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非倫理行為

企業非倫理行為

企業非倫理行為,是指在一個企業中擁有多數人的不道德行為。比如,利用開假票據的方式、採用拿回扣的方式來吸引顧客,招攬生意,而這些行為又是企業大多數人共同參與或支持的行為 。企業非倫理行為從企業倫理學的角度看是屬於集體不道德行為的子類。集體不道德行為,就是在一個集體中擁有多數個人的不道德的共識行為。它的本質是放大了的個人主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企業非倫理行為
  • 外文名:Non ethical behaviors of enterprises
  • 內涵:企業運作經營道德
  • 內容:經營中採取不道德的行為方式
簡介,特徵,第一,第二,第三,危害及對策,危害,對策,

簡介

消費者對企業倫理行為和潛在的影響因素和形成每個消費者的反應產物的反應,本文通過訪談得到的信息分析。結果表明,在中國語境下的回響結果,可以歸結為五種類型,即,電阻,提問,冷漠,讚美,和支持。此外,消費者的反應是由特定的消費倫理意識的主要影響因素,道德認知,道德正義,感知動機的判斷,制度的合理性,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SR––企業能力,CA)的信念。基於這些結果,一個消費者倫理回響的廣義框架開發提供了許多有見地的建議,對如何激發企業的道德行為,消費者的支持和轉移這種支持真正積極的購買行為。

特徵

第一

企業領導者認為這樣做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大家的利益。毫無疑問,企業非倫理行為的發動者和推動者都是企業的領導層。但是,他們認為,所有的好處並非領導者個人所得,而是為了大家的利益,只要是自己沒有得“獨食”,就可以走得正,行得端,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例如,私設小金庫,本身就是干擾國家金融秩序的行為,當然也是企業非倫理行為,然而,企業領導者認為,在國家政策太嚴格的時候,從自己企業私設的小金庫里拿出錢來改善企業職工的福利,這是一種道德的行為。有些企業領導者還認為這樣做自己的心中十分坦然,他們還藉此來擴大自己在職工心中的影響。實際上,企業領導者的這種行為就是非倫理行為,他們在這裡把評價自身行為善惡的標準搞錯了,他們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變為本企業職工的利益,也就是說,他們已經在拿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討好本企業的職工。他們這樣做的時候,不僅置國家的政策和法律於不顧,而且把道德規範也丟在一邊了,他們一味沽名釣譽的心理暴露無遺。從深層次說,在企業非倫理的氛圍中,有些企業領導確實能在職工中樹立威信。現代企業職工的主流是應當肯定的,但是,也有個別人的短視行為十分嚴重,他們只關心自己得到了多少實際利益,不關心國家利益損失了多少。這種職工的心態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不健康的社會意識,而且也成為社會世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又反過來孵化出一批善於經營企業非倫理行為的“能人”。

第二

企業非倫理行為的不正當獲利必須要分配給企業的多數個體。企業中的多數人明知企業非倫理行為是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因為大多數個體都是獲利者,所以,他們往往表示默認或者支持。從理智上講,他們知道這種企業非倫理行為得到的是不義之財,但他們考慮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他們就不再認為這樣是不道德的。反而當這種行為遭到非議時,他們還會集體站出來為之辯護。從這個特徵中我們還認識到,企業非倫理行為要想維持下去,關鍵在於要使多數職工分享到不正當利益。有些領導在這時心理就有不平衡現象,他們擔當的風險與他們所得到的利益不成比例,他們就會或者用暗箱操作的辦法,或者實行公開的差等分配使自己多得一些利益,即使這樣,職工也不會認為這樣是不道德的,因為他們也得到了利益。民眾在這種情況下心理也找到了平衡點:領導吃肉,民眾喝湯總比喝西北風好多了。

第三

企業非倫理行為還會有自己一整套對付各級部門嚴格審查的辦法。有的企業領導對上級的諸如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等活動無動於衷,他們想的是如何對付政府部門的嚴格審查,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用“對策打倒政策”。例如有的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集體弄虛作假,虛造虧空,掩蓋經濟問題。在集體弄虛作假的情況下,參與其中的集體成員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核心人物,黨政幹部居多。由於黨員幹部的積極參與,企業非倫理行為有了組織保障。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又使企業不道德行為有了某種似乎合理合法的依據,使之呈惡性態勢發展下去。

危害及對策

危害

企業非倫理行為的危害很大,它對於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道德的滑坡,都負有極大的倫理責任。危害之一:造成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企業非倫理行為是造成我國社會經濟關係和經濟活動無序狀態的主要原因。企業非倫理行為有兩種結果,一是企業如果存在大量的非倫理行為,就會產生許多影響企業經濟運行的腐敗現象。企業的正常經濟運行因為要排除這些干擾而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導致經濟效益的下降。另一方面,企業非倫理行為盛行,也會導致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從而敗壞社會道德。企業的主管領導層和職能部門出現腐敗問題,給企業職工的影響是惡劣的,他們會因此而對企業的前途喪失信心,更重要的是,這些非倫理行為會影響企業職工的生產積極性,甚至會使企業文化的發展方向扭曲。二是導致人們在經濟生活中陷人無序化狀態,使人們心理失去平衡,整個社會會失去共同遵守的經濟規則。危害之二:企業非倫理行為可能造成社會道德滑坡。這方面的主要表現是:對物質生活和個人需要的過分看重,對精神生活和集體生活的普遍冷淡。企業是一個集體。領導和職工是構成這個集體的主要因素。企業非倫理行為的出現將會使這種集體觀念意識淡薄,集體觀念淡化,不論是腐敗行為者,還是非腐敗行為者,都會對企業這個集體產生離心力。由於所有的企業成員都不能關心集體利益和對企業有責任感,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分散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就有可能隨之而盛行。我國企業非倫理行為形成的原因很複雜,不同所有制企業情況又有所不同。就國有企業而言,其非倫理行為主要應從制度上分析成因。由於在企業轉制過程中的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善,政策不配套,實際上既助長了個體非倫理的經濟行為,又助長了企業非倫理行為以及其他集體不道德行為。在我國企業改制中,有一個問題重視不夠,那就是企業的治理結構問題。企業的治理結構是指來自企業外部的企業所有者群體作為確保產權實現和對代理人的有效監督而設定的制度系統。企業改制中,由於未對企業治理結構問題加以足夠重視,加之清產核資、資產評估、清理債權債務等基本工作沒有做好就搞起了企業改制,這在客觀上為道德風險現象泛濫決開了堤防。因此,從制度上分析企業非倫理行為現象的成因就提醒了人們,系統原則是政策出台前應慎之又慎地把握好的一項基本原則,抓好政策配套,不能只搞“單打一”。企業文化的滯後性也是企業非倫理行為產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企業文化包括道德文化,優秀企業文化的建設能夠使企業產生很強的道德凝聚力,非倫理行為就會在這些企業中失去立足之地。從當前企業產生非倫理行為的現實來看,許多企業確實在企業文化建設上存在很多問題。有的企業領導者沒有把企業文化建設當作企業發展的長遠目標來抓,而是忙於自己個人利益的獲得途徑的研究中,這是令人遺憾的局面,也是企業非倫理行為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對策

研究企業的非倫理行為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克服這種集體不道德行為,克服企業非倫理行為的對策除了抓好企業的治理結構外,杜絕和根治企業非倫理行為的根本對策是搞好企業行為的倫理規範建設。如果說,從制度上搞好企業的治理結構建設是解決企業非倫理行為的治標之策,那么,搞好企業的行為倫理規範建設就是解決企業非倫理行為的治本之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