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消費

位置消費是人們對包括相對收入、相對效用、相對炫耀性消費等在內的相對經濟地位或名次的消費。是以顯示人們相對支付能力為目的的消費,人們對相對經濟地位的追求在空間上表現為與他人相比,在時間上表現為自己的現在與過去相比。

位置消費如任其自由發展,不利於社會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它可能導致得不償失的經濟成長導致社會總福利水平的下降(總絕對福利下降,總相對福利等於零);可能導致過度競爭行為,使人們的生活質量下降,閒暇時間減少,環境破壞加劇,因而整體社會結果是負的;可能導致某些行業的萎縮和腐敗的盛行,實際上很多腐敗案件都是源於事主的攀比心理所導致的對地位商品的過度追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位置消費 
  • 類型:經濟術語
影響分析,理性分析,

影響分析

1.位置消費對傳統經濟理論的挑戰
如果一個人的效用水平不僅由他的絕對消費量決定,更由與他人比較的相對消費量決定,那么任何一個人的消費都會造成外部效果,這樣傳統經濟學中人們追求絕對消費量之上的帕累托最優可能就不再是資源的最優配置了。位置消費對倡導自由競爭的傳統經濟理論提出了挑戰,它使經濟社會中人們的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繫更加密切,因為個體為了競爭地位商品的決策提高了其他人為競爭這種利益的成本及擁擠程度。比如某人決定購買一座鄉村小屋或競爭一個特定的管理職位,這都會對有同樣需求的人產生溢出效應。因為這些商品的供給不能滿足潛在的或明顯的需求,如果某人得到這份工作或那間小屋,其他人就得不到,所以個人的決策對未直接參加決策的人的福利往往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它使“看不見的手”失去了魅力,因為當需求是對物質產品的需求時,需求的增長及更大程度的競爭可以引發供給的增長和效率的提高,最終導致社會福利的增進;然而,當需求是對位置商品的需求時,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往往會給他人造成損害,一個人的獲益將導致另一個人的損失。更加激烈的對位置商品的競爭既不能擴大供給,也不會提高效率,實際上,它導致無效率的大量產生,因為擁擠及為保持地位優勢而使防禦性商品的開支增加,同時取得成功要越過更高的障礙(如上漲的價格及資格的要求)。所以,當所有個體都去競爭地位商品時,最終會導致總福利的下降。這時,可能合作才是提高整體經濟福利的最佳手段。
2.位置消費可能導致得不償失的經濟成長
如果人們只追求絕對消費量的滿足,那么由於人們的生理消費有極限,經濟成長也就有極限,並且在生理極限消費滿足之前,經濟成長總是有價值的。但是如果人們追求相對經濟地位或消費名次,由於就社會整體而言,相對消費名次的總數是固定不變的,它不會被經濟成長所改變,因此經濟成長不可能增加社會整體的相對效用。也即在單個人追求名次變動的時候,導致了社會整體的經濟成長,名次上者感到更滿足,名次下者感到更痛苦,人們之間為追求名次獲得的相對效用是相互抵消的,社會整體並不因為經濟成長而有任何相對效用的收穫。然而人們為競爭相對地位而導致在經濟成長過程中耗費了巨大的資源,這些被耗費的資源並沒有相應地轉化為社會整體滿足感的增加,因此有可能得不償失,即經濟成長有可能導致社會總福利水平的下降(總絕對福利下降,總相對福利等於零)。
3.位置消費可能導致過度競爭行為
有兩種辦法可提高個人的相對地位:一是內耗競爭,即以偷盜、搶劫、毀壞他人財產等手段降低他人的財產,從而提高自己的相對經濟地位;一是外耗競爭,如加班加點地勞作以使自己的收入和財富增加,從而超過他人,以提高自己的相對經濟地位。內耗競爭是赤裸裸的浪費社會資源行為,因而各國都有相應的制度來加以限制,如嚴格的產權制度就是為限制內耗競爭而設;而外耗競爭在現代社會愈演愈烈,使得人們為保持地位優勢而進行慘烈的競爭,這種過度競爭在促進經濟成長的同時,使人們的生活質量下降,閒暇時間減少,環境破壞加劇,因而整體社會結果是負的。
4.追求相對經濟位置有可能促進勞動分工
如前所述,由於人們有寧當雞頭不做鳳尾的偏好,這就促使一部分人不斷地去開創新的行業以求得相對地位的提高,同時會促進勞動分工的發展;另一方面,對相對經濟地位的追求會不斷的創造出新的消費偏好和新的消費形式,從而影響生產,影響勞動分工。而且,這已成了現代社會有組織的行為,有組織地創造不滿足感已成為經濟繁榮的關鍵。
5.追求相對經濟地位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影響
位置消費導致的經濟成長對足夠富裕的國家可能弊大於利,對足夠貧窮的國家可能利大於弊。因為在足夠富裕的國家,物質的豐裕程度已能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生理需求,爭名尋位只是一種純粹的浪費資源性的競爭或相互抵消的行為。然而,對基本的物質需求尚未得到滿足的國家,爭名尋位是經濟成長的強大動力。經濟成長中雖然包含了人們為爭名尋位所導致的資源浪費,但同時也包含了更多的物質消費給人帶來的絕對效用的增加,後者所得在一個貧窮國家會大於前者所失。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富裕國家比一些欠已開發國家有更多的不滿情緒,為什麼在物質日益豐富的情況下,人們的占有欲不是減弱而是增強了。
6.位置消費可能導致某些行業的萎縮和腐敗的盛行
由於人們需花更多的錢才能維持其優勢地位,所以有才智的人就不願意進人工資相對較低但對社會有益的行業,如教育行業、傳統手工藝行業等。這種行為必將導致某些行業的萎縮,並且對地位商品過度追求的社會風氣有可能導致腐敗的盛行,實際上很多腐敗案件都是源於事主的攀比心理所導致的對地位商品的過度追求。

