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姓

介姓

介,姓氏,有多個起源,其一為源於媯姓,出自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其二為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介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介[介,讀音作jiè(ㄐㄧㄝ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介姓
  • 外文名:jie
  • 名人:介子推
  • 分布:北京、山東、山西、河南
  • 來源: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後
  • 郡望:太原郡
姓氏源流,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介 象,介之推,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字輩排行,通用聯,

姓氏源流

介,姓氏,有多個起源,其一為源於媯姓,出自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其二為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介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介[介,讀音作jiè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夏王朝末代君主姒履癸執政時期(約公元前1818~前1766年),屬下有個大夫叫介之窺。介,古國名,為東夷族一個部落方國,國君首領稱介,介之窺就是該國之貴族,在夏王朝末期的都城斟郇(今山西運城臨猗牛杜鎮鐵匠營村郇陽城)為朝堂大夫,在典籍《夏典》中,記載其“有虞賓之位。”古介國在史書中極少有記載,但其一直到西周時期國祚仍存,直至春秋時期依然是一個小諸侯國。周襄王二十一年(魯釐公姬申二十九年,公元前631年),介國君主還派使臣葛盧到魯國去朝覲魯釐公(魯僖公),說明介國的社會地位僅僅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這在史籍《春秋·僖公二十九年》中有記載:“介葛盧來朝。註:介,東夷國。葛盧,名。”古介國最終被魯國吞滅,具體時間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介姓
在介國滅亡之後,即有王族後代以及部分國人以先祖介之窺的名字為姓氏者,稱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介子推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待考,亦稱介子、介之推、介推,另外還有姓王名光之說,西周晉國人(今山西介休),生年待考。介子是公子姬重耳(獻公子、晉文公)的微臣。據《介休縣誌》記載,“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於綿山。晉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死。”可憐見的,一代佐君重臣,竟然被君燒死。但又據史籍《通志》記載,“介子推隱後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姬綏執政年間,即周定王姬瑜元年~六年(公元前607~前600年)之間。介子推的出身和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驪姬之亂”後,晉公子姬重耳避難奔狄國,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如此,則介子推早年也曾隨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姬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最後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的晉文公,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介之推被稱為春秋三傑之一。春秋三傑,指介子推、伍子胥、管仲。他們是千百年來人們十分推崇的忠臣:介子推忠於主,伍子胥愛於君,管仲則忠君又愛國。
介姓
在介子推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介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介氏正宗。介氏族人大多尊奉介子推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匈奴族,出自南北朝北周、唐、五代時期鮮卑宇文氏介國公,屬於以先祖爵號為氏。魏、晉兩朝時期,北方鮮卑民族中有一宇文氏部落,原來是漢朝時期南匈奴的一個分支,在東漢晚期至三國初期形成一個部落群體,族人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歷史上記載宇文部最早起源的是史籍《周書》,其中稱宇文部源自神農氏,因此應當源於姜姓。中國的史學界一般認為,宇文部是公元一世紀時北匈奴被東漢擊走西遷後,留在故地漠北的部眾東遷與鮮卑族人混居以後被同化的族群。
按史籍《周書》的記載:葛烏菟的後代普回襲任大人之職後,他在打獵時於河邊拾到一顆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大喜之下自以為是天授神權,當地人呼天為“宇”,呼君為“文”,“宇文”意即“天子”,於是,這位普回大人便自己號稱宇文氏,而自己的部落就叫作宇文部。當然,後世史學家認為這純粹是牽強附會之說。到了東晉時期,宇文部開始進據中原,號稱宇文國,後由宇文泰在南北朝時期建立了北周政權。宇文泰,公元507~556年,字黑獺,代郡武川人(今內蒙古武川),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實際統治者,西魏禪周后,追尊為北周文王,廟號太祖,至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再次追尊為北周文皇帝。宇文泰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統帥。北周政權歷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贇,傳至宇文闡。宇文闡,公元573~581年,亦稱宇文衍,就是著名的南北朝時期北周北周末代皇帝靜帝宇文闡(第五代,公元579~581年在位)。宇文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孫子、北周宣帝宇文贇的長子。
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北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讓位給時年僅七歲的太子宇文闡。由於宇文闡實在年幼,遂由隋國公、外祖父、丞相楊堅輔政。宇文闡封楊堅為莊大相。到了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的農曆1月,楊堅走了一個前人多次使用過的“體面”形式——皇帝禪讓帝位:他讓手下人替北周靜帝寫好退位禪讓詔書,然後送到他的隋國公府邸。楊堅假意推辭,最後才接受了大家的意思,穿上皇帝服裝,登上心儀已久的寶座,這時的楊堅剛四十歲。農曆2月,宇文闡禪位”於隋國公楊堅。楊堅即皇帝位,稱文帝,改年號為“開皇元年”,敕封宇文闡為介國公,邑五千戶,為隋室賓,車服禮樂一如北周制,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就此,北周政權原來的宇文氏諸王,盡降為公。這段歷史在史籍《周書》中還有記載:“堅曰:微子之封,皆所以啟迪前王,發揮後嗣。故介國公宇文闡,倬彼茂緒,曰予嘉客。肅雍成性,溫潤合禮。雅有助祭之容,宛是宜邦之具。爰復爾國,以承天休。可襲封介國公。”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農曆5月,宇文闡即被毒殺,可憐時年僅九歲。死時無子,隋文帝賜其謚為“靜皇帝”,葬恭陵。之後,隋文帝以宇文氏族人宇文洛嗣承公爵,因為宇文洛一直忠實於自己。介國公一爵世代由宇文氏族人承襲,爵號傳國一直至五代的後晉時期。
在宇文洛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爵號為姓氏者,稱介氏,後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介之窺、介子推宇文洛

