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知識價值鏈

企業知識價值鏈,就是以企業業務流程為對象,圍繞某一核心主體,通過對企業知識流和價值流的分析,構建知識鏈與價值鏈互動作用的功能鏈節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企業知識價值鏈
  • 對象:企業業務流程
  • 分析:企業知識流和價值流
  • 目的:構建知識鏈與價值鏈互動作用
簡介,提出背景,模型,企業知識價值鏈輸入元模型,企業知識價值鏈活動元模型,企業知識價值鏈輸出元模型,企業知識價值鏈整體結構模型,特徵,以顧客需求為導向,以企業業務流程為基礎,以價值流和知識流為分析對象,以知識的價值分析為手段,以形成知識創新及其價值轉化能力為目標,價值鏈模型,知識輸入端(Inputknowledge),知識活動面,價值(目標)輸出端,構建,理論回顧,知識價值鏈的形成與構建,知識的產生及創造,知識的編碼,知識的轉換與共享,知識創新,結語,

簡介

知識價值鏈活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個體的知識與組織的知識不斷相互轉換、相互積累,不斷豐富個體和組織的知識庫,從而實現知識的創新。由於在企業的不同業務經營領域會產生多條相互關聯的平行和交叉動態知識鏈,這些知識鏈與企業的價值鏈共同作用,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知識價值鏈體系:

提出背景

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歷程中,有兩個方面的理論目前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價值鏈管理和知識管理。價值鏈管理理論構建的基礎是業務流程分析,它對培育企業在成本方面的競爭優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以價格競爭為主要手段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價值鏈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最佳化企業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降低企業的成本,從而確立企業在價格競爭中的優勢地位。但在以差別化為主要特徵以新經濟為背景的競爭環境下,價值鏈理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如何培育企業核心能力的問題。
目前,理論界套用價值鏈理論來解決企業的核心能力培育問題的研究,已經超出了價值鏈本身的理論架構。套用價值鏈的理論和方法,可以使企業在降低成本方面占據一定的競爭優勢,但是,特定產品的成本可降低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由於目前特定技術的壽命周期越來越短,因此,一定產品的低成本優勢是短期的和相對的。只有通過與差別化的結合,才能形成不可模仿的核心競爭力。而長期差別化優勢的保持,則來自於企業對產品實行的不斷創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來自於知識,來自於不能被完全模仿的隱性知識,來自於企業長期形成的組織協調、文化、新產品研究與開發等方面的能力。只有將價值鏈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結合目前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在新的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提高企業知識獲取、生產、運用的能力,才能保持企業持續實現差別化戰略的優勢。
理論界對知識管理的研究,主要是遵循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競爭的本質――知識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知識管理對企業知識活動過程的作用這樣一條思路來進行的。其實質體現的是知識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作用。一種普遍存在的觀點認為:核心能力的表現形式是格式化的知識(如圖紙、檔案等)和信息、技術、管理、價值觀;而其載體是人以及人所運用知識的對象――操作工具。由前者導出的核心能力的本質是知識,而由後者導出的是“知識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的觀點。這些觀點是導致目前知識管理實踐流於形式、就知識論知識和知識管理信息管理化的根本原因所在。與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不同,企業的知識活動都是以為客戶提供特定的產品和服務為手段,以實現企業價值增值為目標,最終必須將知識與特定的業務流程結合起來,才能將產品和服務傳遞到用戶手中。因此,企業知識管理只有與企業的業務流程分析相結合,才能將知識管理落到實處,並為實現企業的價值增值目標做出貢獻。

模型

企業的任何活動,都可以認為是通過輸入各種資源(要素),經過特定的經營活動過程以後,最終輸出企業的價值。因此企業的知識價值鏈可以分為輸入元、活動元和輸出元三個部分。

企業知識價值鏈輸入元模型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除了傳統理論中提出的物質要素、人力資源要素以外,還有一種重要的輸入要素,即知識。知識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最關鍵的輸入要素。企業知識價值鏈的輸入元模型。