理性分析

1.位置消費的心理需要分析
位置消費產生的條件:一是社會生活水平達到溫飽解決,即滿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人們開始向更高級超越物質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滿足。二是收入差距的拉大在消費上表現為層次差別明顯,社會個體為了顯示其社會經濟地位和個人價值等,把消費當作一種社會形象的識別功能。我國隨著GDP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收入、行業收入、群體收入、個體收入差距的拉大,位置消費在未來會有一個較快的增長趨勢。根據馬斯洛心理需要層次理論我們可以看出位置消費的特點:第一,實現了尊重需要,體現了個人實力、事業成功和人生價值,產生自信心,滿足虛榮心等。第二,實現了歸屬需要,融入上層社會被高收入群體接納,擺脫了因貧窮產生的孤獨感。第三,由於位置消費的負面作用,因而無法滿足自我實現需要,難以實現對社會的關愛和責任等。愛與尊重滿足具有片面性,從一個群體的接納轉變為另一個群體的接納,難以實現與社會的和諧共處。第四,生理需要與安全需要無法真正的滿足。
2.綠色消費的心理需要分析
綠色消費是指人們為了滿足生理和社會的需要,而對符合環境保護標準的產品和勞務的消費。表現為:(1)講究經濟實惠(Econonic);(2)講求生態效益(Ecologica1);(3)符合平等、人道原則(Equitable);(4)減少非必要的消費(Reduce);(5)修理舊物(Reuse);(6)提倡使用再生資源製造的產品(Recycle)。綠色消費的心理特徵表現為超越自我的高層次的需要,關注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突出人與社會的和諧。同時要求節制消費、適度消費、實用消費、節約消費,突出人和自然的和諧。因此綠色消費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科學理論基礎上的消費觀,實現企業利益消費者利益社會利益及生態環境利益的統一。
3.位置消費與綠色消費相結合的可行性
(1)位置消費與綠色消費結合的可行性。第一,位置消費是一種高價位消費,在價格需求上表現為高價位,甚至價格脫離其產品本身價值成為符號消費綠色產品是名符其實的高價位,收入越高,消費就越高。第二,位置消費雖然表現出符號消費,忽視與使用價值相一致的,但決不是無品質、無價值的消費,而是超過高品質注重符號意義的消費,這與追求安全、健康的綠色高品質的消費具有一致性。第三,位置消費體現的是時尚消費,綠色消費被稱為新傳統主義的消費,在引領世界時尚潮流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性,二者具有異曲同工之處。第四,位置消費是一種非理性、超物質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消費,體現的是在群體中的地位、實力和能力,帶有炫耀色彩的尊重需要的滿足,而綠色消費的理念涵蓋著最為豐富的消費中的社會經濟效益與人文價值,如環保、生態、生命、人性、和諧等是綠色產品的元素和符號,是人類永恆追求的價值,能夠最大化體現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精神需要。總之,綠色消費既可以滿足位置消費中的保健因素,即生理、安全和被愛的需要,又能滿足位置消費中的激勵因素,即自尊與自我實現的需要。
(2)位置消費拉動綠色消費的可行性。第一,位置消費是一種比較消費,只要社會收入差距存在並且是合法的,那么比較消費就永遠存在。比較消費的攀比心理需要具有較大的消費激活力,對綠色消費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第二,位置消費是一種炫耀消費,其影響力和傳播的效應具有不可抵估的作用,不僅是個別群體而是對整個社會的消費行為都有影響和刺激作用,可以為綠色消費中做免費的廣告宣傳。第三,位置消費的群體是社會中的中高收入階層,也是社會中的精英、公眾人物等,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綜合素質,對綠色產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較高,對社會消費潮流的引領具有較好的認同度。第四,位置消費是觀念消費,其超使用價值的意義是提升綠色產品身價的電梯,是綠色產品升值的最有力的傳播形式。第五,位置消費是一種體驗消費,藉助其心理和精神消費體驗,可以使綠色產品功效的潛在性突顯出來,以感性的位置消費體驗來識別綠色產品的理性消費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