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
企業倫理文化屬於企業文化的
範疇,既是企業的客觀存在,也是企業的主觀選擇。因為企業的任何決策、任何行為都受到其價值觀念的影響。同時企業倫理文化的進步也是追求卓越、追求企業品質發展的動力和目標。企業倫理文化是隨著市場的成長、成熟而不斷發展的;而市場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這一點的實現又依賴與通過企業倫理的發展來實現。對企業倫理文化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理解,綜合來看企業倫理文化是指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基於內外部因素影響下,所逐漸形成並貫徹執行於企業整體及其內部各構成要素之中的價值標準、行為方式和道德規範的總和,並通過提供善惡價值尺度,給企業行為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它是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企業文化正確與否的律尺。作為規範企業員工行為的要求和準則,企業倫理文化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受民族文化和社會文化影響的,並貫穿於企業經營活動的始終,對企業文化的其他因素以及整個企業活動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一)倫理與道德
“倫”是指人、群體、社會、自然之間的利益關係,包括人與他人、群體、社會、自然的關係,群體與群體、社會、自然之間的關係,社會與社會、自然的關係等。“理”即道理、規則和原則。二者結合就是處理人、社會、群體、自然之間利益關係的行為規範。
“道”與“德”這兩個概念早在中國古代就有了,“道”指道路,引申為支配自然和人類社會生活的規範、準則及運行規律。從倫理學意義上說“道”是指處世為人的根本原則。“德”通“得”,指人們對所謂最高原則有所得,在倫理學意義上,“德”指人們在堅持行為準則的“道”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穩定的和一貫的品質、行為或境界。“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的歸宿,認識了“道”,內“得”於心,才能外施於人,其途徑與方法就是評價、教育、修養。
“倫理”與“道德”二者經常可以交換使用,特別是作為“規範”講時,“道德規範”與“倫理規範”是等同的。但是二者還是有些許差異的。前者更具客觀、客體、社會的意思;後者多用於人,更含主觀、主體、個人意思。
(二)企業倫理與企業道德
1.企業倫理與企業道德的聯繫
企業道德和企業倫理都是關於企業行為的規範,企業倫理主要側重於企業在處理內部、部人關係時所應當遵循的倫理原則、道德規範及其實踐總和,強調的是所應該遵守的規範,企業道德則是指企業內在奉行的價值觀,但這種區別常常不被重視,因此,企業倫理與企業道德常常互用而不加區分。
企業倫理是處理相互關係應有的規範,強調的是“應該”怎樣,它是道德行為客體如社會、政府、其他企業、公眾及個人對行為主體如企業、個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和進行道德評價的標尺。而企業道德則是企業內心感悟的行為規範,是企業內在的、自覺的認識和要求。這些規範是企業真正信奉的並在經營活動中體現出來的規範。這一區別能表明,企業倫理更多是外部對企業的行為規範要求,而道德是企業所奉行的行為規範,企業倫理文化的建設其目的就是要讓企業道德符合企業倫理的要求。
本質
企業倫理受民族文化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具有歷史性和具體性,但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企業倫理具有認識、調節、激勵、導向、評價等功能。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的社會政治條件,會有不同的倫理道德水平和具體的道德標準。就我國企業的倫理道德內容而言,根源於不夠發達的生產力水平,但同時受到我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民族文化、先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現代市場經濟倫理的多重影響。作為規範企業員工行為的要求和準則,企業倫理道德貫穿於企業經營活動的始終,對企業文化的其他因素以及整個企業活動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企業倫理文化是有層次的,既有符合現實的一般道德,也有滯後於現實的落後道德,還有超越現實、與先進文化同步的高尚道德。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由是企業最基本的倫理規範,公平競爭與追求效率是企業倫理文化的根本特徵,誠信是企業倫理文化的關鍵,強烈的規則意識是企業倫理文化的社會態度。
特徵
企業倫理文化根源於企業社會屬性的倫理方面。用社會學的觀點看,企業是構成現代社會的細胞,具有政治、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社會作用和屬性。經濟屬性和倫理屬性是企業社會屬性的兩個特殊方面,企業的倫理屬性是通過企業的倫理關係、倫理品性和倫理義務等倫理文化表現出來的。用倫理學的觀點看,企業是處於多種倫理關係之中,並具有倫理品性和倫理義務的社會組織形式。企業的倫理屬性是客觀存在的,是由企業在社會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而不是由個人隨意附加的。正因為企業在客觀上具有倫理屬性,“企業倫理”概念的提出才具有了堅實的基礎。
1.企業倫理文化與社會倫理文化既有一致性,也有獨特性。
