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佛事”是指流傳在梅州市的一種佛教文化與客家民俗文化相結合的特殊文化載體,俗稱“修 齋救苦”和“拜懺”“架橋”,作用於救度和祈福。客家地區的香花派僧尼在舉行法事時,說唱勸善和忠孝的故事,表演帶民俗意義的舞蹈和雜技,融佛教儀式和民 俗表演於一體,這種形式被客家人稱為“香花佛事”,簡稱“香花”。而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傳統舞蹈表演形式——席獅舞,已於2008年4月被公示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花佛事
- 遺產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遺產類別:民俗
- 作用:救度和祈福
“香花佛事”是指流傳在梅州市的一種佛教文化與客家民俗文化相結合的特殊文化載體,俗稱“修 齋救苦”和“拜懺”“架橋”,作用於救度和祈福。客家地區的香花派僧尼在舉行法事時,說唱勸善和忠孝的故事,表演帶民俗意義的舞蹈和雜技,融佛教儀式和民 俗表演於一體,這種形式被客家人稱為“香花佛事”,簡稱“香花”。而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傳統舞蹈表演形式——席獅舞,已於2008年4月被公示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香花佛事”是指流傳在梅州市的一種佛教文化與客家民俗文化相結合的特殊文化載體,俗稱“修 齋救苦”和“拜懺”“架橋”,作用於救度和祈福。客家地區的香花派僧尼在舉行法事時,說唱勸善和忠孝的故事,表演帶民俗意義的舞蹈和雜技,融...
香花派大約在清朝初年就在中國南方的福建、廣東和江西,即講閩南語、客家話和潮州話的地區。學者赫治清在《天地會起源研究》對香花派是這么說︰“另一方面,宗教信仰與活動,又和正統的禪宗寺院派有所不同,獨創了不少法事儀規,增加了很多道具,佛事活動形式豐富多彩,熱鬧非凡,格外吸引人,吸收了道教和民間宗教及...
心所為內涵,其創造性在從事作業者當下“隨緣說法”的現量境創作,實為中國化了的中陰度亡的獨特的密教體系。其宗教儀軌所含的藝術魅力、教化魅力,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界的重視,香花唱誦在美國表演的成功具體地表明了這一點。可以預言,香花佛事將對未來人類解決死亡問題貢獻出具體的、鮮活的力量。
一、上水派香花佛事 二、下水派香花佛事 三、豐順做燈 四、興寧做齋 五、餘論 第二章 上水派佛教香花音樂譜錄 門外起壇 發關 沐浴 初辰救苦 二辰救苦 三辰救苦 拜千佛懺(七僧)安更 朝參 接佛 結勘 完懺 開光 上供(賞貢)行香 鯽魚川花、席獅舞 (紅)蓮池 血盆 關燈(上壇)第三章 下水派...
香花僧創立於清康熙年間,由天地會創始人僧道宗和弟子實晟法師創立,因“拈花悟旨”而得名。天地會弟子以道場法事為掩護,進行組織活動,開展反清復明活動。 香花僧從事“紅白事”做醮、安龍、做火光(民間喪事)等。香花僧的道場法事以佛事音樂以“北贊”為基礎,吸收南方的地方音樂,組成“香花曲”,既有佛...
唐文宗大和年間(公元832年),佛教傳入古梅州地區,後被稱為“香花”佛教,僧尼的佛事活動就稱為“香花佛事”。因客家人喜愛舞獅,僧尼便在民間的喪禮道場中,引入舞獅配合禪器敲擊,席舞獅就在香花佛事中逐漸演化為一種獨特的舞蹈形式。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前後),舞獅漸被引入佛事活動中,變成“席獅”這一獨特...
“鐃鈸花”是梅州市梅州城區及周邊地區客家人特有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是梅州城區民眾進行傳統人生禮儀“香花佛事”時,僧人在佛場間用於調節氣氛的一種技藝表演。源於一千多年前(公元522年)佛教傳入梅州與當地文化生態相結合後伴生出的“香花”佛教,“鐃鈸花”是“香花佛事”中的主要項目。“鐃鈸花”是作為客家...
《蓮池舞》又稱打蓮池,是粵東地區“香花佛事舞”民間舞蹈活動流傳中,不斷發展形成的佛教舞蹈。據傳,《蓮池舞》的創始人為牧原和尚(牧原和尚,梅州興寧市人,舉人出身,中舉後到曹源寺(祥雲寺)出家,創立“橫山堂”學說,曾主持興寧、龍川、江西、福建等庵寺,廣收門徒,傳播教義,其流派傳入泰國等東南亞一帶...
寶華法師,1976年城東中學國中畢業,1967年師承父輩釋彰龍法師學習“香花”佛事內容。個人簡歷 1976年城東中學國中畢業;1967年起師承父輩釋彰龍法師學習“香花”佛事內容;1975年起師承父輩釋彰龍、釋淡華法師學習;1979年滿師至今任梅江區東郊碧峰寺主持、專職梅州民間“香花”佛事所有項目;技藝傳承 7歲隨父學習...
門外疏星淡月,壇中炳燭燃香。丹忱敬仰叩彎蒼,鳳葷蠻輿寶幢。 恭迎四王帝釋,祥雲護繞齋場。天花瑞彩露堂堂,祈望諸天早降。儀軌 行齋天儀式,最少需要七位僧人。他們屆時登壇,參加這祈福迎祥的莊嚴法會。齋天的儀式可分為甘露淨壇、燃香炳燭、香花請聖、宣讀疏文、誦經施食等五個部分進行。甘露淨壇 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