企業知識價值鏈活動元模型

價值鏈是一系列連續的價值創造作業,是從基本的原材料到供應商、到生產者直到消費者使用這樣的一個流程活動。價值鏈的每一個流程環節都會有相應的知識鏈活動,產生相應的知識和價值並隨著價值鏈的推進而形成知識流與價值流。每個知識鏈都在相應的流程形成知識節點,節點裡包含了知識鏈活動所產生的價值V。知識鏈活動產生其自身的價值,並促進價值鏈的價值增值,而價值鏈是知識鏈的基礎與依託,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係。企業知識價值鏈活動元模型。
在企業各業務流程的眾多知識鏈中,有些知識鏈對整個流程的價值增值影響最大,其價值貢獻也是相對較大的,本文將其稱為關鍵知識鏈,尋找並完善關鍵知識鏈是提升企業知識價值鏈的一個重要途徑。

企業知識價值鏈輸出元模型

輸出元通過知識價值鏈的知識活動產生知識結點N並與企業的價值活動結合形成了多元價值V。這個多元價值包含了企業利潤、員工價值、顧客價值,並支持了企業核心能力的形成,使企業產生可持續的競爭能力等。這些價值融合在輸出元的多元價值體中。

企業知識價值鏈整體結構模型

將輸入元、活動元、輸出元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企業知識價值鏈的整體結構模型。

特徵

根據前述概念與模型,企業知識價值鏈應該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內涵特徵:

以顧客需求為導向

企業存在的價值在於為顧客創造價值來獲取企業的收益,因此任何企業的發展必須以顧客需求為導向。與傳統價值鏈即實物價值鏈不同的是,知識價值鏈將顧客作為其創新活動的終極服務目標。顧客的需求作為知識經過輸入元輸入企業,企業知識創新的界面後移,企業的創新活動以滿足顧客需求為中心,為顧客創造更多更好的價值,快速地回響市場需求,從而在實現顧客價值的同時實現企業的價值。

以企業業務流程為基礎

企業知識價值鏈是知識鏈與價值鏈互動作用的功能鏈結構.是以企業的業務流程為基礎的。價值鏈分析是以對業務流程的價值增值分析為基礎,通過業務流程重組與重構價值鏈來獲得競爭上的成本優勢。知識鏈是通過不同流程的知識活動產生相應的知識節點並以知識流和價值流的表現形式來分析知識活動的價值增值。知識價值鏈是在業務流程的基礎之上來構建,知識鏈與價值鏈又相互交叉與影響。

以價值流和知識流為分析對象

知識價值鏈是一條知識流與價值流纏繞而行的立體鏈條,知識流與價值流是知識價值鏈分析的對象。知識鏈產生了知識流向知識價值鏈的下游傳遞並向上游反饋,同時知識活動通過與業務流程的結合也實現了相應的價值增值,伴隨價值鏈形成價值流向下游傳遞並最終形成了多元價值體。通過對知識流與價值流的分析,使企業能夠明晰其關鍵的知識鏈與價值鏈,確定其核心的業務流程,有助於企業通過業務流程的調整與整合,在形成核心能力的同時降低成本。

以知識的價值分析為手段

知識價值鏈重在對知識價值的分析,其價值增值過程實質上是知識的價值轉化與傳遞過程。通過深入分析知識創新的價值增值機理與實現過程、知識向價值的轉化機理與實現過程,企業可以識別對企業價值增值起關鍵作用的知識存量與知識結構,對企業的知識存量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區別對待、重點發展,從而達到提升企業價值增值能力效果和發展可持續競爭能力的目標。

以形成知識創新及其價值轉化能力為目標

企業知識價值鏈是以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的一種分析模式。價值鏈分析以企業價值增值為目標,忽視了顧客價值的實現;而知識鏈分析則以管理企業的知識為目標,忽視了知識向價值轉化能力的培育。知識價值鏈以顧客需求分析作為企業創新活動的起點,以企業各業務流程的知識活動為管理對象,以價值增值為目標,尋找企業的關鍵知識鏈和價值鏈,從而能通過建立創新能力,不斷開發出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從根本上形成企業的核心能力,為顧客最重視的價值做出關鍵貢獻。形成難以模仿的企業核心能力。

