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佛事

“香花佛事”是指流傳在梅州市的一種佛教文化與客家民俗文化相結合的特殊文化載體,俗稱“修 齋救苦”和“拜懺”“架橋”,作用於救度和祈福。客家地區的香花派僧尼在舉行法事時,說唱勸善和忠孝的故事,表演帶民俗意義的舞蹈和雜技,融佛教儀式和民 俗表演於一體,這種形式被客家人稱為“香花佛事”,簡稱“香花”。而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傳統舞蹈表演形式——席獅舞,已於2008年4月被公示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花佛事
  • 遺產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遺產類別:民俗
  • 作用:救度和祈福
歷史淵源,藝術特徵,傳承保護,傳承現狀,保護措施,

歷史淵源

客家香花的形成,源出漢代的“俗講”和唐、宋的《變文》和《寶卷》。早在佛教傳入東土時,就有一種佛教界認同的正規形式,以通俗的語言,融入本 土民間故事,用以解釋佛經哲理。這些講經內容以及說詞,後來形成文字,修改成韻文,成了俗講經師們的說唱文本,最後形成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唐代時稱為“變 文”或“講經文”“說因緣”,到宋代又稱為“寶卷”。
  明末清初,梅州興寧縣舉人、著名高僧何南鳳因襲了“變文”“寶卷”的體裁,以民歌的形式將客家民俗故事和佛經內容整理改編成《客家香花經》,融合佛教儀式中的舞蹈和技藝表演,形成了“香花佛事”。
  香花佛事分為演唱文本、舞蹈表演(含雜耍技藝)、香花音樂、香花藝術等四大類。其中演唱文本分為《三辰救苦》《關燈》等30多段節。演唱文本以 客家山歌四句七字為基本結構,唱詞與客家山歌非常相似,口語化、方言化、通俗化、形象化。表現手法多採用比興、借喻、諧音等形式。如對景物描寫:“竹影掃 階塵不動,月歸滄海水無痕。”尤以比喻為最多,在《嘆亡魂》中,連續把亡魂比作:“天上星、一塘蓮、一樹梅、一園蕉、一籠雞、一隻鵝、一孤舟、一枚針” 等,每一比喻便是四句歌詞。如:“亡魂相似一對鵝,兩翼些些飛過河。飛河不過河中死,連叫三聲么奈何”;“朝走西來暮走東,人生恰似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 後,到頭辛苦一場空”。大量的比喻運用了民俗語言,用客家話演唱,強化了香花唱詞的客家文化內涵,使其表達的思想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藝術特徵

香花中的客家音樂和舞蹈元素
  香花曲調的主體旋律,由古典佛樂和客家民歌相融。香花的主要曲牌有:“叢林佛曲”之三波揚、流水板、七字偈、戒定贊、大板、烏泥板等;“客家小 調”有果迭梅、仙花調、六篷船、鋤頭歌等。近年來,陸續有專家學者來梅州收集香花板音樂資料,如研究佛教音樂的廣東星海音樂學院陳天國教授多次來梅採風, 為香花錄音記譜;中科院李春沐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哈爾濱大學音樂教授關傑也在梅州長駐採風,研究客家香花儀式音樂。
  香花表演性技藝主要有舞蹈、雜耍兩類。舞蹈類有打蓮池、鯽魚穿花。打蓮池舞蹈具有客家民俗文化獨特的風格。其表演程式分為:行三途、蓮池海會 等。表演形式可由3人至24人組成。3人為單蓮池,4人為雙蓮池,8人為八角蓮池。表演者手持“蓮池杖”、珠杯邊舞邊唱。蓮池舞具有勸善報恩、敬老孝道的 意義,反映了客家人慎終追遠的哲學思想。“鯽魚穿花”以在場地上穿行和舞蹈為主,觀賞性極強。
  雜耍類的“打席獅”由客家香花僧人創作。“席獅”的流傳與客家人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有關。客家人居住地多為山區,較為分散,香花表演項目日夜連 宵、時間長,眾多親戚朋友來觀禮時,沒法安排住宿,於是“打席獅”就成了道場度夜的項目。表演者以一張草蓆捲成獅頭狀進行表演,模仿獅子行走跳躍的形態來 表演。
  “打鐃鈸花”是做香花特有的一種技藝表演。香花派有習武的傳統,如在平遠縣石林寺,還流傳一套“大悲棍法”,傳說為香花僧人所習。當年香花僧人 習武時,專門有練鐃鈸功,由此加進香花儀式裡面,叫“鐃鈸花”。主要有單轉鈸、雙轉鈸、高空拋鈸、黃龍纏身、猛虎跳牆、秕谷逗雞、烏鴉卸翼、鶴立雞群、賴 地割草、楓樹脫葉等108套高難度技巧動作。

傳承保護

傳承現狀

至2017年1月,梅州全市登記開放的香花寺廟有253間,從事香花佛事職業的有近千人。梅州市外(含國外)也有60多間寺庵奉行香花。在梅州,還有一支奉行香花佛事的女眾群體。她們住庵出家,但不剃髮、不齋戒,客家人稱她們為“齋姐”。據“聖福庵”聖平法師回憶,她的師父 “仁”字輩還是削髮做香花,人們一樣尊稱她們為尼師。民國後到“聖”字輩,她們就開始蓄髮,少年時梳一條長辮子,成年後梳成髮髻盤於腦後。客家齋姐保持這 種特定的梳頭法。在家婦女很少有人梳這種頭,所以直到現在也能從髮式上分辨出哪些是在家婦女,哪些是齋姐。

保護措施

國內外文化學者們時時聚焦研究客家香花文化,梅州市的文化和宗教職能部門,也積極對客家香花進行保護和弘揚。2012年將梅江區慈雲宮(老觀 音)確定為“梅州市佛教香花文化傳承基地”,並掛牌授匾,從政府層面對客家香花給予確認;“席獅舞”“鐃鈸花”“蓮池舞” “鯽魚穿花”分別被列為國家、省、市級“非遺”名錄,從文化層面給予確認;香花教職人員經過培訓,頒發《佛教香花教職人員資格證》,從宗教層面給予確認。 2015年由梅州市客家文史研究會主辦,舉行了全國性的“佛教香花文化學術研討會”,將客家香花文化研究上升到學術學科領域。客家香花博物館也正在籌謀建 設之中;正在挖掘整理申報“非遺”項目的有“香花佛事”“香花佛曲”等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