一致性,是指企業倫理文化反映了社會倫理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即從企業倫理文化原則、規範和要求看,企業倫理文化是社會倫理文化的具體體現。但企業倫理文化作為針對企業這種特定行業、特定企業的道德規範和道德要求,又有自己鮮明的獨特性。
2.企業倫理文化與規章制度緊密相連,又具有獨立性。
企業倫理文化與規章制度都是企業中調節人們行為的力量。二者緊密聯繫是指企業倫理文化大量滲透在企業規章制度中,通過有關的制度及其他規章形式表現出來,實現倫理文化內容與規章制度形式的統一。但二者存在職能上的區別。前者要求企業員工“應該怎樣做”,後者的要求是“必須這樣做”,是靠強制力量實現的。企業需要強制的只是與生產經營正常秩序相聯繫的行為,而對於倡導的行為,一般要通過倡導某種先進的倫理風尚來實現,這就是道德的獨立性。
3.企業倫理文化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
企業倫理文化是同企業員工的職業生活以及職業要求相結合的。由於企業員工的工作崗位保持相對穩定性,就會形成比較穩定的職業心理、習慣和職業道德評價。這些會成為員工穩定的道德品質,進而決定了企業倫理文化的連續性。企業倫理文化與社會倫理文化的一致性也決定了企業倫理文化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
相關理論
(一)功利論
功利論也被稱為“功利主義”、“功用主義”,是以實際功效或者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從狹義上說,主要是指以穆勒為代表的西方功利主義,從廣義上說它還包括中國古代的功利主義。功利論強調企業目標的實現,以成本效益為分析的基礎,通過比較投入的總成本和所產生的總效益,來判斷某一決策或行為是否合乎倫理道德。在功利模式中,企業的目標、效率和利益衝突這三項因素起著重要作用。
首先,功利主義論證了企業經濟動機在道德上的正當性問題。在經濟活動中,實踐清晰地揭示了一個重複千萬遍的事實,即人們的經濟動機是建立在謀利的基礎之上的,離開了利益,經濟活動就難以想像。馬克思說:“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他還認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使自己出醜。”
其次,功利主義提出了企業經濟行為的道德規範問題。在企業的經濟動機之中有各種傾向,而這些“傾向”必須要用倫理來規範,這樣就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如在經濟活動中講究信用,尊重當事人的權益等。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指出:“任何一種經濟制度都需要一套規則,需要一套意識形態來為它辯護,並且需要一種個人的良知促使他們去努力實行這一規則”。功利主義將“效率”作為一種經濟體制,並且論證了它在倫理上的合理性。但是,效率至上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和指責,集中於一點就是:漠視甚至取消了公正原則。
(二)道義論
道義論又稱“義務論”,主要指人的行為必須參照某種道德原則或正當性去行動的倫理學說。它強調道德義務和責任的神聖性和履行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強調人們的道德動機和義務在道德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據對義務的不同解釋,較有影響的道義論倫理學主要有基於權利的義務論和基於正義的義務論。
基於權利的義務論的行為評價原則是,一個人只有當他的道德出於對個人的正當權利的尊重或者說是出於義務時,才是正確的或正當的。所謂正當權利,是指經過哲學論證或人們公認的一些道德權利。例如生命、財產、平等、自由等人權。基於權利的義務論是由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的,他從兩個方面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道德行為的本質不在於幸福或需要的滿足,而在於義務;所謂出於義務,是指僅僅為了遵循先驗理性制定的道德規律而遵循著道德規律,此外別無其他的目的。於是,道德行為的標準就是目的的善與行為的善是統一為一體的。
基於正義的義務論是基於權利的義務論的一種升華或發展。權利所表示的是一種應當予以滿足、他人不得加以干涉的要求,一個人的權利即意味著另一個人的義務,權利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則。正義的主要含義是公平,表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正當的關係。基於正義的行為評價原則是,當一個人在道德上符合正義或公平的原則,才是正當或正確的。現代哲學家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認為,公平或正義的分配應該是平等或平均的分配,“所有社會價值一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自尊的基礎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對其中的一種價值或所有價值的一種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個人的利益”。所有社會價值可以分為人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和社會、經濟利益兩大類。義務在羅爾斯那裡主要是指“自然義務”,即為他人做好事的義務和不做壞事的義務。這些義務在任何制度下都有效,有約束力,人沒有選擇餘地。
(三)美德論