價值鏈模型

知識價值鏈模型是一個整合模型,主要以彼得·杜拉克提出的知識工作者與下一個社會、麥可·波特的價值鏈、日本的野中郁次郎的知識螺旋哈佛商學院羅伯特·卡普蘭及諾朗諾頓研究所所長戴維·諾頓的平衡計分卡與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德納(HowardGardner)的多元聰明理論所推演而成。知識價值鏈模型主要包含三部分:知識輸入端(Inputknowledge)、知識活動端(Knowledgeactivities)與價值輸出端(Outputvalues)(圖1)。在知識輸入端的設計,是以知識經濟的發展趨勢與Drucker提出的知識工作者與下一個社會為基礎;知識活動端主要是根據Porter的價值鏈與Nonaka的知識螺旋推演而得;價值(目標)輸出端,則整合了羅伯特·卡普蘭及戴維·諾頓的平衡計分卡與迦德納的多元聰明理論。以下將分別以知識輸入端、知識活動面與知識輸出端三個角度來說明知識價值鏈模型觀念的推演過程。

知識輸入端(Inputknowledge)

根據彼得·杜拉克(2002)在《下一個社會》指出,知識工作者將支配未來公司的競爭力。未來社會的信息與知識將很輕易可以透過信息基礎建設(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的三個重要管道獲得,即企業內部的區域網路(Intranet)、企業與企業間的合作網路(Extranet)和網際網路所形成的企業對外網路(Internet)。由這些管道獲得的知識將匯集至企業信息入口(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EIP)網站。若再整合其它並非直接來自EIP管道的各種內隱知識(Tacitknowledge)與外顯知識(Explicitknowledge)後,企業的知識將以廣泛而多元的方式進入企業,並收斂至單一視窗而輸入至企業組織的各式知識活動中(圖2)。

知識活動面

麥可·波特認為企業的價值鏈是由一連串價值活動所組成,這些價值活動包括主要活動與支持活動。財務上的毛利與企業的價值可透過各種加值活動來達成。延伸此觀念套用至企業的知識活動,認為企業的知識價值鏈,也是由許多可讓知識加值的知識活動所組成。藉由野中郁次郎教授於1991年提出的知識螺旋(Spiralofknowledge)理論得知,企業組織的知識活動可透過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結合化(Combination)以及內部化(Internalization)等四種循環不已的模式,進行知識轉換與加值。因此將價值鏈的活動加值過程與知識螺旋理論的結合套用,是建立知識價值鏈模型時,知識經由活動得以加值的重要核心與依據(圖3)。

價值(目標)輸出端

羅伯特·卡普蘭及戴維·諾頓提出的平衡計分卡(Balancedscorecard),建議以財務(Financial)、顧客(Customer)、企業內部流程(Internalbusinessprocess)、學習與成長(Learningandgrowth)四個構面來考核一個企業組織的績效,而不是僅以單一的財務指標來衡量;Gardner教授也強調,智力測驗(IQtest)不應作為衡量一個人聰明與能力的單一指標,因此他提出多元聰明(Multipleintelligences)的理論,強調每一個人都具備八項多元聰明的觀念。結合平衡計分卡與多元智慧型理論,將企業組織知識活動的價值輸出,以多元價值的角度呈現。因此,建立的知識價值鏈模型將形成發散式的多元價值輸出(圖4右側的V1-Vn)。
知識價值鏈模型(KVC)是一個包含知識輸入端、知識活動面、價值輸出端的整合式模型(圖5),其核心精神是指知識以多元管道匯集,並收斂至單一視窗進入企業組織的知識庫中,透過以知識螺旋為核心的四種知識加值活動運作後,再以發散式的多元價值(目標)貢獻度輸出。由知識輸入、知識活動到價值輸出過程中,每一階段的加值都可以是雙向的加值演進。亦即知識加值不僅是前向(Forward)貢獻給下階段的知識輸出,亦可反饋(Backflow)加值到前階段的知識來源。例如知識活動的價值貢獻,一則可為未來的價值輸出加值,亦可以反饋更新知識輸入端。同樣地,價值輸出的結果,可以反饋加值到前一階段的知識活動,甚至可以反饋加值到更前面的知識輸入階段。
經過整合後的多元價值輸出,對內可以不斷反饋在知識來源或知識活動過程,形成雙向的知識加值演進,對外則可與上、中、下游的企業組織以各自的知識價值輸出鏈形成另一個更龐大的知識價值鏈體系,企業組織間便得以將知識的價值整合併發揮到最大效益。

