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齒狀突骨折的寰樞椎前脫位

創傷性寰樞椎不穩定是指暴力損傷該部位骨和韌帶結構,使其喪失正常功能及穩定作用,導致寰樞椎脫位或半脫位,引起神經壓迫症狀。如果頭頸向前屈曲,或向後仰伸,或向左右旋轉時,導致韌帶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可引起齒突骨折,並隨暴力的慣性作用,繼發寰樞關節脫位。以頭頸向前屈曲所致的前脫位多見,後脫位相對少見。隨著高速公路的提高和車輛的劇增,這種損傷日益增多。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發病部位:寰樞椎
  • 常見病因:頭頸突然前屈的暴力或來自頸後方的打擊
  • 常見症狀:頸髓完全性損傷,出現嚴重的四肢癱瘓,引起呼吸肌麻痹時可導致死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使頭頸突然前屈的暴力或來自頸後方的打擊為主要致病原因。

臨床表現

與單純性寰樞關節脫位相似,發生脊髓神經受壓的情況相對較低,程度較輕。如果暴力過大,可造成頸髓完全性損傷,出現嚴重的四肢癱瘓,引起呼吸肌麻痹時可導致死亡。

檢查

根據X線平片(包括正位、側位及開口位)可做出判斷,在骨折急診情況下攝片,難以獲得滿意的開口位片。也可選用CT及MRI等檢查,對骨折類型、齒突先天發育狀態及脊髓受壓情況進行判定。

診斷

1.外傷史
常為使頭頸突然前屈的暴力,包括來自頭頸後方的打擊、屈頸位從高處墜落及撞車時頭頸部的突然前屈等情況。
2.臨床表現
如前述,應仔細檢查頸椎局部神經症狀。
3.影像學檢查
根據X線平片(包括正位、側位及開口位)所見,在急診情況下攝片,難以獲得滿意的開口位片。也可選用CT及MRI等檢查,對骨折類型、齒突先天發育狀態及脊髓受壓的情況進行判定。

治療

治療的基本原則、要求及具體實施與單純性寰樞椎脫位相似,應重視早期急救措施,包括維持呼吸道通暢等。此外,還應注意以下情況:
1.復位要求
以齒突骨折儘早按解剖位復位為原則,獲得良好的功能及脊髓症狀的緩解與恢復。選用顱骨牽引(小兒用Glisson帶)復位,一般不選用徒手復位,以防意外發生。
2.固定方式
輕度移位、復位後對位穩定或無移位的齒突骨折應採用顱骨牽引的方式,待局部纖維癒合後(4~6周),以頭-頸-胸石膏固定6~8周。移位明顯、復位後仍不穩定或陳舊脫位者,應採用切開復位及內固定術。除傳統的後路融合術外,當前常主張自頸前路暴露頸1~2椎節,行齒突骨折復位加螺釘1~2枚內固定術,或行雙側寰樞椎間關節植骨融合術。行齒突螺釘內固定時,由於齒突較細小,操作不當,或術後遇頭頂部外傷或平地跌倒等,易引起齒突粉碎性骨折或螺釘斷裂,導致手術失敗,應仔細避免。
3.癒合時間
齒突的血供特殊,其癒合時間較長。除小兒骨骺分離可在6~8周內癒合外,一般病例常需3~4個月。對其制動時間不宜過短,以防不癒合。一旦出現骨折不癒合,可行前路或後路植骨融合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