功利論、道義論解決應該做什麼的問題,而美德論解決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性質的人的問題。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德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理智的美德,以知識、智慧的形式表現出來;另一類是道德的美德,以制約情感和欲望的習慣表現出來。兩者之間必須要有實際的訓練,通過道德的踐行讓人達到至善。美國著名哲學家麥金太爾在其《德性之後》中,面對當代的道德危機,站在亞里士多德的德性立場上對西方以功利和權利為中心的現代西方道德生活進行了尖銳的批評,並在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論基礎之上,提出了他的德性論。首先,麥金太爾從“實踐”的概念人手,闡述其德性的內涵,他把人們在實踐中所獲得的利益分為內在利益和外在利益。同時,麥金太爾以內在利益為關鍵字,將德性界定為“德性是一種獲得性人類品質,這種德性的擁有和踐行,使我們能夠獲得實踐的內在利益,缺乏這種德性,就無從獲得這些利益”,在他那裡,德性是實踐的主要成分,沒有德性就沒有實踐的真正含義。
只不過是外在利益的“詭計”而已。他否定資本主義制度下企業職工的勞動的異化。企業生產把人作為工具,勞動者無法獲得內在利益。美德論的主要意義在於,首先,強調道德踐行,把主體對善的追求與具體經濟工作聯繫在一起,使它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美德論對於激發企業員工的敬業精神,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素質都有重要意義。其次,美德論追求卓越,是激勵經濟發展的倫理動力。如果激勵單純從“外在利益”來進行,其弊端終將要暴露出來,只有與“內在利益”相結合,才能提供卓越的倫理動力。最後,美德論對於提高當代中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素質有重要意義。
(四)社會公正論
社會公正論由哈佛大學倫理哲學家羅爾斯於1971年提出。該理論從一種叫做“起始位置”的狀態出發,構建一個理想的社會公正系統,這一系統所適用的倫理準則是力圖使弱者利益得到增進,或至少不會因強者的剝奪而使弱者變得越來越弱。
社會公正論的核心概念是“起始位置”。所謂“起始位置”,猶如遊戲之前的狀態,參加者並不知道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也不知道輸贏的機率。具體到一個社會,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將來在社會中的地位,也不知道受教育的機會怎樣,體能和智慧型如何,將來會處於社會的哪一社會階層。一句話,自己可能成為富有者,也可能成為貧民。羅爾斯認為,只有在這樣的一種假設狀態下,人們才可以描繪出一幅純粹公正的理想社會圖景。那么,如何在起始狀態下規範社會成員的權利與義務呢?羅爾斯認為,理性的人們將會運用“最小最大法”做出權利與義務的安排,即選擇這樣一個社會以便將發生在各成員身上的極端損害減少到最小。比如,最大限度地避免飢餓、貧困和使社會成員免受奴役。
根據以上理論,羅爾斯得出了兩條基本的公正原則,即“自由原則”和“差異原則”。自由原則是指在不影響他人行使同等權利的前提下,讓社會每一個成員儘可能多地享受自由。這一原則不僅要求社會保證機會均等,言論自由,財產權、選舉權、人身權等基本權利,同時也意味著在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讓人們自己決定命運。差異原則是指社會、經濟的不平等應一方面普遍適合社會每一成員,另一方面使社會最低層獲得最大的利益。差異性原則的核心是使社會經濟、制度等方面的安排最大限度地有利弱者階層,而不允許強者剝奪弱者或使後者處於日益惡化的社會境地。
社會公正論對企業經營者進行道德判斷具有多方面的啟發意義。首先,自由原則強調每一社會成員都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有權享受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的平等待遇。這意味著每一個消費者有權根據自己的意志選擇產品和服務,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和維護消費者的這些權利。其次,差異性原則要求企業不能以損害他人的利益換取自身利益,尤其是不能以強欺弱,對弱者進行剝奪。最後,社會公正論再一次從道德公正角度肯定了樹立倫理觀念,將處於弱者地位的人的權利納入企業經營計畫與決策中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五)社會責任論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20世紀以來凸現於西方諸多學科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這個辭彙在法學界、經濟學界、倫理學界、政界及管理學界出現的頻率都極其高,備受各學科領域的關注,90年代也開始傳人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如同企業界所認識到的,企業社會責任意味著一個企業要為自己影響人們、社會和環境的任何行為承擔責任。它意味著對人們和社會有害的行為應該被認識到,並儘可能予以糾正。
主要內容
一、以誠為本的市場倫理文化
長期以來,古今中外企業在經營中都追求以誠為本。誠信被認為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是企業最內在、最基礎、最本質的力量。“誠”一般指內心,指一種真實的內心態度和內在品質;“信”則涉及自己外在的言行涉及與他人的關係,重心在他人,關心自己的言行對他人的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視閾中的誠信,即誠實守信,誠實就是指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實事求是、表里如一;守信就是信守契約信用、不弄虛作假、投機取巧。這就要求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做到“誠以待人,信以律己”。誠信是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進行經濟活動的必備的品格,也是企業倫理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現代市場行銷的倫理文化內涵