構建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已成為組織重要的戰略競爭武器,企業面臨的將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更高形態的競爭。在這種競爭中,企業的興衰成敗,不再完全取決於它擁有的資本,而取決於它擁有的知識和創新能力,取決於它是否善於進行知識管理和推進管理創新。在這種背景下,麥可波特提出的從企業內部業務流程研究入手的傳統價值鏈理論已無法適應企業競爭的需要。從知識管理角度出發,將物流變成知識流,在經營活動中以知識為中心,圍繞知識的產生、轉化、共享和創新創造價值,提高競爭能力的知識價值鏈,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企業套用發展的新趨勢。

理論回顧

與企業中的價值鏈相類似,企業中同樣也存在一條知識鏈,伴隨著信息流在企業的價值網中流動,企業知識鏈產生,知識流也形成,由此就產生了價值鏈與知識鏈相互交織的複雜系統——知識價值鏈。最初,關於知識價值鏈的觀點是從ERP中歸納出來的,認為企業是由用來滿足用戶需求的知識流程構成的,以知識為核心,進行知識的識別、獲取、存儲、傳遞、共享和創新;同時,基於此流程,將企業與外部環境、企業各部門之間、企業員工之間聯繫起來,這個以知識為核心、以人為主體,以知識共享和創新為目的的知識流程即知識價值鏈。它具有動態性、收益遞增性、用戶導向性等特徵。這種對知識鏈的界定,實質上從企業知識管理的流程出發,關注企業內部縱向知識活動,將知識活動的主體——人作為主導因素,追求知識的創新,並以知識創新的價值實現為最終目的。
美國學者C.W.Holsapple和M.Singh仿照麥可波特的價值鏈模型提出了他們的知識價值鏈概念模型,包括主要活動功能(領導、合作、控制和測量)和輔助活動功能(知識獲取、選擇、生成、內化和外化)兩部分,四個主要活動生成知識產出,四項輔助機制促進知識學習,共同創造價值,提升組織競爭力。ChingChyiLee等也模仿麥可波特的價值鏈建立了知識價值鏈模型。他們的知識價值鏈由兩部分組成:知識管理基礎和知識過程管理。知識管理基礎包括CKO的管理活動、知識工作者的招聘、知識存儲能力和用戶與供應商的關係。知識管理過程由知識獲取、知識創新、知識保護、知識整合和知識擴散組成。
此外,Yong-LongChen構建的知識價值鏈整合模型由知識投入、知識活動和產出價值三部分構成,該模型表明了知識的增值過程。DanielaCarlucci等運用知識過程輪和知識資產地圖來描述知識管理。他們認為,知識管理其實就是促進知識資產在知識過程輪上的不斷運轉與更新。國內學者夏火松認為,企業知識價值鏈是知識鏈中具有企業共有知識和價值增值的整個環節,企業由於建立了適合自身的獨特知識鏈,使得知識在循環和流轉中不斷地適應環境、創造財富,升值為企業的價值,成為企業有效的知識傳遞與轉移系統。從以上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伴隨著信息流在企業價值網的移動,企業知識鏈和知識流也同時產生,由此就產生了價值鏈與知識鏈相互交織的複雜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價值鏈順暢可以使企業的資本增值,而知識鏈的順暢則可以使企業持續發展。前述學者的研究都能得出知識價值鏈管理的目的就是給企業帶來增值,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知識價值鏈的形成與構建

企業的知識運動是一個動態過程,知識管理的重點就是通過研究知識的這個動態過程,以及系統中知識運動的輔助環境,來加快知識的轉移與共享,從而幫助企業更快地創造新知識,實現知識創新,培育和提升企業競爭能力。企業知識價值鏈,就是以企業業務流程為對象,圍繞某一核心主體,通過對企業知識流和價值流的分析,構建知識鏈與價值鏈互動作用的功能鏈節結構。由圖1中主要活動的構成可以看出,知識價值鏈活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個體的知識與組織的知識不斷相互轉換、相互積累,不斷豐富個體和組織的知識庫,從而實現知識的創新。由於在企業的不同業務經營領域會產生多條相互關聯的平行和交叉動態知識鏈,這些知識鏈與企業的價值鏈共同作用,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知識價值鏈體系:

知識的產生及創造

知識產生是指,企業在自己現在知識的基礎上開發新知識。產生是一個非常具體化的過程,人是產生知識的主體,因此進行知識產生需要激發人的創造力。企業的知識產生就是發揮企業創造力的過程,它包括知識的獲取、知識的創造等;這個環節也是培育企業競爭力的起點。知識獲取是指,確認組織外部環境中的知識,並將其轉換成能夠被選擇、創造和內化過程所使用的表現形式的活動。企業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與環境進行互動作用的路徑。企業知識和技術可以通過投資於人力、設備、設施或通過技術開發項目等方式從企業內部獲得,也可以通過資助大學研究、合資或完全外購等方式從外部獲得。企業主要依賴於員工培訓、外購技術專利等途徑獲取知識,但就其知識量來說是不夠的。企業應該加大投資,使員工可以多渠道、全方位地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從源頭上擴充知識儲備。
知識創造是指,通過發現知識或從獲取、選擇及先前創造的現存知識中衍生知識的活動。這種衍生出的知識能夠以語言表達,能夠在員工之間流動,屬於顯性知識範疇。而創新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主要是隱性知識。因此,可以認為,知識創造的實質就是一個尋找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新途徑的過程。例如,通過衍生預測、制定決策、認識或解決問題、發明一個過程、頭腦風暴、設計一個增進的戰略、開發一套軟體程式、發現一種模式和獲得創造性的洞察力等。企業在獲取、選擇、共享知識的過程中伴隨著知識的創造過程,同時創造知識的過程也是企業形成競爭能力的過程。

知識的編碼

企業知識的編碼化,就是在知識輸入後,對其進行識別、收集、分類、提取、組織、標準化等系列的加工和處理過程,使其便於公開、共享和交流,並能夠通過信息手段進行傳遞。知識編碼化是組織實現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基礎。通過知識的編碼工作,將企業外部知識編碼化後轉變為企業內部知識,勾畫出一幅“知識地圖”。該地圖可以指出知識的位置,但並不包括知識內容,它可以是真正的地圖、是一個嚮導非知識庫。因此,開發知識地圖包括找出組織中的重要知識,然後以清單、圖片、網頁或其他信息方式公布它們,並顯示在哪兒可以找到它們。知識地圖的特點是它指出擁有知識的人,並指出記錄知識的檔案和資料庫。而知識管理本質就是在適當的時候把適當的知識內容傳遞給適當的人。

知識的轉換與共享

知識轉換與知識共享是同一活動的不同方面,知識轉換的過程中同時實現了知識共享。知識轉換指實現知識從一個知識源到另一個知識源的流動;知識共享指員工個人的知識財富(包括顯性和隱性知識)通過各種交流方式(如電話、口頭交流、網路等)為組織中其他成員所共同分享,從而轉變為組織的知識財富。知識轉換過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知識系統中存在著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由於知識是創新的源泉,就必須建立起一種機制能使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個體知識和組織知識相互轉換,從而達到知識的共享。這種轉換通常需要通過企業內外的協作和知識的流動以及相互作用才能實現。對於顯性知識,知識地圖指明其在所存貯的知識倉庫中的位置,並將企業各種知識資源的入口集成起來,以統一的方式將企業的知識資源介紹給員工,這對企業員工的培訓具有重要價值。傳統的隱性知識交流是通過面對面的方法實現的,這無疑使隱性知識的交流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同時,由於企業的隱性知識存在著不同的層次,擁有不同的知識主體,因此企業中的隱性知識也存在著複雜的流動與轉化關係。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隱性知識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和快速。員工通過知識交流平台可以進行知識交流和共享。隨著知識管理水平的提高,將出現主動的知識傳播共享方法,如採用廣播的方式將企業重要的知識主動地推送到使用者面前。從個體知識和組織知識角度來說,知識共享是知識在企業內部不同主體之間流動和傳播的過程。在知識共享過程中,企業知識可以通過制度、規章等方式對個體和團隊的行為進行規範化。因而,相對於個體知識和團隊知識來說,其傳播和流動的速度和效率要高一些。但個體知識能否為企業所共享,還取決於企業管理是否能夠調動個體的積極性,以及企業與個體之間是否具有較為協調的心理契約等。經過不斷的轉化與共享,隱性知識不斷轉化為顯性知識,個人知識不斷轉化為組織知識,零散的知識不斷轉化為系統的知識,企業知識不斷實現創新,知識螺旋不斷上升和放大。這種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使企業的知識保持一種活力,繼而使企業實現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獲取持續不斷的競爭能力。

