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

2022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關於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提出,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市場監管系統全面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在2月15日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是進一步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重要內容,對於構建信用導向的營商環境十分重要。

基本介紹

內容介紹
繪製3年“路線圖”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蒲淳介紹,2019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在全國11個地區開展了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總局研究制定了《意見》。
“《意見》堅持以提升監管綜合效能,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出發點,要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科學研判企業違法失信的風險高低,根據監管對象信用風險等級和行業特點,實施分級分類監管。”蒲淳介紹,具體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科學實施分類,精準研判企業信用風險。科學構建指標體系,綜合運用各類風險信息對企業實施自動分類。
二是強化分類結果運用,提升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明確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專業領域風險防控等工作的融合方式。
三是加強監測預警,有效防範化解風險。要求加強企業信用風險監測預警處置,推動監管關口前移,實現由被動監管向主動監管轉變。
“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堅決把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提升監管效能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狠抓工作落實見效,指導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按照《意見》既定的時間表、路線圖完成各項任務,切實提升監管效能,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蒲淳說。
做到科學精準分類
科學準確地分類是提升監管效能的關鍵。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信用監管司司長劉燕表示,要做到科學分類、精準分類,必須從三個方面入手:
全面有效歸集各類企業信用風險信息。在涉企信息歸集方面,市場監管總局建設了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並通過公示系統依法歸集政府部門在履職過程中產生的並對外公示的涉企信息。“在依法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前提下,目前公示系統歸集了全量企業的登記註冊、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年報公示、抽查檢查結果等信息,同時我們還進一步歸集整理了投訴舉報、網際網路輿情、對外投資等動態信用信息。這些信息為做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工作奠定了基礎。”劉燕說。
構建科學且能不斷疊代最佳化的指標體系。劉燕介紹,市場監管總局借鑑國內外成熟的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經驗和做法,運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方法,制定完成了第一版通用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包含企業基礎屬性信息、企業動態信息、監管信息、對外投資信息、社會評價信息等5個一級指標和25個二級指標、81個三級指標,初步實現了對全量企業的信用風險分類。
建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開發建設了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明確了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的技術框架、基礎功能、數據接口規範等事項,為各地實現對企業信用風險的自動分類提供了信息化技術支撐。
“無事不擾”“無處不在”
對企業來說,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有哪些影響?
“企業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企業生存發展的質量關係到一個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和國家的競爭力。”蒲淳表示,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最主要目的是最佳化監管資源配置,提升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以公正監管促進公平競爭、優勝劣汰。
一方面,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是市場監管部門對企業實施差異化監管的參考依據。”蒲淳說,“《意見》規定,對信用風險低的A類企業,市場監管部門將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中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頻次,除投訴舉報、大數據監測發現問題、轉辦交辦案件線索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根據實際情況可不主動實施現場檢查,實現‘無事不擾’。”
另一方面,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意見》明確,對信用風險高的D類企業,實行嚴格監管,有針對性地大幅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必要時主動實施現場檢查,做到“無處不在”。通過對不同信用風險類別的企業實施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做到有效監管、公正監管,為守法誠信企業打造良好寬鬆的經營環境,讓違法失信企業處處受限,有利於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
“需要說明的是,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是動態調整的,企業應重視自身信用積累,依法誠信經營,通過主動糾正失信行為、消除不良影響、重塑良好信用等方式,降低自身信用風險,提升企業的市場信譽和競爭力。”蒲淳說。(孔德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