市場行銷是企業的核心職能之一,企業以質量求生存,以市場求發展。現代市場行銷蘊涵著豐富的倫理道德關係,它以顧客為中心,以滿足顧客的多種需要來實現企業目標的商務活動。企業要提供能滿足顧客需要的、安全的、物有所值的產品,實事求是地向顧客傳遞產品信息,提供熱忱的銷售服務,維護顧客的利益,從而提高顧客滿意度,贏得信任,維持長期合作關係。
第一,以消費者為中心,貫徹“顧客至上”的經營原則,反映了尊重人的倫理精神。市場行銷與傳統經營觀念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它不是以“物”(產品)而是以“人”為企業活動的出發點。不單看到經濟活動中“物”的流轉,更看到了產品的最終歸宿——消費者需要的滿足。因此,市場行銷使得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全部圍繞著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而展開,消費者和用戶既是企業經濟活動的著眼點,也是其落腳點。不但企業的產品開發、設計、生產要根據顧客的品味及消費心理和習慣而定,就是產品的生產、推銷方法也要自覺地統一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上來。
第二,最大限度滿足顧客需求,體現了成人之美、與人為善的倫理精神。把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利益完全立足於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上,時刻關注顧客需求和喜好的變化,全力以赴地提供滿足顧客需求的特定產品或服務,這是一種“雙贏”的倫理行為,一方面,它符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準則,市場行銷要求企業利潤的獲得必須以消費者需要的滿足為前提,就是把“不損人利己”的最低道德標準作為企業謀取利益的底線;另一方面,它符合與人為善、成人之美的道德原則,是一種在公平原則指導下的剩人利己的行為。總之,企業的市場活動不但要做到利己不損人,而且要做到利己又利人。
第三,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包含勤儉節約的倫理精神。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要求合理配置資源,企業如果以消費者需求來安排生產經營活動,使產品符合市場的需要,就能更好地避免盲目投資和生產。反之就會造成產品滯銷堆積,不但可能面臨破產倒閉的危險,還會造成有限資源的巨大損耗。市場行銷要求企業為獲取長遠利益而注重滿足消費者需要,強調生產的效率和產品的質量,儘量減少生產過程中的不合理環節和不科學的工藝,使生產經濟化,就是一種合乎勤儉、節約原則的道德行為。
(二)以誠信為核心的企業市場倫理文化的要求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倡導的為人處世的倫理觀范。現代市場經濟不但是法制經濟,更應該是講信用的道德經耪。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也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是企業品格的力量;誠信是企業處理各種關係的重要準則;誠信是企業獲得良好企業形象的重要基礎。因此,現代企業發展離不開誠實守信的市場倫理規範作指導,建構以誠信為核心的市場倫理文化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首先,恪守誠實。誠實無欺歷來是企業信譽的基礎、發展自孽保證。一般的說,企業的成本是否能夠收回並贏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商品交換成功與否。而商品交換是受等價交換原則支配的,它要求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要給消費者提供貨真價實的產品。企業要獲得顧客的信任,提高企業的市場能力,就要樹立誠實觀念。在市場交易中,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斷培育誠實無欺的品質,切切不可做欺騙矇混顧客的事情愚弄顧客,必須確保商品宣傳的真實性,不隱瞞重要的事實以哄騙消費者,這是企業對顧客的義務。
其次,嚴守信用。守信是人類相處的一種傳統道德準則,在倫理學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所謂“言必信”強調的就是與他人在交往中信守自己的諾言;真誠無欺地與他人相處和交往。企業作為人格化的“法人”組織,其社會作用、社會地位,比單個人要重要得多。因此企業堅持嚴守信用的道德規範具有更為顯著的社會作用。企業與其他相關企業交往的過程中,要嚴格信守契約,遵守口頭的或書面的協定或契約。契約一經簽訂,必須信守,應把它視為相互督促、相互促進的有力手段,而不能流於形式,更不能把它變成加大籌碼、謀取私利的工具。
最後,講究信譽。講究信譽,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企業的倫理形象,使企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或其他活動中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另外,還能取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取得好的經濟效益,並由此影響相關行業或企業,從而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一個企業在它生產經營活動中,要自覺履行契約義務,這是取得企業信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更能體現出企業的道德形象,更能贏得市場。此外,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所發生的所有信貸都應按時兌現,所有稅費都應按時繳納,不推不拖,這樣才能保持企業的良好形象。
