誦地藏菩薩聖號和《地藏經》外,其餘儀式與藥師懺、淨土懺、大悲懺等大致相同。凡報親恩祈求父母冥福等法事,多禮此懺。

個人佛事

超度亡靈、求學、求子、求財、求壽、求福等求佛之事,均可在寺廟道場,請出家僧人主持,舉行莊嚴而隆重的求佛儀式,即為個人佛事。整個過程涉汲:僧人誦經、打表升疏、施焰火、施齋飯、禮佛許願等等。
打表升疏釋意
打表升疏乃佛家法事,如開啟寶庫之鑰匙,簡單快捷,直接傳遞心靈信息。升疏者先把心愿錄於黃表、紅表,在佛前燃升,以達旨意。可立顯佛法之匡扶,得法事以周隆,願望天成,齊家獲福。
打表升疏須知
凡打表升疏者,請在佛前先上三柱香,然後將自己的住址、姓名、生辰及所求之事敘述清楚、完整。代別人升疏者,可以寫當事人名,也可以寫委託人名。疏封好後,雙手虔誠接過,以雙手拇指、食指掐住疏皮兩側底邊,封面朝前,平端於胸部。跪在佛前默禱所求之事,待疏燃盡,隨磬聲磕三個頭,即可。打表生疏是各種佛事必務的一道手續。您定會得到吉祥和幸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