知識創新

知識對企業是一種策略性資源、生產因素,其貴在活用,而不在於蒐集、擁有。由於存在不完善的知識市場,所以知識的創新活動主要是在企業內部進行的。它通過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積累新知識,達到創造知識附加值、謀取企業競爭優勢的目的。知識創新是新經濟產生的源泉和發展動力,也是一個複雜的商業過程和組織過程。因此,知識創新並不僅僅是導致產品性能改進的問題,也不僅是流程改造、變革管理的問題,而是實現創新者競爭地位根本性改變和謀求長遠競爭優勢的問題。由於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面臨著知識稀缺性問題,因此必須不斷地進行知識創新,並將其套用於企業的生產實踐,充分發揮個體知識和團隊知識與企業知識相比所具有的更新快特點,為企業發展服務。企業和個人不僅要儲存已有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不斷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在已有知識資源的基礎上開發、創造出新的知識,並將其運用於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知識創新也是知識價值鏈中主要活動的終點。因為知識價值鏈是不斷演化更新的,知識創新又是新一輪知識價值鏈流轉運作的開始。企業的競爭能力就是在知識的產生及創造、知識的編碼、知識的轉換與共享、知識創新等一系列環節中被“孕育”。但要維護這種競爭能力,實現知識價值鏈的順暢運轉,還需要一系列配套輔助活動的支持,才能達到價值和競爭能力的“產出”。
(五)知識價值鏈的輔助活動。
在知識價值鏈運作過程中,除了主要的知識活動外,還要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知識價值鏈的有效運作離不開輔助活動的展開。其輔助活動主要由人力資源、組織結構、企業文化和信息技術這四個方面。企業知識價值鏈的每一個基本活動都離不開人的參與,人既是知識的載體,又是獲取、選擇、共享、創造、傳播知識的主體。人力資源依據培養競爭能力的目標將外部知識通過轉化、編碼等環節,促進知識在價值鏈的每個環節上實現增值。以知識共享、價值增值為導向的企業文化和組織架構,實際上是學習型組織所倡導的內涵。所謂學習型組織是一個能熟練地創造、獲取和傳遞知識,同時也要善於修正自己的行為,以適應新的知識和見解的組織。組織中知識的學習過程是不可能一成不變的,只有通過知識主客體之間相互的轉化和更新,知識才能得到積累、提高和創新,才能服務於組織績效的提高和競爭力的增強。
而不斷的學習過程既需要信息管理系統為硬體平台,企業文化為軟體平台,也需要完善、嚴格的規範制度為約束。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為知識價值鏈的有效運轉提供積極的文化軟環境,促進員工的知識交流和共享,為知識創新、價值創造、競爭能力培育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硬體平台就是技術架構,它為組織提供了一個知識管理平台,如知識庫知識地圖等,幫助個人或組織獲取所需知識,擴展了知識傳播的區域,提高了知識交流的速度,還能幫助存儲知識和創造知識。嚴格完備的規章制度,不僅能為知識價值鏈的運轉保駕護航,而且還能將持續的學習作為制度固定下來,並逐漸成為一項傳統,為加強知識儲備、提升競爭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語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企業競爭優勢之源,如何把知識轉化為利潤、轉化為價值、轉化為競爭能力就成了企業關注的焦點。知識價值鏈就是把信息轉化為知識,用知識指導決策行動,再將該行動轉化為利潤、價值和競爭優勢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對企業而言,只有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習型組織氛圍,以業務流程為載體形成有序知識價值鏈,以使用為目的選擇知識管理工具和技術並進行系統的集成,才能實現組織以知識創造價值增值,獲得持續競爭能力的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