二、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倫理文化
企業的一切經濟行為,並不僅僅在於獲取多少利潤,還有更高級的目標——人的發展。正如科學發展觀所揭示的那樣,以人為本的管理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的企業價值觀應該吸納科學發展觀所揭示的代表人類終極目標的企業倫理關懷:人們的期望壽命、員工的受教育程度、人均收入、民主度,以及全面反映人的處境和綜合狀況、以自由看待發展的理念。
(一)企業人本管理的倫理文化內涵
以人為本的管理在本質上是以促進人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模式,個人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的核心內容是個性的完善。
第一,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基本需要。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指出,人有多種需要,其未滿足的需要產生他們工作的動機,也是激勵他們不斷進步的因素。人類基本需要按優勢或力量的強弱排列成五個等級,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當上述所有需要都獲得滿足之後,動機的發展就會進入最高的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即人需要把自己的潛在才能充分表現發揮出來,才會感到最大的滿足。
第二,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個性發展。制約人的行為因素很多,除了人的知覺、需要、動機及情緒、情感等心理活動,人的個性也是影響人的行為的主要因素。組織成員由於經歷、智力、體力、成長環境、工作性質、價值觀的不同,從而形成一種客觀存在的差異,它不僅表現在經驗和能力上,還表現在某種情緒因素上,如態度、氣質、理想等。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因人而異,針對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激勵方法。對組織來講,個性差異,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個人差異能夠突出了個人的特長和優點,充分利用每個人的特點是解決問題和組織獲得成功的動力;另一方面,這種差異也反映出個人的缺點和不足,是分歧、矛盾的起因,影響組織的成就,造成辦事效率低、拖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以人為本注重人的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指創造潛能的充分發揮,追求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動機。人都具有一個基本的積極向上的態度,它是一切生物都具備的基本傾向,是最能體現生命本質的生物特性,是一種求生存、求強大的趨勢。自我實現被看做完滿人性的實現,其表現是對社會事業的忘我獻身,因此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自我實現者通常是最有創造性的,他們朝著心理健康或人性充分發展的方向每前進一步,都會使他們在生活的各方面更有創造性。所以,創造性發揮的關鍵,是人的自我實現的增進或者健康人格的形成。以人為本就是要促使人的自我實現的發展。
(二)以人為本為核心的企業管理倫理文化的要求
在國內,雖然“以人為本”、“人本管理”經常可見,但大多數管理者通過威脅或報酬來影響員工行為的改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雇員實現自身需要的能力。管理者們應該以積極的方式使用他們的控制增強其雇員滿足自身需要的願望,使員工能夠表現其才智與創造力的機會,成為更加有用、更加有價值的人。
1.充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
第一,人性化是企業人本管理倫理文化的核心。人是整個管理活動中最能動、最活躍的因素,因其特有的客觀性和能動性,必然導致其知識、技能、價值傾向、思維定式等因素不僅客觀存在,而且因勢而變。因此,企業人本管理務必凸顯人性化,以促進人自身自由、全面發展,進而提高企業效益、增強企業活力與創造力。
第二,建立人力資源管理新觀念、新機制、新體制。首先,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企業管理者在強化人本管理工作中要高度重視員工整體素質的提高,因為現代企業間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的競爭。只有建立起培養企業員工整體素質的有效機制,使人力資源的潛能釋放出來。其次,建立一支能和企業同甘苦共患難的基本隊伍。企業職工中的基本隊伍是企業的核心力量,也是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和難點。擁有一支穩定的“核心稱職的正式隊伍”利於加強企業在人力資源培養、使用,提高人力資源開發效益。
2.企業領導必須轉變思想、提高素質、改革管理方法第一,轉變思想觀念。