遷徙分布

介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八百三十四位,以太原為郡望。
今北京、河南省的鄭州市、南陽市、新鄉市原陽縣、衛輝市、開封市、漯河市舞陽縣、陝縣、臨潁縣、平頂山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洪洞縣、運城市絳縣夏縣臨猗縣,山東省的濟寧市金鄉縣、榮成市,河北省的邢台市、石家莊市,寧夏回族自治區,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的廣州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周至縣,鹹陽市的彬縣,寶雞市,甘肅省的隴南市,蘭州市,四川省的成都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浙江省的嘉興市海鹽縣,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墨西哥等地,均有介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介 象

字元則,三國時吳國會稽人,從小慕仙好道,經用心揣摩掌握了禁氣之術,只因苦於不遇名師,於是遍歷山水。當他得知綿山乃群佛眾仙聚集之地時,於太和六年(壬子)上山尋訪名師不獲,加之連日奔波勞累之至,倒地而睡。朦朧中覺額上有陣濕熱,睜眼一看,原來是一隻斑斕猛虎在舔自己。那老虎似有靈性,見他醒來便揚長而去。介象預感此山定有神仙,於是繼續前行,突然眼前現出一妙齡少女,楚楚動人。介象納悶,深山老林竟有如此美女,定是神仙,於是恭敬而拜。那女子隨手拈來丹經一卷,遞於介像,言道:“你雖然悟性較好,但是血食之氣未盡,須斷谷三年;賜你一書,望用心研讀。”說完飄然而去。介象於是在綿山苦心修行,終於修成隱身術,後常下山施展法力,忽現忽沒,忽有忽無,變化雞、石、草、木,還不時給附近百姓剷除盜賊。當地年輕人跟之來到此洞,拜他為師,隱身術遂廣泛傳開。

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時代晉國的貴族,晉文公的臣子。春秋時是晉國人,傳說晉公子重耳因家事內爭,在出亡途中飢餓難行,無處覓食,從臣介子推曾割自己股熬湯奉君解飢。在外流亡19年後,重耳於公元636年返回晉國,即侯位晉文公。文公在賞賜從王者時,竟忘了賞賜有大公的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與那些奸詐從臣,遂攜母親離開國都,輾轉上了綿山隱居。後有同情介子推者,懸書宮門為他不平,其文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怒,終不所見處所!”晉文公看了說:這是指介子推呀。由於我為王市安定大計而思慮,沒有考慮到他的功勞!遂派人四處尋找。後知介子推已死於綿山,晉文公為表自己的過失,旌表功臣,將環綿山封為介推田,號為介山。後又有傳說:介子推隱居後,晉文公曾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介不出,母子相抱被燒死。過人為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節前二日不舉火,進冷餐。寒食節風俗流傳至今。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字輩排行

河南新安介氏字輩:“文風一堂瑞清廉耀古金”。
河南衛輝介氏字輩:“福□井文明百世振興中華”。
北京介氏字輩:“永有福春常在”。

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與母偕隱;
學道得仙。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晉國貴族介之推,曾跟從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流亡國外十九年。文公歸國後,賞賜隨從臣屬,沒有賞到他,便和母親一起隱居綿山中,文公派人召他,堅持不下山。傳說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他終於不願出山而被燒死。舊俗以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相傳就是為了紀念介之推。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會稽人介象,字元則,精通五經百家,暗地裡修煉道法,傳說能隱形變化。吳主召他到武昌,對他非常尊敬,稱為“介君”,又下詔為他建宅院。
之推恥祿;
元則升天。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晉國貴族介之推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及還,不及祿,與其母隱於綿山。下聯典指三國時吳介象,字元則,屢試神仙幻術,後成仙而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