由於傳統經濟影響,企業領導在管理過程中往往忽視員工在企業中應有的地位,忽視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味把員工當作工具或企業的附屬品。因此,現代企業領導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①從把人看做是“經濟人”轉變為人是有精神需要的“社會人”;②從認為勞動者是被管理的對象轉變為認為勞動者既是被管理者同時又是管理的參與者上來;③從認為勞動者是機器的附屬物轉變為認為勞動者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第二,加強學習,提高領導者的素質。首先領導者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江澤民關於“三個代表”的論述。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加強世界觀改造、加強民主法制學習、道德修養學習、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其次,領導者應認真學習現代管理科學理論,努力掌握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的原理,並將理論與企業的實際相結合,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第三,實施“以人為本”的目標管理。以人為本的目標管理強調企業目標與個人目標上的協調,強調全體員工或員工代表參與企業重大的決策。當管理者為員工提供使他們的個人目的得以與企業的商業目的一致的機會時,組織就會更為有力和有效。以人為本的目標管理應突出:①強調個人與企業共同發展;②讓員工參與管理;③強調以自我管理代替“壓制性管理”;④注重績效。
三、以效率為核心的企業制度倫理文化
企業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制度的構建,甚至可以說,企業是制度的產物,沒有制度就不會有企業。企業制度能力主要表現為企業組織管理能力,因為任何制度都是一種管理活動,管理構成制度的核心,是制度與倫理相互聯結的中介。制度與倫理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制度的建立需要倫理作指導。企業制度作為企業內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契約,影響著企業制度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企業制度倫理一方面體現了企業整體思想觀念、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決定了企業內部不同部門的協調方式,進而影響企業的績效。
(一)企業制度的倫理文化內涵
廣義的制度是指由社會、國家、階級、集團制定的,管理人們的行為活動,調節人們的社會交往關係的準則體系。在這裡企業制度是指現代企業制度,主要包括企業產權制度、企業管理制度、企業組織制度。作為人們的行動依據和行為指南,企業制度一經形成便具有獨特的引導、約束和規範功能。企業制度具有群體性、確定性和強制性等特徵,企業制度的倫理就內涵在其特性之中。
第一,企業制度具有群體性,其所產生的善是群體善。企業制度不僅是參與該組織的個體必須遵守的,也是參與該組織的群體所共同遵守的。當發源於個體的善沉積於社會行為結構和規則體系中以後,就成為社會共同體一致同意並遵循的規範,進而成為外化在行為中的普遍現象。由此可知,企業制度是個體善向群體善轉化的途徑,是個體行為在群體中的升華,是道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界標。
第二,企業制度具有確定性,有助於道德規範、倫理目標的認識、把握和養成。道德規範和倫理目標具有抽象性的特點,要落實於具體行動需要有具體的方式、方法和措施,而企業制度的可操作性、現實性與道德規範、倫理目標的一般抽象性可以產生互補效應。因此,從企業制度著手進行道德建設既有助於避免道德說教,防止道德號召和道德教化流於空泛。
第三,企業制度具有強制性,有助於道德的實施。制度的突出特點是限制性。建立制度的目的在於告訴人們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該怎樣做或不該怎樣做。在企業里,由於員工在各個不同方面難免存在差異,若不用一定的規章制度來進行約束,勢必影響員工的工作態度,從而影響工作效率和企業的經營效益。因此,建立企業制度的目的在於強制性地規範企業員工行為,把員工的行為引導到有利於企業整體效益發揮的軌道上。
(二)以效率為核心的企業制度倫理文化的要求
企業的特性決定企業制度建設必須以效率為目標,以效率為核心規範。效率既是一個經濟學概念,也是一個重要的倫理學概念,其主要指資源的有效使用與有效配置。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效率是一種比率,體現著經濟活動的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效益關係。效率是企業管理制度發展所追求的自然法則,其具體內容是指企業以儘可能少的投人與成本產生儘可能多的效益,它也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單位產品生產中時間的節約。
在提高企業制度能力和建立企業制度倫理規範時,為什麼要以效率為核心呢?這是因為:企業的存在就在於它能節省市場交易費用,節約企業內部管理成本,即提高效率,它的目的就是為了社會創造出更大的財富,而利潤只不過是社會對企業貢獻的回報而已。為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必須提高效率,必須以最小的產出為社會提供最大的福利。
第一,重視對員工的精神鼓勵。企業制度的效率不僅取決於生產力要素的合理配置,而且取決於生產力首要因旁即人的素質、積極性、創造性和奉獻精神的發揮。能否充分調動奠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常常成為決定企業制度效率的關鍵問題。物質獎勵的作用對於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不可低估的,但也不能因此忽視精神鼓勵的作用,不能忽視理想、信念、人格等高層次的精神因素的積極意義。所以,尊重人,發揮人的聰明智慧和才能、滿足人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追求主體的自我實現等等都是對員工進行精神鼓勵所不可缺少的。
第二,創造一個和諧競爭的制度環境。堅持培養和諧、親密、坦誠的人際關係,讓員工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競爭,因為和諧競爭有助於效率的提高,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大多數生產勞動中,單是社會接觸就會引起競爭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奮,從而提高每個人的個人工作效率。”休謨也認為,“高尚的競爭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充分利用競爭機制,變壓力為動力,是提高企業制度效率的重要途徑。企業員工在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中和諧競爭,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可以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
第三,建立扁平化的企業組織形式。減少管理層次,尤其是減少中間層,做到人人職責明確,事事管理到位。採取較寬的管理幅度,就是要迫使每級管理人員向下級授予更多的權力,讓下級充分發揮其自主性,同時有利於上下級之間的信息、溝通,特別是基層人員的意見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決策層,便於領導者快速、準確做出決策,提高辦事效率。組織扁平化的直接效果是有效地控制了管理成本,溝通的速度明顯加快。
在建構以效率為核心的企業制度倫理規範的同時,我們還必須重視以下幾種制度倫理規範:其一,強化法人意識。企業的發展需要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產權改革,呼喚高度自律的企業法人意識。這勢必要求企業在處理與政府的關係時,應自覺維護自己的法人財產權和法人實體地位,遵紀守法:在處理與出資者的關係時,應自覺維護自己依法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權利,承擔對出資者的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在處理與員工、顧客的關係時,既要保證企業保持必要的積累和不斷擴大再生產,又必須重視和維護員工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其二,兼顧公平。公平主要包括基本權利的公平、機會的公平、分配規則的公平、結果的公平。在企業里不管是誰,不管什麼崗位,不論學歷程度的高低,只要自己全心投入,創造效益、業績突出、貢獻卓著,就能得到提拔重用和獎勵。企業要為員工營造一種公正、公平、公開的道德氛圍,做到大公無私、任人唯賢、各盡所能、人盡其才。
四、以創新為核心的企業技術倫理文化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其核心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誰把科技開發、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誰就把握住了競爭的主動權,搶占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企業技術能力(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指具有技術特性或依附於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能和知識的集合)是獲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企業核心能力系統中占據非常明確和突出的地位。技術進步是企業在市場上競爭獲勝的終極保證,給企業帶來的無法估量的利益。因此,企業必須以技術進步為依託,進行新產品的開發,不斷地創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技術創新也可能為社會帶來災難,如空調帶來便利的同時,其製冷劑——氟利昂卻給地球臭氧層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因此,作為技術創新的主要操作者,企業有責任關注倫理,用倫理智慧守護技術創新。
(一)企業技術的倫理文化內涵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賦予了人類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許多新的理論問題,如生態道德、網路道德及複製人研究的倫理問題等。科學技術這把“雙刃劍”,被認為是導致一些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的主要原因,人們一方面期望技術能為人類帶來福利,另一方面又害怕技術會最終成為人類的敵人。實際上,科技是負載了倫理價值的,真正的科技是真與善的統一,而且科技是促進道德進步的主要動力。
第一,科學技術是工具價值和目的價值的有機統一。當科學技術及其成果成為人類需要的對象和依靠的力量時,它就表現出價值性。一般而言,科學技術的價值包括工具價值和目的價值兩部分,科學技術的倫理內涵是通過科學技術的目的價值即內在精神之善和工具價值即物質功利之善來體現的。科學技術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標就在於把新的發現和新的力量惠贈給人類,並將人類帶人光明的未來。只強調科學技術的工具價值而忽視它的目的性價值,科學技術便會在功利的立場上越走越遠,從而失去了它的目的性內涵,因缺乏服務於人類的理想目標而失去發展的動力。總之,科學技術倫理內涵的完美實現就在於科學技術的工具價值和目的價值的有機統一。
第二,科學技術有利於促進人類道德的發展。科學技術作用於生產過程所創造的物質財富,也為道德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為人類精神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提升人類的精神境界的同時,引導人們向更善更美的境界進化。正是科學技術具有實踐特性,其求索過程是一個求真、至善和達美的理性的實踐過程,列寧指出:“科學技術的不朽的榮譽,在於它通過對人類心靈的作用,克服了人們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因為,一切道德、科學技術、宗教和藝術“都是同一株樹的各個分枝。所有這些都是為著使人類的生活趨於高尚,把人類從單純的生理上的生存境界提高,並且把個人導向自由”。
第三,科學技術是人的目的性的體現。技術是由人類創造的,因而它體現著人類活動的主體性,也必然承載人類的價值追求。技術並不是客觀上給定的某種東西,它是人的能動性創造和發展的過程,技術活動是一種人類的有預期目的的活動過程,正是人類的創造力和多向度的價值追求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技術世界,技術負載了人的價值追求。馬爾庫塞也指出,技術始終是一種歷史的和社會的設計,一個社會和在這個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的利益,總是要用技術來設計它企圖藉助於人和物而做的事情。所以,在製造核子彈的技術方法裡,就已經融進了人的價值選擇,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麼人們把這種知識用於製造武器和軍事目的,而不用於和平的目的。
(二)以創新為核心的企業技術倫理文化的要求
企業技術能力最終體現為企業績效,還依賴於企業推出高效率的技術創新。1912年熊彼特在《
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到了創新概念,他認為創新是現代經濟成長的核心,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認為創新認識的發展是指在原有基礎上獲得一種突破而產生新的規律、知識和學識。
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須有一個自己的動態開放的核心能力,這就要求企業要不斷地創新,以達到企業目的。只有不斷創新,企業的“技術”才能始終處於領先地位,才能成為企業的“核心”。技術,尤其是獨有的、核心的、關鍵的技術,是企業高速成長和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推進器”,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直接體現。技術創新永遠是企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企業競爭力的強弱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技術創新能力高的企業更容易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更穩地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最終通過核心技術的擴散來提高經濟效益和產品的競爭力。沒有倫理優勢的技術能力,是無法得到公眾的支持和喜愛的。技術應該是“服務於全人類,服務於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的崇高事業,而不能危害人類自身”。企業技術創新不僅只是一種探索科學的活動,也是在一定的倫理理念和規範指導下的創新活動。因此,必須建立以創新為核心的企業技術倫理規範。
第一,更新傳統的技術倫理觀念。由於高技術與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相伴,技術創新若失敗,對企業發展將產生很大的副作用,所以很多企業認為搞技術創新是“自尋死路”,技術創新是一部分高科技企業的事,一般企業不需要技術創新,也不願意在技術上進行投資。實際上,企業已經進入高科技時代,技術越來越成為制約企業核心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忽視技術創新,必須依靠技術創新才能在市場上立足。
第二,尊重科學知識和技術人才。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首要前提是必須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知識是依附於人的,所以必須尊重知識和技術人才,為技術人才才能的發揮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完善富有高效的激勵機制,提供先進的技術設備,達到最大限度發揮技術人員創新能力的目的。譬如,許多企業都在企業內部開發部門試行自由時間和彈性工作時間制,這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創造潛能。顯然,改革傳統的工作制度能使人們主動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這種發揮往往能達到最佳境地和最大限度。
第三,引進先進技術、更新傳統工藝。“站在傳統與未來之間”,既立足於傳統,去粗取精;又面對未來,勇於技術創新,加快高注意自身的吸收能力和技術結合能力,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促進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
總之,技術是企業有效率地進行一切價值活動的基礎。“發展高技術,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還有限,追求所有的高、精、尖技術是不現實的,應該量力而行,突出重點,有所趕有所不趕。隨著全球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產品研發周期日益縮短,以原有技術為基礎的核心能力可能很快被弱化,所以,企業必須重視技術創新活動,本著責任意識和合作意識建立自己的核心技術倫理體系,這才是企業核心能力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